见系声母二等开口字的演变
中古汉语的见系声母开口二等字有“江”、“嵌”、“眼”、“亚”、“孝”、“鞋”等字。这批字有两种演化途径,在一些现代汉方言没有介音,读如一等字,如温州话“江”=“刚”≠“薑”;在另一些方言有-i-介音,读如三等字,如北京官话中“江”=“薑”≠“刚”。汉语诸方言中一些多音字和特殊读音即由此产生。
语音演化
中古汉语有三十多声母。见系声母包括牙音和喉音,可以拼二等字的有见(k)、溪(kʰ)、疑(ŋ)、影(ʔ)、晓(x/h)、匣(ɣ/ɦ)六母。[1]:2
中古汉语有多种介音,包括现代标准汉语無的-ɹ-介音,开口二等字指的就是介音为-ɹ-的字。[a][2][3]
中古后期,-ɹ-介音失落,见系声母开口二等字有两种变化:-ɹ-介音消失,最终跟没有介音的开口一等字合流;或变为-j-介音,最终跟带-i-介音的开口三等字合流。[3][可疑]
地域分布
在现代汉语的官话方言中,中古开口二等字总体读如一等字,唯独见系开口二等字大量有規律读如三等字(如“岩”=“严”);也有部分见系字读如一等(如“客”=“刻”),这在南方官话比在北方官话常见(如“解”=“改”)。[1]:13
在现代汉语的南方诸方言中,中古开口二等字总体上没有介音,读如一等字(或与一等字性质相同),见系也不例外。[1]:13吴方言杭州话较为特殊,其见系开口二等字大量读如三等字,很可能是宋代朝廷南迁临安带来的北方方言特征。[4][5]:16
方言区 | 方言点 | 帮系 | 见系 | ||||||
---|---|---|---|---|---|---|---|---|---|
豪開一 | 肴開二 | 宵開乙 | 豪開一 | 肴開二 | 宵開乙 | ||||
宝 | 饱 | 表 | 糕 | 胶 | 骄 | ||||
官话方言 | 北方官话 | 北京官话 | 北京 | pau | pau | piau | kau | tɕiau | tɕiau |
冀鲁官话 | 济南 | pɔ | pɔ | piɔ | kɔ | tɕiɔ | tɕiɔ | ||
中原官话 | 西安 | pau | pau | piau | kau | tɕiau | tɕiau | ||
晋语 | 太原 | pau | pau | piau | kau | tɕiau | tɕiau | ||
南方官话 | 西南官话 | 武汉 | pau | pau | piau | kau | tɕiau | tɕiau | |
成都 | pau | pau | piau | kau | tɕiau | tɕiau | |||
江淮官话 | 合肥 | pɔ | pɔ | piɔ | kɔ | tɕiɔ | tɕiɔ | ||
扬州 | pɔ | pɔ | piɔ | kɔ | tɕiɔ | tɕiɔ | |||
南方方言 | 吴语 | 北部吴语 | 苏州 | pæ | pæ | piæ | kæ | tɕiæ | tɕiæ |
kæ | |||||||||
南部吴语 | 温州 | pɜ | puɔ | piɛ | kɜ | kuɔ | tɕiɛ | ||
湘语 | 新湘语 | 长沙 | pau | pau | piau | kau | tɕiau | tɕiau | |
kau | |||||||||
老湘语 | 双峰 | pɤ | pɤ | piɤ | kɤ | tɕiɤ | tɕiɤ | ||
kɤ | |||||||||
赣语 | 南昌 | pau | pau | piɛu | kau | kau | tɕiɛu | ||
客家话 | 梅县 | pau | pau | piau | kau | kau | kiau | ||
粤语 | 广州 | pou | pau | piu | kou | kau | kiu | ||
阳江 | pou | pau | piu | kou | kau | kiu | |||
闽语 | 南部闽语 | 厦门 | po | pau | piau | ko | kau | kiau | |
pa | pio | ka | |||||||
潮州 | po | pa | piəu | ko | ka | kiəu | |||
pie | |||||||||
北部闽语 | 福州 | pɔ | pau | pieu | kɔ | kɛu、kau | kieu | ||
pa | ka | ||||||||
建瓯 | pau | pau | piau | kau | kau | kiau | |||
亮黄色表示一等字及二等字读如一等字; 淡黄色表示二等字与一等字一样无介音,但韵母不同; 淡青色表示三等字及二等字读如三等字。 有文白异读的,上格为文读,下格为白读。 声调均略去。 |
具体字例
中古见系开口二等字读音的多种演化方式,使得同一个字在一个方言中有可能分化出多种念法。如现代标准汉语中的“壳”字为多音字,可以读作ké(ㄎㄜˊ)或读作qiào(ㄑㄧㄠˋ)。济南话中,“三更半夜”的“更”有/tɕiŋ213/和/kəŋ213/两种读法。[7]:222吴语太湖片的见系二等开口字有系统性的文白异读,文读读如三等字,白读读如一等字。[4]京津冀地区常有“×各庄”之类地名,其中的“各”实际上是“家”的白读,“史各庄”即“史家庄”。[1]:13
汉语方言之间在相互借用词汇时,有时也会借用其读音。“饺”本作“角”,指饺子的两个角,南方许多方言吸纳该词语时,模仿北方方言的念法,读如三等字。[b][8]:142[6]南方官话用“搅”表示做、弄,北方官话吸纳该词语时也模仿其念法,读如一等字,后写作“搞”。吴语中“尴尬”和“监介”同音,都读如一等字;北方官话从吴语中借来“尴尬”一词,模仿其念法,读如一等字,不同于读如三等字的“监介”。[9]俗谚有“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之说,其中“鞋”字读如一等字;传入“鞋”字读如三等字的地区后,讹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10]:246
读如三等字 | 多音字 | 读如一等字 |
---|---|---|
霞瑕遐 | 蝦蝦蟆 | |
介界疥芥届戒 | 尬 | |
崖涯 | 捱 | |
绞狡铰搅 | 搞 | |
江豇 | 扛力能扛鼎 | |
讲 | 港 | |
确 | 壳 | |
巷[c] | ||
粳 | 更[d] | 庚羹 |
耕[e] | ||
行行为 | 衡 |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丁声树; 李荣. 汉语音韵讲义.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1957/1981]. ISBN 9787544431019.
- ^ 黃笑山. 中古二等韻介音和切韻元音數量. 浙江大學學報. 2002, 32 (1): 30-38.
- ^ 3.0 3.1 黄笑山. 中古-r-介音消失所引起的連鎖變化 (PDF). 何大安,張洪年,潘悟雲,吳福祥 (编). 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06: 907-919 [2021-04-22]. ISBN 978-986-00-794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2).
- ^ 4.0 4.1 傅国通,蔡勇飞,鲍士杰,方松熹,傅佐之,郑张尚芳. 吴语的分区(稿). 方言. 1986, 1 (1): 1-7.
- ^ 鲍士杰. 杭州方言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ISBN 7-5343-3413-6.
- ^ 6.0 6.1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 汉语方音字汇 第2版.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9. ISBN 7-80029-000-X.
- ^ 钱曾怡. 济南方言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43-3125-0.
- ^ 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导论 修订本.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429-9.
- ^ 李荣. 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 音韵存稿.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07-118 [1965]. CSBN 9017·1060.
- ^ 王捷 等. 中国俗语.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ISBN 7-5321-0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