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见系声母二等开口字的演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古汉语见系声母开口二等字有“江”、“嵌”、“眼”、“亚”、“孝”、“鞋”等字。这批字有两种演化途径,在一些现代汉方言没有介音,读如一等字,如温州话“江”=“刚”≠“薑”;在另一些方言有-i-介音,读如三等字,如北京官话中“江”=“薑”≠“刚”。汉语诸方言中一些多音字和特殊读音即由此产生。

语音演化

中古汉语三十多声母。见系声母包括牙音喉音,可以拼二等字的有k)、)、ŋ)、ʔ)、x/h)、ɣ/ɦ)六母。[1]:2

中古汉语有多种介音,包括现代标准汉语無的-ɹ-介音,开口二等字指的就是介音为-ɹ-的字。[a][2][3]

中古后期,-ɹ-介音失落,见系声母开口二等字有两种变化:-ɹ-介音消失,最终跟没有介音的开口一等字合流;或变为-j-介音,最终跟带-i-介音的开口三等字合流。[3][可疑]

地域分布

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中古开口二等字总体读如一等字,唯独见系开口二等字大量有規律读如三等字(如“岩”=“严”);也有部分见系字读如一等(如“客”=“刻”),这在南方官话比在北方官话常见(如“解”=“改”)。[1]:13

在现代汉语的南方诸方言中,中古开口二等字总体上没有介音,读如一等字(或与一等字性质相同),见系也不例外。[1]:13吴方言杭州话较为特殊,其见系开口二等字大量读如三等字,很可能是宋代朝廷南迁临安带来的北方方言特征。[4][5]:16

不同汉语方言中,开口一、二、三等字读音的比较[6]
方言区 方言点 帮系 见系
豪開一 肴開二 宵開 豪開一 肴開二 宵開
官话方言 北方官话 北京官话 北京 pau pau piau kau tɕiau tɕiau
冀鲁官话 济南 piɔ tɕiɔ tɕiɔ
中原官话 西安 pau pau piau kau tɕiau tɕiau
晋语 太原 pau pau piau kau tɕiau tɕiau
南方官话 西南官话 武汉 pau pau piau kau tɕiau tɕiau
成都 pau pau piau kau tɕiau tɕiau
江淮官话 合肥 piɔ tɕiɔ tɕiɔ
扬州 piɔ tɕiɔ tɕiɔ
南方方言 吴语 北部吴语 苏州 piæ tɕiæ tɕiæ
南部吴语 温州 puɔ piɛ kuɔ tɕiɛ
湘语 新湘语 长沙 pau pau piau kau tɕiau tɕiau
kau
老湘语 双峰 piɤ tɕiɤ tɕiɤ
赣语 南昌 pau pau piɛu kau kau tɕiɛu
客家话 梅县 pau pau piau kau kau kiau
粤语 广州 pou pau piu kou kau kiu
阳江 pou pau piu kou kau kiu
闽语 南部闽语 厦门 po pau piau ko kau kiau
pa pio ka
潮州 po pa piəu ko ka kiəu
pie
北部闽语 福州 pau pieu kɛu、kau kieu
pa ka
建瓯 pau pau piau kau kau kiau
亮黄色表示一等字及二等字读如一等字;
淡黄色表示二等字与一等字一样无介音,但韵母不同;
淡青色表示三等字及二等字读如三等字。
文白异读的,上格为文读,下格为白读。
声调均略去。

具体字例

中古见系开口二等字读音的多种演化方式,使得同一个字在一个方言中有可能分化出多种念法。如现代标准汉语中的“壳”字为多音字,可以读作ㄎㄜˊ)或读作qiàoㄑㄧㄠˋ)。济南话中,“三更半夜”的“更”有/tɕiŋ213/和/kəŋ213/两种读法。[7]:222吴语太湖片的见系二等开口字有系统性的文白异读,文读读如三等字,白读读如一等字。[4]地区常有“×各庄”之类地名,其中的“各”实际上是“家”的白读,“史各庄”即“史家庄”。[1]:13

汉语方言之间在相互借用词汇时,有时也会借用其读音。“饺”本作“角”,指饺子的两个角,南方许多方言吸纳该词语时,模仿北方方言的念法,读如三等字。[b][8]:142[6]南方官话用“搅”表示做、弄,北方官话吸纳该词语时也模仿其念法,读如一等字,后写作“搞”。吴语中“尴尬”和“监介”同音,都读如一等字;北方官话从吴语中借来“尴尬”一词,模仿其念法,读如一等字,不同于读如三等字的“监介”。[9]俗谚有“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之说,其中“鞋”字读如一等字;传入“鞋”字读如三等字的地区后,讹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10]:246

中古见系二等开口同音字
现代标准汉语中读音分化
读如三等字 多音字 读如一等字
霞瑕遐 蝦蟆
介界疥芥届戒
崖涯
绞狡铰搅
江豇 力能扛鼎
[c]
[d] 庚羹
[e]
行为

注释

  1. ^ 不同学者对中古二等字介音有不同的拟音英语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如-ɯ-介音、-ɤ-介音、--介音等。不同构拟不影响本条目内容。
  2. ^ 唯粤语中“饺”多读如一等。
  3. ^ “巷”在台湾《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只有xiàngㄒㄧㄤˋ)一种读音,在中國大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另有hàngㄏㄤˋ)的念法。
  4. ^ 平聲的“更”在中國大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只有gēngㄍㄥ)一种读音,在台湾《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另有jīngㄐㄧㄥ)的念法。
  5. ^ “耕”在中國大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只有gēngㄍㄥ)一种读音,在台湾《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另有jīngㄐㄧㄥ)的念法。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丁声树; 李荣. 汉语音韵讲义.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1957/1981]. ISBN 9787544431019. 
  2. ^ 黃笑山. 中古二等韻介音和切韻元音數量. 浙江大學學報. 2002, 32 (1): 30-38. 
  3. ^ 3.0 3.1 黄笑山. 中古-r-介音消失所引起的連鎖變化 (PDF). 何大安,張洪年,潘悟雲,吳福祥 (编). 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06: 907-919 [2021-04-22]. ISBN 978-986-00-794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2). 
  4. ^ 4.0 4.1 傅国通,蔡勇飞,鲍士杰,方松熹,傅佐之,郑张尚芳. 吴语的分区(稿). 方言. 1986, 1 (1): 1-7. 
  5. ^ 鲍士杰. 杭州方言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ISBN 7-5343-3413-6. 
  6. ^ 6.0 6.1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 汉语方音字汇 第2版.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9. ISBN 7-80029-000-X. 
  7. ^ 钱曾怡. 济南方言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43-3125-0. 
  8. ^ 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导论 修订本.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429-9. 
  9. ^ 李荣. 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 音韵存稿.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07-118 [1965]. CSBN 9017·1060. 
  10. ^ 王捷 等. 中国俗语.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ISBN 7-5321-0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