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13师团 (日本陆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13师团 (日本陆军)
創設 1905年(明治38年)4月1日
國籍 大日本帝國
所属 大日本帝國陸軍
規模 師團
兵種 步兵
人員
所在地 高田-樺太-朝鮮-西伯利亞
仙台-中支-南支
編成地 高田/仙台
通稱號
補充担任 第十三師管(高田)
仙台師管區
最終上級部隊 支那派遣軍
最終位置 湖南省 長沙
主要戰歷 库页岛之战日俄戰爭
西伯利亞出兵
中日-太平洋戰爭

第13师团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在1905年時成立,1925年解編;在1937年因中日戰爭再度組建。该师团所属山田梅二少将的第103旅团违反国际战争法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簡介

1937年7月中日戰爭日趨白熱化後,日本常備部隊數量不足,所以日本本土開始徵召後備軍人重組部隊;第13師團是由管理仙台一代的第二師管區籌組,1937年9月10日重編。後來列入淞滬會戰後期增援部隊開赴中國戰場,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據信也參與了南京大屠杀

在南京一役後,第13師團編入了華中派遣軍作戰序列中,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役,雖然上層隸屬單位更迭數次,但第13師團一直都在中國大陸戰場作戰。而甲級師團的2旅4編制則在1942年12月改組;步兵第58聯隊日语歩兵第58連隊移交給攻擊緬甸的第31師,後來該部隊仍持續在華中一帶與國民革命軍交戰,並在豫湘桂會戰中佔領了桂林、柳州、全縣等地。

1945年夏季,因大陸戰事趨於不利,該師團首先自廣西一帶撤退回華中沿海地區;並與第3師團一同列入中國派遣軍直屬部隊。在撤退到長沙時,日軍投降,部隊在同地繳械。

根據日本戰後出版的部隊史《若松聯隊回想錄》,第13師團下轄之步兵第65聯隊在華作戰8年期間,可確認之戰死人數為3,765人,可確認之病死、意外喪生、自殺身亡人數為917人,合計該聯隊在抗戰期間可確認之死亡人數為4,682人[1][2],然該聯隊在華作戰8年期間接收補充人員共53次、至少14,709名(其中第41次補充所接收補充人員人數不詳,然人數肯定極為可觀),1945年4月29日都安作戰結束後,另自獨立混成第88旅團轉入軍官15名、下士官兵540名補充因陣亡與傷重致殘造成的大量缺額,考慮可恢復的傷兵應不在補充範圍內,故該聯隊實際死亡人數肯定遠大於4,682人[3]

建制

1937年重建

第13师团

1945年8月投降時編制

第13师团

  • 歩兵第65聯隊(會津若松市):服部卓四郎
  • 歩兵第104聯隊(仙台):野口義男。
  • 歩兵第116聯隊(新發田市):岩下榮一。
  • 野砲兵第19聯隊:石浜勲上校。
  • 工兵第13聯隊:石川省三上校。
  • 輜重兵第13聯隊:田原親雄上校。
  • 第13師團通信隊:大薗廣志上校。
  • 第13師團兵器勤務隊:中西新作上校。
  • 第13師團衛生隊:橋本匡中校。
  • 第13師團第1野戰醫院:藤井清士軍醫少校。
  • 第13師團第2野戰醫院:中山恵夫軍醫少校。
  • 第13師團第4野戰醫院:山田暢雄軍醫少校。
  • 第13師團病馬廠:増田健治獸醫上尉。

部隊歷任主官

師長(中將職)

  • 荻洲立兵:1937年(昭和12年)9月10日 - 1939年(昭和14年)8月1日
  • 田中靜壹:1939年(昭和14年)8月1日 - 1940年(昭和15年)9月28日
  • 内山英太郎:1940年(昭和15年)9月28日 - 1942年(昭和17年)8月17日
  • 赤鹿理:1942年(昭和17年)8月17日 - 1945年(昭和20年)1月20日
  • 吉田峯太郎:1945年(昭和20年)1月20日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参谋长 佃勇三郎大佐

軼事

  • 1910年12月至1911年10月,蒋介石(蒋志清)从振武学校毕业后,以“士官候补生”身分进入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实习。

相關項目

註腳

  1. ^ 换个角度看抗战八年起起伏伏. 鳳凰網. 2019-03-17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2. ^ 星半三郎編,《若松聯隊回想錄》,1977年,會津若松市,p191。
  3. ^ 星半三郎編,《若松聯隊回想錄》,1977年,會津若松市,p165-p19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