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党郡,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其最广大时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全境,晋城市大部,[1][2]全境及晋中市东部的榆社县、和顺县、昔阳县、左权县(遼縣)等地。上党的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
沿革
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领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但是具体的郡置已经难以考证。
-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三十六郡,上党郡是其中之一,治长子(今长子县)。
- 西汉沿置,统县14,73798户、337766人。(这14个县为:长子、屯留、余吾(今属屯留县)、铜鞮(今沁县)、沾、涅氏(今武乡县)、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陭氏(今安泽县)、阳阿、谷远[3])
- 东汉统县减少到13,户口减少到26222户、127430人。(这13个县为:长子、屯留、铜鞮(今沁县)、沾(今昔阳县、和顺县)、涅(今武乡县、左权县)、襄垣、壶关、泫氏(今高平市)、高都(今晋城市城区及泽州县)、潞、猗氏、阳阿(今泽州县及阳城县一带)、穀远(今沁源县)[4])
- 三国时期,分上党置乐平郡,余下上党郡治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长治市北,而不是壶关县)。
- 西晋时,统县10,户数锐减到12000,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潞城市东北)(这10个县是:潞、屯留、壺關、長子、泫氏、高都、銅鞮、涅、襄垣、武鄉[5])。
- 东晋时,分上党置建兴郡,北魏,建兴郡置建州,北齐改建州道行台,北周复称建州,隋改泽州,明清升泽州府,从此建兴郡成为一独立的行政单元。
- 十六国,余下上党郡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北魏、西魏,郡治徙迁数次后复治壶关城。
-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党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县南),上党郡改隶潞州。
- 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往上党县(今长治市市区),郡统县10,125057户(这10个县是:壶关、长子、潞城、屯留(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襄垣、黎城、涉(后魏废,开皇十八年复)、乡(石勒置武乡郡,后魏去武字。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榆社县,大业初废。)、铜鞮、沁源[6])。
- 唐朝改上党郡为潞州。天宝元年(742年)再改潞州为上党郡,下辖上党县、长子县、黎城县、潞城县、屯留县(今山西省屯留县)、壶关县(今山西省壶关县)、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涉县(今河北省涉县涉城镇)、武乡县(今山西省武乡县故县乡)、铜鞮县(今山西省沁县故县镇)。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潞州[7],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再存在。但是之后各代仍治上党县。
-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於中國,直至2018年撤長治縣設上黨區。
- 唐朝上党郡太守
地理
上党郡地处高原,四周有太行、中条等山脉峰岭,而且它又据多朝代政治经济中心开封、洛阳与北方重镇太原之间,北通华北平原,南至黄河流域,扼南北交通要冲,战略价值显著。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是各朝代势力争夺的重点之一,有壶口关、上党关、天井关等关隘。直至1945年,这里还发生了上党战役,是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序幕。
参考文献
關中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河北地區 | |
淮汉以南 | |
待考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
行部 | |||||
---|---|---|---|---|---|
司隸校尉部 |
| ||||
豫州刺史部 | |||||
冀州刺史部 | |||||
兗州刺史部 | |||||
徐州刺史部 | |||||
青州刺史部 | |||||
荊州刺史部 | |||||
揚州刺史部 | |||||
益州刺史部 | |||||
涼州刺史部 |
| ||||
并州刺史部 | |||||
幽州刺史部 | |||||
交州刺史部 | |||||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 ||||
西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