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長興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光緒元年(1875)《長興縣誌》縣城圖。

長興城牆又名雉城(以城近雉山而得名),為舊長興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雉城街道,今已拆除,尚存護城河。

長興為西晉太康三年(282)析烏程縣置,初名長城縣,屬吳興郡,五代梁開平四年(910)避梁烈祖朱誠諱改為今名,屬湖州[1]。傳長興城牆最初為春秋時吳王闔閭之弟夫概所築(今址東南二里),晉代置縣後縣治最初位於富陂鄉(今址東南二十里),咸康年間遷至箬溪北岸(今址東二里),至唐代武德二年(619)又遷至今址,宋代天聖年間重修城池,設有七門。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丁酉年)元帥耿炳文兵克長興後始築今城,城址較宋城規模有所縮小,並改七門為六門。今城牆南臨箬溪,略呈橢圓形,城周九百二十九丈(約2972.8米),高三丈(約9.6米),厚二丈八尺五寸(約9.12米),設陸門六座、水門兩座,六座陸門分別為東門神武門、南門嘉會門、西南門承恩門、西門長安門、北門吉祥門和東北門宜春門,其上均有城樓,外有瓮城,水門分別為東水門清河關(水路通往湖州及太湖)和西水門大雄關(水路通往合溪),護城河寬七丈(約22.4米),深一丈五尺(約4.8米)[2][3]

原城內主要建築有縣署(已不存,其址今為人民路北端的長興縣民政局)、學宮(長興縣學文廟,今尚存大成殿、明倫堂,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已不存)和大雄寺(今尚存鐘樓,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等。

參考文獻

  1. ^ 清·趙定邦修,周學濬、丁寶書纂,《光緒長興縣誌·卷一·建置沿革》: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長城縣,屬吳興郡。……五代屬吳越,梁開平四年改長城縣為長興縣,避梁諱也。
  2. ^ 《光緒長興縣誌·卷二·城池》:長興城舊志雲吳王闔閭使弟夫概所築,在今縣治東南二里。晉太康三年始置長城縣,建城於富陂鄉,在今縣治東南二十里,咸康三年徙築溪北,在今縣治東二里。唐武德二年始移置今所,實輔公祏僭據時輦土為之。宋天聖中重修城,有七門,東曰朝宗門、南曰長城門、西曰宜興門、北曰吉祥門、東南曰迎恩門、西南曰廣德門、東北曰茹茹門。明丁酉年兵克長興,元帥耿炳文始築今城,比舊城減小,磚甃甚堅。高三丈,闊二丈八尺五寸,周九百二十九丈,城門六,東曰神武門,距故朝宗門一里,南曰嘉會門,距故長城門二百步,西南曰承恩門,舊廣德門,西曰長安門,北曰吉祥門,距故門一里,東北曰宜春門,距故茹茹門一里。今南北古城址現在,各有甕城,內外樓,櫓水門二所,東曰清河關,通郡城及太湖,西曰大雄關,通合溪,上有門亭。沿城浚濠闊七丈,深一丈五尺,並引箬溪之水分入中一道,自大雄關入城,出清河關。嘉靖丙辰(當作丁巳)知縣黃扆築建城樓於六門上,置窩鋪三十座(顧志)。
  3. ^ 唐重興. 《长兴修筑城墙史话》. 長興新聞網. [201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