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长兴城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光绪元年(1875)《长兴县志》县城图。

长兴城墙又名雉城(以城近雉山而得名),为旧长兴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雉城街道,今已拆除,尚存护城河。

长兴为西晋太康三年(282)析乌程县置,初名长城县,属吴兴郡,五代梁开平四年(910)避梁烈祖朱诚讳改为今名,属湖州[1]。传长兴城墙最初为春秋时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所筑(今址东南二里),晋代置县后县治最初位于富陂乡(今址东南二十里),咸康年间迁至箬溪北岸(今址东二里),至唐代武德二年(619)又迁至今址,宋代天圣年间重修城池,设有七门。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丁酉年)元帅耿炳文兵克长兴后始筑今城,城址较宋城规模有所缩小,并改七门为六门。今城墙南临箬溪,略呈椭圆形,城周九百二十九丈(约2972.8米),高三丈(约9.6米),厚二丈八尺五寸(约9.12米),设陆门六座、水门两座,六座陆门分别为东门神武门、南门嘉会门、西南门承恩门、西门长安门、北门吉祥门和东北门宜春门,其上均有城楼,外有瓮城,水门分别为东水门清河关(水路通往湖州及太湖)和西水门大雄关(水路通往合溪),护城河宽七丈(约22.4米),深一丈五尺(约4.8米)[2][3]

原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已不存,其址今为人民路北端的长兴县民政局)、学宫(长兴县学文庙,今尚存大成殿、明伦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已不存)和大雄寺(今尚存钟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等。

参考文献

  1. ^ 清·赵定邦修,周学濬、丁宝书纂,《光绪长兴县志·卷一·建置沿革》: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长城县,属吴兴郡。……五代属吴越,梁开平四年改长城县为长兴县,避梁讳也。
  2. ^ 《光绪长兴县志·卷二·城池》:长兴城旧志云吴王阖闾使弟夫概所筑,在今县治东南二里。晋太康三年始置长城县,建城于富陂乡,在今县治东南二十里,咸康三年徙筑溪北,在今县治东二里。唐武德二年始移置今所,实辅公祏僭据时辇土为之。宋天圣中重修城,有七门,东曰朝宗门、南曰长城门、西曰宜兴门、北曰吉祥门、东南曰迎恩门、西南曰广德门、东北曰茹茹门。明丁酉年兵克长兴,元帅耿炳文始筑今城,比旧城减小,砖甃甚坚。高三丈,阔二丈八尺五寸,周九百二十九丈,城门六,东曰神武门,距故朝宗门一里,南曰嘉会门,距故长城门二百步,西南曰承恩门,旧广德门,西曰长安门,北曰吉祥门,距故门一里,东北曰宜春门,距故茹茹门一里。今南北古城址现在,各有瓮城,内外楼,橹水门二所,东曰清河关,通郡城及太湖,西曰大雄关,通合溪,上有门亭。沿城浚濠阔七丈,深一丈五尺,并引箬溪之水分入中一道,自大雄关入城,出清河关。嘉靖丙辰(当作丁巳)知县黄扆筑建城楼于六门上,置窝铺三十座(顾志)。
  3. ^ 唐重兴. 《长兴修筑城墙史话》. 长兴新闻网. [201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