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晉徐州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晉徐州州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參 1]範圍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和山東省東南部地區。

郡級行政區

西晉徐州領有彭城、下邳、東海、琅邪、廣陵、城陽6郡。西晉初城陽郡移屬青州,增置東莞(265年置,277年廢,284年後復置)、臨淮(280年置)、蘭陵(291年置)、東安(297年置,304年後廢)、淮陵(301年置)、堂邑(304年置)等郡國,西晉末領10郡國。

彭城國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權為彭城王。[參 2]郡治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領彭城、留、傅陽、武原、呂、梧6縣。咸寧年間(275-280)左右沛國廣戚縣來隸。[註 1]晉惠帝元康年間(291-299)魯國蕃、薛2縣來隸。[參 3]西晉末領彭城、留、傅陽、武原、呂、梧、廣戚、蕃、薛9縣。
下邳國
曹魏為下邳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晃為下邳王,郡改為下邳國[參 4]郡治下邳縣(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領下邳、睢陵、夏丘、取慮、僮、良成、下相、司吾、徐、淮陵、曲陽11縣。西晉初廢曲陽縣,[參 5]新置凌縣(不詳何時)。[參 6]太康元年(280年)以後淮陵、司吾、下相、徐4縣移屬臨淮郡,[參 7]凌縣改名北凌縣。[參 6]西晉末領下邳、良城、睢陵、夏丘、取慮、僮、北凌7縣。
東海國
曹魏舊郡,郡治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北),領郯、祝其、朐、襄賁、昌慮、厚丘、蘭陵、承、戚、合鄉、利城11縣。太康元年增置贛榆縣。[參 8]元康元年(291年)蘭陵、承、戚、合鄉、昌慮5縣移屬蘭陵郡,[參 9]八月封隴西王司馬泰之子司馬越為東海王,郡改為東海國[參 10]西晉末領郯、祝其、朐、利城、厚丘、襄賁、贛榆7縣。
琅邪國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倫為琅邪王,[參 11]咸寧三年(277年)改封趙王,改封東莞王司馬伷為琅邪王。[參 12]郡治開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領開陽、臨沂、陽都、繒、即丘、東安、東莞、安丘、費9縣。泰始元年(265年)以後東安、東莞、安丘3縣移屬東莞國,泰山郡華縣來隸。咸寧三年(277年)東莞廢國併入琅邪國,琅邪國增領東莞、朱虛、營陵、安丘、蓋、臨朐、劇、廣、蒙陰、東安10縣,太康五年(284年)以後復立東莞郡,東莞、朱虛、營陵、安丘、蓋、臨朐、劇、廣8縣移屬東莞郡。元康七年(297年)東安縣移屬東安國。西晉末領開陽、臨沂、陽都、繒、即丘、費、華、蒙陰8縣。
東莞郡
曹魏時曾置郡,後廢。晉泰始元年(265年)分琅邪、城陽、齊、北海4郡國置東莞國,封晉宗室司馬伷為東莞王。[參 12]郡治東莞縣(今山東省沂水縣),領東莞、朱虛、安丘、蓋、臨朐、劇、廣、蒙陰、東安9縣,咸寧三年(277年)廢國併入琅邪國。[參 13]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復分琅邪國置,[註 2]郡治不變,領東莞、朱虛、營陵、安丘、蓋、臨朐、劇、廣8縣。太康十年(289年)城陽郡莒、姑幕、諸、東武4縣來隸,[參 13]東莞郡安丘、廣、劇、臨朐、營陵5縣移屬城陽郡,郡治移往莒縣(今山東省莒縣)。[註 3]元康七年(297年)蓋縣移屬東安郡,[參 14]永康元年(300年)朱虛、姑幕、東武3縣移屬青州平昌郡。[註 4]西晉末領莒、東莞、諸3縣。
廣陵郡
曹魏舊郡,郡治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領淮陰、淮浦、海西3縣。晉平吳後增置射陽(280年置)、輿(280年後置)、海陵(280年置)、廣陵(280年後置)、鹽瀆(281年置)、凌(281年置)、江都(285年置),至西晉末不變。太康十年(289年)至太熙元年(290年)曾短暫立司馬遹為廣陵王,但未就國。
臨淮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國淮南一帶置郡,[參 7]郡治盱眙縣(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領盱眙(280年後置)、淮陵、司吾、下相、徐、東陽(280年後置)、高山(280年後置)、贅其(280年後置)、潘旌(280年後置)、高郵(280年置)、堂邑(太康年間置)11縣。永寧元年(301年)淮陵、司吾、下相、徐4縣移屬淮陵國,[註 5]永興元年(304年)堂邑縣移屬堂邑郡。[參 15]西晉末領盱眙、東陽、高山、贅其、潘旌、高郵6縣。
蘭陵郡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郡置,郡治承縣(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領蘭陵、承、戚、合鄉、昌慮5縣。[參 9]
東安郡
晉惠帝永平元年(291年)以東莞郡東安縣置東安國,作為東安王司馬繇的封國,三月廢東安國及東安縣。[參 16]元康七年(297年)分東莞、泰山2郡置,[參 14]郡治蓋縣(今山東省沂源縣東南),領蓋、新泰2縣。永寧元年(301年)復封司馬繇為東安王,郡改為東安國,永興元年(304年)東安王司馬繇被殺後,不久廢國。[參 17]
淮陵國
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廣陵公司馬漼因廢趙王倫迎晉惠帝之功,進封淮陵王,分臨淮郡置淮陵國[參 18]郡治淮陵縣(今安徽省明光市東北),領淮陵、司吾、下相、徐4縣。[註 5]
堂邑郡
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臨淮郡置,郡治堂邑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西北),領堂邑1縣。[參 15]

縣級行政區

徐州(州治:彭城縣)
說明:本表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徐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
(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彭城國
(9)
彭城縣 彭城縣 今江蘇省徐州市 彭城國(265-316)
留縣 今江蘇省沛縣東南 彭城國(265-316)
傅陽縣[註 6] 今江蘇省邳州市西北 彭城國(265-316)
武原縣[註 6] 今江蘇省邳州市西北 彭城國(265-316)
呂縣 今江蘇省徐州市 彭城國(265-316)
梧縣[註 6] 今江蘇省蕭縣 彭城國(265-316)
廣戚縣[註 6] 今江蘇省沛縣東南 沛國(265-277)→彭城國(277-316)
鄒縣 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 魯國(265-299?,魯郡265-275)→彭城國(300-316)
蕃縣 今山東省滕州市 魯國(265-299?,魯郡265-275)→彭城國(300-316)
下邳國
(7)
下邳縣 下邳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 下邳國(265-316,下邳郡265)
良城縣 今江蘇省邳州市 下邳國(265-316,下邳郡265)
睢陵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夏丘縣 今安徽省泗縣 下邳國(265-316,下邳郡265)
取慮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南 下邳國(265-316,下邳郡265)
僮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 下邳國(265-316,下邳郡265)
北凌縣[註 7] 今江蘇省泗陽縣西北 下邳國(?-316) 西晉時置凌縣,因與廣陵郡凌縣重名,太康二年(281年)改名。[參 6]
曲陽縣 今江蘇省沭陽縣 下邳國(265-?,下邳郡265) 西晉時廢縣。[參 5]
東海國
(7)
郯縣 郯縣 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北 東海國(265-316,東海郡266-291)
祝其縣 今江蘇省贛榆縣西北 東海國(265-316,東海郡266-291)
朐縣 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 東海國(265-316,東海郡266-291)
利城縣 今江蘇省贛榆縣西 東海國(265-316,東海郡266-291)
厚丘縣 今江蘇省沭陽縣 東海國(265-316,東海郡266-291)
襄賁縣 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北 東海國(265-316,東海郡266-291)
贛榆縣 今江蘇省贛榆縣 東海國(280-316,東海郡280-291)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參 8]
琅邪郡
(8)
開陽縣 開陽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 琅邪國(265-316)
臨沂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北 琅邪國(265-316)
陽都縣 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鎮 琅邪國(265-316)
繒縣 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琅邪國(265-316)
即丘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東南 琅邪國(265-316)
費縣 今山東省費縣 琅邪國(265-316)
華縣 今山東省費縣 泰山郡(265)→琅邪國(266?-316)
蒙陰縣 今山東省蒙陰縣 泰山郡(265)→琅邪國(266?-316)
東莞郡
(3)
東莞縣

莒縣
莒縣 今山東省莒縣 城陽郡(265-289,城陽國269-271)→東莞郡(289-316)
東莞縣 今山東省沂水縣 琅邪國(265)→東莞國(266-277)→琅邪國(277-284?)→東莞郡(284?-316)
諸縣 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 城陽郡(265-284?,城陽國269-271)→東莞郡(284?-316)
廣陵郡
(10)
淮陰縣 淮陰縣[註 8] 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 廣陵郡(265-316)
淮浦縣 今江蘇省漣水縣 廣陵郡(265-316)
海西縣[註 9] 今江蘇省灌南縣東南 廣陵郡(265-316)
射陽縣 今江蘇省寶應縣 廣陵郡(280-316) 三國時廢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參 19]
輿縣 今江蘇省揚州市西 廣陵郡(220-265)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0]
海陵縣 今江蘇省泰州市 廣陵郡(280-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參 20]
廣陵縣 今江蘇省揚州市 廣陵郡(280-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0]
鹽瀆縣 今江蘇省鹽城市 廣陵郡(281-316) 三國時廢縣,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縣。[參 21]
凌縣[註 11] 今江蘇省泗陽縣 廣陵郡(281-316) 三國時廢縣,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縣。[參 22]
江都縣 今江蘇省揚州市 廣陵郡(285-316) 三國時廢縣,西晉太康六年(285年)復置縣。[參 23]
臨淮郡
(6)
盱眙縣 盱眙縣 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 臨淮郡(280後-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2]
東陽縣 今江蘇省金湖縣西 臨淮郡(280後-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2]
高山縣 今江蘇省盱眙縣 臨淮郡(280後-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2]
贅其縣 今江蘇省盱眙縣西南 臨淮郡(280後-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2]
潘旌縣 地望不詳 臨淮郡(280後-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註 12]
高郵縣 今江蘇省高郵市 臨淮郡(280-316) 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以後置縣。[參 24]
蘭陵郡
(5)
承縣 承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 東海郡(265-291)→蘭陵郡(291-316)
蘭陵縣 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 東海郡(265-291)→蘭陵郡(291-316)
戚縣 今山東省微山縣 東海郡(265-291)→蘭陵郡(291-316)
合鄉縣 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北 東海郡(265-291)→蘭陵郡(291-316)
昌慮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西 東海郡(265-291)→蘭陵郡(291-316)
東安郡
(2)
蓋縣 蓋縣 今山東省沂源縣東南 泰山郡(265)→東莞郡(266?-297,東莞國266?-277)→東安郡(297-316,東安國297-304?)
新泰縣 今山東省新泰市 泰山郡(265-297)→東安郡(297-316,東安國297-304?) 曹魏為平陽縣,西晉泰始年間(265-274)改名新泰縣[參 25]
東安縣 今山東省沂南縣 琅邪國(265-290)→東安國(291) 元康元年(291年)左右廢縣。[註 13]
淮陵國
(4)
淮陵縣 淮陵縣 今安徽省明光市東北 下邳國(265-280,下邳郡265)→臨淮郡(280-301)→淮陵國(301-316)
司吾縣 今江蘇省宿遷市 下邳國(265-280,下邳郡265)→臨淮郡(280-301)→淮陵國(301-316)
下相縣 今江蘇省宿遷市 下邳國(265-280,下邳郡265)→臨淮郡(280-301)→淮陵國(301-316)
徐縣 今江蘇省泗洪縣 下邳國(265-280,下邳郡265)→臨淮郡(280-301)→淮陵國(301-316)
堂邑郡
(1)
堂邑縣 堂邑縣 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西北 臨淮郡(280後-304)→堂邑郡(304-316) 晉平吳後置縣。[參 15]

注釋

  1. ^ 胡阿祥等以廣戚縣在魏末已屬彭城國領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93頁)。孔祥軍僅言太康三年(282年)前已屬彭城國(《晉書地理志校注》頁144注釋4)。廣戚縣改隸彭城國大概與公丘縣同時,在咸寧三年(277)前後。
  2. ^ 據《晉書·琅邪武王伷傳》記載司馬伷太康四年去世時,「臨終表求葬母太妃陵次,並乞分國封四子,帝許之」,則東莞郡復置年份當在明年,即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宋書·州郡志》記載在太康十年,疑有誤。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李錫甫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平昌郡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5. ^ 5.0 5.1 孔祥軍考証淮陵郡領縣僅得司吾及徐2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703-704頁)。據《宋書·州郡志》與郡名及地理位置,臨淮郡北方的淮陵及下相2縣當屬淮陵國管轄。
  6. ^ 6.0 6.1 6.2 6.3 胡阿祥等認為傅陽、武原、梧、廣戚4縣在永嘉之亂後見廢。(《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93頁)
  7. ^ 《晉書·地理志》作「凌縣」。
  8. ^ 吳增僅及譚其驤認為淮陰縣三國時隸屬廣陵郡。孔祥軍據《水經注》「又東北至下邳淮陰城西西」之文,認為三國時淮陰縣屬下邳郡,西晉時移屬廣陵郡。然而《水經》原文或有沿用漢史地理的可能性。
  9. ^ 《晉書·地理志》無此縣。
  10. ^ 10.0 10.1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51-152頁。
  11. ^ 《晉書·地理志》無此縣。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52-153頁。
  13. ^ 東安縣東晉時未見,疑在永平元年(291年)三月廢東安王司馬繇時,東安縣連同被廢。

出處

  1.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後漢治東海郯縣,魏、晉、宋治彭城。」
  2.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叔父司馬〕權為彭城王。」;卷37〈宗室·彭城穆王權傳〉:「彭城穆王權,字子輿,宣帝弟魏魯相東武城侯馗之子也。初襲封,拜冗從僕射。武帝受禪,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戶。」
  3. ^ 《晉書》卷37〈彭城穆王權傳〉:「子康王釋立,官至南中郎將、持節、平南將軍,分魯國蕃、薛二縣以益其國。」;《宋書》卷35〈州郡志一·彭城太守〉:「蕃令,漢舊縣,屬魯。晉惠帝元康中度。薛令,漢舊縣,屬魯。晉惠帝元康中度。」
  4.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叔父司馬〕晃為彭城王。」;卷37〈宗室·下邳獻王晃傳〉:「下邳獻王晃……武帝受禪,封下邳王。」
  5. ^ 5.0 5.1 《宋書》卷35〈州郡志二·豫州刺史·潁川太守〉:「曲陽令,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無。」;《魏書》卷106中〈地形志〉:「曲陽,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罷。」
  6. ^ 6.0 6.1 6.2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南彭城太守〉:「北淩令,本屬南下邳,二漢無,《晉太康地誌》屬下邳。本名淩,而廣陵郡舊有淩縣,晉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淩縣非舊土而同名,改為北淩。」;《太平寰宇記》卷17〈何南道·宿州符離縣〉:「北陵城,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漢書·地理志》:『凌縣,屬泗水國。』《輿地誌》:『有陵縣。』《太康地誌》云:『屬下邳。』晉武帝以南有廣陵,故曰北陵。」
  7. ^ 7.0 7.1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太康元年,復分下邳屬縣在淮南者置臨淮郡……臨淮郡,漢置,章帝以合下邳,太康元年復立。」;《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臨淮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復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
  8. ^ 8.0 8.1 《宋書》卷35〈州郡志一·蘭陵太守〉:「贛榆令,前漢屬琅邪,後漢屬東海。魏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9. ^ 9.0 9.1 《太平寰宇記》卷23〈河南道·忻州承縣〉:「承縣……本漢舊縣……晉惠帝分東海之蘭陵、承、戚、合鄉、昌慮五縣置蘭陵郡,理承城。」
  10. ^ 《晉書》卷4〈惠帝紀〉:「〔永平元年八月〕辛未,立隴西世子越為東海王。」;卷59〈東海孝獻王越傳〉:「東海孝獻王越……別封東海王,食六縣。」
  11.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叔父司馬〕倫為琅邪王。……〔咸寧三年徙〕琅邪王倫為趙王。」;卷59〈趙王倫傳〉:「趙王倫……武帝受禪,封琅邪郡王……咸寧中,改封於趙。」
  12. ^ 12.0 12.1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馬〕伷為東莞王……〔咸寧三年徙〕東莞王伷為琅邪王。」;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傳〉:「琅邪武王伷……武帝踐阼,封東莞郡王,邑萬六百戶。……伷鎮禦有方,得將士死力,吳人憚之。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封琅邪王,以東莞益其國。……太康四年薨,時年五十七。臨終表求葬母太妃陵次,並乞分國封四子,帝許之。」
  13. ^ 13.0 13.1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及太康元年,復分下邳屬縣在淮南者置臨淮郡,分琅邪置東莞郡。……太康十年,以青州城陽郡之莒、姑幕、諸、東武四縣屬東莞。」;《宋書》卷36〈州郡志二·青州刺史〉:「東莞太守,晉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咸寧三年,復以合琅邪,太康十年復立。」
  14. ^ 14.0 14.1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東安太守〉:「東安太守,東安故縣名,前漢屬城陽,後漢屬琅邪,《晉太康地誌》屬東莞,晉惠帝分東莞立。」
  15. ^ 15.0 15.1 15.2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元康〕七年……分臨淮置淮陵郡,以堂邑置堂邑郡。」;《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兗州刺史·秦郡太守〉:「堂邑本為縣,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晉又屬臨淮。晉惠帝永興元年,分臨淮淮陵立堂邑郡。」
  16. ^ 《晉書》卷4〈惠帝紀〉:「〔永平元年三月壬寅,以〕東安公繇為尚書左僕射,進封東安王。……庚戌,免東安王繇……徙帶方。」
  17. ^ 《晉書》卷4〈惠帝紀〉:「〔永寧元年〕九月,追東安王繇復其爵。……〔永興元年〕八月戊辰,穎殺東安王繇。」;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傳〉:「東安王繇……初拜東安公……以功拜右衛將軍,領射聲校尉,進封郡王……廢徙帶方。永康初,征繇,復封,拜宗正卿,遷尚書,轉左僕射。惠帝之討成都王穎,時繇遭母喪在鄴,勸穎解兵而降。及王師敗績,穎怨繇,乃害之。後立琅邪王覲子長樂亭侯渾為東安王,以奉繇祀。尋薨,國除。」
  18.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淮陵太守〉:「淮陵太守,本淮陵縣,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屬臨淮,惠帝永寧元年,以為淮陵國。」
  19.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臨淮太守〉:「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20.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兗州刺史·廣陵太守〉:「海陵令,前漢屬臨淮,後漢、晉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21.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山陽太守〉:「鹽城令,舊曰鹽瀆,前漢屬臨淮,後漢、晉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復立。」
  22.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臨淮太守〉:「凌令,前漢屬泗水,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屬廣陵。」
  23.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兗州刺史·廣陵太守〉:「江都令,漢舊縣。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六年復立。」
  24.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兗州刺史·廣陵太守〉:「高郵令,漢舊縣。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輿地廣記》卷20〈淮南東路·通州〉:「高郵縣,漢屬廣陵國。東漢屬廣陵郡。吳省之。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屬臨淮郡。」
  25. ^ 《晉書》卷14〈地理志〉:「新泰,故曰平陽。」;《太平寰宇記》卷23〈河南道二十三〉:「新泰縣,春秋時魯平陽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陽。注云:『今泰山有平陽縣,漢為東平陽縣,屬泰山郡。』按河東有平陽縣,故此為東也。後漢省,魏復立平陽,晉武帝太始中改為新泰縣,屬太山郡,後屬東安郡。《記》云:『舊名平陽,太始中鎮南將軍羊祜此縣人也,表改為新泰縣,屬泰山郡。』晉惠帝割屬東安,宋因之。」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