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
行為治療(英語:Behavior Therapy、Behavior Treatment)學派關注的是可以觀測到的人的外部行為。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相似,出生以來就具有學習能力,而且遵從著與任何物種相似的原理進行學習。適應性行為是通過強化和模仿學習而習得的。行為治療家主張心理障礙中表現的異常行為如同正常行為一樣是可以習得的,可以通過基本的條件作用原理、學習原理及觀察學習而使心理障礙得到矯正的。
應用
行為治療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除了可以糾正一些不正常的行為或個人問題如恐怖症、強迫症、抑鬱症、成癮行為、攻擊性行為以及違紀行為等,也可增加目標的一些好的行為,如增加自閉症兒童「扮」更多社交行為[1]。同時行為治療傾向於對特定問題的的干預多過於寬泛的個人問題。 行為治療認為,人的中心任務是要學習如何適應當前社會的和物理的生活環境。而當人無法學習如何有效的應付環境時,他們可以通過以重新學習為基礎的治療,去克服那些非適應行為。
方法
不同的理論都可以改變目標患者的行為。
反條件作用
當強烈的情緒影響個人生活時,人就形成了條件化的反應,而人自己卻意識不到這是以前習得的反應。在反條件作用中,個體要學習一個新的條件化反應去代替適應不良的反應。
系統減敏法
- 原理:以一系列的逐步接近問題的刺激程序完成治療。
- 三個主要步驟:
- 確認病人引發焦慮的刺激源,並把這些刺激源按照引發病人焦慮的程度進行等級排列。
- 讓病人接受漸進式深度的肌肉放鬆訓練,讓病人學會區分緊張和放鬆肌肉的感覺,以便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能夠達到放鬆的狀態。
- 進行實際脫敏程序:讓處於放鬆狀態的病人從最弱等級的刺激開始進行生動的想像,直到病人在其想像中不再對該刺激感到不安,就可以對下一個等級的刺激開始訓練。
內爆療法
- 原理:與系統脫敏法相反,讓病人一開始就暴露在恐懼等級最高級,最強烈的刺激讓病人直接面對其恐懼,但實際上卻是不會造成傷害的。由治療師的描述或病人的充分生動想像實現。當這種情形一再重複出現,就失去引發焦慮的作用了。而病人躲避該刺激的行為也消失了。本質就是讓病人對刺激無法否認、逃避、迴避,而最終並未出現病人預料的負面結果時就能理解刺激的無害性。
- 常用治療:動物恐懼症
滿灌療法
- 原理:與內爆療法相似。除了是使病人真正置身於其恐怖情形中。也可以從想像或媒體方式(如錄音、錄影等)開始,然後再進行親身體驗。
- 優點:更有效,持續時間也長。
厭惡療法
- 原理:運用反條件作用,誘發特定行為帶來的強烈厭惡的刺激,如行為的出現伴隨對其電擊、藥物。使病人原先喜歡的不良行為被厭惡代替。
- 常用治療:藥物成癮、性心理異常、失控暴力、自傷行為。
- 批評:
- 給治療師太多個人權利。
- 實際上的懲罰因素多於治療因素。
- 最主要是這種治療更多在強制性的環境下實施。人們對其行為只有極少的選擇餘地。
意外事件管理
用以矯正行為結果來改變行為一般性的治療策略
正強化策略(陽性強化)
- 原理:在出現某種正面反應之後給予獎勵,這個反應就會傾向於重複出現,而且反應出現的頻率增加,代替某種不希望出現的負面行為。即運用基本的學習原理以增加適應性行為出現的可能性。
- 常用治療:自閉症、反社會行為[2]、藥物成癮、減少學生魯莽的行為[3]等
消退策略
- 原理:同正強化策略相似,以懲罰策略對待病人的不良行為。
- 步驟:
- 仔細分析情景,確認強化物。
- 不良行為出現時,撤銷強化物。
- 常用治療:兒童用以吸引注意的負面行為、精神分裂症等
社會學習療法
- 通過讓病人觀察榜樣的好行為受獎勵的情況來習得新的行為,例如自閉症學生每次模仿到老師一個新字就有獎勵[5],或教導他們如何在陌生人面說不及逃跑,來避免被人綁架(abduction-prevention skills)[6]。
- 修正未算正確的行為,如自閉症的口吃問題[7]。
- 採用對病人清楚地呈現在特定情況下一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積極結果。
- 常用治療:恐懼症、社交技能的缺乏[8]等。
泛化技術
- 由於治療情境中缺乏病人真實生活中的基本要素,所以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很可能在治療結束以後消失。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治療過程中建立穩定治療效果的泛化技術成為治療實踐中的組成成分之一。
- 可採用強化計劃,定期檢查等方法。
其他心理治療學派
參考資料
- 《心理學與生活》(美)格里格,津巴多
- 心理治療
引用來源
- ^ E., Mazur, James. Modeling in Behavior Therapy. Learning & Behavior Eighth Edition. Taylor and Francis. 2016. ISBN 9781315450261. OCLC 1020853003.
- ^ Middleton, Myra B.; Cartledge, Gwendolyn. The Effects of 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African American Mal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995-04, 19 (2): 192–210. ISSN 0145-4455. doi:10.1177/01454455950192003.
- ^ Meichenbaum, Donald H.; Goodman, Joseph. Training impulsive children to talk to themselves: A means of developing self-control..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1, 77 (2): 115–126. ISSN 1939-1846. doi:10.1037/h0030773.
- ^ Zhou, S., Hou, Z., & Bai, R. Effect of group assertiveness train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ssertive competenc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8, (16): 665-7.
- ^ Marcus, Alonna; Wilder, David A. A COMPARISON OF PEER VIDEO MODELING AND SELF VIDEO MODELING TO TEACH TEXTUAL RESPONS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09, 42 (2): 335–341. ISSN 0021-8855. doi:10.1901/jaba.2009.42-335.
- ^ Gunby, Kristin V; Carr, James E; LeBlanc, Linda A. TEACHING ABDUCTION-PREVENTION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10, 43 (1): 107–112. ISSN 0021-8855. doi:10.1901/jaba.2010.43-107.
- ^ Cream, Angela; O'Brian, Sue; Onslow, Mark; Packman, Ann; Menzies, Ross. Self‐modelling as a relapse intervention following speech‐restructuring treatment for stutt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09-01, 44 (5): 587–599. ISSN 1368-2822. doi:10.1080/13682820802256973.
- ^ O'Connor, Robert D. Modification of social withdrawal through symbolic modeling1.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69, 2 (1): 15–22. ISSN 0021-8855. doi:10.1901/jaba.196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