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號
% | |
---|---|
百分號 | |
百分號(percent sign,%)又稱百分比記號[1],是表達百分比的符號,加在數值的後面,表達百分之一。
根據其英文發音,百分比在東南亞華人中常被稱為巴仙;在台語中則根據日文「日語:パーセント,羅馬化:Pāsento」發音,華語音似趴線豆、趴線或趴[註 1],部分報章雜誌網站俗寫為趴[2][3][4]。
歷史
per cento
有人主張百分號來自於義大利文的「per cento」(每一百),以下是 D.E. Smith 的考證。
古時本無百分比專用的符號,而是將義大利文的「per cento」以「per 100」「p 100」「p cento」等形式書寫[5]。
1425年左右,出現了在「PC」之後加上一個小圈,代表「cento」最後一個字母「o」的寫法[6]。
1650年左右,「Cº」的部分再次變形,出現像是「%」站立的符號[7],接著「P」的部分漸漸開始不寫[8]。
大約在1925年左右,開始出現使用斜線的形式(),是現今最普遍的形式[9]。
除以上見解外,也有其他不同的主張。
排版
空格
數字與 % 符號的中間是否帶有空格,有各種不同的習慣。
- 英語圈中的爭論:
- 主張不應有空格者
-
-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14]
- 在捷克文中,當數字是名詞時要加空格,當數字是形容詞時不加空格(例: a 50% increase)[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於2011年7月29日發布,11月開始實施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中註明,正規出版物中,將數字用於加減乘除等運算的時候,百分數應當以羅馬數字記法顯示,如「去年營業額增長百分之五」應當寫作「去年營業額增長5%」,等等。表示數值區間的時候,應當保留兩端的百分號,如應當寫「此事件有5%~10%的可能性發生」,而不是「此事件有5~10%的可能性發生」[16]。
在自然語言中的用途
百分比
表示百分比。
- 營業稅 5%
- 20% OFF
- 濃度 5.5% 的食鹽水
商業用負號
Template:符號 就像大寫數字一樣,為了防止數值遭到竄改,在商業上有將百分號代替負號使用的情形。
然而商業用負號通常不寫作圈而以點表示為主(如「˙/.」或「./.」),所以在 Unicode ,有另外定義一個商業用負號字碼 U+2052 以便區別,但目前許多字型尚未支援該符號。
電腦上的用途
由於百分號有收錄在ASCII碼,很容易在各國環境中輸入,所以在程式語言以及許多殼層都借用百分號在其他用途上。
求餘數運算子
許多類C語言的程式語言都將百分號用在求餘數的運算子(模除)。例如:
int a = 25 % 7;
這是將 25 除以 7 後的餘數 4 指派給變數 a 的意思。在 C 語言只能處理整數型別,而在 Java 也可以運算浮點數。
語法設定
在C語言的格式化字串輸入函式(printf 等)中,代表格式指定的指示符。例如 %d 表示整數、%c 表示輸出 1 個字元等。很多其他程式語言也承襲這個方法。
環境變數
在 MS-DOS 與 Microsoft Windows 等環境中,標準的 命令提示字元 中,作為表示環境變數的符號。
echo %PATH%
這裡「%PATH%」表示傳回環境變數 PATH 的值。
雜湊
URL編碼
其他電腦中的用途
- 在 MS-DOS 批次檔中,表示命令列引數。
- 在 crontab 中,行內的 % 表示命令結束的意思,% 之後的部分視為標準輸入的輸入內容。
- 在 MATLAB 等軟體中,從 % 到行尾的部分視為註解。
- 在 SQL 語言中,作為萬用字元,表示「長度在0以上的任意字串」。
百分號的數據處理
符號 | Unicode | Big5 | 字元實體引用 | 名稱 |
---|---|---|---|---|
% | U+0025 |
% % |
百分比符號 | |
٪ | U+066A |
٪ ٪ |
百分比符號(阿拉伯文字) | |
⁒ | U+2052 |
⁒ ⁒ |
商業用負號 | |
% | U+FF05 |
A248 | % % |
全形百分比符號 |
注釋
- ^ 台灣因日治歷史,部份詞彙發音可追溯自日語。
參考文獻
- ^ percent sign - 百分比記號. terms.naer.edu.tw. [202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 ^ 公務員月退金 擬隨物價指數調漲. 苦勞網.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通膨兩趴 部長為何要下台(杜震華). 蘋果日報. 2012-04-30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 ^ 存档副本.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Smith 1898,pg. 437
- ^ Smith 1898,pp. 439-440
- ^ Smith 1898,pg. 441
- ^ Smith 1898,pg. 440
- ^ Smith 1925,Vol. 2, pg.250 in Dover reprint of 1958, ISBN 0-486-20430-8
- ^ 10.0 10.1 星田直彥『単位171の新知識 読んでわかる単位のしくみ』講談社ブルーバックス 2005年
- ^ SI brochur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06 [200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5).
- ^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PDF).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06 [2007-08-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3).
- ^ Quantities and units – Part 0: General princip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1999-12-22 [200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9).
- ^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00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5).
- ^ Jazyková poradna ÚJČ AV ČR: FAQ. Ústav pro jazyk český Akademie věd ČR. 2002 [2009-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 ^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PDF). 復旦大學教務處網站. 2011.[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