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格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竹,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早年以竹子為例探究事物本源的思想事件,又稱陽明格竹守仁格竹[1],是王守仁心學思想體系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事件[2],也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3]

原委

事件見於王守仁學生錢德洪在《王文成公年譜》中的記載: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歲,在越。
……是年為宋儒格物之學。先生始侍龍山公於京師,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

王守仁早年系統學習了朱熹格物致知」的學說,深受影響,一心想按照朱熹的方法探究事物的本源並成為朱熹所說的「聖賢」。王守仁之父王華大魁天下之後奉旨赴京師,王守仁隨行。初到京師後和父親一起居住並侍奉父親。閒暇時間在京師遍求朱熹的著作來讀。一天,忽然想到前輩儒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表里」之分,「精粗」之分,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即最根本的道理),又見父親官署中多栽種竹子,於是就拿竹子為例,探究它的「至理」。但王守仁苦思冥想七天七夜,沒能想通竹子的「至理」,還染了風寒。王守仁於是認為成聖賢的人自有其天分,於是隨當世士子的大流,學習辭章文學,以備科舉考試。王守仁由此開始懷疑朱熹的學說,成為他建立心學的思想開端[4]

王守仁日後在他的《傳習錄》中追憶:

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裡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王守仁追憶說,當年大家都流傳朱熹的「格物」之學,凡要追究事物之理,就要遵循朱熹所說的一套。王守仁自己深受影響,並真的付諸實踐。王守仁早年時與錢德洪一起切磋學問,二人都認為要做成儒家的「聖賢」,就得格盡天下之物,這是何等巨大的抱負與力量。於是王守仁就指著園內亭子前的竹子,讓錢德洪去看。錢德洪一入夜就去窮究竹子的道理,竭盡心思想了三天三夜,就積勞成疾了。錢德洪當年說是自己精力不足。於是王守仁親自去「格竹」,也是竭盡心思早晚想不到竹子的道理,到了第七天,也因勞思而得病,於是王、錢二人都慨嘆,「聖人」是很難做成的。王守仁後來外放到貴州龍場荒蠻之地,舉目無親,生活困頓,整整三年,建立了心學體系,史稱「龍場悟道」。王守仁認為,天下萬物,其實沒有哪個是可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心上下工夫。其實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即「滿街都是聖人」,知道這一點,自己就有擔當了,這就是王守仁「致良知」學說的發端。

後世評論

  • 「 朱子格物何曾教人格竹,此亦《語録》之一病。」——清朝魏源《王文成公贊》中評
  • 「前明姚江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業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清末嚴復《救亡決論》中評
  • 「後來明代王陽明也攻擊了朱子的格物方法。陽明說:『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他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王陽明這樣挖苦朱子的方法,雖然太刻薄一點,其實是很切實的批評。」——民國胡適《問題與主義》中評[5]

參考來源

  1. ^ 關于“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紹. 起點中文. [201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2. ^ 守仁格竹,大师起步. 1970-01-01 [201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3. ^ 薛富興. 阳明格竹:中国古代认识论史上的一桩公案.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5年6月29日 [2016年1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5日). 
  4. ^ 守仁格竹. 國際儒學網. 2014-05-23 [201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5. ^ 《胡適精品集問題與主義》第368頁,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