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望洋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望洋山
聖母雪地殿教堂和東望洋燈塔

東望洋山(葡萄牙語:Colina da Guia),俗稱松山,是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嶽,海拔90米(300英尺),南連若憲山。山名「東望洋」乃相對於西望洋山而言,葡萄牙語稱呼則源自供奉於山上教堂的「導航聖母葡萄牙語Nossa Senhora da Guia」態像(Nossa Senhora da Guia;或譯「指引聖母」)[1]。每年一度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道經過東望洋山海邊馬路,稱為東望洋賽道。山下有松山隧道連接士多紐拜斯大馬路新口岸

簡要

古稱琴山(因其形似臥),原為一荒蕪山崗,東面臨海。1622年建成炮台,旁側另建有教堂與燈塔,其中燈塔為遠東同類建築最古者,澳門的經緯度座標就是根據該燈塔的座標而定,現今這3座建築均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19世紀澳葡政府在此廣植松樹,故被稱為松山。後更開闢公園,成為澳門重要市肺。1920年代東麓填海成新口岸,至今廣廈林立。

歷史文物

松山上的火炮及防空洞

景觀危機

2006年8月8日,土地工務運輸局(公務局)公佈計劃對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加思欄馬路一帶等地點進行整治方案;16日,行政長官何厚鏵批示廢止十多年前制訂的《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2]

本地媒體在報道方案時特別指出山邊多個地段的建築物的標高情況,其中第134地段的建築物高度達到海拔135米,旁邊多幅地段的建築高度由99點9米至90米不等。有文化界人士擔心一旦落實,將可能引發環境保護及社會公共衛生危機,更會影響澳門的人文景觀。

文化局於2007年1月23日表示,目前正與工務局商討有關問題,但強調工程的審批工作,由工務局負責。1月28日中聯辦發表聲明,主動降低其新辦公大樓高度。而由關注人士組成的「護塔連線」在2月4日舉辦文化行動討論城市景觀問題。6月12日,澳門特區政府表示東望洋山山腳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會重新依照前澳葡政府所訂出的限高,已批出圖則的建築物,政府會與發展商進行溝通,要求減層,可以從覆蓋率和容積率等方面補償。[3]

參考資料

引用

  1. ^ 澳山、東西望洋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澳門虛擬圖書館
  2. ^ 口頭質詢時相機問題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2024-06-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21). 
  3. ^ 澳門日報,《羅理基松山腳建築限高90米 》,2007年6月13日。

文獻

  • 《澳門掌故》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