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林
張長林 | |
---|---|
清朝工藝家 | |
籍貫 | 直隸深州,祖籍浙江紹興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明山,別稱泥人張 |
出生 | 道光六年(1826年) 大清直隸省深州直隸州 |
逝世 |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5月6日 大清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 |
親屬 | (子)張玉亭 |
張長林(1826年—1906年5月6日),字明山,又以字行而稱張明山,直隸深州人,後遷天津,清朝工藝家、彩塑家,「泥人張」創始人。[1][2]張長林自幼隨父從事泥塑創作,好捏戲曲人物,因所塑泥人酷肖真人而成名。其為人捏像,能藏泥於袖,摶塑於手,頃刻而成,且泥像神形兼具,一時被譽為絕技。其彩塑作品內容廣泛,或反映風土民俗,或取材於古典文學、民間故事、舞台戲劇,又融入傳統中國畫審美與技法,開創自身獨特之泥塑風格。其作品廣銷海外,曾於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獲獎,在國際上享有聲譽。
生平
早年
張長林為直隸深州人,後遷居於天津。父張萬全,原籍浙江紹興山陰,書吏出身,赴深州上任,後適逢荒年,攜張長林遷往天津,操習泥塑手藝謀生。[3][4][5]:116張長林自七八歲起,便隨其父學習泥塑,先捏制貓、狗之類動物形象,有所領悟後,開始學習捏制人物肖像。最初這些作品均用高溫燒成陶器。後來,張長林探索出泥塑製作新方法,即將棉花摻入黏土搗勻,捏成泥坯後不經燒制,直接陰乾,打上粉底後加以彩繪,是為日後天津彩塑泥人之雛形。他少時即「喜為黏土之戲」,好捏戲曲作品,而與傳統泥塑以神佛造像、玩具擺設為主之風氣不同。其曾創作《黃鶴樓》、《白蛇傳》、《佘太君》、《春秋配》、《回荊州》等多部作品泥塑,風格受唐代繪畫、雕塑影響甚大。張長林為觀察戲劇演員神態、身段、服飾,常在廟會、戲館看戲。隨著技藝精進,為了尋求更高境界,每逢名角至天津演出,張長林就其特徵,於其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在一齣戲還未演完時,其塑像便已完成,歸家後,其仔細敷粉塗色、襯以衣冠,即能與真人分毫不差。[6]:166
成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京劇演員余三勝至天津演出,張長林去看戲後,塑其像置於商店櫥窗之內,見者歎為絕技。此後張長林名聲大噪,時人呼為「泥人張」。張長林其後又陸續為譚鑫培、楊小樓、王桂芬、程長庚、田桂鳳等名角塑像。[6]:167成名後,張長林遂創建「塑古齋」泥塑作坊。其描繪天津天后盛會之皇會彩塑一套嘗由西人出巨資購去[7],又曾有西洋人以重金購其泥人,收藏於博物院中。[8]:65清末天津殯儀之侈甲於各省,有外國文化學者來中國採風,邀請張長林用泥人復原葬儀場面,其中人像複雜,「輿者、騎者、旗者、蓋者、鉦者、鼓者、絲者、竹者、釋者、髯者、導者、從者、冠帶者、裹禳者、步而送者、立而觀者,多至數十百人」,而張長林則能「異其狀態,使之不相復,或頎或侏,或豐或臞,或皙或朱,或昂或傴,或步或趨,或欠或吁,或悲或愉,或捷或遷,像隨心造,觸手成趣」。[9]:4
張長林成名後,仍樂與各色人等往來,其捏泥人常以其鄰居、朋友為原型。據傳李鴻章督直時,曾邀請張長林為之塑像。張長林到其家後,李鴻章對其態度傲慢,張長林於是專挑其醜態塑泥,但也十分相像,李鴻章無可奈何。[10]:1又有一富人邀張長林肖己像,富人盛氣凌人,張長林不屈,富人怫然退去,張長林則頃刻間摹塑其形,面目悉具。有人告富人以此事,富人重新邀請之,而態度畢恭畢敬,為之一變。[9]:4
晚年及去世
晚年好與文人、畫家、學者相交,將其對繪畫、古典文學之理解融人泥塑作品當中,所捏人物形象更為貼近真實生活。如其孫娶妻孛氏,新婚時「合家歡請祖舅看新婦」,張長林遠望輒出,次日即作新娘子像置於新房,儼然如其人。惟肖像面露一水痕,家人以為是泥人敷粉未潔,張長林曰:「豈非有烏痣耶?」審之,果如其言。[6]:178其又曾為天津教育家嚴修之父捏家人塑像。時人徐悲鴻記載:「全體結構若三十年前之照相。範老(嚴修)之伯父像,蓄上髭,冠小冠,中綴寶石,右手倚桌上,衣黑色馬褂,腰際衣褶少嫌平板。至範老尊人像,無須,戴眼鏡,衣背心,口角略深陷,現微笑之容,皆泥制敷色,色雅而簡。」徐悲鴻又曾與張伯苓同訪嚴府,見之贊曰:「其比例之精確,骨骼之肯定,與其傳神之微妙,據我在北方所見美術品中,只有歷代帝王畫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擬之。若在雕刻中,雖楊惠之不足多也。」[10]:1其老年又好四處遊歷,將「塑古齋」事務交予其子張玉亭。張玉亭將作品委託給估衣街「同陞號」,開啟聯營模式。[7]
張長林在彩塑之外,亦工繪畫,其甚愛上官周之《晚笑堂畫傳》,又能畫巨幅山水畫。當時天津有一李四先生,能摺疊碎錦以象諸物,號稱「包鑲李」,官署使制連景壽屏,廣數丈,屆期而工未半,因催促緊急,便將此差事託付予張長林。張長林用筆墨補其闕處,峰巒樓觀,頃刻立就,遂為名作。[9]:5此外曾創作多幅描繪民間生活之畫作,如《火會圖》,描繪天津人民自發防火之故事;《獅子會》,描繪天津春節景象等等。[6]:174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4月29日,張長林為友人徐九爺送殯,不幸於途中染疾,七日後(5月6日)病卒。[11]:197
藝術風格與作品
天津泥塑產業受漕運興盛、媽祖文化、戲曲文化影響較大。張長林作為其中佼佼者,將傳統中國畫審美和創作技法融入民間工藝,開創「泥人張」雅俗共賞之泥塑風格。泥人張彩塑不局限於兒童玩具,很少有動物造型,幾乎都是泥人,更符合城廂市民口味。[7]其作為中國小型架上雕塑開創者,在中國雕塑史上影響深遠。[3]
張長林作品豐富,然存世不多,晚期代表作則更為稀少。其作品取材廣泛,約略可以分為四類:
- 一、古典文學和民間傳說故事,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民間故事如周處除三害、風塵三俠、岳母刺字、木蘭從軍、麻姑獻壽等等。
- 二、反映勞動人民現實生活,如莊稼忙、農家樂、三百六十行等。
- 三、反映社會風俗人情,如婚喪嫁娶一類。
- 四、人物塑像,包括普通百姓肖像、喜像等。[6]:171
張長林塑像亦善於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心理,靜中求動,變化豐富,技法嚴肅流暢,色彩秀麗,富於文氣。[3]其社會民情題材代表作《漁樵問答》、歷史故事題材代表作《木蘭從軍》以及人物肖像題材代表作《嚴仁波肖像》,堪稱中國泥彩塑藝術經典;代表作另有《少女》、《蔣門神》、《孫夫人試劍》、《品簫少女》等。[12]其又以塑小像傳神見稱,如鄰居彭掌柜,天津士紳嚴仁波、嚴振父子,木雕名匠「花活劉」劉國華等,人物容貌身形及職業特質均各具特徵。[7]又有「惜春作畫」彩塑三人像,藏於故宮博物院[13];所作「八匣泥人」,計有粉塑《木蘭從軍》、《紅樓夢》、《孫夫人試劍》、《白蛇傳》、《褔祿壽》、《風塵三俠》、《張敞畫眉》、《春秋配》八件,藏於頤和園內。[14][15]:112
張長林作品曾多次在南北洋各地展覽會上獲得獎牌,綜計二十餘件,後因戰亂散毀。此後作品國內銷售不多,多系出口,日本約占百分之七十五,歐美占百分之十五。其在博物館陳列者,俱標明「中國之特產」。[6]:175民國四年(1915年),張長林作品《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16],而張玉亭16件作品以「天津同陞號泥製人像十六件」名義參展,獲得「名譽獎」。[7]
-
張明山作清代人物泥像
-
《孫夫人試劍》彩塑,咸豐八年(1858年)作
-
張明山作棋彩塑
評價
- 清張燾《津門雜記》中稱:「津邑各工藝及醫、卜、星相各術,近日無多出類拔萃者。惟城西張姓,名長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向所捏塑戲劇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遠近馳名。西洋人曾以重值購之,置諸博物院中,供人玩賞。而為人作小照,尤其長技也,只須與人對面坐談,摶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孔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欲動。觀者莫不歎絕。」[6]:181又附詩讚曰:「絕頂聰明妙手夸,擅長一技足名家。風流老子婆心盛,黃土摶人效女媧。」[8]:65-66
- 清崔旭《津門百詠》中錄竹枝詞一首《泥人》云:「竹馬鳩車不倒翁,太平鼓子鬧兒童。泥人昔說鄜州好,可似天津樣樣工。」[6]:181
- 近代嚴修於《張君明山事略》中稱讚「泥人張」父子為「南北塑像者之冠」。[9]:5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20日,天津《大公報》「天津人物誌」刊文評價張長林稱:「至其如何工作?不過在觀戲時,即以台上角色,權當模特兒,端詳相貌,剔取特徵,於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終,而伶工像成;歸而敷粉塗色,襯以衣冠,即能絲毫不爽……宋金元雕塑藝術,雖各具神妙,但觸手成像,酷肖逼真者,則惟有天津泥人張氏。」[6]:168
- 1962年,郭沫若參觀「泥人張」彩塑藝術展覽後寫下「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之詩句。[7]
文學形象
馮驥才《俗世奇人》記有「泥人張賤賣海張五」之故事,其原型正是第一代「泥人張」張長林(張明山)。故事大意為海張五在天慶館侮辱泥人張,泥人張一言不發,而用腳底泥巴塑了一個海張五的頭,神情畢肖,放在桌上而轉身離開;第二天,估衣街上小雜貨攤出現一批海張五泥塑,標以「賤賣」,引來路人譏笑,海張五衹能派人花大價錢買走。[17]:33-34
家族
張長林生有六子,五子張兆榮(字玉亭)、六子張續榮(字華棠)傳其業,為第二代「泥人張」[9]:5。孫張景祜,曾孫張錩。
參考資料
- ^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 ^ 章柏青, 吳明, 蔣文光主編. 艺术词典. 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9.
- ^ 3.0 3.1 3.2 泥人張世家.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202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 ^ 張乃英. 名家十日谈:泥人张世家绘塑老. 北方網. 2004-04-29 [202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 ^ 楊金祥. 〈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浅识〉. 《天津文化史料》第四辑. 天津: 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3: 114–118. ISBN 9787805032115 (中文(簡體)).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張映雪. 〈泥人张的生平及其艺术〉. 《天津文化史料》第四辑. 天津: 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3: 166–180. ISBN 9787805032115 (中文(簡體)).
- ^ 7.0 7.1 7.2 7.3 7.4 7.5 邵文菁. “抟泥塑人间”——天津“泥人张”的俗世传奇. 澎湃新聞. 2022-02-14 [202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6).
- ^ 8.0 8.1 張燾. 《津门杂记》卷中.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中文(簡體)).
- ^ 9.0 9.1 9.2 9.3 9.4 嚴修. 〈张君明山事略〉. 《社會教育星期報》. 1928, 685: 3–5 (中文(繁體)).
- ^ 10.0 10.1 徐悲鴻. 〈对泥人感言〉. 《大陸雜誌》. 1932, 1 (1): 1–3 (中文(繁體)).
- ^ 燕歸來簃主人. 《天津游览志》. 上海: 中華書局. 1936 (中文(繁體)).
- ^ 藝術中國. 百年沧桑·共创辉煌——论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 藝術中國. 2019-12-11 [202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6).
- ^ 彩塑惜春作画像 - 故宫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202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6).
- ^ 吳為山. 泥塑(北京泥人张)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21-06-17 [202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6).
- ^ 羅家銘. 〈颐和园的八匣泥人〉. 《天津文化史料》第四辑. 天津: 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3: 112–113. ISBN 9787805032115 (中文(簡體)).
- ^ 泥塑(天津泥人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6).
- ^ 馮驥才. 《俗世奇人》.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6390415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