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津鹼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合資公司
成立1914年
創辦人范旭東
代表人物范旭東、李燭塵侯德榜
總部天津市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渤海10路3369號
產業化學品
產品鹼業及專門化學品
母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團
網站www.tjsoda.com

天津鹼廠,也稱永利鹼廠天鹼等,現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由「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范旭東於1914年在天津創辦的久大精鹽公司和1917年依託久大精鹽創辦的「永利制鹼公司」。永利鹼廠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制鹼廠,開創了中國化學工業的先河。由該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使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永利鹼廠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1]。在天津的近代史上,永利鹼廠和南開大學、《大公報》同時被稱為「天津三寶」[2]

2014年1月,在天津鹼廠的基礎上,吸收合併天津市其他海洋化工企業組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

目前,天津鹼廠舊址保存了天津近代工業具有標誌性的工業遺存,2018年1月,天津鹼廠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4]

名稱及隸屬變遷沿革

1920年的永利鹼廠

1918年11月,永利制鹼公司創立大會召開。1920年9月,中華民國農商部准許註冊,定名為「永利制鹼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塘沽設立「永利鹼廠」[5]。1934年3月28日,創始人范旭東將永利制鹼股份有限公司改組並更名為「永利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永利鹼廠自建廠至1952年公私合營前,屬私營企業,永利鹼廠隸屬於永利公司[5]。1952年6月23日,永利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實行公私合營後,易名為「公私合營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永利鹼廠則更名「公私合營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利沽廠」,並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化學工業管理局管轄。1955年1月1日,永利沽廠和久大精鹽廠合併經營,更名為「公私合營永利久大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久沽廠」。195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成立,永久沽廠轉歸化學工業部領導。1958年6月11日,永久沽廠由化學工業部劃歸天津市,隸屬於天津市化學工業局。1959年3月13日,永久沽廠改為隸屬於河北省化學石油工業廳。1961年7月1日,永久沽廠重新隸屬於化學工業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先後改名為化學工業部前進化工廠和東方紅化工廠。1968年7月13日,改名為「化學工業部天津鹼廠」。1972年3月,天津鹼廠再次由化學工業部劃歸至天津市化學工業局領導[6]

1991年5月8日,在天津市化工局及其下屬企業的基礎上成立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天津鹼廠改為隸屬於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全名為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天津鹼廠[6]。2011年6月7日,天津鹼廠與比利時蘇威公司合資組建天津渤化永利鹼業有限公司,比利時蘇威公司占合資公司30%股權[7],不足一年後索爾維集團即撤資。2014年1月1日,以天津鹼廠為基礎,吸收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和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增資擴股、改制組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立[3]

創辦初期

久大精鹽時期

久大、永利創辦人范旭東

1911年,曾到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化學系留學學習化學的范旭東學成歸國並決定創辦中國的化學工業。1913年,范旭東在歐洲考察鹽務時,重點關注了歐洲各國獎勵工業用鹽的政策及鹼業發展狀況[1]1913年,他到天津塘沽實地考察,發現塘沽是得天獨厚的鹽鹼工業基地。隨後,范旭東在其兄時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范源濂和師友梁啓超等人的支持下,由范旭東、景韜白胡睿泰李積芸胡森林方積琳黃大暹為發起人,梁啓超范靜生李思浩王家襄劉揆一陳國祥左樹珍李穆錢錦孫為贊助人,於1914年7月20日提出申請立案,同年9月22日獲得批准建立久大精鹽公司精製食鹽,並在塘沽設立久大精鹽廠。當時久大股東有諸多軍政界人士相助,如黎元洪曹錕蔡鍔馮玉祥等。1916年4月6日久大精鹽廠竣工投產。同年9月11日,生產出的第一批精鹽由塘沽運往天津銷售,之後又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打開了銷路。這時的久大精鹽開始達到日產5噸的能力,每年可獲利五六十萬元。1919年擴建東廠後,年產量可達6萬2千多噸。久大精鹽廠的建成和投產,為日後永利鹼廠的創辦「變鹽為鹼」提供了原料和人才保障,尤其是在資金上為永利鹼廠提供了極大的幫助[6]

創辦永利時期

原久大精鹽公司大樓
位置天津市和平區
建成時間1920年
評定時間2005-08-31
參考編碼0120079
等級重點保護
1926年「紅三角」牌純鹼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的最高榮譽金質獎章
永利鹼廠萬國博覽會金獎證書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致使進口中國的洋鹼減少,天津、上海等用純鹼作原料的工廠紛紛停工。在當時世界制鹼工業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但當時中國卻靠用天然鹼溶化成鹼水而後凝成塊的「口鹼」作為食用。此「口鹼」質劣價昂且極不衛生。19世紀末,「洋鹼」開始傾銷中國,由於本國不能制鹼,致使大量黃金外流[6]

1914年,范旭東在創辦久大精鹽廠的基礎上,決定興辦「永利制鹼公司」開始生產純鹼[5]。當時,壟斷索爾維法制鹼技術的英國卜內門公司擔憂永利制鹼公司一旦制鹼成功擠掉它在中國的市場,於是提出與永利制鹼公司「合作」以達到吞併的目的,但遭到拒絕[6]。永利鹼廠採用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索爾維法制鹼技術,設計能力為日產純鹼40噸。在國內可以自制的機器設備在上海大效鐵工廠製造,不能自制的由國外採購。在梁啓超等入股、斡旋下,1917年10月9日,時任長蘆鹽運使段永彬下發了「為提倡實業起見,姑予照准」的免稅訓令,使得永利公司制鹼用鹽可以免於高昂稅收。從1918年至1924年,永利制鹼公司開始為鹼廠的設計和基建招攬人才。1918年11月,董事陳調甫赴美請到一位顧問工程師孟德負責設計,但實際設計工作由中國留學生承擔。當時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系留學的侯德榜於1919年欣然接受了陳調甫的邀請,參加了永利鹼廠的設計[6]。1921年,侯德榜獲得博士學位並受范旭東之聘出任永利制鹼公司工程師。1923年,鹼廠大部分機器設備安裝就緒,陸續單機試車。所用原鹽來自長蘆鹽場,石灰石和煤粉別由唐山卑家店石礦和開灤煤礦供給。1924年8月13日,永利鹼廠首次開工出鹼。但是,生產出的鹼色紅黑相間,無法銷售。第二年3月,主要設備乾燥鍋燒壞導致全廠停工。

1926年6月29日,永利鹼廠在重新調試後重新開工,生產出雪白的產品,其碳酸鈉含量超過99%。[8]為區別於土法生產的「口鹼」和進口的「洋鹼」,范旭東將其產品取名為「純鹼」,並定確定了「紅三角」牌的商標[6]。1926年8月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中國「紅三角」牌純鹼獲最高榮譽金質獎章,並實現了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9]。1927年,擔任永利制鹼公司工程師三年的侯德榜出任永利制鹼公司鹼廠廠長[4]。此後的1930年,「紅三角牌」純鹼榮獲比利時工商博覽會金獎。[8]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國際上的兩次獲得大獎肯定,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基礎。

初期發展

1928年的永利鹼廠舊影

永利制鹼成功後,同時面對英國公司的惡意競爭和軍閥官僚的盤剝發展艱難。英商卜內門公司(帝國化學工業)為了壟斷中國鹼業市場利用英國在華的特權,於1924年永利鹼廠第一次出鹼後,通過英國外交大臣和其駐華使節,指令鹽挾總所會辦英國人丁恩,不經中國政府批准,擅自公布一項工業用鹽徵稅條例,規定每100斤工業用鹽納稅2角,使每噸鹼增加成本5元,增長率15%[6]。對此,永利給予堅決抗議並多方揭發,經幾次周折後丁恩迫於輿論壓力於當年同意暫免一年,1925年又同意延期5年。至1930年同意永利鹼廠工業用鹽免稅30年[6]

永利鹼廠1926年6月29日第二次開工,生產出一流產品後,卜內門公司又採用大幅度壓低鹼價的手段,最低壓價至原價的四成,以期在市場上將永利制鹼公司擠垮。1925年6月,上海的英文報刊《大陸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請看英國人摧殘國貨毒辣手段》的文章,指責英國卜內門公司,呼籲民眾支持民族工業,支持永利鹼廠。同時為應付這一不利局面,永利以同樣的方式在日本市場進行反擊,在日本市場以低於卜內門公司的價格售鹼,使卜內門損失巨大。不到一年,卜內門被迫主動求和,並申明今後在中國市場「不再任意壓價」。永利制鹼公司在發展初期與卜內門公司的多次較量均以勝利而告終[6][10]

1930年「紅三角」牌純鹼獲比利時工商博覽會金獎證書

鹼廠創建及發展初期,還受到軍閥官吏的盤剝。生產所需原燃料絕大部分靠鐵路運輸。塘沽屬軍事要地,又為京奉鐵路重點站及港口,連年內戰致使軍運頻繁,經常多日派不出車皮為鹼廠裝運物料,因而影響生產。此外,軍閥經常徵收各種運輸稅。如粗鹽附加稅比英人丁恩尚高出20倍。由於運輸時常受阻,成品純鹼也往往不能及時運出。社會極不安定的環境導致了天津金融市場的混亂,銀行利息加重,永利鹼廠不得不重息借貸以維持運轉[6]。 1932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即庚子賠款的資助,為開發硫酸銨工業立項探索。同年,侯德榜在塘沽用英文寫成的專著《純鹼製造》(英語:Manufacture of Soda),1933年,該書由美國化學學會在美國紐約出版,揭開索爾維法制鹼長達世紀之久的技術秘密,轟動國際化學化工界,被公認為中國化學家對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貢獻。[8]1934年范旭東改組永利制鹼公司為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在制鹼工業處於領先水平的情況下擴展經營範圍,1935年在南京創辦了永利錏廠,生產硫酸銨等化學品。[11]1935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為了解決永利索爾維法制鹼的鹽水精製問題,先後採取洗鹽法、焙鹽法、石灰純鹼法、石灰芒硝法和石灰與碳酸銨法等試驗,最後確定用石灰和碳酸銨法。此法,所需設備簡單,又符合制鹼工藝,是對中國制鹼工業的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

天津塘沽永利鹼廠舊影

天津塘沽舊廠

1937年8月7日,塘沽淪陷後,永利、久大兩廠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永利公司總部被迫由天津暫[香港,工廠便帶領技職人員和工人技術骨幹撤往四][6]。 1937年12月9日,日軍下令興中公司的刀根接管永利鹼廠,刀根作為公司代表既無資本又無技術,強占永利後無法開工,便請日本三菱公司出技術和資本接收永利。三菱公司在改組工廠領導機構時,把興中公司的刀根等人排斥出去,獨自接管了永利。 三菱公司通過當時日本對華北進行經濟掠奪的「華北開發公司」,威脅當時「華北政務委員會」出面,動員永利原有部分股東承受自己的股權,以標榜永利為中日「合辦」企業。由於受到股東的抵制,直至1939年才正式宣布「合辦」並成立董事會。 中日「合辦」永利鹼廠,中方代表為傀儡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日方代表為日本華北開發公司。1939年8月31日,中日「合辦」永利公司正式隸屬於北支那開發公司的華北鹽業公司。侵華日軍占領鹼廠後,於1937年開始檢修,1938年7月1日點火開工,7月15日產出產品[6]

重建「新塘沽」廠

1938年1月,永利化學公司、久大精鹽公司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領導機構和下屬工廠技術人員向內陸撤退至四川,擬在這裡重建中國化工基地。4月4日,久大向四川鹽務管理局遞交關於創建久大自貢模範食鹽廠的申請,並在半月後獲得批准。歷經四個多月的工程後,在自貢自流井張家壩建成了模範食鹽廠。與此同時,永利選中了犍為縣五通橋老龍壩,改稱「新塘沽」[4],並準備建造鹼廠、酸廠、煉焦廠和水泥廠等一系列配套工廠[6]

1939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創辦出版《黃海發酵與細菌特輯》雙月刊,簡稱《黃海》。在這一時期,永利鹼廠資金來源是1939年12月30日簽訂借資合同向國民政府借到的2000萬元。當時,建廠最大的障礙是運輸困難,1940年春天從美國購買的機器設備陸續運抵越南海防,但因戰亂,各設備在運川途中被搶劫毀壞甚多,導致建廠計劃未能實現。1942年,永利鹼廠用路布蘭法小規模製鹼,日產純鹼10餘噸。另外,還因陋就簡,生產煙煤、焦炭、陶瓷等產品,供應大後方的工礦企業應用和人民生活急需,並以此維持生計[6]

發明聯合制鹼法

永利鹼廠在四川重建鹼廠時,遇到的首要問題是主要原料食鹽昂貴。而索爾維法制鹼鹽的利用率最高僅為75%,經濟效益不高。1939年在建設「新塘沽」廠時以侯德榜為首的永利鹼廠技術人員,經數年研究創建了新的純鹼製造技術。1941年3月10日,范旭東在「新塘沽」全廠集會上宣布,將新的制鹼法命名為「侯氏鹼法」,以表彰侯德榜在世界制鹼工藝中的新突破[6]。1943年10月22日,侯德榜因其對於世界制鹼工業的貢獻,被英國化工學會授予名譽會員的稱號[8]。日後該項制鹼工藝經侯德榜提議,更名為「聯合制鹼法[12]。該制鹼工藝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號專利證書,並先後在天津鹼廠、大連化學工業公司鹼廠、四川自貢鴻鶴化工廠、湖北應城化工廠等建成並投產,成為中國主要的制鹼工藝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鹼方法。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久大董事長景韜白邀集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廠老職工約10餘人,於8月下旬來塘沽組織護廠隊保護工廠[6]。11月初,公司派李燭塵與彭九生來接收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廠,侯德榜被永利董事會推舉為繼任總經理,接收淪陷後的塘沽舊廠。在接收中發現,很多設備由於占領者8年間的粗暴使用,有的損壞嚴重、殘缺不全甚至完全損壞[6]。1937年撤退時,廠內存有原燃物料很多,僅粗鹽即達3萬噸以上,此時僅存1千噸。11月下旬,公司派佟翕然擔任永利鹼廠代理廠長兼技師長,恢復建立了各種管理機構並調整了人員。由於工廠損壞嚴重且缺乏資金,工人最初領半薪,職員只發生活費,直至出鹼後才恢復全薪,用了3個月時間,最終於1946年2月26日,永利鹼廠重新開工出鹼[6]。 然而在此期間,國共內戰爆發,通貨膨脹嚴重,國內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當時市面上多以倒買實物來謀取暴利,永利鹼廠的純鹼成為投機倒把的籌碼,每日所產之100多噸純鹼,大部分被強購貽盡。鹼廠產品售出所得已無法購回原料。1948年12月16日,因戰事原因,永利被迫停工[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17日,解放軍占領塘沽。這時的永利鹼廠廠房破舊、設備失修、生產凋敝,亟待恢復生產[6]。中國共產黨上級黨組織發動職工對機器設備進行大檢修。2月11日,永利鹼廠重新復工,生產出了純鹼和燒鹼[6]。1949年5月6日,劉少奇到永利鹼廠視察和慰問職工。鹼廠的生產情況日益好轉,純鹼日產量達到127噸[6]。儘管生產得到恢復,但資金原料緊張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此情況下,1950年3月28日,侯德榜致函劉少奇副主席、周恩來總理、陳雲主任等領導人,陳述企業經營存在的困難並請求貸款350億元[1]

1950年5月25日,永利公司第十四屆董監聯席會討論解決經營困難的辦法,最後決議與政府商洽公私合營[5]。8月28日,侯德榜、李燭塵代表永利、久大兩公司聯名上書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正式申請公私合營[6]。9月18日,財經委復函:「本委原則上同意商談,請逕與重工業部接洽」[5]。8月,財經委員會決定給予久大長期貸款70億元,同時給予永利鹼廠貸款12億元,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企業信用貸款[1]。此外,政府還破格特許五家私營銀行動用庫存,以幫助永利流動資金的周轉,讓信託公司收購永利的所有積壓純鹼,實行包銷政策。為了擴充燒鹼生產,政府下令禁止燒鹼進口,並給永利無息貸款16億元,作為擴大燒鹼生產之用,為了保證永利原材料及建築材料的運輸,國家甚至停止了軍運。至1951年,政府用於永利恢復生產的投資貸款達563億元。在1949年至1952年的三年中,鹼廠的純鹼生產大幅度地增長,由1949年的4.1萬噸,以年均遞增30.6%的速度上升到1952年的9.1萬噸[6]

1953年7月1日,久大精鹽廠也實行了公私合營,由政府委派陳西平兼任永利鹼廠廠長和久大精鹽廠廠長[6]。同日,「侯氏鹼法」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號專利證書。後經發明人侯德榜提議,「侯氏鹼法」更名為「聯合制鹼法」。1955年1月1日,永利鹼廠與久大精鹽廠這兩個早已密切相關的企業合併,定名為「公私合營永利久大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久沽廠」[6][13]永利制鹼公司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於1952年,經董事會全體董事和全體員工一致同意,將社中一切財產和所有工作人員並歸中國科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1954年4月23日,毛澤東到天津鹼廠視察[13]

文革及地震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天津鹼廠遇到嚴重困難,十年間純鹼產量僅以每年2.75%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企業利潤逐步下降。1968年,鹼廠擬建聯鹼工程以實現侯氏鹼法,動土開工後卻因故壓縮下馬。1970年3月9日,聯鹼工程第二度動土興建,計劃分兩期建成,一期工程建成後,合成氨年產量為5萬噸,氯化銨產量為15萬噸,並改造每年15萬噸氨鹼為聯鹼[6]。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豐南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地震波及天津、塘沽等地,天津鹼廠因此受到嚴重破壞,職工及家屬14人死亡,61人受傷,廠房建築破壞107625平方米,占全廠廠房面積的60%;設備損壞542台,其中主要設備137台,管線損壞29500米,13層52米高的新蒸吸廠房傾倒,碳化、乾燥系統全部震壞,河水出廠溝被倒塌的灰埝淤死;工廠供水供電全部中斷,全廠被迫停工。與此同時,聯鹼項目被迫暫時停建[6]。以集中恢復氨鹼生產。至1978年底,聯鹼一期工程方才建成並投產[6]

天津鹼廠拆除後將成為于家堡金融區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初期

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各行業開始逐步恢復生產,純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在聯鹼一期工程建成的基礎上,天津鹼廠於1980至1984年進行了投資額為5626.94萬元的恢復性大修工程以擴大產能[6]。1985年2月14日,天津鹼廠、天津大沽化工廠和天津化工廠共同組建天津市渤海化工聯合進出口公司[14]。7月25日,經國家計委批准,國家基建重點項目之一的天津鹼廠60萬噸純鹼擴建工程正式開工。1989年4月,天津鹼廠承擔了唐山鹼廠開工的任務。1990年,天津鹼廠成立了純鹼、化肥、化工、動力、機修五個分廠。1990年,中國大陸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中央政府壓縮基礎建設規模,純鹼市場需求下降且國內純鹼行業生產能力增加,使純鹼由短線產品迅速變為長線產品,大量用戶致函天津鹼廠要求註銷合同或要求停發緩發期貨,中國大陸國內市場長期以來純鹼奇缺的局面至此結束[6]。1991年5月8日,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公司在天津市渤海化工聯合進出口公司的基礎上成立。

天鹼搬遷

搬遷後的天津鹼廠舊址局部

天津鹼廠位於濱海新區的核心區,隨著濱海新區的發展,化工企業已經不再適合在城區生產。2005年12月18日,天津渤海化學工業園區暨天津鹼廠搬遷改造工程在天津臨港工業區正式開工[15]。渤海化工園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公司主持規劃、建設和營運,園區規劃總投資630億元。[16]天津鹼廠除保留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外,開始分期分步驟進行整體拆除並搬遷至天津臨港經濟區渤海化工園,新廠址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2009年12月15日,天津鹼廠老廠區的聯鹼系統停車,標誌著老廠區有序停工停產的開始。2010年10月13日,氨鹼系統停車完畢。2011年8月1日,天津鹼廠兩座標誌性煙筒被爆破拆除,標誌著天津鹼廠的搬遷工作接近完成[17]。搬遷後的天鹼地塊,納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在2018年1月併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18]

搬遷後

2009年11月,天鹼新廠區甲醇洗滌塔上段完成吊裝,標誌著天津鹼廠搬遷改造工程中的核心區域大件設備吊裝全部完成,[19],新的辦公樓主體也基本完工[20]。 2012年,天津鹼廠的煤氣化雙裝置於實現90%高負荷運行[21]。2013年,天津鹼廠對丁辛醇的產能作出擴充,新增一套年產25萬噸的裝置[22]。5月2日,天津鹼廠發生一起合成氨生產線發生爆炸事故[23]

2011年6月,天津鹼廠與比利時索爾維集團合資組建天津渤化永利鹼業有限公司[7],但持續不足1年,索爾維集團即撤資。2014年1月,天津鹼廠的股東天津渤海化工集團以天津鹼廠為基礎,吸收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和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增資擴股改制,組建新的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

4月17日,天津鹼廠甲醇車間一條生產線發生爆炸事故,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和化工產品外洩[24]

2014年11月24日,紀念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鹼廠)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天津舉行[25]

經營產品

創業至今,天津鹼廠先後生產了純鹼、精製鹽等二十餘種基本化工產品及牙膏、牙粉、漱口水等十餘種日用化工產品。在1955年以前,久大精鹽廠生產粗鹽、精鹽、洗滌鹽、牙粉、牙膏、漱口水、碳酸鎂、硫化鹼、硫酸鎂、碳酸鈣、氯化鈣等化工產品,永利鹼廠則生產碳酸鈉碳酸氫鈉氫氧化鈉等強鹼性化工產品[6]

1955年1月,永利鹼廠與久大精鹽合併後,保留碳酸鈉、碳酸氫鈉、再製鹽、碳酸鎂和氯化鈣了5種化工產品。此後,天津鹼廠的產品產量和質量均不斷提高。為適應社會需要,又不斷地研製開發出了新的化工產品。1958年,增加了無水鈣、氧化鎂、鈣鎂粉、一水碳酸鈉等產品;1960年,永利鹼廠的固鹼調色研究成功,保證了固鹼色澤優良;1970年,增加了碳酸氫鈉產品,並開始了「聯鹼工程」的興建;1978年,增加了合成氨、氨水、硫磺產品;1979年,增加了農業氯化銨產品;1981年,增加了工業氯化銨、水合法重質碳酸鈉產品;1982年,增加了片狀氯化鈣、透明碳酸鎂產品。1984年,增加了食品添加劑碳酸鈉產品;1985年,增加了氧氣產品;1987年,增加了口服藥用碳酸氫鈉產品;1988年,增加了五水偏矽酸鈉產品,停止了碳酸鎂的生產;1990年,增加了粒狀氯化銨產品;1991年,增加了74%片狀氯化鈣產品[6]

目前,天津鹼廠除經營紅三角牌碳酸鈉外,同時還生產經營工業氯化銨、碳酸氫鈉、氯化鈣、偏矽酸鈉等種類繁多的無機化工原料產品;現在公司已開始涉足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領域。2005年,天津鹼廠搬遷改造工程啟動後,在新廠區陸續增加生產甲醇醋酸丁醇辛醇聚甲醛等有機化工產品。

工業遺存保護

遺產保護

2010年11月4日,天津鹼廠有關負責人接受《渤海早報》記者採訪表示,企業將在力所能及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護珍貴遺存,根據計劃,黃海化學研究社遺址的鹼廠廠史館、4號白灰窯、建於1918年的化鹽池及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部分遺留設施將做原地保留,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紀念永久保存[26]。為紀念天津鹼廠在中國化工產業發展中的歷史貢獻,天津鹼廠的老廠區留下一套設備和一間廠房[27]

訪學與研究

由於天津鹼廠是天津市重要化工企業,1958年便有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學等學校組織師生到鹼廠參觀學習製造純鹼工業的流程[28]。 近年來隨著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研究日漸興起,天津鹼廠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代表,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2018年1月,天津鹼廠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4]

永久黃團體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1922~1937年
編號2-10
認定時間1991年8月2日

「永、久、黃」團體是中國興辦民族化學工業初期由范旭東先生在天津一手創辦的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公司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所共同組成的化學工業團體[5]。范旭東先生也正是因為創辦了「永、久、黃」團體,而被尊稱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5]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

1922年8月15日,在范旭東先生的倡議下,久大精鹽公司研究室從久大精鹽公司剝離,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5]。關於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命名,范旭東先生曾說: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成立之初,主要是協助久大精鹽公司、永利鹼廠調查和分析原燃物料,對長蘆鹽場鹽滷的應用進行實驗,其次是為今後永利鹼廠開拓新的產品在技術上打下基礎。1928年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用廣東沿海的藻類為原料試製鉀肥和碘。同年5月,又用山東博山的鋁土頁岩礦石為原料進行研究,並於1935年試煉出中國的第一塊金屬鋁樣品,並用將其鑄成鋁製飛機模型以紀念。1931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成立菌學研究室,開展對酒精原料和酵母的研究,推動了中國菌學及酒精工業的發展。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天津塘沽淪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戰時隨久大精鹽、永利鹼廠一同遷往內陸地區並繼續開展研究直至抗戰結束[29]

相互關係

「永、久、黃」團體的三家均是由范旭東先生一手創辦,因此關係也極為密切,其中久大與永利也被稱為姊妹廠或姊妹公司。永、久、黃三家,久大精鹽成立最早,並為其他兩家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永利鹼廠則是延續時間最長、歷史影響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而黃海化學工業社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機構,其前身則是久大精鹽公司的實驗研究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了中國菌學及酒精工業的發展,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分為二,一半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在其基礎上建立了中科院化學工業研究所[30]。另一半,則參與組建並成立重工業部綜合工業研究所。目前,坐落在天津鹼廠老廠區內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天津濱海新區最為重要的工業遺產之一[30]

四大信條

四大信條首次刊發在1934年的《海王》上

1934年,「永、久、黃」團體的創始人范旭東先生為發展事業需要,在永利鹼廠所辦的《海王》旬刊上刊出「為徵集團體信條請同仁發言」一文,文章指出:

此文發出後,引起了團體內的廣泛討論,在廣泛徵求意見並討論後,最終制定了「永、久、黃」團體的四大信條:

四大信條在制定後,首次發表於1934年9月20日發表在第七年第一期的《海王》旬刊上,並在此後固定刊登在《海王》封面左上角的顯著位置[31]

企業文化

1928年的企業刊物《海王》旬刊複印件

社會價值

民國初年,永利鹼廠的建立對現今天津濱海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塘沽地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與催化作用。永利鹼廠以及「永、久、黃」團體在塘沽形成規模之後,塘沽城鄉建設逐漸加快。企業的發展吸引人口向塘沽地區聚集,各類配套生產生活設施不斷建設,如塘沽第一所幼兒園、第一所私立小學——明星路小學、天鹼醫院等[32]。作為永利鹼廠配套設施而建立的各類商業設施隨著天津鹼廠的發展而日漸繁華,原本分散的居民點連成一片,促進了塘沽城區形成和規模擴大。

發行刊物

最早由永利鹼廠發行的《海王》旬刊,是中國的第一份企業刊物,也是「永、久、黃」團體的內部刊物,由范旭東先生決定創辦,創刊號於1928年9月20日在天津出版,范旭東先生創刊號上親自撰寫發刊詞《為什麼要辦旬刊》,以明宗旨[33]。《海王》除了贈送職工之外,還寄送給國內外有關人士、機關團體、學術界和金融界人士,不僅起到廣告的作用還起到了增進了解、溝通情感的作用。該刊物,在歷經戰亂的數次停刊之後,一直作為天津鹼廠的企業刊物延續至今,並以天津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的品牌更名為《紅三角報》。

文藝作品

由於天津鹼廠的創辦在中國化工業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關於永利鹼廠的文藝作品有很多。如講述創始人范旭東先生創業歷程的傳記《范旭東傳》和《現代造鹼之父》,電視劇《范旭東》,廣播劇《紅三角的故事》,以及話劇《海王》等。[34]。2011年,中國大陸新拍攝的電視劇《煮海》再次將天津鹼廠的創業故事搬上熒幕,以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以及實業家范旭東先生等人創辦久大精鹽、永利鹼廠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化工業[35]。2014年10月6日,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首播的紀錄片《五大道》在第六集《實業》中記錄了天津鹼廠的創辦歷程[36]

相關條目

相關著作

  • 趙津. “永久黄”团体档案汇编: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专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11-01. ISBN 7201068210. 
  • 天津鹼廠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碱厂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10-01. ISBN 720101224X. 
  • 趙津、李健英.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10-01. ISBN 9787201089386.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趙津、李健英.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10-01. ISBN 9787201089386. 
  2. ^ 象牙塔与城市的远与近. 引自中國經濟導報. 2011-04-28 [201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7). 
  3. ^ 3.0 3.1 3.2 王文生; 劉輝. 天津渤化永利公司成立. 中國化工報. 2014-01-07. 
  4. ^ 4.0 4.1 4.2 4.3 單煒煒. 工业历史见证天津变迁. 每日新報. 2018-02-10.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趙津. “永久黄”团体档案汇编: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专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720106821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天津鹼廠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碱厂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ISBN 720101224X. 
  7. ^ 7.0 7.1 佚名. 天津渤化永利碱业揭牌. 今晚報. 2011-06-08. 
  8. ^ 8.0 8.1 8.2 8.3 王曉亮、王恩祺、呂健. 中国化学工业从“红三角”崛起. 天津日報. 2014-11-24. 
  9. ^ “红三角”亮相万博会 一举夺魁获金奖. 天津鹼廠官方網站.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5). 
  10. ^ 工业篇:天津建卫六百年·丹心制碱红遍全球. 北方網.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1). 
  11. ^ 民国化工(1912-1949)——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中國化工博物館.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12. ^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奠基人:侯德榜. 天津日報. 人民網.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3. ^ 13.0 13.1 谁是毛泽东建国后唯一登门拜访的民建领袖?. 人民政協報. 新華網. 2010-12-17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14. ^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外贸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7805637741. 
  15. ^ 2005年滨海新区大事记. 濱海新區網.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2). 
  16. ^ 天津渤海化学工业园区简介. 中國氯鹼網.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17. ^ 金鑫. 天津碱厂老厂拆迁接近尾声. 新華網.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18. ^ 李文博. 滨海新区功能区减至5个 原中心商务区并入天津经济开发区. 城市快報. 2018-01-09. 
  19. ^ 天碱新厂“心脏”到位 可年产80万吨联碱等产品. 北方網. 2009-11-27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20. ^ 天津碱厂搬迁改造工程 新厂办公楼主体完工. 北方網. 2009-12-15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21. ^ 渤海集团天津碱厂煤气化双装置全国领先. 天津日報. 人民網天津視窗. 2013-01-18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22. ^ 天津碱厂第二套年产25万吨丁辛醇装置投产. 天津日報. 2013-10-04. 
  23. ^ 天津副市长宗国英高度评价滨海消防双拥工作. 中國消防在線. 2014-04-23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24. ^ 天津碱厂发生爆炸事件 未造成人员伤亡.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 新浪網. 2013-04-17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25. ^ 永利化工纪念成立100周年. 中國化工報. 中國化工報. 2014-11-24 [2014-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26. ^ 天津碱厂最后两栋建筑定向爆破 拆迁已全部完成. 北方網. 2011-08-01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27. ^ 萬鑫; 宋曉涵; 王愛娜. 94年天碱老厂成历史 两座百米以上烟囱拆除. 今晚報. 2011-08-02. 
  28. ^ 寧潛濟. 组织学生参观永利碱厂的小结. 化學通報. 1958-03-02. 
  29. ^ 天津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原样修缮保存 新区呵护中国化工研究摇篮. 北方網. 2011-06-16 [2015-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0. ^ 30.0 30.1 北方网: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2007-05-20 [201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1). 
  31. ^ 張克生. 我国早期企业文化的结晶──“永久黄四大信条”. 道德與文明. 1994-04-10. 
  32. ^ 張勇智. 天津碱厂老职工关注天碱命运 热议工业遗存保护. 天津網. 渤海早報. 2010-11-07 [201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33. ^ 王曉亮. 中国第一个企业刊物——《海王》旬刊. 《中國內刊》. 2010-04-09 [201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 
  34. ^ 中国作协会员-张同义. 中國作家網. [201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35. ^ 电视剧《煮海》还原中国化工之父的传奇人生. 新浪網. 2011-01-12 [201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36. ^ 胡躍平; 靳博. 大型纪录片《五大道》近期播出. 人民日報. 201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