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哥倫布大交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位於秘魯塔基雷島印加帝國時就存在的梯田,它是用來種植安第斯山脈地區的主糧,諸如藜麥馬鈴薯以及從歐洲引進的小麥

哥倫布交換(英語:Columbian Exchange),又稱大交換Grand Exchange),是一場東半球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歐洲人與非洲黑人)、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它是人類歷史上的跨越種族、地域的一件重要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不僅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更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繫的開始,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歷史學者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在1972年出版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中,首先提出這個觀念。

哥倫布大交換對地球上的每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歐洲人攜帶新的疾病傳入美洲,美洲的原住民因為沒有抗體,所以造成很多人喪生於天花並且造成大量的文化流失。在哥倫布到達以前,美洲的人口數不明,但是初估這次的災害造成了至少50-90%的人口喪生,估計當時死亡1500-1650萬人左右。

但是從另一個觀點而言,這次的接觸替兩個半球帶來了人口增加,和多樣的作物,例如新的玉米品種和牲畜。在當時的探險者將它們帶回歐亞大陸之後,具備強大生產力的玉米、馬鈴薯蕃茄便成為當時重要的作物,豐富的農產品導致歐洲人口激增,帶動了產業革命,在中國同樣受惠於美洲農作的高生產力作物而人口不斷暴增,同樣的南美洲作物引入南亞和西非等地後,使得當地蓬勃發展並且有大量的人口往陸上定居,為歐洲殖民者提供勞力與市場。另一方面,歐洲人把新型灌溉技術引進了南美洲,終結了南美刀耕火種的原始農作形態。

此外,伴隨著西方殖民者的擴張和採礦業尤其是煉銀業的發展和南美洲大量銀礦(如波托西銀礦)的發現,銀產量空前增長,以西班牙帝國為主的西方強國把大量的白銀銷往東亞,尤其是明朝,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通貨膨脹,並在一定層面上導致明朝滅亡和清軍入關,亞洲的局勢也受到了極大的改變。

影響

葡萄牙人在日本進行牲畜交易。

這次物種交換,改變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亞洲人的生活方式。大量外地引入的食物成為人類的主食,並為種植更多農作物而開發新的種植區

公元1000年之前,馬鈴薯尚未在南美洲以外地區種植,但1840年代的愛爾蘭大飢荒,正是由單一耕作的馬鈴薯歉收造成。另外,自葡萄牙貿易商在16世紀,由美洲引進玉米木薯進入非洲,取代原有農作物,成為非洲大陸最主要的主食農作物。亞洲亦在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令糧食充足,刺激亞洲人口增長。

這次空前的物種大交換,在帶來了大量的農作物的同時也帶來了使這些農作物致病的病毒。因為當時對農業生產知識的缺失,加之馬鈴薯晚疫病的爆發,歐洲人口尤其是愛爾蘭人口也因此大量減少。愛爾蘭至今仍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歷史上人口數多於當代人口數的國家之一。

歐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種之一—,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變成使用馬匹狩獵美洲野牛的遊牧民族。同樣,原產美洲的番茄,在飄洋過海來到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後,竟普及至成為了國家飲食文化的招牌特色。其他類似情況還有:

原產自新世界的植物(由左上順時針方向):玉米(Zea mays)、蕃茄Solanum lycopersicum)、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香莢蘭(Vanilla)、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可可Theobroma cacao)、菸草Nicotiana rustica

在哥倫布大交換以前,多個物種的出產地都與現代的認知有很大的分別:

原產自舊世界的植物(由左上順時針方向):(Rutaceae)、蘋果(Malus domestica)、香蕉(Musa)、芒果(Mangifera)、洋蔥(Allium)、咖啡(Coffea)、小麥(Triticum spp.)、稻米(Oryza sativa)

世界上產量最大的20種作物,首五種(玉米、馬鈴薯、木薯、番茄、番薯)都是源自美洲,而第六種(葡萄)則是由歐洲嫁接到美洲的植物。其餘在榜上的舊世界作物(牛奶大豆小麥甜菜甘蔗稻米洋蔥高粱雞蛋大麥萵苣菊苣蘋果)至今已遍佈世界各地。以美國需求量最高的20種作物當中,一半都是原產於美國。[1]

大量馴化動物及傳染病(例如天花),通過移民及貿易帶到另一個大陸,對各地有極大的影響。但經過多個世紀,很多歐亞大陸上的人已經擁有很高的免疫力對抗新疾病。然而,美洲原住民免疫力不足,導致無法對抗來自舊世界的傳染病,對美洲原住民人口造成重大打擊。一般認為,天花的流行使美洲原住民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任何一場戰爭所造成傷亡。[2]

例子

傳統例子
生態類型 舊世界到新世界 新世界到舊世界
已被馴養的動物
種植蔬果
疾病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 Crosby, Alfred W. Jr. 2003 (30th anniversary ed.). The Columbian exchange :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Westport, Conn.: Praeger. 283 pages. ISBN 0-275-98073-1.
  • 許友民、許學征 譯,2001. 克羅斯比 著.《生態擴張主義:歐洲900-1900年的生態擴張》. 瀋陽市:遼寧教育,共373頁. ISBN 7-5382-5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