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呂光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呂光洵
紹興印刷局1918年印《越中三不朽圖贊》之呂光洵像
紹興印刷局1918年印《越中三不朽圖贊》之呂光洵像
大明南京工部尚書
籍貫浙江紹興府新昌縣
字號字信卿,號沃洲
出生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初七日
浙江紹興府新昌縣
逝世萬曆八年(1580年)
浙江紹興府新昌縣
配偶趙氏
親屬(子)呂應岩
出身
  • 嘉靖十年辛卯科舉人
  •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元史正要》
  • 《三巡奏議》
  • 《期齋集》
  • 《皆山堂稿》
  • 《可園詩鈔》

呂光洵(1508年—1580年),字信卿,號沃洲浙江紹興府新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生平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浙江鄉試第二十八名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聯捷壬辰科會試八十六名,廷試三甲九十二名進士,工部觀政,考選庶吉士後被明世宗取消,授任福建崇安縣知縣,母親章氏去世丁憂。復除直隸溧陽縣知縣。十八年二月擢授河南道試監察御史,十九年巡按陝西,復除江西道御史,二十三年巡按,率水師破海寇大洋中。返回京師,與仇鸞論爭馬市,一日上疏十三章。三十年九月升南京光祿寺少卿,三十一年十一月改光祿寺少卿,丁父憂歸。起復原職,三十六年九月升太僕寺少卿,三十七年四月升大理寺右少卿,三十八年三月升南京光祿寺卿,三十九年九月升應天府府尹,次月升南京大理寺卿,十一月再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京糧儲兼巡撫應天等處,四十年九月升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工部右侍郎,四十一年八月奉命提督蘆溝橋工程,九月升工部左侍郎,四十二年十一月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撫雲南,鎮壓反明少數民族,進攻武定,斬土官鳳繼祖,四十四年四月升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巡撫如故。

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考滿,升南京工部尚書,四月致仕。萬曆八年(1580年)卒於家,年七十三[1]

家族

曾祖呂好和;祖父呂廷安;父呂世良;母章氏。具慶下,妻趙氏,弟呂光演;呂光泌[2][3]

著作

著作有《元史正要》、《三巡奏議》、《期齋集》、《皆山堂稿》、《可園詩鈔》。

墓葬

其墓原在新昌縣儒岙鎮里越村(今稱里橋)後門山,毀於「文革」。

參考文獻

  1.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2737:呂光洵,字信卿,號沃洲,浙江新昌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擢御史,巡按蘇松,用餘皇破海寇大洋中。還京與仇鸞爭馬市,一日章十三上。歷右都御史,巡撫雲南,先後討平諸叛蠻,進攻武定,斬土官鳳繼祖,陞工部尚書,致仕卒,年六十三。有元史正要、三巡奏議、期齋集、皆山堂稿、可園詩鈔。
  2. ^ 《嘉靖十一年進士登科錄》:民籍,治《書經》,年二十五歲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九十二名進士。七月初七日生,行十九,曾祖呂好和;祖呂廷安;父呂世良;母章氏。具慶下,妻趙氏,弟光演;光泌。由縣學生中式浙江鄉試第二十八名舉人,會試中式第八十六名。觀工部政,陞河南道御史,復除河南江西道,陞南京光祿寺少卿,復補光祿寺少卿,陞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左少卿,南京光祿寺卿,應天府尹,南大理寺卿,總理糧儲兼巡撫應天等處右副都御史,南京工部右侍郎,左侍郎,巡撫雲南右都御史,轉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照舊巡撫地方,改南京工部尚書。
  3. ^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同年序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