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列表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4年2月12日) |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歷史學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劃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歐洲史學家
-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歷史》,西方歷史之父
- 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 古希臘,色諾芬 (Xenophon) (前430年?—前354年), 《希臘史 (色諾芬)》,《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被稱為阿提卡蜜蜂。
- 古希臘,波利比奧斯(Polybius)(前204年—前122年) , 《歷史 (波利比奧斯)》,歷史學家中的歷史學家
- 古希臘,普魯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臘羅馬名人傳》
- 羅馬,老加圖(Marcus Porcius Cato)(前234年—前149年),《羅馬歷史源流》、《農業志》
- 羅馬,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 羅馬,撒路斯提烏斯(Gaius Sallust Crispus)(前86年—前34年),《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爭》
- 羅馬,蒂托·李維(Livy)(前59年—17年),《羅馬史》
- 羅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歷史 (塔西佗)》、《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編年史》
- 羅馬,阿庇安(Applanus)(95年?—165年?),《羅馬史(阿庇安)》
- 羅馬,阿里安(Lucius Flavius Arrianus)(86年—146年),《亞歷山大遠征記》
- 羅馬,蘇埃托尼烏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69年/75年—130年),《羅馬十二帝王傳》
- 羅馬,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Pamphilus)(260年/275年—339年?),《編年史》
- 拜占庭,安娜·科穆寧娜(Anna Comnene)(1083年—1153年),《阿歷克塞傳》
- 拜占庭,普羅科匹厄斯(Procopius)(500年?—565年),《查士丁尼戰爭史》、《論查士丁尼時代的建築》、《秘史》
- 法蘭克,都爾主教格雷戈里(Gregory)(539年—594年),《法蘭克人史》
- 法蘭克,艾因哈德(Einhard)(770年—840年),《查理大帝傳》
- 英國,「可尊敬的」比德(Bede Venerabilis)(673年—735年),《英吉利教會史》
- 義大利,比昂多(Bi Angde)(1392年—1463年),《羅馬衰亡以來千年史》
- 義大利,洛倫佐·瓦拉(Lorenzo Valla)(1406年—1457年),《斐迪南一世時代的歷史》、《君士坦丁贈與的辨偽》
歐洲近、現代史學家
法國
-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菲利普二世和弗朗什孔泰》、《土地與人類演進》、《命運:馬丁路德傳》
-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法蘭西島》、《法國農村史》、《封建社會》、《歷史學家的技藝》
- 法國,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 法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年—2014年),年鑑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中世紀的知識分子》、《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
- 法國,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1929-),年鑑學派代表人物之一,《1294—1324年間的蒙塔尤》
- 法國,米謝·凱藍(Michel Kaplan)(1946-),拜占庭學家
英國
- 英國,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羅馬帝國衰亡史》
- 英國,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 英國,阿諾爾得·約瑟·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
- 英國,愛德華·卡耳(Edward Hallett Carr)(1892年—1982年),《何為歷史?》
- 英國,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995年),《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 英國,A·J·P·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1906年—199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 英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1917年—2012年),《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極端的年代》、《帝國的年代》
- 英國,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1936年—),《婦人王氏之死》、《利瑪竇的記憶宮殿》、《胡若望的疑問》、《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毛澤東》、《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曹寅與康熙》
德國
-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拉丁與條頓民族史》、《普魯士王國史》、《腓特烈大帝傳》
-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 德國,斯賓格勒(Spengler)(1880年—1936年),《西方的沒落》
-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 德國,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
- 德國,特奧多爾·蒙森,《羅馬史》
亞洲史學家
日本
- 平安時代,菅野真道,《續日本紀》
- 平安時代,藤原緒嗣,《日本後紀》
- 平安時代,藤原良房等,《續日本後紀》
- 平安時代,藤原基經(836年-891年)等,《日本文德天皇實錄》
- 平安時代,菅原道真(845年—903年),《日本三代實錄》、《類聚國史》
- 平安時代,藤原通憲,《本朝世紀》
- 安土桃山時代,太田牛一,《信長公記》
- 江戶時代,阿部忠秋,《關原日記》
- 江戶時代,吉田孝世,《土佐物語》
- 江戶時代,川口長孺,《征韓偉略》
- 江戶時代,德川光圀(1628年—1701年),《大日本史》
- 江戶時代,成島司直,《德川實紀》
- 江戶時代,伊藤松,《鄰交征書》
- 日本,鳥居龍藏,《有史以前的日本》、《從人類學上看我國上古的文化》、《從考古學上看遼的文化》、《千島阿伊努人》、《苗族調查報告》
- 日本,柳田國男,《國史與民俗學》、《妖怪談義》、《桃太郎的誕生》
- 日本,津田左右吉,《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新研究》、《神代史研究》、《日本古典研究》、《日本神道》
- 日本,上田正昭,《古代國家論》、《日本神話論》、《古代日本的女帝》
- 日本,五百旗頭真,《日本政治外交史》、《日本近代6:戰爭·占領·講和——1941-1955》
- 日本,依田憙家,《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
- 日本,內藤湖南(1866年—1934年), 《東洋文化史研究》、 《清朝史通論》、《支那上古史》、《支那近世史》
- 日本,加藤繁,《支那古田制研究》、《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中國(支那)經濟史考證》
- 日本,白鳥庫吉,《中國古傳說之研究》、《尚書的高級批評(特別關於堯舜禹)》、《檀君考》、《朝鮮古傳說考》、《倭女王卑彌呼考》
- 日本,和田清,《內蒙古諸部落的起源》、《東洋讀史地圖》(合著)、《東洋中世史》(合著)
- 日本,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中國思想史:宋代至近代》、《李卓吾·兩種陽明學》、《漢字文化圈的歷史與未來》
- 日本,桑原隲藏,《東洋史說苑》、《宋末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的事跡》
- 日本,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東洋的近世》、《雍正帝》、《論語的新研究》
- 日本,宮川尚志,《六朝宗教史》、《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六朝史研究·宗教篇》
- 日本,濱下武志,《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
- 日本,西嶋定生,《唐代均田制的狀態》、《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構造——二十等爵制的研究》
- 日本,新城新藏,《東洋天文學史研究》、《戰國秦漢的曆法》
- 日本,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明末清初的社會與文化》、《中國女性史1851—1958》
- 日本,丹羽正義,《新東洋史綱要》
- 日本,宇都宮清吉,《東洋中世史的領域》
- 日本,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
- 日本,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隋唐帝國形成史論》
- 日本,家永三郎(1913年—2002年),《新日本史》、《古代倭繪全史》、《日本文化史》、《太平洋戰爭》
- 日本,井上清(1913年—2001年),《日本女性史》、《天皇·天皇制的歷史》、《部落的歷史和解放理論》
- 日本,斯波義信(1930年10月20日—)《宋代商業史研究》、《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
- 日本,大庭修,《敦煌漢簡釋文私考》、《雲夢出土竹書秦律研究》、《臨沂竹簡兵書與兵家》、《敦煌·居延出土漢簡》
- 日本,森谷光雄
- 日本,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研究》、《唐王朝的賤人制度》
- 日本,鐮田重雄
- 日本,竺沙雅章,《征服王朝の時代》、《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蘇東坡》
- 日本,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論》、《西域文化史》
- 日本,橘瑞超,《中亞探險》、《西域考古圖譜》
蒙古國、中國、越南、韓國史學家
此列表以各個歷史學家的研究方向為大致分類依據。
上古史
-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左傳》、《國語》
-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
- 司馬談(?—前110年),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
-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淮南子》
- 司馬遷(前135年?—前87年?),《史記》
- 褚少孫(生卒年不詳),補述《史記》
- 桓寬(生卒年不詳),《鹽鐵論》
- 劉向(約前77年—前6年),《別錄》、《列女傳》、編集《戰國策》
- 劉歆(約前50年—23年),《七略》
- 班彪(3年—54年),中國東漢史學家,班固之父
- 趙曄(生卒年不詳),《吳越春秋》
- 班固(32年—92年),《漢書》、《東觀漢記》
- 班昭(約45年?—約117年?),中國東漢女史學家,班固之妹
- 劉珍(生卒年不詳),《東觀漢記》
- 荀悅(148年—209年),《漢紀》
- 王先謙(1842年—1917年),《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
- 羅振玉(1866年—1940年),《殷墟書契考釋》
-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
-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 顧頡剛(1893年—1980年),《古史辨》
- 蒙文通(1894年—1968年),《古史甄微》 、《輯校李榮老子注》、《輯校成玄英老子義疏》、《周秦少數民族研究》
- 董作賓(1895年—1963年),《殷墟文字甲編》、《卜辭中所見之殷曆》
- 李濟(1896年—1979年),《西陰村史前遺存》、《殷墟器物甲編·陶器》
- 馬非百(1896年—1984年),《秦始皇帝傳》、《秦集史》、《秦史綱要》
- 徐中舒(1898年—1991年),《甲骨文字典》、《古詩十九首考》、《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的問題》、《論〈戰國策〉》
- 張蔭麟(1906年—1942年),《中國史綱-上古篇》
- 童書業(1908年—1968年),《春秋史》、《中國疆域沿革史略》、《先秦七子思想》
- 楊向奎(1910年—2000年),《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 陳夢家(1911年—1966年),《殷代銅器》、《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蔡器三記》、《尚書通論》
- 楊寬(1914年—2005年),《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張光直(1931年—2001年),《中國青銅時代》
- 朱紹侯(1926年—),《軍功爵制研究》、《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係》
- 安作璋(1927年—),《漢史初探》、《兩漢與西域關係史》、《秦漢農民戰爭史料彙編》、《班固評傳》
- 許倬雲(1930年—),《萬古江河》、《西周史》、《漢代農業》、《歷史分光鏡》
- 李學勤(1933年—2019年), 《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新出青銅器研究》
- 熊鐵基(1933年—),《秦漢官制史稿》、《秦漢文化志》、《中國老學史》、《中國莊學史》
- 李民(1934年—), 《〈尚書〉與古史研究》、《夏代文化》、《夏商史探索》、《古本竹書紀年譯注》、《殷商社會生活史》
- 陳恩林(1940年—),《先秦軍事制度研究》、《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逸齋先秦史學術論文集》、《白話精評左傳紀事本末》
- 李開元(生年不詳),《漢帝的建立與劉邦集團》、《復活的歷史》、《歷史的鏡像》
- 杜正勝(1944年—),《編戶齊民》、《古代國家與社會》
- 周天游(1944年—),《八家後漢書輯注》、《後漢紀校注》、《兩漢復仇盛行的原因》
- 閻步克(1954年—),《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服周之冕》
中古史
- 謝承(生卒年不詳),《後漢書》
- 譙周(201年—270年),《仇國論》、《古史考》
- 韋昭(204年—273年),《吳書》
- 薛瑩(?—282年),《後漢記》
- 荀勗(?—289年),《汲冢書》
- 華嶠(?—293年),《漢後書》
- 王沈(生卒年不詳),《魏書》
- 魚豢(生卒年不詳),《魏略》
- 陳壽(233年—297年),《三國志》
- 謝沈(生卒年不詳),《後漢書》
- 張瑩(生卒年不詳),《後漢南記》
- 張璠(生卒年不詳),《後漢紀》
- 司馬彪(243年—306年),《續漢書》
- 束皙(263年—302年),整理《汲冢書》
- 干寶(?—336年),《晉紀》、《搜神記》
- 葛洪(284年—363年),《後漢書鈔》
- 常璩(291年?—361年?),《華陽國志》
- 袁宏(328年—376年),《後漢紀》
- 袁崧(生卒年不詳),《後漢書》
- 孫盛(生卒年不詳),《魏氏春秋》、《晉陽秋》
- 習鑿齒(?—383年),《漢晉春秋》
- 裴松之(372年—451年),《三國志注》
- 范曄(398年—445年),《後漢書》
- 劉義慶(403年—444年),《後漢書》、《世說新語》
- 沈約(441年—513年),《宋書》
- 裴駰(生卒年不詳),《史記集解》
- 崔鴻(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春秋》
- 酈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水經注》
- 裴子野(469年—530年),《宋略》
- 蕭子顯(487年—537年),《南齊書》
- 魏收(506年—572年),《魏書》
- 李百藥(565年—648年),《北齊書》
- 溫大雅(572年—629年),《大唐創業起居注》
- 房玄齡(579年—648年)等,《晉書》
- 魏徵(580年—643年)等,《隋書》
- 顏師古(581年—645年),《五經定本》、註釋《漢書》
-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書》
-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隋書》
- 褚遂良(596年—659年),《晉書》
-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南史》、《北史》
- 司馬貞(生卒年不詳),《史記索隱》
- 張守節(生卒年不詳),《史記正義》
- 劉知幾(661年—721年),《史通》
- 吳兢(670年—749年),《貞觀政要》
-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 劉肅(生卒年不詳),《大唐新語》
-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 盧弼(1876年—1967年),《三國志集解》、《三國志集注補》
- 岑仲勉(1886年—1961年),《隋唐史》、《唐史餘瀋》、《隋書求是》、《唐人行第錄》、《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
- 陳寅恪(1890年—1969年),《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寒柳堂集》
- 尚鉞(1902年—1982年),《中國歷史綱要》
- 勞榦(1907年—2003年),《魏晉南北朝史》
- 陶元珍(1908年—1980年),《魏晉史叢考》、《三國食貨志》
- 何茲全(1911年—2011年),《魏晉南北朝史略》、《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 唐長孺(1911年—1994年),《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總結其一生研究的通論性著作)
- 王仲犖(1913年—1986年),《魏晉南北朝史》
- 周一良(1913年—2001年),《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 韓國磐(1919年—2003年),《北朝經濟試探》、《魏晉南北朝史綱》、《南北朝經濟史略》
- 馬植傑(1922年—2006年),《諸葛亮傳》、《三國史》
- 田餘慶(1924年—2014年),《東晉門閥政治》
- 高敏(1926年—2014年),《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南北史掇瑣》、《魏晉南北朝史發微》、《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
- 黃永年(1927年—2007年),《唐史史料學》、《唐代史事考釋》
- 逯耀東(1933年—2006年),《魏晉史學及其他》、《胡適與當代史家》、《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 萬繩楠(1923年—),《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魏晉南北朝史論稿》、《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 張作耀(1931年—),《中國歷史便覽》、《中國歷史辭典》、《曹操評傳》、《曹操傳》、《劉備傳》、《孫權傳》
- 朱大渭(1931年—),《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資料彙編》、《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六朝史論》、《武侯春秋》
- 吳宗國(1934年—),《唐代科舉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簡史》
- 張大可(1940年—),《三國史研究》、《三國史》
- 祝總斌(1940年—),《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八王之亂爆發原因初探》、《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
- 潘國鍵(1949年—),《北魏與蠕蠕關係研究》
- 張榮芳(1955年—),《唐代的史館與史官》、《唐代京兆尹研究》、《典章制度的總匯 ―― 通典》
- 張國剛(1956年—),《唐代藩鎮研究》、《唐代官制》
- 仇鹿鳴 (1981年-),《長安與河北之間》、《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
近世史
- 趙瑩(880年—947年)等,《舊唐書》
- 薛居正(912年—981年),《舊五代史》
- 王溥(922年—982年),《唐會要》
- 李昉(925年—996年),《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
- 宋祁(998年—1061年),《新唐書》
- 歐陽修(1007年—1072年),《新唐書》、《新五代史》
- 司馬光(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鑒》
- 劉攽(1023年—1089年),《東漢刊誤》、《漢宮儀》、《五代春秋》
- 劉恕(1032年—1078年),《通鑑外紀》、《五代十國紀年》
- 范祖禹(1041年—1098年),《唐鑒》、《仁宗政典》
- 鄭樵(1103年—1162年),《通志》
- 李燾(1115年—1184年),《續資治通鑒長編》
- 陸游(1125年—1210年),《南唐書》
- 徐夢莘(1125年—1207年),《三朝北盟會編》
- 袁樞(1131年—1205年),《通鑒紀事本末》
- 熊克(1132年—1204年),《中興小紀》
- 李心傳(1166年—1243年),《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 胡三省(1230年—1302年),《資治通鑑音注》
- 馬端臨(1254年—1324年),《文獻通考》
- 宋濂(1310年—1381年)等,《元史》
- 脫脫(1314年—1355年)等,《宋史》、《遼史》、《金史》
- 解縉(1369年—1415年),《永樂大典》
- 陳邦瞻(1557年?—1623年),《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
- 沈德符(1578年—1642年),《萬曆野獲編》
- 談遷(1593年—1657年),《國榷》
- 張岱(1597年—1679年),《石匱書》、《石匱書後集》
- 計六奇(1622年—?),《明季北略》、《明季南略》
- 黃宗羲(1610年—1695年),《宋元學案》、《明儒學案》
-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日知錄》
- 王夫之(1619年—1692年),《讀通鑒論》
- 谷應泰(1620年—1690年),《明史紀事本末》
- 吳任臣(1628年—1689年),《十國春秋》
-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廣東新語》、《安龍逸史》、《皇明四朝成仁錄》
- 顧祖禹(1631年—1692年),《讀史方輿紀要》
- 徐乾學(1631年—1694年),《資治通鑒後編》
- 高士奇(1645年—1704年),《左傳紀事本末》
- 萬斯同(1638年—1702年),《歷代史表》、《紀元匯考》
- 萬斯同等,《明史》
- 全祖望(1705年—1755年),續補《宋元學案》、《全校水經注》
- 王鳴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 戴震(1724年—1777年),《孟子字義疏證》
- 紀昀(1724年—1805年),《四庫全書總目》
- 趙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劄記》
- 錢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異》
- 畢沅(1730年—1797年),《續資治通鑒》
- 章學誠(1738年—1801年),《文史通義》
- 錢大昭(1744年—1813年),《四史辨疑》
- 嚴可均(1762年—1843年),《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徐松(1781年—1848年),《宋會要輯稿》
- 湯球(1804年—1881年),《十六國春秋輯補》、《十六國春秋年表》、《兩晉詔鈔》
- 孟森(1869年—1937年),《清史講義》、《明清史講義》、《明代史》、《心史叢刊》
-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壯族通史》
- 鄭天挺(1899年—1981年),《清史探微》、《清史簡述》、《史學名著選讀》
- 朱謙之(1899年—1972年),《中國音樂文學史》、《中國景教》、《哥倫布前一千年中國僧人發現美洲考》
- 向達(1900年—1966年),《印度現代史》、《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龜茲蘇祗婆琵琶七調考原》
- 錢海岳(1901年—1968年),《南明史》
- 韓儒林(1903年—1983年),《元朝史》、《成吉思汗傳》﹑《元史講座》
- 翁獨健(1906年—1986年),《蒙古族簡史》、《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
- 鄧廣銘(1907年—1998年),《辛稼軒年譜》、《岳飛》
- 吳晗(1909年—1969年),《朱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札記》
- 王鍾翰(1913年—2007年),《清史雜考》、《清史新考》、《清史續考》、《清史余考》、《清史補考》、《中國民族史》
- 何炳棣(1917年—2012年),《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
- 黃仁宇(1918年—2000年),《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放寬歷史的視界》
- 漆俠(1923年—2001年),《宋代經濟史》
- 龔書鐸(1929年—2011年),《清代理學史》(主編)《清嘉道年間的士習與經世派》
- 李文海(1932年—2013年),《中國荒政全書》《清史編年》《清通鑒》(與戴逸合編)《清代官德叢談》
- 顧誠(1934年—2002年),《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
- 陳梧桐(1935年—2023年),《洪武皇帝大傳》《晚明悲歌——大明王朝滅亡之謎》《明史十講》《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古代民族關係論稿》
- 蕭啟慶(1937年—2012年),《西域人與元初政治》《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硏》《元朝史新論》《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硏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元代進士輯考》《九州四海風雅同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
- 戴逸(1926年—),《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
- 馮爾康(1934年—),《雍正傳》《清人社會生活》《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曹雪芹和<紅樓夢>》《清史史料學》
- 樊樹志(1937年—),《晚明史(1573—1644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
- 王曾瑜(1939年—),《盡忠報國———岳飛新傳》《宋朝兵制初探》《遼金軍制》
- 張邦煒(1940年—),《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宋代文豪與巴蜀旅遊》(與他人合著)
- 李治亭(1942年—),《吳三桂大傳》《中國漕運史》《清康乾盛世》
- 商傳(1945年—),《永樂皇帝》《明代文化志》《〈明太祖實錄〉三修本的評價問題》
- 虞雲國(1948年—),《細說宋朝》《宋代台諫制度研究》《論宋代第二次削兵權》
- 盧建榮(1949年—),《咆嘯彭城》《飛燕驚龍記》《鐵面急先鋒》
- 鄧小南(1950年—),《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 方志遠(1950年—),《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
近現代史
- 陸心源(1838年—1894年),《唐文拾遺》、《宋史翼》
- 洪鈞(1839年—1893年),《元史譯文證補》
- 趙爾巽(1844年-1927年),《清史稿》
- 柯劭忞(1848年-1933年),《新元史》
- 屠寄(1856年—1921年),《蒙兀兒史記》
-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鑑胡注表微》
- 蔣廷黻(1895年—1965年),《中國近代史》
- 陳旭麓(1918年—1988年),《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 胡繩(1918年—2000年),《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
-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 唐德剛(1920年—2009年),《晚清七十年》、《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 劉廣京(1921年—2006年),《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
- 高陽(1922年—1992年),《胡雪巖》、《慈禧全傳》、《紅樓夢斷》、《曹雪芹別傳》
- 徐中約(1923年—2005年),《中國近代史》、《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外交,1858—1888年》
- 章開沅(1926年—),《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辛亥革命史》、《中國近代史》、《清通鑑》
- 李文海(1932年—2013年),《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近代中國災荒紀年》、《太平天國社會風情》、《義和團運動史事要錄》、《從民族沉淪到民族振興》、《近代中國是怎樣走向共和的》
- 張玉法(1936年—),《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國現代史略》、《中華民國史稿》
- 楊天石(1936年—),《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南社史長編》、《民國掌故札記集》、《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
- 陳永發(1944年—),《紅太陽下的罌粟花》、《延安的陰影》、《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 胡平生(1945年—),《民國初期的復辟派》、《民國時期的寧夏省》、《中國現代史書籍論文資料舉要》、《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
- 陳兼(1952年—),《中國走向朝鮮戰爭之路》、《劍橋冷戰史·中國卷》、《毛澤東的中國與冷戰》
- 羅爾綱(1901年—1997年),《太平天國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湘軍兵志》
- 簡又文(1896年—1978年),《太平天國全史》、《馮玉祥傳》
- 邵循正(1909年—1972年),《中法越南關係始末》、《盛宣懷未刊信稿》
- 茅海建(1945年—),《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戊戌變法史事考》、《苦命天子:咸豐帝奕詝》
- 沈志華(1950年—),《中蘇同盟與韓戰研究》、《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
- 羅志田(1952年—),《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
- 許紀霖(1957年—),《中國現代化史》、《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
- 桑兵(1958年—),《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
- 劉鳳翰,《國民黨軍事制度史》、《蔣緯國口述自傳》、《武衛軍》、《袁世凱與戊戌政變》
- 高華(1954年-2011年),《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在歷史的風陵渡口》、《革命年代》、《歷史學的境界》
- 楊奎松(1953年-),《開卷有疑》《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中間地帶」的革命》等作品。
- 金沖及(1930年-),《中國共產黨七十年》,《毛澤東傳(1893—1949)》、《周恩來傳》、《劉少奇傳》、《朱德傳》,《毛澤東傳(1949—1976)》、《陳雲傳》、《李富春傳》。《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孫中山和辛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論清末的立憲運動》。
- 朱維錚(1936年-2012年),《走出中世紀二集》《重讀近代史》《音調未定的傳統》《近代學術導論》。
美洲近代史學家
美國
-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美國與中國》
-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 美國,魯濱遜(James Haryey Robinson)(1863年—1936年),《新史學》
- 美國,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年—1988年),《東方專制主義:極權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與征服王朝》
- 美國,賴世和(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1910年—1990年),《圓仁的唐代中國之旅》、《日本人》、《日本的過去與現在》
- 美國,小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1917年—2007年),《傑克遜時代》、《羅斯福時代》、《一千天——甘迺迪在白宮》
- 美國,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 (1922—2010),《美國人民的歷史》
- 美國,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年—),《現代世界體系》、《歷史資本主義》
- 美國,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1945年—),《大國的興衰》、《英德對抗之緣起》
- 美國,歐立德(Mark Eliott)(1963年—),《滿洲之道》、《乾隆帝》
- 美國,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1937-2006),《大門口的陌生人》《中華帝國的衰落》《洪業:清朝開國史》
其他領域漢人史學家
西洋史
- 王韜(1828年—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西古史》、《西事凡》
- 陳衡哲(1890年—1976年),《西洋史》、《文藝復興小史》、《歐洲文藝復興史》
- 蔣孟引(1907年—1988年),《中英關係1856—1860》、《英國史叢論》
- 王繩祖(1905年—1990年),《馬嘉里案和煙臺條約》、《歐洲近代史》、《近代歐洲外交史》、《國際關係史》
- 齊世榮(1926年—),《(6卷本)世界史》(主編之一)、《綏靖政策研究》
- 馬克垚(1932年—),《世界歷史·中古部分》(主編之一)、《世界史·古代史編》(主編之一)、《世界文明史》、《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英國封建社會研究》
- 侯建新(1951年—),《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和中國》
- 王曾才(1935年—),《西洋現代史》、《西洋近世史》、《世界近代史》、《世界通史》、《西方文化要義》
- 朱孝遠(1954年—),《近代歐洲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
- 苗力田(1917年—2000年),《亞里斯多德全集》(譯著)
- 顧准(1915年—1974年),《希臘城邦制度》
- 甘陽(1952年—),《古今中西之爭》
- 錢乘旦(1949年—),《大國崛起》、《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通史》、《歐洲文明:民族的衝突與融合》
- 王晴佳(生年不詳),《台灣史學50年》、《西方的歷史觀念》、《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
亞洲史
- 翁廣平(1760年—1824年),《吾妻鏡補》
- 朱傑勤(1913年—1990年),《亞洲各國史》、《中國和伊朗關係史稿》、《東南亞華僑史》
- 吳廷璆(1910年—2003年),《日本史》、《日本近代化研究》
- 許雲樵(1905年—1981年),《北大年史》、 《馬來亞史》 、《馬來亞近代史》、《馬來紀年》
- 賀聖達(1948年—),《緬甸史》、《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東南亞文化發展史》
- 金克木(1912年—2000年),《梵語文學史》、《中印人民友誼史話》
- 林承節(1936年—),《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綱》、《印度近現代史》
- 吳俊才(1921年—1996年),《印度史》、《甘地與現代印度》
- 馬堅(1906年—1978年),《阿拉伯簡史》、《阿拉伯通史》
- 納忠(1909年—2008年),《阿拉伯通史》、《回教諸國文化史》
- 彭樹智(1931年—),《二十世紀中東史》、《阿拉伯國家史》、《阿富汗史》
- 哈全安(1961年—),《古典伊斯蘭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態》
- 金成鎬(1951年—),《朝鮮近代史研究》、《朝鮮·韓國歷史大事編年》
- 薄音湖(1946年—),《簡明古代蒙古史》、《明代蒙古史論》
臺灣史
- 連橫(1878年—1936年),《臺灣通史》(1920年—1921年)、《臺灣語典》(1933年)、《連雅堂先生全集》(1992年)
- 曹永和(1920年—2014年),《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中國海洋史論集》
- 黃富三(1940年—),《台灣簡史—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美麗島事件》
- 翁佳音(1940年—),《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
- 許達然(1940年—),《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社會史論》、《台灣人民起事和歷史發展,1683-1894》
- 李筱峰(1952年-),《解讀二二八》、《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灣史100件大事》、《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灣史101問》、《台灣民主運動40年》
- 吳密察(1956年—),《台灣近代史研究》
-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 周婉窈(1956年-),《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情願運動》、《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灣歷史圖說》、《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新世代及永懷少年心的國人》、《史家的技藝》(馬克.布洛克原著)、(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古典日文解讀法》
- 方真真(1958年-),《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灣西班牙貿易史料(1664-1684)》、《西班牙史》、《華人與呂宋貿易(1657—1687)》、《十七世紀北臺灣的西班牙帳簿,第一冊(1626-1633)》
- 薛化元(1960年-),《台灣歷史年表》、《『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49~1960)》、《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台灣開發史》、《台灣歷史》、《中國近代史》
- 何義麟(1961年-),《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台灣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二・二八事件――「台灣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
- 蘇瑞鏘(1967年-),《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 王政文(1975年-),《天路歷程:清末台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台灣義勇隊:台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1937-1945)》
歐美漢族移民史學家
- 許雲樵(1905年—1981年)
- 楊聯陞(1914年—1990年)
- 何炳棣(1917年—2012年)
- 黃仁宇(Ray Huang),(1918年—2000年)
- 徐中約(Immanuel C.Y.Hsü),(1923年—2005年)
- 唐德剛(1920年—2009年)
- 許達然(Wen-hsiung Hsu),(1940年—)
- 陳兼(Chen Jian),(1952年—)
- 葉文心(Wen-Hsin Yeh)
- 王國斌(R· Bin Wang)
- 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
- 魯桂珍(Lu Gwei-Djen),(1904年—1991年)
地理史
- 岑仲勉(1885年—1961年),《佛游天竺記考釋》、《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中外史地考證》、《隋唐史》
- 許雲樵(1905年—1981年),《南洋史》
- 譚其驤(1911年—199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8卷)》
- 嚴耕望(1916年—1996年),《兩漢太守刺史表》、《唐史研究叢稿》、《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
- 張星烺(1889年—1951年),《歐化東漸史》、《歷史的地理基礎》
- 葛劍雄(1945年—),《西漢人口地理》、《統一與分裂》、《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
- 曹樹基(1956年—),《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
- 萬明(1953年—),《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中葡早期關係史》、《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
科技史
- 梁思成(1901年—1972年),《中國雕塑史》、《營造算例》、《營造法式註釋》、《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
- 魯桂珍(1904年—1991年),《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
- 劉君燦(1945年—),《中國天文學史新探》、《科技史與文化》、《談科學思想史》、《中國科技史采風錄》
法制史
- 沈家本(1840年—1913年),《歷代刑法考》、《律目考》、《歷代刑官考》、《刑志總考》
- 瞿同祖(1910年—2008年),《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 張晉藩(1930年—),《中國法制史》、 《中國法律史論》
經濟史
- 李劍農(1880年—1963年),《中國經濟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 陶希聖(1899年—1988年),《唐代社會概略》、《中國之分裂與統一》
- 孫毓棠(1911年—1985年),《漢代的財政》、《戰國秦漢時代的紡織業》、《中國古代經濟史論叢》
- 全漢昇(1912年—2001年),《唐宋帝國與運河》、《中國經濟史論叢》
- 楊聯陞(1914年—1990年),《國史探微》、《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
- 梁方仲(1908年—1970年),《明代戶口、田地賦稅統計》、《明代糧長制度》、《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 王國斌(生年不詳),《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及歐洲經驗的局限》
- 葉國洪(1949-)《張之洞與近代中國工業化》
社會史
- 張亮采(1870年—1906年),《中國風俗史》
- 鄧初民(1889年—1981年),《社會史簡明教程》、《中國社會史教程》
- 徐養秋(1896年—1972年),《漢代教育史》
- 周谷城(1898年—1997年),《中國社會史論》、《中國文化史叢書》
- 侯外廬(1903年—1987年),《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 羅香林(1906年—1978年),《中國民族史》、《歷史之認識》、《民俗學論叢》
- 葉文心(生年不詳),《上海百年風華》
- 費孝通(1910—2005),《鄉土中國》、《江村經濟》、《鄉土重建》、《內地農村》、《生育制度》、《中國紳士》
- 傅衣凌(1911—1988),《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初探》、《明清農村社會經濟》、《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
史學史
- 金毓黻(1887年—1962年),《中國史學史》、《東北通史》
- 李宗侗(1895年—1974年),《史學概要》、《中國史學史》、《中國古代社會史》
-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夷夏東西說》、《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史學方法導論》
- 劉咸炘(1896年—1932年),《推十書》
- 沈剛伯(1896年—1977年),《沈剛伯先生文集》
- 柴德賡(1908年—1970年),《史學叢考》、《史藉舉要》
- 嚴耕望(1916年—1996年),《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錢穆賓四先生與我》
- 杜維運(1928年—2012年),《史學方法論》、《中國史學史》
- 倉修良(1933年—),《章學誠和文史通義》、《史學、史家、史籍》
- 瞿林東(1937年—),《唐代史學論稿》、《中國史學史綱》
- 汪榮祖(1940年—),《史家陳寅恪傳》、《史傳通說》、《章太炎研究》、《蔣介石評傳》、《史學九章》
- 羅志田(1952年—),《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近代中國史學十論》、《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
- 王汎森(1958年—),《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何以三代之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文學史
- 林傳甲(1877年—1922年),《中國文學史》》、《遼金元三史蒙拾》
-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宋元戲曲史》
- 魯迅(1881年—1936年),《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
- 謝無量(1884年—1964年),《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
- 錢基博(1887年—1957年),《現代中國文學史》、《明代文學》
- 游國恩(1899年—1978年),《楚辭概論》、《先秦文學》、《中國文學史大綱》
- 劉大傑(1904年-1977年),《中國文學發展史》
- 繆鉞(1904年—1995年),《中國史上之民族詞人》、《詩詞散論》、《讀史存稿》、《杜牧年譜》、《杜牧傳》
- 錢鍾書(1910年—1998年),《管錐編》
- 王瑤(1914年—1989年),《中國新文學史稿》、《中古文學史論》、《魯迅作品論集》
- 葉石濤(1925年—),《台灣文學史綱》
- 葉慶炳(1927年—),《中國文學史》
- 袁行霈(1936年—),《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
- 彭瑞金(1947年—),《高雄市文學史》、《戰後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2008年台灣文學年鑑》
- 陳芳明(1947年—),《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灣新文學史》
- 林瑞明(1950年—),《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
- 陳尚君(1952年—),《全唐詩補編》、《全唐文補編》、《唐代文學叢考》、《〈唐文拾遺〉校訂》
- 王德威(1954年—),《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
思想史
-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國故論衡》、《國學概論》、《菿漢三言》
- 胡適(1891年—1962年),《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 馮友蘭(1895年—1990年),《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現代哲學史》
- 熊十力(1885年-1968年5月23日),《新唯識論》、《論六經》、《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乾坤衍》。
- 侯外廬(1903年—1987年),《中國思想史綱》
- 徐復觀(1903年—1982年),《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
- 唐君毅(1909年—1978年),《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硏究集》、《中國哲學原論》、《人生之體驗》
- 牟宗三(1909年—1995年),《歷史哲學》、《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文化的省察》
- 季羨林(1911年—2009年),《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禪與東方文化》
- 任繼愈(1916年—2009年),《中國哲學史論》、《墨子與墨家》、《天人之際》
- 饒宗頤(1917年—2018年),《中國文化與科學》、《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古史辨》
- 張豈之(1927年—),《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學說史》、《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中國儒學思想史》、《中國思想文化史》
- 余英時(1930年—2021),《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 袁偉時(1931年—),《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
- 唐翼明(1942年—),《魏晉清談》、《魏晉文學與玄學》
- 葉國洪 (1949—),《20 世紀初儒家回應西方文明衝擊之對策》、《認識中國教育制度》
- 葛兆光(1950年—),《中國思想史》、《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
- 卓新平(1955年—),《神聖與世俗之間》、《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全球化的宗教與當代中國》
- 王汎森(1958年—),《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 鮑鵬山(1963年—),《先秦諸子十二講》、《論語新讀》
- 楊照(1963年—),《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散論》、《十年後的台灣》、《理性的人》
通史
- 羅香林(1906年—1978年),《中國民族史》、《中國通史》
- 連橫(1878年—1936年),《臺灣通史》(1920年—1921年)
- 柳翼謀(1880年—1956年),《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
- 呂思勉(1884年—1957年),《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呂著中國近代史》
- 鄧之誠(1887年—1960年),《中華二千年史》、《清詩紀事初編》、《骨董瑣記全編》
- 范文瀾(1893年—1969年),《中國通史簡編》
-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翦伯贊(1898年—1968年),《中國史綱(1、2卷)》
- 呂振羽(1900年—1980年),《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歷史論集》
- 蕭一山(1902年—1978年),《清代通史》
- 陳致平(1908年—2002年),《中華通史》、《秦漢史話》、《三國史話》
- 白壽彝(1909年—2000年),《中國通史(12卷)》
- 柏楊(1920年—2008年),《中國人史綱》、《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歷史年表》 (註:柏楊是否為歷史學家仍有爭議,柏楊在歷史學界並未得到認可)
- 傅樂成(1922年—1984年),《中國通史》、《中國史論集》、《漢唐史論集》
- 章開沅(1926年—),《清通鑑》
- 許嘉璐(1937年—),《二十四史全譯》、《二十四史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