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5-5
認定時間1995年10月20日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現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1][2]

歷史

門頭溝地區屬於山區,地勢險峻。抗日戰爭爆發後,門頭溝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1939年1月,蕭克等人奉中共中央及軍委的命令,宣布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兼政委。挺進軍成立以後,在平西、平北、冀東作戰,指揮當地軍民粉碎了日軍多次大掃蕩。抗日根據地的人口發展到320萬人,建成正規兵團1.6萬人,游擊隊1萬餘人,還建立了民兵組織,實現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戰略。其間,1939年10月,蕭克率領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進駐馬欄村,至1940年夏,該司令部遷出馬欄村。[2]

1997年,馬欄村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由農民集資成立的博物館「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這是北京市唯一註冊的村級博物館,館舍即當年挺進軍司令部使用過的四合院。2007年,在該陳列館開館10周年暨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之際,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支持,馬欄村對該陳列館進行了徹底改造修繕,並且重新布展,提高了展陳水平,同時提高了旅遊服務水平。2008年,馬欄村抓住該村被列為「北京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村」和該陳列館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免費開放博物館的機會,大力整治了陳列館周邊的基礎設施。[1]

建築

馬欄村建於元朝。在通往該陳列館的路上,馬欄村建設了一條5000米長的街坊路,路面標示著從抗日戰爭到如今馬欄村的歷史。路面上用石子鋪成「37」的數字,這是馬欄村村委會主任在修此路時的創意,從下台階到此處有3.7米,石子鋪成「37」,代表抗日戰爭在1937年爆發。再向下走的路段有3.9米長,代表1939年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進駐馬欄村。路中央有塊紅石頭,代表馬欄村村民團結在挺進軍周圍開展抗日鬥爭。再向下走40米,路面上相隔不遠分散鑲嵌著印著五星的鋼珠,代表馬欄村的40名村民為了抗日戰爭獻出了生命。再向下走58米,代表了1958年馬欄村農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該村年產核桃13萬斤,鴨梨12萬斤,這些成就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肯定,獲周恩來總理嘉獎。再走78米,代表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路面的22塊煤,代表馬欄村有22個煤礦。過去馬欄村以產煤炭而著稱,但21世紀初,為保護生態環境,馬欄村的煤礦陸續關閉,馬欄村轉變了發展方向,提出以陳列館為依託,打造紅色旅遊精品基地,發展特色種植及養殖。[1]

陳列館即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一套二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牆體磨磚對縫,影壁的裝飾十分精美,可能是中華民國初年建築。正房的門上懸掛著蕭克題寫的「冀熱察挺進軍駐地」木匾。[1]

陳列館分為三個展室。正房內為序廳,是當年蕭克司令員的指揮部。房間內陳列著蕭克曾使用的八仙桌、太師椅、檔案櫃、馬燈、洗臉盆等物品,還有蕭克曾經睡過的土炕。牆上掛有抗戰指揮圖,沙盤上標著司令部的若干舊址。[1]

第一展室的主題是「挺進軍的組成和挺進軍的足跡」。展室內有一些圖片,展櫃內擺放著繳獲的日本軍大衣、馬扎、子彈夾、文件夾、木碗等。[1]

第二展室的主題是「英雄的馬欄村」。展室採用圖片、油畫實物表現了馬欄村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的貢獻。這裡有以當年馬欄村兒童團團員劉恩敏為原型畫的兒童團團員查路條的油畫。[1]

第三展室的主題是「英雄的馬欄村及魚水情長」。展現了抗日戰爭期間馬欄村湧現的英雄人物。[1]

防空洞是當年挺進軍司令部為防止日軍轟炸而挖設。防空洞有1米多高,用樹棍支撐。如今經過修理,仍然保留有樹棍,但洞壁已用水泥糊上。防空洞大約30多米長,連接著兩個院子。[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