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 | |
---|---|
相关节日 | 端午节、日本端午节╱男孩节、朝鲜端午节、越南端午节、琉球端午节╱四日之日 |
端午节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端午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龍舟節 | ||||||
简化字 | 端午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粽子节、龙舟节 | ||||||
| |||||||
越南语名称 | |||||||
国语字 | Tết Đoan Ngọ、Tết diệt sâu bọ、Tết Đoan dương、Tết Trùng Ngũ、Tết giết sâu bọ、Tết Trùng Nhĩ、Tết Nửa Năm | ||||||
汉喃 | 節端午、節滅螻蜅、節端陽、節重五、節𢷄螻蜅、節重耳、節𡛤𢆥 | ||||||
韩语名称 | |||||||
谚文 | 단오、수릿날、천중절、중오절、단양、오월절 | ||||||
汉字 | 端午、수릿날、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端午、端午の節句、菖蒲の節句 | ||||||
| |||||||
名称 | |||||||
端午、グングヮチグニチ/タンウー[1]、グングヮチグニチ tan'ū、gungwachigunichi |
端午节 | |
---|---|
参与者 |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越南等 |
类型 | 传统节日 |
日期 | 农历五月初五 |
端午节是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春、中秋等节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
根据广泛的传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汨罗江自尽,后以纪念屈原,因此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或谓是吴国忠臣伍子胥忌日。
历史
由来
端午节名称众多,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等等。至于常见的“端午”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3]。原书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对先是“端午”还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见。有人认为“端五”先于“端午”,端午一词要到唐代才出现[4]。有人认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数字纪时取代干支后,才变作“重五”[5]。对端字的解释也有分歧,或认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6][7][8]。也有人反对《初学记》等训端为始将“端午”解释为“第一个午日(或五日)”,而主张“端”是“正”的意思,并以端午又名天中节、正阳节为证[9]。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众多,较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10]。端午节的习俗中又有恶日禁忌、划龙舟等相关内容,因此历代流传的端午习俗或许是融合多种起源而成[11][12]。端午节不少习俗都有禳毒驱疫的意义,始于对“恶日”的禁忌。传统上认为时值仲夏、疫厉流行的五月是“恶月”,人们在五月为了预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洁禳毒的措施。最迟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上古之时人们于五月已有储存兰草作沐浴之用以及采谷物煮豆汤消暑的习俗[13]。而这期间的活动也以安息静养为主,《礼记·月令》就记载当时提倡在五月斋戒节欲[14]。而“恶月”禁忌也特别多,如汉代应劭所著的《风俗通》就记载当时一些俗谚如“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反映了当时的禁忌[10]。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介绍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文集《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在当时俗称“恶日”,禁忌繁多,忌晒晾床、草席等用品和忌盖屋,[15]。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16][11][17][10][18][19][7][8][20]。
除了驱瘟去疫之外,端午节不少习俗都与龙有关,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认为这些是迎涛神祭龙图腾的习俗,并主张端午节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节日[21]。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中提到端午习俗,就指出竞渡源自南方,又引吴地乐府诗《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吴地习俗,认为端午源于南方,后来才流传至其他地区[22]。而一些主要习俗如划龙舟和吃粽子也与龙图腾信仰有关[21]。相传古代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而传统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龙,也对应五行,所以“五”这个数字也是代表龙,端午常见的五色丝也是代表五方的龙[21][10][8][20]。
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书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11][23],唐代的《襄阳风俗记》也指以竹和五色丝包粽子是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24],但《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屈原的忌日,而与吴均同时的宗懔所著之《荆楚岁时记》第卅节却记载东吴地区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25]。而《苏州府志.增补》也指端午的粽子是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26]除纪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说法指端午节与其他历史人物如越王勾践、介子推等相关,当中屈原、伍子胥、勾践都是南方人,闻一多以此推断端午节俗源于南方[11][10][7][21][27][20]。
发展
汉代端午节依然以保健、避疫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当时五月,人们会制作黄连丸、霍乱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药物[28]。除制作治病丸药外,还会缠别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等的五彩丝线作为心理防卫[29]。而五代人马缟的《中华古今注》则提到汉代宫中又有赐官员腰带的习惯[30]。
至晋代时,除了沿袭过去的避疫禳毒习俗去采艾草悬挂门上之外,一些积极祈禳的习俗如踏百草、斗百草等也很常见,而端午节划龙舟竞渡习俗的最早记载也是当时出现[31][32]。后世的端午竞渡虽然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时采艾的习俗有所发展,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用作艾灸,人们相信这种艾草别具疗效。其他地区又有将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并有也采菖蒲来泡酒的习俗[11]。宫中则承汉制,有赐衣物如扇子之习,《宋书》就记载刘宋时宋后废帝刘昱于元徽五年端午节因为嫌弃太后王贞风所赐之扇不够华丽而起毒杀之心[33][34][7]。
隋唐时端午节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互相赠送日常衣饰用品成为习俗[35],宫中也沿袭汉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隋朝时,隋炀帝在端午节赐百官玳瑁钗冠[36],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也赐文武官员腰带[30]。王溥的《唐会要》则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35]。唐代端午节时各文武官员也常有赏赐,如《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期一个端午节,唐太宗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赠送物品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新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唐玄宗常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37][12]。所赠之物尤以扇子为代表,由于皇帝提倡,端午赠扇之风大盛[34],民间在端午前后有热闹的“扇市”专门售卖扇子,这些扇子又称避瘟扇[38][39][11][7]。
此外,唐玄宗时宫中和长安城内还流行射粉团之戏,是把粉团放在金盘中,以小角为弓,架箭射盘中粉团,射中就拿来吃[40]。民间又流行挂五时图,又称五毒符,是绘上蛇、蝎、蟾蜍、蜥蜴、蜈蚣图案的纸,用以防止毒虫作怪[41][11]。
宋朝时宫中继承旧制赐物,且发展成按官阶品秩赏赐节礼,后妃、近侍、大臣等皆获赐不同的服翫[42]。而民间出现比前代更精致的端午节物,如卖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团。又有以紫苏、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卖桃、柳、葵花、蒲叶、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锺馗在内的各种神佛像,人们买回家第二天就于门前以五色水团、茶酒供奉神佛,又钉艾人、制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纸钱、青罗制的白舌帖子等在门板或门楣[42][43]。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画舫游湖消暑。而这天也被视为马的本命日,马厩会以五彩为马装饰鬃尾和马具[42]。除香囊外,人们佩戴的还有驱邪的搐钱和吸汗的蚌粉铃[44][45]。而有些人又会把菖蒲、艾草、蒜等禳毒植物制成不同形状,如天师状、虎形等威猛外形来镇慑邪魔外道[12][11][7]。
明朝时端午划龙舟的习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龙舟形制以及划龙舟的方式。有些是以龙舟来竞渡,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明代瓜州的龙舟竞渡情况,自五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历时整整半个月[46]。而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为禳灾而设的竞渡习俗,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47]。划龙舟后,人们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以辟恶。杭州西湖的划龙舟是竞赛龙舟围着表演的大龙舟打转,大龙舟上层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层敲锣打鼓,之后大龙舟会抛下钱、鸭等物,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此外,明朝时的太医还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间偏方带进宫廷[11][48]。
直至清朝,端午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至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端午节依然受到重视,而纪念屈原已成为比原来的驱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题。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节作为“诗人节”,纪念屈原和提倡其爱国精神[49]。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端午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但较前代更强调屈原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文革时端午节虽然如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被视为“四旧”受到打压[50],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仍然保留[51]。中国大陆于2007年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节习俗[49]。
常见习俗
端午节常见习俗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划龙舟,还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包粽子、立蛋和斗石。
禳毒、驱疫、避邪
端午节的习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驱疫有关,芳香类植物如菖蒲、艾草、兰草等经常出现在端午节相关的节俗里。人们常把这些香草挂于门上,称为“悬蒲艾”,有时还会加上蒜头、香茅、石榴花、龙船花等,或其他在当地夏季生长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较常见的组合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菖蒲形似剑,插在门口象征驱除不祥,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则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的浓烈气味可以驱邪,合称“天中五瑞”[16]。”。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为五瑞[52]最简单是把这些草捆扎起来挂上,也有加上红纸,还有制成不同的造型,制成人形、虎形者称为艾人、艾虎,也有制成花环、佩饰,不但有驱邪禳毒的意义,还富有装饰性,是民间艺术的一类[53][12][11][54]。亦有以绘上天中五瑞的画像代替花草[7]。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黄、朱砂等香药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佩带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造型玲珑可爱的香囊也常常是给小孩佩戴的饰物,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也有装一些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亦有些人会焚烧艾草、白芷、苍术等草药,以其气味和灰烬来驱瘟[55][56][42][43][16][57][19][58]。
菖蒲、艾草、兰草等香草不仅能悬挂或燃烧作驱瘟和装饰,自上古起已经常用于端午节洗澡,称为洗百病或沐兰汤,有卫生保健的功效,故此端午节也有“浴兰节”的别称,实际上洗百病的草也会因应各地区所产之植物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广东会加上凤仙、白玉兰,广西、湖南会加上柏叶、大风根、桃叶等[59][13][18][57]有些地区洗百病用的水还要是端午节所取的,称为“井花水”、“龙目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相信端午这天的水有特别力量[7]还有些地区要在端午节正午时份取水,称为“午时水”,俗信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寿之功效[60]。
采药制药也是中国端午节的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端午前后是草药茎叶成熟的日子,此时采的草药药性好,功效特佳,人们相信这天采的药能医百病[61][62][28]。也有在端午节采茶制茶,在广东称为“午时茶”[7],或以药草制凉茶、药茶。制药的材料不限于草药,还有捕蟾蜍为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疮、恶肿。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进一块墨锭,挂起晾干,即成蛤蟆锭,可使脓疮消散。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凉和预防疮疖者[48][59]。踏百草、斗百草则是衍生自采药之俗,[54][11][32][31]。踏百草也衍生成游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游踏青的习俗[7]。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也是江浙地区的端午食俗“五黄”之一,因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人们多趁酷暑虫疫瘟生之前,即端午节期间,于房子四周洒上雄黄酒,用以杀虫解毒。虽然如此,因现今人们了解到雄黄含有致癌的物质,即使喝少量也对人体有害,故现时这种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黄酒取代“五黄”中的雄黄酒,但部分地区仍然很常见[59][54][16][11][17][53][18][63]。除了雄黄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节常喝的酒类,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进酒中饮用,气香味苦,能预防俗称“风鬼病”的风湿痿痹症状。菖蒲酒或称蒲酒,气味芳香,有爽口之感[59][54][60]。
由于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驱五毒也是端午节的常见习俗。人们用各种方式驱除五毒,如挂上绘上五毒的五时图[41],有些人会用红纸绘五时图,然后把针刺在图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种巫术,代表刺死五毒,不让牠们横行[59]。有些人以五毒作为剪纸,贴于家中或小孩身上。也有人在衣饰上绣上五毒或把佩饰制成五毒图案,如作为妇女的头饰或小孩衣服图案,取“以毒攻毒”之意[64][52]。此外,老虎传统上被视为可以辟邪,也可以保护小孩免受五毒侵袭。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头上写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据说一样有驱毒的效能,这种风俗称为“画额”[59][63],还会给小孩穿上有老虎图案的衣饰如虎头鞋、虎头帽、绣上老虎图案的围嘴等。而把悬挂的花草制成老虎形也是以虎来驱五毒[42][43][54][16][12]。江浙地区又流行挂老虎彩色版画驱邪[7][60][65]。
五彩缕是端午节常见的驱邪避灾节物,又称续命缕,亦称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缯、五彩丝、五色丝、缯子等,是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线结而成索,挂在身上或悬于家中,也可作为香囊的装饰[56],用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57]。也有以五彩缕系扎粽子者。最初是代表五方的龙[21][53]。自从中国端午节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又有了蛟龙惧怕五彩丝,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系上五彩丝,投进江中就能避免蛟龙窃食[66][7][67]。
悬挂钟馗画也是一种驱邪除害的习俗,锺馗在民间被视为驱魔治邪的镇宅之神,其中一传说来自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及罗烨的《醉翁谈录》,故事叙述唐玄宗久病未愈,梦见大小二鬼,大鬼捉小鬼并挖出牠的眼睛,自称锺馗,称会为唐玄宗除妖。唐玄宗醒后病即愈,就召画师吴道子依其梦境画“钟馗捉鬼图”,成品竟与玄宗梦境一模一样,于是人们就把锺馗奉为治邪之神[68][69] ,并于端午节前后绘制钟馗画。到了清代以来,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53]。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端午节则有佩锺馗五毒钱以驱邪的习俗,这种钱是一种作为厌胜物的花钱,并非交易用的流通货币。铜钱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宝剑的钟馗耸立于钱币的右旁,“敕令”两字铸于方孔之上,蕴含着斩除妖孽、惩罚邪恶之意[70]。也有人把锺馗与张天师的形象融合的[71]。
划龙舟与迎神、送疫船
划龙舟根据传说,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72]。也有说源于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曾端午以竞渡方式操练水军[73]。后来又归结为先是勾践以竞渡练兵,后来人们用来找屈原的尸体[74]。而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龙舟竞渡原是越族的祭神活动,汉魏时才与屈原连上关系。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也有些地方的划龙舟并非竞渡,而是游船。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划龙舟,都包含祭祀的意义[75][47][46][11]。现时大中华地区及世界各华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龙舟的习俗[76][60]。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古称“斗船”;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故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欲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而官方也会于各地举行龙舟竞赛[77][60]。
在香港,传统上香港渔民间已十分盛行划龙舟,而端午节于华洋杂处的香港亦引起非华裔人士的兴趣,例如赤柱于1960年代后期已开始有外籍人士参与龙舟赛。于1976年香港旅游协会以及香港渔民团体(The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Fishermen)开始举办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将龙舟推广成国际体育运动。现时香港不少地方均于端午节当日举办龙舟比赛以及利用龙舟祭祀酬神[78]。部分地区还有独特的划龙舟习俗。如大屿山大澳的端午游涌更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9]。
有些地区会有“扒夜龙”的习俗,即在端午节前夜划龙舟,各地扒夜龙的起源不同,其中广东惠东七姓村的爬夜龙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该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80]。该村部分村民多年前移居香港定居,于是香港的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由这些人建立的村落也有午夜划龙舟纪念宋帝的习俗,当地又称为“扒祖先”、“鬼龙舟”[81][82]。
此外有些地区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龙舟,也有用普通的船只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区、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门和歙县等地的端午节都有类似习俗[83]。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划,有些会用纸扎船,也有以其他物料制成龙舟或普通的船[84][85][86][7]。
角力
端午节的角力习俗源于隋代,最初是把人民健身、荣誉竞争、社群休闲娱乐结合国家练兵的做法[87]。近世此俗仍见于广东下番禺诸乡。部分地区如江汉地区、辽宁马鞍山地区、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带、台湾等地则演变为石战,又称斗石、掷石戏,互相掷石而戏,有着模拟阴阳相争、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7][88]。
夏衣与端午扇
端午节时值酷热的仲夏,人们全面换上以轻薄凉爽的夏装,也会互赠衣物用品。自汉代以来皆有皇帝赐臣下衣物,除笼络人心外,也反映出端午为换夏装之时。而在部分地区赠送衣饰用品限于特定的对象,如新嫁女儿、姻亲、老师、新婚夫妇等[11]。
纪念历史人物
端午节有纪念多位历史人物的意义,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屈原,此外还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郑成功、秋瑾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为了体现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义以教诲众人[21][10][8][27][20]。
端午节纪念屈原最迟在南朝梁出现,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23],唐代沿袭纪念屈原之说,并流传至今[24],而本来为驱瘟送邪而进行的划龙舟习俗也加上了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的意义。端午纪念屈原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屈原的这份爱国精神,感动了古往今来的文人。而中国近代以来屡被侵略、被压迫,社会就格外提倡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民国以来屈原的诗词一直散见于中小学教科书,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在大中华地区也就深入民心。五四运动之后,端午节、屈原传说、爱国精神三位一体的组合形态相当长时期一直占据了主流,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剧本《屈原》被中国共产党用于宣扬爱国主义,且更强调其斗争精神及深入民众、关心百姓疾苦的方面,把屈原事迹与中共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连系起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在中国大陆除了在文革时期一度沉寂,文革后至今,端午纪念屈原之俗仍然被中共用于增强国民爱国精神[51]。而于港澳、台湾及海外华人地区,则是沿袭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视为历史上的伟人及悲剧人物来纪念[49][56][20]。
亦有说端午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子胥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协助吴王阖闾即位破楚。阖闾与越王勾践作战阵亡,夫差继位吴王,攻陷越国,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反对,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后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赐死伍子胥,子胥自杀前留下遗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好看着越军灭掉吴国。夫差闻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尸体,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地人传说伍子胥因而化为河神,故于端午节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献给伍子胥的祭品[25][89][26]。
东汉之后又有了纪念孝女曹娥的意义,据《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载,曹娥为会稽上虞人,父亲曹盱为巫祝,于汉安二年(143年)端午节在江边迎水神伍子胥时掉进江中溺死,当时十四岁的曹娥沿江不断痛哭,十七日后投江而死。[25][90][91][20]。
又有端午纪念介子推之俗,流行于山西,《琴操》记载介子推于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晋文公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92]。近代又因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于五月五日就义,端午节又被赋予纪念秋瑾的意义[93][10]。
福建南安、台湾台南又有把郑成功的忌日与端午节合并传习而成之俗,传说郑成功逝世之前一年的四月攻取了赤崁楼,再围攻安平城堡,这段时期郑成功的军队并无自携粮食,于是征购民间粮食,以致民间无米作粽过端午,人们就用番薯粉加上当地出产的牡蛎、虾、糖、花生制成煎 䭔[注 1]代替粽子,而郑成功于翌年端午前后去世,依俗不得做粽,而平日不缺米粮,就以米来做煎䭔。南安县为郑成功故乡,当地端午节也吃煎䭔,还有“煎䭔可以补天”、“煎䭔可以灭蚊”的说法,或与反清复明有关[7]。
立蛋或钱币
中国大陆南方部分地区及台湾在端午有立蛋或钱币的习俗,每到该日正午,民众会争相把蛋或钱币直立于地板,据说端午节阳气最重,可使鸡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阳气,会得到一年的好运[65]。有传言则指端午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关系,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相互拉扯,形成两股反方向力量,使得蛋和钱币容易直立起来[94],但这是伪科学说法[95]。近年还有人立其他物品,从瓜类至橄榄球、汽水罐等,可谓无所不立[96][97]。立蛋游戏近来也在如新加坡等的东南亚国家流行[98]。
食俗
粽
粽是各地华人于端午节所吃的食品[10],近世所见的粽子是古代中国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响、融合而成。晋朝初年开始有固定在端午节吃角黍的记载,当时民间食用的角黍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3][99]同时也是一种祭品,制成角状,意义是祈求传宗接代。后世的北方粽馅料常包括红枣、栗子等,亦有传宗接代的意义。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于祭祀。南方稻作区常常祭祀水神,而传统上龙被视为水神,故人们常用筒粽祭龙,其中一种方式是把筒粽以饲蛟龙,也是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而这时角黍和筒粽已开始混同,统称为粽[100]。南朝梁时端午开始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于是粽子也成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且演绎出蛟龙窃食筒粽,因蛟龙惧怕楝叶、彩丝,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叶,缠上五彩丝[66]。至唐代,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丝捆扎,称为“百索粽子”[101]。当时流行的粽子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叫九子粽,用彩线将九个粽子扎在一起,常见于唐诗中[102][103]。唐代以后,端午食粽子的民俗历代传承下来。历经多朝后,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如明代有以艾叶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宫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间出现的“火腿粽子”。直至现代,吃粽子已成为华人过端午节的标志风俗,人们端午节常以粽子为礼物,粽子的品种、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状、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66],而粽谐音“中”,又有科举高中的吉祥寓意[94]。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补中益气和治疗脾胃虚寒,常见的粽子馅料红枣能补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苇叶、竹叶能清热利湿,荷叶还能和胃宁神,因此吃粽子也有养生之目的[18]。
“五”相关食品
不少地区皆有于端午节吃以“五”这数字统称的五种食物,以应“重五”之“五”。江浙及黄山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104]。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而现代有些人会以黄酒取代雄黄酒。黄鱼、黄鳝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黄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黄酒驱寒祛湿,用姜丝煮黄酒更增强暖胃效果。由于黄色食物大都具有养护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间有黄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说法并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节令保健养生的意识[18][59][54]。此外江南部分地区又有吃“五红”的习俗,各地的“五红”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时令食品。如高港地区的五红是红烧黄鱼、红烧猪肉、苋菜、咸鸭蛋和河虾,南京则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黄鳝,[105][106],而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则于端午吃“五白”,即白切肉、白斩鸡、白豆腐、白蒜头、茭白[107]广东、香港等地区有吃五豆粥(或称五色豆粥)的习俗,传说可以辟邪。而根据中医学,五色豆有清热解毒、健脾胃之效[108]。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习俗,即粽子、包子、鸡子(鸡蛋)、菓子(藠头)、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109][89]。
其他
此外,还有很多地区有当地特有之特色端午食品。福建南安、晋江、台湾台南有吃煎䭔的习俗,有说是把郑成功的忌日与端午节合并传习而成之俗,也有说是因为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空穿了洞,要让女娲来“补天”,煎䭔就是一种“补天”的象征物,在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台湾又有吃桃、茄、豆,寓意健康长寿。福建有吃时令的杨梅、桃、李、枇杷,并用来祭祖。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黑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苍蝇,又有吃五毒饽饽之俗。广西人端午节会吃肉脍、糯米、苦瓜,故当地又把端午节称为苦瓜节[110]。浙北端午节还吃“天师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锺馗像。江苏端午午宴有吃“十三红”的习俗,即十三种红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樱桃、红萝卜、红枇杷、红黄瓜)、四碟(盐水大虾、火腿片、肴蹄、红黄咸蛋)、四菜(红烧黄鱼、红烧狮子头、红烧鹅、红汤下瓢儿粉)和雄黄酒[53][54][7][11]。广东、港澳等地区会在吃粽子时配布渣叶茶以消滞[111][112]。大江南地区端午节食品常包括咸鸭蛋。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65]。部分地区会吃绿豆饼,江西南昌人会吃茶叶蛋,陕西人端午节则必食哨子面,河南、浙江等地的农村端午节以大蒜和鸡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温州端午节有一种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来吃。甘肃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蒸一种制成扇子状的面食“面扇子”,据说源于赠扇习俗。[113][114]在合肥地区端午要吃鳝鳖,叫 “箭杆黄鳝马蹄鳖”,怀宁一带要吃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和县一带把端午节午饭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称为“赏午”[104]。
各地特色
中国大陆
东北地区
在东北地区,黄米小枣粽是东北的传统粽子,主要由糯米制作而成。每到端午节,人们还会煮茶叶蛋吃。吃茶叶蛋的初衷是补充蛋白质以躲避重午的瘟疫,端午节接近夏至,补充蛋白质因而极为重要。
“斗石”是一种由两个村庄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活动习俗,原是村内的娱乐活动,后来慢慢发展成东北人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传说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可以避邪。人们会将蒲草根切细晒干并拌上少许雄黄,在白酒加以浸泡后饮用。儿童不适合饮酒,因此长辈一般将少量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脸颊、耳朵、鼻子等部位以消灾祛病。但现代研究表明喝雄黄酒对身体同样会有损害。
黑龙江人过端午节时早晨一般要去郊外散步,俗称踏青。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写道:“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挂纸葫芦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东北习俗,其寓意是人丁兴旺。此外当地人认为如挂上用五彩线、布条做的簸箕、扫帚等物赶走五毒,扫除瘟疫。
每逢清晨,人们睡醒后便会在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脚腕上拴上五色线。五色线必须在夏季的大雨或首轮洗澡才可抛入河中。人们还会插艾蒿,意为避邪气、攘毒气。传说道西周时,每逢五月初五,当地人便会在各自的门户上插挂艾叶、菖蒲。这一习俗历代相传,本溪地区至今仍保持该习俗。[115]
华北地区
在河北、北京这天的节庆活动主要为女孩子而设,故当地人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端午前街上会售卖神符给姑娘们佩戴,她们又流行簪五色绫蝠、石榴花、以及称为“福儿”的绒花,身佩葫芦,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攒在一起,转成类似筷子头小的细腰小葫芦,外面缠上五彩丝绒线,用彩丝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联起来钉在衣服上,作用与佩香囊相同。[116][117][10]。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会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在北京,端午节忌打井水,刚好与部分地区专门于端午打水的习俗相反。人们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又因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节期间不流行赛龙舟[11][118]。
山西解州人在端午节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系于脖子上百索较其他地区多了“为屈原缚蛟龙”的意义。隰州各村祭龙王和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有学生赠节礼给教师之俗。潞安则有以麦面蒸称为“白团”的食品与粽子一起互相馈赠[11]。沁县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山西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除常见的龙舟竞渡外,还有舞龙、跑旱船、高跷、二鬼摔跤等活动[119]。
河南端午节时,一些人家的母亲会煮鸡蛋,然后把熟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再去壳给孩子吃下,据说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痛。另有小孩“躲五”习俗,当日小孩要去外婆家,来自“五日子”孟尝君端午立新规的传说。当地传说孟尝君小时候寄住外婆家,长大后成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意指这天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需要较佳来源]。在焦作县,这故事的主角则变成一个乳名叫“癞蛤蟆”的当地人,癞蛤蟆长大后聪明机智,知书达理,不像是恶人,父亲就答应让他回家生活,但每年端午节都不能留在家里,要回外婆家;后来癞蛤蟆金榜题名,成为一位百姓称赞的好官,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癞蛤蟆”那样功成名就,便效仿着他在端午节“躲五”[120]。在豫西卢氏县,娘家会在女儿到婆家的第一个端午节时送女儿新衣服、新扇子、新手帕,到婆家给女儿“望夏”,祝福女儿在新环境度过一个平安的夏天[58]。
山东邹平县端午有早上起床后饮酒之俗,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端午给儿童缠的彩线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节时七岁以下小孩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男孩要戴麦稓做的项链作符,女孩戴石榴花。即墨人则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11]。济南大明湖会举行龙舟竞渡,是北方少有的竞渡活动之一[121]。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端午节,婴儿会获祖母和外祖母赠送五毒肚兜[122],陕西兴平县端午节有一种以绫帛缝成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制成的饰物,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11]。属屈原流放地汉江流域的安康县是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屈原,在追忆先贤的同时祈求平安[123]。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民于端午会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会邀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有牧童把柴堆成小丘,在鸡鸣前焚烧来祭祀山神,俗称“烧高山”[11]。高台县大湖湾有端午游湖活动,除传统的龙舟游湖外,近年还有橡皮艇赛和自行车环湖赛等[124]。
江南地区
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125]。
荆楚地区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国故地,当地的端午节庆活动较大部分地区盛大和隆重。湖南在农历五月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女儿会回娘家过端午,并送粽子给娘家人。五月十五就是大端午,是母亲的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实际上节庆活动是以小端午为主。各地每逢端午都习惯供端午帖子,即在门壁上粘贴各种纪念诗作,尤以岳阳、汨罗、长沙地区最为盛行。攸县端午时孕妇会供奉龙舟祈求安产,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把供品供于龙首前。岳州除了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外,又会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西塞山地区的端午节庆典“西塞神舟会”由四月初五到五月十八举行,由制作神舟至送神舟下水,整个历程达40多天,这是当地消灾祈福的古老习俗,2006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6]。汨罗市的端午节活动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结束,历时半个月,其中包括在屈子祠举行大型的祭龙仪式和龙舟竞赛,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进入了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需要较佳来源]。湖北秭归县为屈原的故乡,当地重视端午节更甚于过年,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当地每年端午节都会有盛大的祭典,除龙舟竞渡外,还有端午诗会、游江招魂等活动,屈氏后人还会举行隆重的祭屈原仪式。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把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127][128][129]。黄冈市巴河镇端午节有迎傩人习俗,人们戴花冠,绘上纹身,敲着锣鼓,意谓逐疫。宜昌县过端午节主要不在五月初五,而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11]。
安徽端午风俗多种多样,皖中、皖南、皖西等地在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上面有姜子牙持剑形象和“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字句,家家户户在端午会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徽州岩寺镇附近,端午节有跳钟馗的民俗表演来借此除害降福。舒城一带端午节流行“吃水果”,当地民谚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淮北、蚌埠一带的小孩在端午节要在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缚花线”,据说可以辟邪、防溺水,属楚国故地的环巢湖一带也有躲午习俗,在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已婚妇女会回娘家过节,当地传说有一凶兽,到五月初五正午出来觅食,闻到哪家有炊灶香气,就来扑食和吃人;传统上厨灶之事多由女性负责,所以媳妇要回娘家“躲午”。肥西有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的习俗,岳父要买草帽、毛巾送给女婿,买太阳伞给女儿。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们走亲戚以及已婚妇女回娘家。和县一带把端午节中午要“赏午”,除了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外,还要在庭院中插筷子“验正午”[104]。
江南、吴越地区水乡保留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江浙一带较盛行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活动。南京人在端午节会备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以及鹅眼钱两枚,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并有箫鼓歌声相和。苏州沧浪区有祭伍子胥的习俗,2006年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之俗以“苏州端午习俗”之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130][129]。浙江省桐卢县有学童在端午节送礼给师长的习俗,称之“衣丝”;当地又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医家会于午时采药。杭州的龙舟不只是竞渡或扒船畅游,还有比拼装饰、技巧的“花样龙舟”,除了西湖的划龙舟活动外,还有西溪五常港和深潭口一带的“西溪龙舟胜会”具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中又以蒋村龙舟形式最为多样,龙舟比赛重视的是表演花样和趣味而非速度,又有祭龙王、千岁龙舟下水闹端午、“幸福船”展示、水上文艺表演等,西溪龙舟胜会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1][131][132][11]。嘉兴市的端午节有着独特的祭祀蚕神嫘祖习俗,这是因为端午节是当地蚕收获的季节,有谢蚕花的习俗,俗称“蚕花利市”,南湖周边的蚕民都会到南湖烟雨楼的大士阁祭嫘祖,同时,在南湖来划龙舟竞渡娱神,竞渡前要先将龙头抬到嫘祖前像前祭拜;晚上还要点烛焚香,将鸡、猪头等摆放在神位前,举家磕拜“蚕花利市”,然后吃蚕花饭[133]。
在江西省,端午节女婿要给岳母送礼,因此当地人又把端午戏称为“岳母节”。婺源端午节传统上不吃粽子而吃鸭蛋,当地人称蛋为“子”,端午吃“子”意味着自己是“龙子”,父母会给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4][135]。新昌县的雄黄酒、丹砂酒除抗疫外,还有“开眼”的意义[11]。不少地区如湖口县、金谿县有迎鬼船之俗,不下水,但登高埠,游街市[84][85]。南昌的传统龙舟赛不仅要比速度,还要夺铁“龙标”,当各龙舟快到终点时,终点处的投标船会将系有红绳的铁“龙标”投入水中,在龙舟到达终点时各龙船上一名水性最好的人会同时跳入江中寻找铁“龙标”,最后以龙舟的速度和取得铁“龙标”的综合成绩来决定名次[89]。
西南地区
在四川地区,端午节传统上被称作是端阳节。四川省川北岷江方言岛区域的剑阁、南部、阆中、西充、盐亭等县市端午节习俗古朴,并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等面食[136][137][138][139][140]。而四川地区端午节还有有“打李子”的习俗,类似其他地区的石战,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头,目的是祛病强身、孕育子女。川西成都郊区、邛崃、大邑、蒲江、青神等地,端午节女婿需要回媳妇娘家,娘家会赠伞给女婿,以求多生儿女,人丁兴旺[141][142]。成都郫都区端午节会在望丛祠中举办歌会,以歌舞感激古蜀先帝保佑当地度过了瘟疫。成都市区端午节晚上,人们会到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灯和孔明灯祈福。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端午放河灯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难者的意义[143][144][145][10]。重庆市石柱县有“出端午佬”的习俗,是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在街上敲锣打鼓游行[11]。
云南宜良县和保山县有端午卖花的花市,宜良县称为“宜良端阳花街”,有400多年历史[146];保山县则称为“赶花街”,最初是端午卖草药的市集,后来演变成卖花,之后保山端午花街所卖的货品更不限于草药和花卉,还售卖各种土产、日用品,以及设有端阳大戏、滇戏、花灯戏等本土传统戏曲和京剧等外省戏曲。近年赶花街活动已由民间自发变成由政府组织协调、统一筹办,成为集花卉、药材、地方名产展销、商品物资交流、经贸技术协作、科技知识咨询、文化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博览会[147]。
华南地区
福建福州端午节时,媳妇会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把端午节视为药王晒药囊日,并此日做酱。上杭县端午的龙舟竞渡是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仙游县端午竞渡后会吊祭戚继光,献纸于虎啸潭,因为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兵。邵武妇女端午节以绛纱为囊盛符和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11]。南安为郑成功故里,而郑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当地就把郑成功忌日与端午节合并,端午节同时有纪念郑成功的习俗[7]。
广东省从化县民有“送灾难”的习俗,是在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在路上。新兴县人过端午会从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以法水、贴符驱邪。石城县端午的小孩会放风筝,称为“放殃”[11]。广州传统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开始端午节庆活动,已婚妇女会用六个或四个全盒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又有“洗龙舟水”的习俗,带孩子到江边“浸浸”龙舟水的习俗,据说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其中南方大厦对面建起的亲水堤就有很多戏水的市民在“洗龙舟水”。番禺人有游凤船的风俗,是在船的两侧装配上能展能收、运动自如的凤翘,凤背上搭起亭台,设有神座。神座两侧由几对少年男女伴着宫嫔击鼓奏乐、侍奉神灵;游凤船前后配有护船各一艘,护船里有壮丁用粗大缆绳拉着凤船缓缓顺流漂过,凤船前面还有一大幸彩船做前导,彩船上有戏台沿途演戏[148]。在顺德容桂海尾村端午节会举行“游龙大汇”,各坊社都会派出精致奢美的龙舟巡游[149]。在深圳有称为“扒皇舟”的特色爬龙舟习俗,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属香港),不久到端午节,宋帝昰观看了当地扒龙舟,一时兴起,就以护驾有功为名赐黄缎巨型罗伞给乡民。此后新安县人每年端午赛龙舟,乡民必奉御赐罗伞置于龙船之中,这种龙船被尊称为“皇舟”。后来由于扒龙舟变成赛龙舟,罗伞影响竞赛速度,撑罗伞的习俗才逐渐消失。而松岗文姓原居民为南宋名将文天祥的旁支后裔,他们在端午节会于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后到河中举行盛大的龙舟赛[150]。
香港
端午节于香港主要是举行龙舟竞渡、使用龙舟进行祭祀仪式、游龙舟水以及吃粽子等。古代香港与深圳同属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南宋末年以降亦有与深圳相同的扒皇舟习俗,后来同样因为扒龙舟变成速度竞赛而不再于舟上设罗伞[150]。香港渔民扒龙舟习俗也有悠久历史,从前端午节是他们一年辛勤工作里的一项点缀和轻松的好机会,他们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会全年顺景,身体健康[151]。而香港最早有纪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在1919年于东区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举行,之后一直维持至香港日占时期才停办。日占时期结束后,由于七姊妹泳棚一带进行填海工程,不能再举办大型龙舟赛,只有一些渔民自发举行的小型竞渡,部分人就转往其他地区如柴湾、筲箕湾等。后来更举办国际龙舟赛事。20世纪中期开始有非华裔人士参与,例如赤柱于1960年代后期已开始有外籍人士参与龙舟赛。于1976年香港旅游协会以及香港渔民联会开始于端午节后举辨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将龙舟推广成国际体育运动。龙舟比赛于香港亦为官民同乐的活动,于英属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员为比赛进行主礼以及颁奖等,而此于香港主权移交后仍一直保持。现时香港不少地方均于端午节当日举办龙舟比赛以及利用龙舟祭祀还神,并会于电视直播部分赛事。香港端午节多个地区皆有龙舟赛,包括香港仔、浅水湾、长洲、蒲苔岛、南丫岛榕树湾、屯门、沙田城门河、大埔吐露港等,而于每次的龙舟赛前均会举行“放纸龙”仪式,祈求平安[152]。
大屿山大澳的在别具特色的端午游涌习俗,始于19世纪,并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9],现时这项活动由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包括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举办,五月初四早上,人们会前往大澳各主要庙宇请神,端午节当天早上会把神像放在龙舟上巡游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153]。香港的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宋帝昺的习俗,这些村落的是由惠东七姓村的后代建立,沿袭了祖籍地的习俗,当地又称为“扒祖先”、“鬼龙舟”[81][82]。
除了吃粽子、爬龙舟外,有些人还会选这天去游泳,称为“游龙舟水”,人们相信游龙舟水有祈福、改变运程及辟走邪气等作用,可带来好运,这种说法认为游龙舟水时厄运和邪气会在水中停止下来。另一方面又因为龙属土,土克水,水为财,游龙舟水亦有助吸收财运[154]。这天香港各泳滩和泳池都挤满游龙舟水的弄潮儿。[155]
台湾
早年汉人定居台湾,同时带来端午节的习俗。由于台湾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早期来自中国大陆的汉人移民常因为多无法适应当地气候而死于瘴疠时疫,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的节日也就受到当地汉人重视。最早关于台湾汉人过端午的文字记录载于清朝的文献。[156]
台湾汉人传统上于端午节清晨会“送蚊”,先燃烧稻梗熏室,然后把楮钱放在路旁,并在门楣上悬蒲艾和插稻草,认为可以避蚊蚋,又会插代表老当益壮的榕树枝,民间又有“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说法。[157],学生会送红包给老师,老师则送学生扇子。居丧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为“送节”,丧家则以糖为回礼。农家会把称为“福金”的一种金纸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间(代表土地神神位),他们相信可以防害虫。也有些人会用盐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做一种叫“咸茶”的药茶。又有在端午节打石战的习俗,但因为常造成严重伤亡,在日治时期被政府视为“蒙昧恶俗”而禁止,逐渐式微[88]。
与其他华人地区一样许多人会在端午节穿红色的东西以代表幸运的东西,台湾端午节赛龙舟和系五彩缕的习俗,当地人把划龙舟称为“扒龙船”,把五彩缕称为“神炼”。各地都有具备本土特色的扒龙船活动,其中宜兰县的二龙村龙舟竞渡于2001年(民国90年)已被中华民国观光局列为“十二项大型地方节庆活动”,而官方也会于各地举行龙舟竞赛,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县冬山河、彰化县鹿港镇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市爱河等[77]。台中市南屯区的犁头店有端午穿木屐躜鲮鲤的习俗,现在已发展成一种趣味竞赛。台湾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认为端午当天“中昼”(中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另外当天以午时水洗艾草水称为“沐午时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当地传说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的剑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就被传说得神奇无比,又传说端午节正午可以在井中见到郑成功的剑影,见到剑影的人全年必无灾厄[11][77]。
除粽子外,台湾人端午节还会吃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认为是代表健康长寿,当地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则认为李子象征子孙繁衍和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因为长豆形状像蛇,吃了就不会被蛇咬,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注 2]。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用来祭祀,咸粽则纯粹用来解馋[11]。
海外华人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当地华人仍然按照传统庆祝端午节,除了其他地区华人常见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还有“洗龙船”的习俗,即让孩子在端午节到河边简单洗浴,据说能保孩子平安长大[158][159]。
在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的唐人街,有由当地华人社团举办的陆上龙舟比赛庆祝华人端午节[160],还有舞狮、中国武术、中国舞等中国传统技艺表演[161]。
加拿大温哥华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节前后举行龙舟赛,当地的龙舟赛是由香港移民引进温哥华,龙舟赛前要先举行由华埠道教青松观道士主持的祭拜妈祖与龙舟点睛仪式,祈求妈祖保护河道以及保佑龙舟与参赛人的安全,并祈求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地政府官员也会参加点晴仪式[162]。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端午除了驱瘟之外,还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各地区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这些庆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人们会在这天吃车轮饼糕、樱桃,喝醍醐汤、举行“端午茶礼”。女子会在这天跳板舞、荡秋千、用菖蒲水洗头,又有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跆拳比赛等活动[163]。而在江陵,传统上称呼端午节为“水濑日”(수릿날)。韩国在端午日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巫教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列岛
日本端午节在明治维新之后从农历的五月初五日改为每年阳历5月5日。由于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日(男孩节),为国定假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鲤跃龙门”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会食用日本粽和柏饼。
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的端午节有划龙舟习俗[164],并会在家里张贴一种叫“矢数”(琉球语:ヤカジ)的纸人形作辟邪之用[165],有女儿的家庭会摆放纸雏箱,即一个载有纸人形的纸箱[166],还会摆放龙舟模形和一些穿着琉装、弹三线、打鼓、跳琉球传统舞蹈的土人形。会食用琉球饽饽(ポーポー,一种黑糖菓子)、琉球煎饼(チンピン)等。
越南
越南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00年左右。对大部分越南人来说,他们对屈原的故事感到陌生。对他们而言,五月初五是“杀虫节”。因为五月初五为季节转换的时候,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办法除掉。在越南传统社会将端午节定义为“杀虫节”,理由和其他国家大同小异,也是因为天气溽热,各种蚊虫逐渐现形,为维护家中大大小小的健康,一定得消灭可能带来疾病的害虫。除了忙着除害虫之外,越南人在这天也会准备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与神明,并遵守各种习俗,如:不可坐在门槛、染手指或脚趾、用莞荽洗澡、打树结果、午时采药、悬艾灸以驱邪等习俗,有些地方还有拜访亲友、喝黑豆汤等习俗。当然,历史流变也渐渐改变了这些习俗与观念,端午节在现代的越南人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驻胡志明市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也将端午节列入越南传统节日之一[167][168]。
公众假期
在台湾,端午节当天放假一天,并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则于前一个上班日补假,若遇周日则于次一个上班日补假。若与周休假日仅相隔一工作日者,则该工作日调为假日,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169]
中国大陆在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170]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端午节为公众假期,如与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假一天。[171]
日本(公历5月5日,称为“儿童之日”)、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把端午节列为公众假期。
文学
诗词
唐·卢肇《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172]
宋·陆游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此诗介绍了端午节插艾蒿、储药、吃粽子等习俗。
宋·李之仪 《南乡子·端午》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申遗风波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认定(第三批)[173]。此事发生后,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国的一些媒体及团体开始对“以韩国起源的节日的名义在无形文化遗产登录”等进行强烈的反驳。然而,这只是一则在中国大陆媒体中被广为散布的谣言。实际上,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以及名表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韩国”的主张。另外,也有报道称“韩国在申请江陵端午祭之际,曾说明过‘(端午祭)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入韩国后已经历经了1500多年’。”[174]。其实在代表作宣言的5个月前,中国也出现过“湖北省的江陵端午祭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而韩国学界则以“中国的江陵端午祭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仅仅名称相同,而实际内容则完全不同”为理由进行反驳[175]。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 ^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 ^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 m.sohu.com. [2022-01-30] (英语).[失效链接]
- ^ 3.0 3.1 欧阳询《艺文类聚》引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
- ^ 曾维华; 王冕. 我國端午節叢考.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 ^ 萧放. 端午節習俗的形成.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 ^ 端午的意思,五月端的来由.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朱介凡. 《中華諺語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9. ISBN 9570500050.
- ^ 8.0 8.1 8.2 8.3 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為何?.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程少轩. 肩水金關漢簡中的端午節.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基于端午节的源流研究.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端午節.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 ^ 12.0 12.1 12.2 12.3 12.4 陆家骥. 《端午》.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6. ISBN 957051289X.
- ^ 13.0 13.1 《夏小正》.
(五月)蓄兰,菽糜
- ^ 《禮記·月令》.
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 ^ 宗懔. 《荆楚歲時記》.
五月俗称恶日,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 ^ 16.0 16.1 16.2 16.3 16.4 端午節之習俗風尚.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 17.0 17.1 端午节起源及饮食讲究.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18.0 18.1 18.2 18.3 18.4 端午节蕴涵的养生心理.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19.0 19.1 “端午”的民俗与政治寓意.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粽香深处的文化记忆——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闻一多. 《端午考》.
- ^ 杜台卿. 《玉燭寶典》.
南方民又竞渡。世谓屈原沈汨罗之日,并栏拯之。在北舢舰既少。罕有此事。……计止南方之事,遂复远流北土。
- ^ 23.0 23.1 吴均. 《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 ^ 24.0 24.1 《襄陽風俗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其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
- ^ 25.0 25.1 25.2 宗懔. 《荊楚歲時記》.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 ^ 26.0 26.1 《蘇州府志.增補》.
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 ^ 27.0 27.1 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由来的思考.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 ^ 28.0 28.1 崔寔. 《四民月令》.
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
- ^ 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 30.0 30.1 马缟. 《中華古今注》.
汉中兴,每以端午,赐百僚乌犀腰带。魏武帝赐宫人金隐起师子銙腰带,以助将军之勇也。高祖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示色不改更故也。
- ^ 31.0 31.1 周处. 《風土記》.
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
- ^ 32.0 32.1 宗懔. 《荊楚歲時記》.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 ^ 《宋書》.
元徽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鸩害。
- ^ 34.0 34.1 端午节有赐扇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 ^ 35.0 35.1 王溥. 《唐會要》卷三五.
贞观十八年,五月五日,太宗为飞白书,作笃凤蝶龙等字,笔势协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翫相贺。朕今各赐君飞曰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 ^ 马缟. 《中華古今注》.
隋炀帝,宫人插钿头钗子,常以端午日,赐百僚玳瑁钗冠。
- ^ 《新唐書·禮樂志》.
天宝二年,始以九月朔荐衣于诸陵。又常以寒食荐饧粥、鸡球、雷车, 五月荐衣、扇。
- ^ 李淖. 《秦中歲時記》.
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 ^ 《金門歲節記》.
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
- ^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
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 ^ 41.0 41.1 段成式. 《酉陽雜俎》卷一.
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账上。
- ^ 42.0 42.1 42.2 42.3 42.4 周密. 《武林舊事·端午》.
又分赐后妃诸阁大珰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而外邸节物,大率效尤焉。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禬。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而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湖中是日游舫亦盛,盖迤逦炎暑,宴游渐稀故也。俗以是日为马本命,凡御厩邸第上乘,悉用五彩为鬃尾之饰,奇鞯宝辔,充满道途,亦可观玩也。
- ^ 43.0 43.1 43.2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卷八.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 ^ 《歲時雜記》.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 ^ 《歲時雜記》.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 46.0 46.1 张岱. 《陶庵夢憶》卷五記「金山競渡」.
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 ^ 47.0 47.1 杨嗣昌. 《武陵竞渡略·竞渡考》.
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沙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仿效之者不能及也。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迄,便拖船上岸。今则兴废早晚,不可一律:有五月十七、八打船,廿七、八‘送标’者,或官府先禁后弛、民情先鼓后罢也。俗语好事失时者云: ‘打得船来,过了端午。’至今不足为诮矣。
- ^ 48.0 48.1 刘侗、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卷二.
(五日)取蟾酥。
- ^ 49.0 49.1 49.2 刘晓峰 端午节研究的历史回顾.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唐翼明著. 江海平生.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08: 346. ISBN 978-7-218-10322-8.
- ^ 51.0 51.1 端午探源.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52.0 52.1 《夜航船》:“端阳日以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辟除不祥。……蛇、虎、蜈蚣、蝎、蟾蜍,谓之五毒。官家或绘之官扇,或织之袍缎,午日服用之,以辟瘟气。”
- ^ 53.0 53.1 53.2 53.3 53.4 《端午节的继承与发展》.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端午的风俗:沐兰汤 饮雄黄酒 祛五毒.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古韻新姿話香包.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 ^ 56.0 56.1 56.2 李世军.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哲学内涵和意义——以端午节为例》. 榆林学院学报. 2013年9月,. 第23卷第5期.,,,年月,
- ^ 57.0 57.1 57.2 端午和艾的不解之缘.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58.0 58.1 槲包飘香过端午.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漫谈端午节的药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60.0 60.1 60.2 60.3 60.4 端午習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 ^ 宗懔. 《荆楚歲時記》.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 ^ 《夏小正》.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 ^ 63.0 63.1 顾禄. 《清喜錄》卷五.
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 ^ 沈榜. 《宛署雜記》第十七卷.
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
- ^ 65.0 65.1 65.2 端午記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66.0 66.1 66.2 端午粽子的來源與傳承.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五彩絲線編織端午之魂. [2014-05-30].[永久失效链接]
- ^ 沈括. 《梦溪补笔谈》.
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 “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 ^ 罗烨. 《醉翁談錄》.
除夜,旧传唐明皇是夕梦鬼物,名曰锺馗,既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
- ^ 王芸主编;北京市档案馆编. 北京档案史料 2003.2.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06: 299. ISBN 7-5011-6226-3.
- ^ 【民俗亂彈】鎮邪天師、執劍福來──鍾馗符畫與端午節. [2017-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 ^ 《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
- ^ 《楚传》.
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 ^ 《岁华纪丽》.
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 ^ 江绍原 端午竞渡本意考.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端午節的習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77.0 77.1 77.2 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香江漫話:粽香五月五 獅子山下龍舟競渡.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79.0 79.1 大澳田野考察 (PDF).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7-03).
- ^ 一條小漁村的祭海. [2014-05-30].[永久失效链接]
- ^ 81.0 81.1 《香港玄案》第12集
- ^ 82.0 82.1 天涯不晓生. 《失傳》. 香港: 次文化有限公司. 2003. ISBN 962-992-078-6.
- ^ 《徽州府志》卷二之五.
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诸市。
- ^ 84.0 84.1 《歲功典》.
江西湖口县,五月十八日,为纸龙舟,形如真者,皆结彩装戏,游于市中,所过民家投以五谷盐茶,名曰收瘟,游毕送至郊外焚之。
- ^ 85.0 85.1 《歲功典》.
江西金谿县,五月朔,始迎鬼船。
- ^ 中國儺文化網.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吴郡志》:“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
- ^ 88.0 88.1 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 (PDF). [2014-05-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02).
- ^ 89.0 89.1 89.2 家家懸艾葉 戶戶食“五子” 民俗專家解析南昌端午節習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虞预. 《會稽典錄》.
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盱,乃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沈。旬有七日,瓜偶沈,遂自投于江而死。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为之作碑。
- ^ 《后汉书·列女传》.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 ^ 《琴操》.
介子绥抱木焚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 ^ 端午节纪念革命女诗人秋瑾.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9).
- ^ 94.0 94.1 端午趨吉避邪 兒育中心親子立蛋闖關.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 ^ Equinox Means Balanced Light, Not Balanced Eggs. Project ASTRO UTAH. The Clarke Foundation.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8).
- ^ 「無所不立」端午立蛋活動,祝大家一年好運.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戰鼓咚咚 歡樂慶端午.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 ^ 佛山端午重拾傳統風俗 萬人比「立蛋」. 北京新浪网. 2013-06-10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 ^ 周处. 《风土记》.
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
- ^ 宗凛. 《荆楚岁时记》.
夏至节日食粳。按,周处《风土记》渭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
- ^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
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则有百索粽子。
- ^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 ^ 温庭筠.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
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
- ^ 104.0 104.1 104.2 安徽端午风俗多.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30).
-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红”.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红 “五红”是指哪五红. [2014-05-30].[永久失效链接] ]
- ^ 寻味金陵端午饮食 “吃五红”驱除“五毒”.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4).
- ^ 現在端午你還做這些事嗎?. [2014-05-30].[永久失效链接]
- ^ 《分宜縣志》.
端午早餐用五子,曰粽子、包子、鸡子、菓子、蒜子,聚而食。
- ^ 《贵县志》:“端午日,家家以肉脍、糯实苦瓜中为肴,故或称苦瓜节。”
- ^ 布渣葉煲甘草清熱消滯.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波渣葉」消粽滯.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 端午節除了粽子還吃啥? 各地端午特色美食盤點.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 ^ 大陸端午習俗 8樣食物必吃.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大盘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食养生馆.2015-10-16
- ^ 《百本张》岔曲《端阳节》.
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
- ^ 《帝京景物略》.
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
- ^ 《大興縣誌》.
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
- ^ 龙腾沁州——我们的节日·端午沁县第五届民俗文化节.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端午节的传说.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 ^ 濟南:端午節三大名勝攬客5.1萬人次.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陝西地方端午節習俗探源.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陝西安康端午漢江祭屈原.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甘肅高台第六屆大湖灣"端午游湖"活動開幕. [2014-05-30].[永久失效链接]
- ^ 端午民俗南方熱鬧,北方氣氛越來越淡.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 ^ 西塞神舟會.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 ^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看独特神奇民间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2).
- ^ 循着粽叶的清香 品味屈乡的端午——记“2013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及端午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129.0 129.1 中國積極申報端午節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 ^ 蘇州端午節首祭伍子胥 挑戰紀念屈原的傳統説法.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 ^ 杭州端午节的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端午出游 2013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将开幕. [2014-05-30].
- ^ 嘉兴:端午节祭祀蚕神嫘祖.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江西婺源端午新玩法.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 ^ 端午节源于江西远古时期“龙节”.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 ^ 影象中的端午节. [202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南部人的端午节. [202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端午节新奇习俗:打平伙吃包子1500个. [202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 ^ 西充故乡记忆:养蚕. [202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盐亭今天这些地方人山人海,因为这里……. [202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青神:端午向走上新岗位的纪检“老兵”[失效链接]
- ^ 这些老成都的端午习俗,你家还保留吗?. [202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放河灯抹雄黄 端午过得够传统. [2014-05-30].[永久失效链接]
- ^ 端午節巫峽賽龍舟.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7).
- ^ 成都市民端午祭放河灯:点亮祝福 漂远震痛(图).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雲南宜良百年端陽花街迎端午.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保山端午花街的民俗功能流變.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廣東端午習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2014順德民俗旅遊文化節舉行.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150.0 150.1 扒皇舟 佩香包 裹肉粽——寻找深圳的端午记忆.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 漁民的風俗習慣.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Executive日記——端午節新搞作 九呎紙龍舟求平安.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端陽下水 遠離屈源.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赤柱游龍舟水 男子遇溺險死.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一样的节日两样的风情 台湾的端午节怎么过. 2015年6月19日 [2016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4日).
- ^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誌》卷三附錄.
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 ^ 马来西亚端午节庆粽飘香.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
- ^ 新加坡华人端午节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 ^ 伦敦唐人街举行陆上龙舟庆祝端午节活动.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 ^ 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举办庆端午“旱龙舟”比赛(图).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溫哥華龍舟節夏日開賽 212賽隊競發.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韓國端午節.[失效链接]
- ^ 刘晓峰-琉球端午节俗初探. Chinesefolklore.org.cn. 2011-10-23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ヤカジ. Magazineworld.jp.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4).
- ^ その他の人形. Extension.ne.jp.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網路追追追/端午節各國風俗大不同 韓國還曾申遺? | NOWnews 今日新聞. Nownews.com.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 ^ 存档副本.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9).
-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全国法规数据库. 法务部全国法规数据库工作小组.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中文(繁体)).
第 4 条 下列民俗节日,除春节放假三日外,其余均放假一日:三、端午节。第 5-1 条 纪念日及节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应予补假。例假日为星期六者于前一个上班日补假,为星期日者于次一个上班日补假。
- ^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 ^ 公眾假期條例.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 ^ 【唐詩小學堂】 盧肇〈競渡詩〉.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 ^ 一部報道には「この年月に無形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た」とし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が、これは厳密には誤りである。当時はまだ無形文化遺産保護条約が発効しておらず、江陵端午祭が無形文化遺産の代表一覧表に掲載されたのは2008年。
- ^ 中国躍起「端午節の元祖は韓国でなくウチ」―登録申請. 2012-05-27 [201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日语).
- ^ 변영주. 단오제 유네스코 등록 중국 딴지 [端午祭 UNESCO 登录 中国 争议]. 국민일보(国民日报). 2005-06-08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7) (韩语).
外部链接
论文
- 刘晓峰:〈节俗如何结构了特殊的文化空间——从端午节俗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谈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刘晓峰:〈端午节与水神信仰——保存于日本典籍中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一则重要史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刘晓峰:〈端午节与东亚地域文化整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陈熙远:〈竞渡中的社会与国家──明清节庆文化中的地域认同、民间动员与官方调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网站
- 端午节习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端午节
- 仲夏的盛典——端午节
-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