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帝辛 | |||||
---|---|---|---|---|---|
出生 | 未知 | ||||
逝世 | 前1046年? | ||||
安葬 | 殷墟遗址的1567号墓 | ||||
子嗣 | 子: 武庚 | ||||
| |||||
政权 | 商朝 | ||||
父亲 | 帝乙 | ||||
母亲 | 不明 |
帝辛(?—前1046年?),子姓,殷氏之始,名受,一名受德[注 1],后史随从周人称他为纣王、商纣王、殷纣王,是商朝末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帝辛非常重视农业和生产力发展,实施社会变革,使其国力强盛。[来源请求]在位期间,他持续对东南方的人方(东夷)用兵,直至彻底击败,使商疆域扩至江淮一带。由于战争持久导致国内空虚,使一向俯伏、自称“小邦周”的西伯发乘机联合西方各方国一同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商军被周军击败,帝辛遂自焚,商朝灭亡[1]。周武王在帝辛生前称他为“商王受”,而在建国之后,给他一个恶谥之名纣(“纣”,绑马臀的皮带,引申为残义损善),因此帝辛以纣王一名为后世人所知。
生平
幼年
帝辛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自幼聪敏过人、反应敏捷,智谋足可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可文过饰非。《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继位
帝辛继位后,定都于沬(前1082年),后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商朝国力逐渐强盛。在位期间继续对人方(周人称之为东夷)、林方、虎方等用兵,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然而,对人方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空虚,民怨沸腾,但纣王依靠严刑峻法,结果引致众叛亲离,诸侯起兵,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2]
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元年,周文王十五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对殷商发起进攻。商军主力在东南,无法征调,只得将战俘临时武装起来进行抵抗。而此时帝辛已经受到了众多贵族和巫师等的集体反对,军心涣散,周武王以在距离朝歌(今河南淇县)七十里外的牧野与商军交战,商军倒戈而前军攻击后军。商军因而大败,史称牧野之战。周军随即攻至朝歌。帝辛自知大势已去,便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衣,以纵火自焚的方式献祭了自己,商朝就此灭亡。[3]帝辛死后头颅被周武王斩下,悬在白旗,两位妻妾的头颅悬在红旗上,被送入周太庙祭拜周人祖先。[4][5]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
周武王征服商朝之后,改封其子武庚为诸侯,令其统治朝歌一带,又派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其举动。
家族关系
家庭
- 儿子:武庚
仅封神演义记载的家庭人物
文献与考古研究
考古学者认为,殷墟遗址的1567号墓是为帝辛修建的墓[8],但因为纣王最终于鹿台自焚而未能入葬[9]。
周朝灭商以后,纣王与夏桀一起被当作是暴君的典型,不过近年以来有不少人对此提出怀疑。
关于比干之死,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研究指出其存在疑点。如比干以谏言而死是到春秋时期才有纪载,被商纣王所杀和挖心则是战国晚期的寓言中才出现的说法,距离商末已相隔甚远;《楚辞·天问》则认为比干是投水而死。[10][11]诸多文献表明,随着历史推演,对纣王行为的描述显得越来越残暴,新增的情节也越多,炮烙之刑详细纪载为夏桀发明,后不知怎么也成了纣王,不能排除后人丑化的可能。
《史记》记载,帝辛“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又说他“好酒淫乐,
《韩非子·喻老》亦有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帝王世纪》记载,帝辛在位期间,西伯的嫡长子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当时负责替帝辛驾车。但某日,帝辛派人烹杀了伯邑考,并将他做成了肉羹赐给西伯昌,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西伯昌最后还是吃了肉羹。帝辛评价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12]
在众多文献中,帝辛是一个实行炮烙之刑,滥杀无辜,开设酒池肉林,穷奢极侈的昏暴之君。他与夏桀并论,在中国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词。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想像,写成了《封神演义》。成语有“助纣为虐”[注 4]。
对暴虐记载的质疑
早在古代,就有少数学者对桀纣的罪状持怀疑态度,例如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就认为“酒池肉林”之说并不可信,南宋的罗泌在《路史》中也认为桀纣的罪状大多相似,而梳理各类文献后认为存在增衍、夸大的情况。[13][14]随着对商周时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甲骨文、青铜器等地下史料的发掘出土,近现代学界质疑帝辛“暴虐”记载的声音越来越大。据考证,在西周时期的文献中,所宣扬的帝辛的形象虽然负面,但却并没有实质残暴的内容,《尚书·牧誓》中列举的商纣王的罪状只有六条,分别是听妇人的话、不用亲戚为官、任用逃犯为官、不认真祭祀、酗酒和相信自己有命在天,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也认为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只是将领酗酒误事。而对于这些罪状,例如商朝晚期墓葬中的明器越来越多见,用于祭祀的器物则越来越少见,明显有“薄葬化”的趋势,且从祖甲实行周祭改革以后,更多采用谷物祭祀和舞蹈祭祀,祭祀中用人和用牲逐渐越来越少,祭祀仪式流程也愈发简化,商朝末期人牲和人殉比较少见。[15][16][17][18][19]此后周人作为后进性民族,吸收并继承了商人和东夷的腰坑殉狗和人祭人殉等习俗,又由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人祭人殉习俗仍然在各个诸侯国保持了数百年以上,因此商纣王不认真祭祀在当时背景下反而是比较进步的表现,而周人自然会指责其“不肯事上帝鬼神”、“昏弃厥肆祀,弗答”。[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且商代只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天帝”只表现为自然性,周代出于神道设教祭祀天帝,因此清华简《系年》第一章会指责商纣王“不恭上帝”。[32][33][34][35][36][37]虽然殷周时代都存在由妇女担任的官职,如“世妇”可掌管祭祀、宾客等礼仪,受国君尊崇[38][39][40],但据陈曦、张懋镕、王奇伟、王晖、王瑞英、杜芳琴、何敏、耿超、谢乃和等众多学者研究,西周女性的整体地位相对于商朝大幅下降,主张“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而相对将妇女被排斥于军政事务之外,并开始趋于伦理保守和礼教束缚,这是《尚书·牧誓》中周武王指责商纣王“惟妇人言是用”、“牝鸡之晨”的缘由,同样也是后世儒家排斥性开放的“郑卫之音”并将其视为“纣俗”的原因。[18][41][42][43][44][45][46][47][48][49][50]商代方国联盟为主的制度下,政治组织不甚严密,尽管商代存在管理、征集兵众之行为,如甲骨文中有“登人”、“登众”之句,但整体政治组织形式仍较为松散,诸侯中常有犯人逃往他国,别国逃犯有时则被商王任用;而周代政治组织严密,如《周礼》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早在周文王就已实行“有亡荒阅”,即在全天下搜捕逃犯,将抓到的逃犯归还给各国,因此获取了部分西土诸侯的支持,周人便在《牧誓》中指责帝辛“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44][51][52]不用亲戚为官则是商纣王打击守旧派贵族的手段,酗酒则是商朝一直以来的传统。[19][53]“天命”则是争议较大的话题,部分学者如晁福林等认为商朝并没有后世的决定朝代兴亡命运的“天命观”,《商书》中的“天命”实际上是“祖宗之命(祖先神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和弃绝自己的生命)”,按这种理解则是帝辛虽然不认真祭祀祖先,却始终相信祖先的在天之灵不会弃绝自己。[32][33][34]
顾颉刚等疑古派学者认为,后世文献中有关于商纣王的罪状经历了一个“古史不断层累”的过程,越是晚的时代,其罪状就越多越详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古史累积”的爆发期,诸子百家和游士说客不了解历史真相,在寓言故事和杂谈的举例论证中,把作为前朝亡国之君的商纣王当成一个反面教材下的箭垛子,为了宣扬“恶有恶报”,相对于西周时期的原始文献又给纣王增添了不少新罪状,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酱、剖割孕妇之胎等。而出土的上博简中的《容成氏》作为成作年代相对较早的文献,其所描述的炮烙之刑只是一种低级趣味的游戏而非酷刑。[54]“剖割孕妇之胎”也是《诅楚文》中秦王宣称的楚怀王的罪状,可见这只不过是战国时期常见的扣给敌人和亡国之君的一种帽子。“把人剁成肉酱”的醢刑在战国秦汉时期也是常见酷刑之一,所以才能在当时的寓言杂说中加到商纣王的身上。再比如《董子》佚文中缠子声称“桀为天下,酒浊而杀厨人。纣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杀庖人”,这是将晋灵公的罪状张冠李戴到作为亡国之君的“桀纣”的身上。因此,《列子·杨朱》中说“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而对于比干之死,《楚辞·天问》则认为比干是投水自尽[10]。到了汉代以后,统治者继续把帝辛作为反面形象宣传,经过千年积毁,商纣王才被塑造成暴君的典型。[55][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降,中国大陆持“殷商奴隶社会说”的历史学者中,有一部分会以牧野之战“奴隶倒戈”的说法作为论述“商纣王残暴”之论据。而主张商朝非奴隶社会的学者,例如无奴学派、西汉封建论者和魏晋封建论者,无人赞成“奴隶倒戈”的说法,通常认为是反对帝辛的守旧派贵族带头发起的叛乱。[56][57][58][59]
根据《左传》等文献以及殷墟甲骨文,帝辛征服了淮夷,派飞廉出使北方,对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过一定贡献。《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郭沫若认为这里的“武王”是指帝辛,他在生前曾深受百姓的爱戴,是殷民心目中的“武王”。[60]
相关文物
帝辛时期的青铜器有很多,例如现存于北京故宫的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分别是帝辛二年、四年、六年时铸造的青铜器。这三件器物都提到了邲其这个人物,据铭文记载,他协助帝辛进行了祭祀,帝辛赏赐了他贝币。除此之外还有作册般青铜鼋、版方鼎、宰虎角等等。从当时的金文中可以知道作册般为帝辛时期的史官。
评价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在当时的特定语境下,曾将武王伐纣类比于此时的人民解放战争。[61]但到了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又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62]
后世创作
纣王也是明代文学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个登场人物,在该小说中也称他为“寿王”。
影视错误
“纣”是周朝统治者给的谥号,影视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称他为“纣王”,但当时帝辛还没有死,不可能用周朝统治者给他的“谥”。
《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谥法起源于周公旦(“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但现在一般认为《逸周书·谥法解》是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谥号实际上是西周中期礼制改革之后的产物,也有人认为谥法起源于更晚些时候(周厉王时期甚至春秋时期)。总之,在商纣王帝辛时期,谥号还未流行。另外,《牧誓》中记载的周武王牧野之战时发表的檄文,里面称呼帝辛为“商王受”[63][64]。
电影
- 《妲己》由申永均饰演。
- 《哪吒之灵珠重生》由许占伟饰演。
- 《封神传奇》由梁家辉饰演。
-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由费翔饰演。
电视剧
- 《封神榜 (1981年)》无线电视剧由谭炳文饰演,在《欢乐今宵》栏目中播映。
- 《封神榜 (1989年)》由张续成饰演。
- 《封神榜 (1990年)》上海香港合拍电视剧由达奇饰演。
- 《莲花童子哪吒》由程建勋饰演。
- 《封神榜 (2000年)》中国电视公司剧集由苏炳宪、万鸿贵饰演。
- 《封神榜 (2001年)》无线电视剧由郑子诚饰演。
- 《封神榜 (2006年)》由马景涛饰演。
- 《封神榜 (2009年)》由吕良伟饰演。
- 《封神英雄榜》、《封神英雄》由吴卓翰饰演。
- 《封神演义 (2019年)》由邹兆龙饰演。
- 《梦回朝歌》由保剑锋饰演。
- 《哪吒与杨戬》由叶项明饰演。
- 《封神之天启》由罗嘉良饰演。
- 《封神榜·妖灭》由许凝饰演。
脚注
参考资料
- ^ 商纣王帝辛. [2015-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 《左传·昭公十一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 ^ 司马迁. 殷本紀. 史記. [-61].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逸周书·世俘》曰:“甲子夕,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 - ^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 ^ 《逸周书》〈世俘解〉:“武王在祀,大师负商王纣县首白旗,妻二首赤旗,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 ^ 《史记·殷本纪》中说:“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 ^ 《吕氏春秋·卷十一》称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的身份是妾,生纣王时则已升为正妻,所以微子是庶长子
- ^ 规模宏大的安阳殷墟商代王陵(图).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 ^ sina_mobile. 商朝是杜撰的!这事儿你信吗?——商代考古发掘历史. k.sina.cn. 2019-09-29 [202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5).
- ^ 10.0 10.1 《楚辞·天问》:“比干何逆,而抑沉之。”,《楚辞》,中华书局出版社,2019年.
- ^ 湖南衛視-商纣王的历史真面目. [2015-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史记正义·殷本纪》:帝王世纪云。“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 ^ 王充《论衡·语增》: 令池在深室之中,则三千人宜临池坐,前俛饮池酒,仰食肴膳,倡乐在前,乃为乐耳。如审临池而坐,则前饮害于肴膳,倡乐之作不得在前。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鱼肉而虎食。则知夫酒池牛饮非其实也。
- ^ (南宋)罗泌《路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 ^ 徐明波, 彭裕商. 殷墟黄组卜辞断代研究[J]. 中国史研究, 2007(2):13.
- ^ 江雨德《国之大事:商代晚期中的礼制改良》,唐际根主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 ^ 郜向平. 商墓中的毁器习俗与明器化现象[J]. 考古与文物, 2010(1):8.
- ^ 18.0 18.1 18.2 18.3 许莉莉. 清华简所见商末周初史事初探[D]. 烟台大学.
- ^ 19.0 19.1 19.2 19.3 李娜. 帝辛行为再审视[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62-66.
- ^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问题》,《考古》1987年02期
- ^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资料概述》,《考古》1996年12期
- ^ 张诒三. 《论语》"先进于礼乐"章索解[J]. 齐鲁学刊, 2019(4):9.
- ^ 王志友.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6):6.
- ^ 曾宝栋, 杨杨. 浅谈商周时期墓葬中腰坑的功能和意义[J]. 殷都学刊, 2017, 38(3):6.
- ^ 刘源. 周承殷制的新证据及其启示[J]. 历史研究, 2016(2):16.
- ^ 曹斌. 恭懿之际西周国家的转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3).
- ^ 胡剑. 从《左传》看春秋人殉制度的演变[J]. 昭通学院学报, 2018, 40(4):4.
- ^ 翟胜利. 西周金文与献俘礼[J]. 文物春秋, 2010(6):4.
- ^ 孙庆伟. 祭祀还是盟誓:北赵和羊舌晋侯墓地祭祀坑性质新论[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2(5):15.
- ^ 邹芙都, 余霞. 西周黎国政治军事地位及姻亲关系初探[J]. 史学集刊, 2017(3):10.
- ^ 晋国: 综述——山西倗伯霸伯墓与河南淅川楚墓新解系列.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 ^ 32.0 32.1 晁福林《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 ^ 33.0 33.1 晁福林《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 ^ 34.0 34.1 晁福林《说商代的“天”和“帝”》,《史学集刊》2016年第3期
- ^ 《清华简·系年》: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 ^ 谢乃和,付瑞珣《从清华简《系年》看“千亩之战”及相关问题》
- ^ 雷晓鹏: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宣王“不籍千亩”的真相,《农业考古》,2014,(4)
- ^ 《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孔颖达疏:“此一节总论立男官女官之事。……记者之言,不可一依周礼,或可杂夏殷而言之。”
- ^ 《周礼·天官·冢宰》:“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为粢盛。及祭之日,莅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物。掌吊临于卿大夫之丧。”
- ^ 《礼记》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
- ^ 陈曦. 从甲骨文,铜器铭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J]. 中国文化研究, 2007(2):150-154.
- ^ 张懋镕. 商周之际女性地位的变迁——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之二[J]. 西部考古, 2007(1):21.
- ^ 王奇伟. 从"牝鸡之晨"现象看商代妇女的社会地位[J]. 殷都学刊, 2000(3):5.
- ^ 44.0 44.1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
- ^ 王瑞英. 从甲骨文金文看商周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J]. 求索, 2008(6):3.
- ^ 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
- ^ 杜芳琴. 商周性别制度与贵族妇女地位之比较[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7.
- ^ 何敏. 商周贵族妇女地位变迁初探[D]. 四川大学, 2003.
- ^ 耿超. 性别视角下的商周婚姻,家族与政治[D]. 南开大学, 2010.
- ^ 谢乃和. 试论商周时期贵族妇女地位的两次转型[J]. 北方论丛, 2008(1):5.
- ^ 常金仓. "夷夏之辨"与"以德怀远"说[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1):6.
- ^ 吉家友. 国人与野人界限的消失[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5(5):5.
- ^ 王奇伟. 从"人惟求旧"到"殷不用旧"——对商代王权与族权关系的考察[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7(4):4.
- ^ 马卫东. 《容成氏》"文王服九邦"考辨——兼论《容成氏》的主体思想及其学派归属[J]. 史学集刊, 2012(1):8.
- ^ 顾颉刚《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1924年《语丝》杂志第2至3期,古史辨(第二册第七十八章)[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57.
- ^ 雒有仓. 关于商末纣军倒戈事件的重新认识[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3):4.
- ^ 陈民镇《奴隶社会之辩——重审中国奴隶社会阶段论争》,《历史研究》2017年
- ^ 徐义华.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J].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2):2.
- ^ 郭沫若. 殷契粹编[M]. 科学出版社, 1965.
- ^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 ^ 陈晋.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1158.
- ^ 曹国庆主编. 亡国君主.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05: 10. ISBN 7-80546-410-3.
-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刘钊主编.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第7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05: 207. ISBN 978-7-5325-8775-9.
参见
- 《史记·殷本纪》
前任: 父帝乙 |
中国君主 |
继任: 周武王 |
商朝国君 第31代 (一说32代) |
自焚,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