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真郡,中国古代的郡,位于今越南北中部。
该地秦时属于象郡,赵佗称王后,分其地为交趾、九真二郡,属南越四郡之一[1]。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仍置九真郡,属交趾刺史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三万五千余户,人口十六万六千余人。下辖七县:胥浦县(新朝称驩成县)、居风县、都庞县、余发县、咸驩县、无功县、无编县。新朝时九真郡改称之为九真亭,东汉时复名九真郡,有四万六千户,人口二十万九千余人。[2]
东吴时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3]。南朝时,九真郡辖十二县:移风县、胥浦县、松原县、高安县、建初县、常乐县、军安县、武甯县、都庞县、甯夷县、津梧县[3]。南朝梁时,九真郡治设于爱州。[4]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爱州为九真郡,领九真县、安顺县、崇平县、军宁县、日南县、无编县,共六县,四千七百户。五代十国时期,安南独立,九真郡尽为安南领土。
参考文献
|
---|
前203年-前111年 |
人物 | | |
---|
事件 | |
---|
政区 | |
---|
族群 | |
---|
遗址 | |
---|
文物 | |
---|
争议 | |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汉 炎兴元年( 263年)、孙吴 天纪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证的郡、国。标“*”者为曾置后废的郡、国。标“#”者为特殊政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