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汉字
汉字曾属典范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 |||||||||||||||||||||||||||||||||||||
汉字曾属优良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 |||||||||||||||||||||||||||||||||||||
|
汉字属于维基百科日常生活主题的基础条目。 条目“汉字”已被列为文化类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票选主题
汉字 (6) 下一期主题
支持
- 冷玉
- 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 Formulax 04:37 2004年11月13日 (UTC)
- 中原俊男 06:29 2004年12月15日 (UTC)
- ZZZ...很困 (对话、留言按这里) ZZZ...很困 (对话、留言按这里) 08:21 2004年12月15日 (UTC)
- 齐东野语
评论
2004年的讨论
I bet we need some discussion on the issues of Han Characters (or "Chinese characters", or "hanzi", "kanji" and "hanza").
Han Characters includes a common set of characters used by all people, which is mainly those characters used in Ancient Chinese. In additional, each country have new characters developed, to write about their new culture. Indeed, among the 67xx or 13051 characters in GB2312 and Big5, quite a large amount of characters are used for Modern Chinese. These characters are indeed for Chinese only, just like those special Kanji for writing Japanese and those special Hanza for writing Korean.
Therefore, shall we have seperated entries for all these 4 sets of characters in all languages?
From my observation, this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 English: Chinese characters, Kanji, Hanza, Hanzi redirected to Chinese characters.
- Chinese: Hanzi == Chinese characters, Japanese Kanji and Korean Hanza.
- Japanese: Kanji == Chinese characters
- Korean: Hanza == Chinese characters
shall we have all languages dividing the Han characters set into 4 separated entries, so the robots will not get confused?
-- 石添小草 02:31 2004年2月24日 (UTC)
- 中国档案出版社的“汉语文化畅谈丛书”不错,我已有《词语春秋》,正在购买《字里乾坤》。
- 汉字的计算机处理需要描述。--冷玉 18:05 2004年10月23日 (UTC)
2005年的条目评选
投票终止。平均得分:4.3分,条目质量:优
- 3.9分,内容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整体结构还比较凌乱,而且与汉语概念之间分得不太清楚--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09 2005年1月19日 (UTC)
- 4.5分,内容从几乎没有到现在不可谓提升不大,结构经过了很多参与者的不断调整,应该也比较合理。只是材料的取舍还有一些问题,汉字的发展史还可以再丰满一些。参与的人很多,编辑次数也达400次左右。--用心阁 06:12 2005年1月19日 (UTC)
- 4.1分,本条目涵盖的内容之全,已经超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应条目的水准,文字的表述也比较到位、精炼。目前篇章结构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汉字简化、改革的内容尚需进一步调理化。所幸条目仍在继续改进,我相信一个月以内本条目可能做到大家公认的4.5分甚至更高水准。--冷玉 06:35 2005年1月19日 (UTC)
- 4.5,现在的条目已经比原本的条目丰富了许多,文章结构的编排也更为合理。我觉得这是一个已得到成功提升的条目。--Milliardo 15:01 2005年1月19日 (UTC)
- 4.2分。“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很显然,这是一篇很出色的条目。如果支页面多一些就更好了。 Burea Acupotter'n 13:09 2005年1月26日 (UTC)
- 4.5,我觉得这个条目很不错,整个词句都比较规范,内容也相当丰富。要说不足,也就是增加更多必要内容吧。--张立强 02:50 2005年1月27日 (UTC)
汉字不是行意文字
:漢字或稱中文字,是中國人發明的形意文字書寫系統(也稱中文)。漢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並唯一流傳至今的形意文字
参见意音文字65.57.245.11 18:20 2007年1月22日 (UTC)
关于整体结构的讨论
建议能够把汉字的音、形、意放到一起来描述,这样对于汉字的概况有一些整体感。--用心阁 01:42 2005年1月7日 (UTC)
目录太长了,可以精简一下,另外一些内容有重复,需要整合--百無一用是書生 (☎) 14:11 2005年1月7日 (UTC)
头痛!这么写可没法看,需要有大的调整。一时没有成形的想法,大家出出主意--冷玉 14:22 2005年1月8日 (UTC)
“汉字的音形义”部分中的发音部分,我觉得应该放到汉语中比较合适。现在汉语和汉字的区分很乱,汉字应该是介绍文字,发音则应该在汉语中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汉字条目也基本上没有谈到发音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38 2005年1月10日 (UTC)
- 我觉得是从汉字的特点,音形义合一的角度,来介绍汉字,以及引申的汉字的特点。难道把同音字,多音字,异体字,都放到汉语中么? 说实话,我倾向于放到汉字中,但也拿不准。进一步讨论吧。--用心阁 09:03 2005年1月10日 (UTC)
- 我的意见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汉字条目框架来规划整个条目。可能大家都不是语言学家,许多学术性的问题不大清楚,不如参照一下其他百科全书的写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汉字条目框架如下:
- 汉字的产生
- 汉字形体的演变
- 汉字的结构
-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阐述汉字的读音等语言问题。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内容也放在这一小节,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 汉字的增繁与简化
根据以上,我建议这样规划:
- 历史
- 汉字的结构:“异体字”并入这里
-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包括“发音”、“多音字与同音字”、“汉字的拉丁化”
- 汉字的增繁与简化
- 汉字的信息化
- 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 汉字文化
这样如何?--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26 2005年1月10日 (UTC)
- 我的意见是,首先没有道理完全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去写,也不同意所谓不是语言专家的表述。我认为维基百科有其特殊之处,需要大家讨论而定。
- 大家可以专门展开结构的讨论。我认为汉字的创造,同一,演变,简化,拉丁化都是汉字历史的一部分。
- 我非常不喜欢“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一种标题,和分类
- --用心阁 02:50 2005年1月11日 (UTC)
很好的条目,突然有种想法,能否将其翻译成英文翻译到应为WIKI上,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觉得这种介绍更应该对外。--MrD
我非常同意MrD的想法,不但要翻译到英文版,而且应该尽我们所能翻译到其他各种文字的WIKI上。特别是汉字的起源和传播,很多西方人不懂得我们的汉字和日文汉字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我们去做这个工作。--Constra 08:26 2005年2月13日 (UTC)
有些内容相对于本条目而言是不必要的,现放在“讨论”(即本页)相关小节的“撤下的内容”,供编辑相关条目时参考。--砇玟旼 04:34 2005年7月16日 (UTC)
条目错误及缺憾列表
下表内容得到解决后,请在相应行增加<strike>……</strike>标志
- 缺少内容:
- 应改进加强:
- 拼音内容应整理,部分内容应移至拼音条目中
-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中,词语的问题需作加强说明(很重要!字词不分是汉语中常见的盲点现象)
- “参看”内容需要大幅加强。原始版本中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条目,后来编辑中被遗漏
- 题头图片不佳
- 还是应该有概况一节,现在头太大了。(用心阁)
- 汉字简化一段逻辑混乱,不是很清楚主题是什么 (用心阁)
- ‘汉字的变化规律’题目与内容不符,如果除去造字一节,完全可以用汉字的改革来概括。(用心阁)
- 汉字的计算机处理放到汉字的演变中让人很不舒服。不如单列一节,讨论汉字的检字,排版印刷,计算机处理等。
- 错误及存疑:
- 导论中“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出现中国中心问题,无法涵盖日文汉字等内容。是否需要单开“中国汉字”条目?
不如改成“汉字主要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吧--zhouxiao 08:21 2005年1月19日 (UTC)
一笑泯恩仇:
我觉得“恩仇”在这一句话中只有仇的意义耶!(彼此在一笑之后不计较过去的仇恨。)
关于金石文
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认为“金石文(也称钟鼎文)是出现在甲骨文与”篆书之间的,其中中国邮政还曾发布过一套关于汉字(或者是其他的与文字有关的……记不太清了|||)的邮票。金石文/钟鼎文真的存在吗?
争议不在是否存在“钟鼎文”,而是有没有“大篆”这种文字。现在普遍上把小篆之前,甲骨文之后的各种文字都列入大篆。但是从学术严谨的角度审视,被归于“大篆”的钟鼎文、石鼓文(含六国文字)差异太大,勉强归于一种书体不是特别适当。不过历史上确实有“大篆”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保留“大篆”的说法,但是应该说明这样的归类不是特别科学--Kren 03:05 2005年5月30日 (UTC)
汉字与现代艺术
最后一节"汉字与现代艺术"应该删掉,这种内容是新闻或广告,不应该上百科全书.--一行白鹭 04:48 2005年1月8日 (UTC)
- 看着实在难受,就象看着坏了一锅汤的那种东西,所以我把它删了,但标题留着.--一行白鹭 05:07 2005年1月8日 (UTC)
可否请您尊重原写人
一行白鹭先生您好,我是阿福, 可否请您尊重原写人? 说话客气一些, 当代的装置艺术您特别不喜欢吗? 徐冰的天书在世界都得到了重要性的艺术参展,日本,意大利,美国, 澳洲, 瑞典和慕尼黑都有过展览, 再说, 这还不是最惊世骇俗的现代艺术呢!(请参看徐冰的创作年表)
世界上没有什么文字能够这样子在现代艺术中大放光采的, 汉字是中国很美而且具有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 透过徐冰的推动, 不少人也开始了解汉字的结构和艺术性,今日我要引荐汉字的美给国外朋友,我常先跟他们提徐冰,他们看到里面写的是英文字,可是看起来又像汉字,都大有兴趣! 进而很快的了解到汉字的历史,特色等等,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开始
所以我觉得论影响, 特色, 分量, 都足够让这一段落加在汉字这个条目中, 我才加的, 而不是不经思考的新闻或广告, 请您了解, 而不要粗暴的删除
为了与您互相尊重,我将下面这一段先放在这里,请参与汉字这个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的朋友们一起讨论, 谢谢!--阿福 06:40 2005年1月8日 (UTC)
- 你在维基百科编辑条目就应该有准备随时被别人删.这段内容你可以另写条目"天书"或"徐冰",放在这里把徐某和仓颉李斯许慎并论你不觉得太抬举他了吗.我就认为这是变相广告,假设真的另有条目"徐冰"或"天书",你认为会有人去看吗?放在这里是为了沾光吧?Sorry,"天书"条目会有人有兴趣的,因为这个词本来有含义,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一部动画片"天书奇谈".况且不相干的内容影响条目质量,请注意本条目中甚至没有提到钟王颜柳的名字.BTW,从你贴的图看,徐冰的艺术也太现代了一点,居然写汉字不讲笔划间架.--一行白鹭 13:15 2005年1月8日 (UTC)
- 在维基写作固然要作好心理准备东西随时让人修改,不过这并不代表写的人都放弃人格尊严。删修百科全书固然是维基人每日必做的工作,不过没礼貌地删除他人的贡献,可以被认为是破坏行为。这一点请一行白鹭兄注意。另外,有一些内容可能太短,不太适合独立列成条目,之前大伙儿讨论的结果是建议这些小条目先并入大条目之中,等到有独立自成一条的内容产生时,再分开也可以。
- 在我看来,阿福妹妹的这段贡献对于条目的丰富性多了一个层次。仓颉、颜柳之于汉字,重要性不在话下,我本来也就知道,但我不知道原来还有徐冰发明这种以汉字作为根本的艺术形态,对我而言,这比起颜柳或仓颉,还更应该是百科全书的内容。--虎儿 14:32 2005年1月8日 (UTC)
汉字与现代艺术
中国艺术家徐冰在1990年代开始了以汉字为主题的现代艺术创作,一开始是以宋版印刷形式,将汉字的笔划重新组合刻成一个新字,一共刻了4000多个,再将这些新字组成有书,有横幅垂挂的作品,称为“天书”,随后他又发展出“新英文书法”。徐冰以汉字为主题的现代艺术创作引起世人注目,并陆续的参加许多重量级的艺术大展。有学者认为徐冰成功的结合了英文的字母符号、汉字的方块结构等特性,将东方汉字艺术韵味,带到了西方世界中。颇受到现代艺术界的好评,1999年时徐冰并以此获得了美国的麦克阿瑟奖。
- 阿福处事态度不错,不过恢复徐冰的内容不像好主意^_^ 徐冰的行为,更多是推广汉字文化的一种变通,使得西方喜闻乐见,说到重要意义实在勉为其难。举个侧面的例子说明西方的喜好,80年代表形码编码出来时,因为“居”拆分为PXO、“河”拆为3TO,老外一看,打汉字容易啊!
- 汉字条目还要做大的篇章调整,最后很可能留不下这段徐冰的文字。--冷玉 15:11 2005年1月8日 (UTC)
- 我觉得这个人有趣。这根本和我每天用的输入法——“呒虾米输入法”是一样的原理嘛!我觉得什么“笔划间架”不间架的根本不应该拿来否定它和汉字的关联性,它也算是一种现代艺术利用汉字作为元素并发挥其特色的展现,不懂这跟广告有什么关系,一行白鹭兄因为自己主观的嫌恶就拿“广告”来批评它,未免无稽。
- 况且这种艺术方式为什么一定要视为“推广汉字文化的变通”呢?谁这么说了呢?被西方人欣赏是一回事,不代表不能登什么“中国人的大雅之堂”。我觉得很多人的“国粹主义”情结会不会太严重了啊?讲“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好像什么都不能碰,一定要“发扬”什么、“忠于”什么不可。好像“仓颉”、“李斯”就伟大得上了天似的。让文化的事物保持活力才是介绍它、让它保持亲和力的动力不是吗?“存古”很好,但用不着“保守”。我觉得虎儿说“多一个层次、面向”是好的。至于篇章调整和篇幅应该不成问题才是,让它先放入这条,或是至少留个简单链接都是不错的处理方式。
- 通常对别人的贡献做小修改或润饰可以直接动手,不过如果要删掉一大段文字,我会在讨论页先问大家的意见,或至少删的同时仍保留讨论的空间。Wikipedia很方便,也鼓励大家随时动手,不过不代表不用顾到做人的层次。要韩王柳欧就自己快写,不必先删别的东西吧?--密尔希弗拉雪 16:24 2005年1月8日 (UTC)
- 对不起,让你失望了。我是不用顾什么做人的层次的。祝你层次不断提高,走向圆满。添加文字可以不用先问大家意见,删除有人反对就不行,那岂不是乱成一团。--一行白鹭 12:35 2005年1月9日 (UTC)
- 从行动上说,徐冰是在引起西方对中文的兴趣;从内容上说,主体是装饰艺术,汉字在这里是被借用的配角。徐冰的文字未必全删,但与其他内容相比,目前太长了。
- 王颜欧柳非我所长,恐怕做不来。我抱着《辞海》、《字里乾坤》在思考篇章结构,慢^_^--冷玉 17:03 2005年1月8日 (UTC)
- 关于删除一段文字,如何作才是礼貌,才不是破坏行为是否有共识?我认为如果每一次这种的删除都需要讨论的话,那么编辑的速度也太慢了吧。目前的讨论页的内容很少有人看,除非大家关注的页面。也希望大家对此进行讨论,以后也好遵守。--用心阁 09:15 2005年1月10日 (UTC)
- 尊重阿福的工作,不过说句自己的感受,这个徐冰的作品真的不配叫汉字,只是个人观点,可能我学理科受教化太深了:(。我觉得如果有‘新英文书法’这样的条目可能更适合徐冰先生的这个创作,而不是汉字这里。--蓝色理想 20:00 2005年1月8日 (UTC)
- 看了徐冰先生的一点点作品,我又想到了经常可以看到的街头艺人,尤其是在庙会时候,会有艺人帮人用姓名作画,将汉字写成花草鸟兽五颜六色,不知道哪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拍一张那样的照片放到wiki来,可以让大家看到姓名做画和这个‘英文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趣。或许那位徐先生也是受到了街头艺人的启发(我的主观臆断)。--蓝色理想 20:15 2005年1月8日 (UTC)
- 上面所谓的新“汉字”,其实是“样子类似汉字的英文”。反过来,说上面是“貌似英文的汉字”可以吗?所以如果要写,自然应该归到英文书法艺术的条目中去。如果一定要在汉字条目中写,则应该归入汉字的世界化推广及影响中去,而不是放在汉字艺术中。
- 阿福是下了很多功夫,但还是要指出这里将主体属性把握错了。几位台湾的朋友看的出来更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值得佩服;但讨论中不必这么“抱团”,这边的维基朋友也是认真和开放的^_^--冷玉 21:46 2005年1月8日 (UTC)
呵呵呵!怎么这么多个铜板在这里响个不停,和气果然会生财....(是谁又放徐冰的回去啦? 不放的话不要紧啊!我把他拿下来喔) 我已经另外写了徐冰,也稍微修改了一下他的创作历程啦! (对了!上面这个Wiki是我用电脑写的,不是徐冰喔!他写的字挺好看,2002年时整个纽约都是他写的艺术为人民Art for the People呢!) 他的其他作品有些会很争议喔!像是把两只猪身上印满宋版字,然后...把他们放在博物馆里面...大家看小猪办事...呃! --阿福 04:17 2005年1月9日 (UTC)
- 我觉得徐冰那一段放在汉字文化很合适的,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不写进去,可以把对他作品的各方面观点都写出来,另外他的那个东西定义很明确是现代艺术作品,不是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文字,应该属于汉字文化的范畴,所以我觉得放到汉字的影响才是不合适的Snowyowls 05:06 2005年1月9日 (UTC)
- 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写,好不好?--用心阁 09:06 2005年1月10日 (UTC)
- 个人也觉得的不应该随便删除别人添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本身有争议的问题,应该经过讨论,而且最好是作者也参与的情况下。
- 不过,个人更反对把这种东西放在本条目下,强烈建议另开条目--zhouxiao 08:36 2005年1月19日 (UTC)
个人觉得关于徐冰的条目内容边的不错,徐冰本身也有被含在百科全书的条件,不过放在这个条目下时在觉得不妥,因为说到汉字跟艺术,大家最直觉的就是书法跟篆刻,甚至鸟花画都有悠远的历史,是讨论汉字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可是徐冰的部分,我觉得放在这里会有放大其对汉字(注意,并非艺术上的)影响力及重要性的效果(我并不认为原编目者有意图这样,可是因为版面的关系,很容易有这样的误导),建义边在现代艺术中,毕竟是徐冰的艺术跟汉字不可分割,并非汉字没有徐冰的艺术,内涵会受到影响。我不敢随便删除(毕竟编排得很辛苦),希望大家多多讨论,形成共识后再做修订,另外把徐冰的当艺术,把书法及篆刻和花鸟字当民俗的观点好像有点奇怪....--pinc 08:36 2005年2月16日 (UTC)
被我删除的地方: "一开始是以宋版印刷形式,将汉字的笔划重新组合刻成一个新字,一共刻了4000多个,再将这些新字组成有书,有横幅垂挂的作品,称为“天书”,随后他又发展出“新英文书法”。例如Wiki的汉字中上面的山代表英文字母“W”,下面三个部分分别代表“i”、“k”、“i”,这样Wiki英文组成了类似方块汉字的一种形式。" 意见:我觉得既,然可以以超链接的型态介绍徐冰的东西,不如就把内容精简,点到为止,让汉字成为重点,避免徐冰的比重过重,造成不均,而有需要的人可以透过超链接参考,希望有人帮忙把原来的内容加入徐冰的条目下,不知道大家意见如何。--pinc 08:36 2005年2月16日 (UTC)
彝文、东巴文等与汉字的关系
彝文、东巴文等是在汉字的影响下产生的,恐怕还不是一个定论吧。我记得看一些书上说,它们的起源还不清楚。--Mountain(Talk) 07:32 2005年1月8日 (UTC)
官方文字?
有官方文字这么一说么?Snowyowls 15:22 2005年1月8日 (UTC)
- 官方文字指有法律效力的文字,例如中国的规定翻译成日文、英文就仅供参考,不作最终依据。该内容有出处。--冷玉 17:17 2005年1月8日 (UTC)
- 你说的那个是官方语言吧?我觉得写这个条目有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怎么区别汉字和汉语,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分得不是那么清楚Snowyowls 05:06 2005年1月9日 (UTC)
- 谢谢提醒。官方文字的说法不确切,应为法定文字。法定文字的说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多在立法及规定中以“指定通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出现;在指定语言的同时,约有60-70%的情形会指出文字形态,以便指导出版印刷--冷玉 08:35 2005年1月9日 (UTC)
- 联合国应该说是工作文字比较准确吧?--维游(VipUser) (对话2005_^o^) 05:26 2005年1月18日 (UTC)
- 谢谢提醒。官方文字的说法不确切,应为法定文字。法定文字的说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多在立法及规定中以“指定通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出现;在指定语言的同时,约有60-70%的情形会指出文字形态,以便指导出版印刷--冷玉 08:35 2005年1月9日 (UTC)
- 你说的那个是官方语言吧?我觉得写这个条目有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怎么区别汉字和汉语,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分得不是那么清楚Snowyowls 05:06 2005年1月9日 (UTC)
汉字的音形义
为什么有人把我输入的内容给删了?我觉得不能把早期汉字的结构跟上古汉语的语音和形态的特点分开研究。我承认我写的内容不多,可能应该补充一下,例如介绍如何用谐声系列构拟上古音。要是有人不同意保留这些内容,至少给我一些理由吧。向柏霖 01:31 2005年1月11日 (UTC)
撤下的内容
以前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是近几年,中国学者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不谋而合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上古汉语不仅有复辅音,也有次要音节,汉朝以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弱化音节,其主元音为ə,没有韵尾。
汉字是不完整的文字系统,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为了了解到这些形态变化,必须使用隋朝和唐朝的反切里出现的异读现象。例如:“解”,有几个读音:中古古隘切(见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jie3 )和中古胡买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xie4);第一个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有主动意义,是及物动词,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中古ɦ)有被动意义: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是某种前缀导致动词声母的浊化。
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根的几个形态,例如:“见”(中古古电切见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主动意义,“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主动和被动的读音。
可能需要来源?或者其他 No848757(留言) 2019年2月18日 (一) 15:24 (UTC)
鸟字画
个人认为鸟字画放到汉字艺术里面不太合适,因为鸟字画不像书法篆刻,整个制作的过程比较程式化,按照规矩画就可以,艺术性不强,更多的是一种民俗而不是艺术,放在民俗里面更合适一些。Snowyowls 12:46 2005年1月10日 (UTC)
- 其实花鸟字的范围要比鸟字画的范围要大,不能因为是街头艺术,就不认为其是艺术。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如何界定? 不要因为民歌是民俗,就认为不是艺术。 徐冰的汉字与花鸟字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都是对汉字的形式进行艺术变形。--用心阁 02:41 2005年1月11日 (UTC)
这个说法是不是不太严谨
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是不是写武周更合适呢?--雪夜猫子 (talk) 11:23 2005年1月11日 (UTC)
- 是的--用心阁 06:28 2005年1月12日 (UTC)
我看就把“朝”字改为“代”字,或者在“唐朝”后面加上“时期”二字就可以了.--阿光 06:25 2005年6月28日 (UTC)
汉字演变部分
其中“汉字之前:从图画到原始文字”部分和整篇文章关系不大,很多文字都是这样演变的,并不是汉字所特有的现象,建议精简一下,用一两句话略加说明就行了。另外,汉字演变部分的小标题太长了一点,不够精炼,而且也不太必要分这些小标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45 2005年1月12日 (UTC)
- 收到,是应该精炼一下。白天手中没有资料,需要晚上改。小标题的问题,请等我晚上做内容修订后再看看--冷玉 05:03 2005年1月12日 (UTC)
目前文章中有很多口号式的句子,这对于百科全书来说很不妥。尤其是中性的观点要求我们不能强加给读者某种观点,而是应该有读者自己去判断,而现在口号式的文句是最明显的这种强加式的内容--百無一用是書生 (☎) 05:45 2005年1月12日 (UTC)
- 不怕做结论,非公众观点的结论应简要举证说明。喊口号不如说明原委,大家了解根源后的行动才不会消极被动。建议shizhao兄拎几个问题句子出来--冷玉 06:21 2005年1月12日 (UTC)
我把规律的部分拿掉,因为毕竟规律是很难做定论,毕竟是个别学者的归纳意见,并且规律有让人觉得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或有语意模糊的问题。而整段大部分在提字数增加的问题,及用自造词的演变,跟繁简演变也没多大关系。所以不如就只提,汉字经过演变比较接近大家认可的事实。
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导论第二段)的说法有没有问题?文字条目中说汉字是词素文字,而不是音节文字--冷玉 07:17 2005年1月12日 (UTC)
- 汉字确实应该是词素文字,音素文字典型的是英文,音节文字典型的是日文。--用心阁 07:30 2005年1月12日 (UTC)
- A logogram, or logograph, is a single written character which represents a word or a morpheme (a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 This stands in contrast to other orthography, such as syllabaries, abjads, and alphabets, where each symbol primarily represents a sound or a combination of sounds.
-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is a logographic system. Korean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until widespread use of Hangul occured after World War II, as did Vietnamese before French missionaries landed in Indochina.
- A good example of modern western logograms are the numbers - 1 stands for one, 2 for two and so on; the ampersand & is used for and, while @ sometimes stands for at.
- Compared to alphabetical systems, logograms have a disadvantage in that one needs many of them to be able to write down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An advantage is that one does not necessarily need to know the language of the writer to understand them - everyone understands what 1 means, whether they call it one, eins, uno or ichi; likewise,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Chinese dialects can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speaking, but sometimes can in writing, especially if writt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 addition, a logogram-based system uses fewer characters to express something than an alphabetic system, a benefit enjoyed by Chinese and to some extent Japanese users of cell phone web browsers and other devices which display information on a small screen.
- 又有新的证据: http://192.192.96.173:8080/web34m/Content.asp?ID=5012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大段内容说汉字是音节文字。彻底糊涂了 :<--冷玉 15:39 2005年1月13日 (UTC)
- “音节文字”是指“汉字一般只有一个音节”之意,“词素文字”是指“中文以词素为单位”,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所以并不矛盾。--zhouxiao 08:46 2005年1月19日 (UTC)
- 是这样。有的书里说的“语素-音节文字”,就是这个意思。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就解释得比较好。--徐清白 2007年4月20日 (五) 00:35 (UTC)
- 不过,我记忆中是“表音”、“表意”啊——当然,不排除我的说法不标准。--zhouxiao 08:46 2005年1月19日 (UTC)
- 你了解的这种说法也不错。这里无所谓标准,因为不同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用途。只要能把有代表性的说法说清楚就都可以。--徐清白 2007年4月20日 (五) 00:35 (UTC)
关于颜体的“现”字
颜体的现字图片是为书体和风格一节准备的,现在这节被放到了汉字的演变中,我认为图片还是随着书体而移动,不知为何被删除 --用心阁 09:24 2005年1月12日 (UTC)
汉字简化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 汉字简体化对中国文化的破坏
- 汉字的简体化被部分人士认为是信奉苏维埃洋教的中共统治大陆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之一。
- 在现在看来,事实上,汉字简体化是没有预见到信息化社会到来的一种短视行为。汉字简体化的主要初衷是方便书写,在电脑普及的信息化社会,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书写不便的问题。
- 文字的简体化,割断了几千年以来汉字(繁体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无形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严重破坏。
- 要在中国大陆恢复繁体字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汉字与中国文化内容以及汉字简化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没有必要写进条目吗?应该是个很重大、相关的课题。以上观点,是否有问题,是否不够中立,请讨论Wikinu 04:16 2005年1月20日 (UTC)
以上这段话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是实际情形包含不完全,支持汉字简化的情形未说,二是推理、证据,让不了解汉字整体发展过程的人很难判断。汉字的问题,要从音形意、教育难度、语言发展、电脑输入、信息处理、区域规范、艺术等诸多方面去考虑,包括历史演变的历程和规律。--冷玉 05:24 2005年1月20日 (UTC)
这段话是严重的非中立评论——至少应该加上等量的“汉字简体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zhouxiao 13:25 2005年1月20日 (UTC)
这个问题讨论由来已久,自从中国突然发现比西方列强落后以来,包括文字在内的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曾曾经遭到非难。至于主流不主流,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人民日报说了算,只有哪一天中共成为在野党,才能作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至少从1990年代电脑普及彻底改变文字录入方式以来,可以看到,简体文字是毫无必要的。众所周知,以基督教+中国流民文化的太平军,和以苏维埃+中国流民文化的中共,是摧毁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罪魁祸首,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同时,他们也是摧毁中国传统繁体文字的两大社团。这个在1980年代就中国大陆自己就有反思了 Nuprace 14:09 2005年1月20日 (UTC)
- 说“汉字简化主流观点还是赞成的”的话,个人也觉得需要保留——至少香港台湾还在用繁体么
- 不过,把汉字简化评价成万恶之源就太过分了——先不说别的,至少某两位同胞你们自己用的还不是简体么,你们说这些话也不怕人家笑话。--zhouxiao 15:59 2005年1月20日 (UTC)
- 请注意,“主流”与否不是评价,而是客观事实。在中国大陆,赞成汉字简化的是多数,即使加上港澳(总人口不足千万人),也仍然是多数。
- 1、多数不等于主流,主流和民主完全是两回事
- 2、反对按总人口划分区域性问题——这个又不是政治问题,请不要把问题扩大化
- 另外,请加上签名--zhouxiao 11:04 2005年1月21日 (UTC)
- 抱歉老是忘了签名,上面那个“请注意……”是我。我开始有点糊涂了,为什么多数不等于主流?举个例子,绝大部分的大陆人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能称为主流民意吗?还有朋友你说的“区域性问题”是什么,请明示。Jameswong915 15:11 2005年1月21日 (UTC)
- 1、多数当然不等于主流——中国有9亿农民,你觉得他们或他们的思想能成为主流吗?这里存在博奕论的问题。
- 2、我所谓的“区域性”就是指区域分布的差异——比如中国,城市大都已经达到小康了,但农村没有,虽然总体平均上来看,中国是达到小康水平了,但不能笼统的说中国社会已经小康了--zhouxiao 03:54 2005年1月28日 (UTC)
- 抱歉老是忘了签名,上面那个“请注意……”是我。我开始有点糊涂了,为什么多数不等于主流?举个例子,绝大部分的大陆人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能称为主流民意吗?还有朋友你说的“区域性问题”是什么,请明示。Jameswong915 15:11 2005年1月21日 (UTC)
- 请注意,“主流”与否不是评价,而是客观事实。在中国大陆,赞成汉字简化的是多数,即使加上港澳(总人口不足千万人),也仍然是多数。
所谓“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按上面的理论,主流的华人都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最伟大最进步的运动,毛泽东是伟大领袖、共军是抗日主力、三千万中国人饿死都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曾经当时绝大部分大陆人民(愚民政策下的人民,占全世界华人的90%以上)都这样认为。未来的历史来将会给现在一个更真实的评判Wikinu 12:17 2005年1月23日 (UTC)
- 我觉得你的话里面唯一有意义的就是两个字——“未来”(除此之外,只不过牢骚而已,并不适合放在wiki)
- 不幸的是,你不是“未来”,不等于“未来”,更不能代表“未来”--zhouxiao 03:54 2005年1月28日 (UTC)
- 在此我补充一下,Wikinu朋友,个人觉得你比较适合去强国论坛(bbs.people.com.cn/bbs/chbrd?to=17)
- 当然,我没有别的意思,请勿错误解读--zhouxiao 03:59 2005年1月28日 (UTC)
Wikinu: 这根本就不是你自己的观点正确不正确的问题,无论你自己的观点如何,都不应该把一方观点写成唯一观点或者最正确的观点,这是维基百科的中立原则所完全不能容忍的。你要是想在维基百科写文章的话,就必须接受一些对你来说极其荒谬的言论和你自己的观点同时存在。
既然你对中国近代历史也有一些想法,建议你去看一眼英文维基上的e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istory,那可是经过大家争论之后的“完全中立版本”。-- ran(留言) 15:37 2005年1月28日 (UTC)
你说得很好,不同观点同时存在,只要这些观点是正当的。中立原则,所以,当有人们对一个事情有有截然不同的两类观点时,自然要保双方的观点说出来。不要随意抹煞掉那些可能的真知灼见,这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有什么问题先讨论清楚。Wikinu 15:47 2005年1月28日 (UTC)
- “只要这些观点是正当的”?那么你认为不正当的就不能存在了是吗?
- 我用一个实例来解释吧,以下摘自e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istory:
-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particular, precedes a massive famine in China which, according to credible Western and Eastern sources (http://users.erols.com/mwhite28/warstat1.htm), 20 - 30 million people died; most Western and many Chinese analysts attribute this to the Great Leap Forward, while others, including Mao at the time, attribute this to natural disasters; still others doubt this figure entirely, or point out that many more people died due to famine or other consequences of political chaos during the rule of Chiang Kai-Shek.
- 没有说不能最后整合出一个包含各种观点的中立的说法。Integration这个过程,正是talk存在的必要。你可以尝试把你的观点和已经存在的观点进行整合,而不是把不同观点删除。对于简体字的问题,大陆最近年份也开始有反思。当然,我也不同意所谓“简体字背后的阴谋”这样的极端说法。 Wikinu 16:08 2005年1月28日 (UTC)
- 中立并不是靠你把自己最极端的言论放上去,等着人家来中立化的,作为维基百科的参与者,你应该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尽可能把各方的言论都写进去,包括你个人所反对的观点。言论太极端的话,给大家的感觉是根本无法中立化(或者是需要从头写起),这样大家当然会删掉。-- ran(留言) 16:17 2005年1月28日 (UTC)
- 哪里是最极端的言论?中国共产党统治大陆以来,截至1978年,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是空前的,这不是事实吗?采用简体字对中国文化造成的破坏,难道也不是事实?
- 几千年形成汉字的构造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蕴藏了很多东西,胡乱简化难道没有割断这种文化蕴藏?
-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民族如果放弃自己的文字,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根本上造成传统文化传承的障碍;尤其中国,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明,相当大部分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使用简体培养的新一代人对于相当多的传统文字不认识,结果造成中国的古籍只有那些专门的学问家才能阅读。
- 我不能肯定中共当初采用简体字的目的之一是否有故意造成这种阅读传承中国古籍的障碍,以便灌输经过刻意挑选的简体化书本或者马克斯列宁信条;一个事实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及许多传统的价值观的否定、攻击和破坏,是空前的,传统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要废除的,只要“杀地主、抢富豪”的无产阶级思想;而信仰所谓马克思的伟大中共最高领袖毛泽东阅读古籍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在借鉴古人的权术玩弄之法。
- 我虽然不赞成“简体字背后的阴谋”这个说法,但是其中很多观点的确是有道理的,像“推行简化字的另一理由是为了消除文盲,让劳苦大众也能识文认字。事实上大陆简化字推行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文盲仍一亿多,半文盲更不计其数,相反,在台湾,依然是繁杂的正体字,可由于政府注重教育,扶助平民子弟入学,到七十年代就扫除了文盲。由台湾与大陆这组比较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关键不在文字笔画的多少,而在政府用心的多少。”、“由于简化了笔画,使很多字外形相近,识别率大为降低,于是阅读速度反而变慢。由于人一生中看字的时间是写字时间的无数倍,哪怕作家也一样,所以整体来说却是适得其反。同时,由于简化字增加了很多偏旁部首,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 我想,首先,你自己应该从许多包括接收愚民教育的部分思想中脱离出来,用平和独立的眼光来看事情。这里做的事情,不是人民日报说了算,也不是美国之音说了算。需要大家独立、自由以追求事实真理为最高准则的心态。
Wikinu 16:46 2005年1月28日 (UTC)
- 我觉得你对维基百科理解有误。在这里当然是人民日报说了算,美国之音说了算,但是更应该是学界专家说了算。我们说了不算才是。我们要整合的是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而不是你我的个人观点。要想维基百科权威、准确,必须这样做。--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00 2005年1月28日 (UTC)
- 看来境界需要提高阿。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出资的媒体,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出资的媒体,是十分鲜明的带有政治利益目的媒体,居然这里是他们说了算??他们的社论最能代表他们说的,你把他们都转过来吧,哈哈,还要自由的wiki干什么。当然,能够达到专家的见解是不错的,但是专家也有代表不同观点的专家。就像在这个问题上,难道你只考虑那些你喜欢的观点的专家?况且,所谓四海之大,各种思考和知识的人都存在,而大家参与,知识交叉交流,往专家也能从中吸取许多东西。这也正是wiki的一个价值之一。Wikinu 17:12 2005年1月28日 (UTC)
- 我觉得维基百科应该具有包容性。Wikinu的看法并非荒谬的个人看法,我相信海外和台湾有相当多的人持有类似的观点。中立的书写应该把这种观点包括进来。--Mountain(Talk) 17:38 2005年1月28日 (UTC)
- 我想Shizhao的意思应该是说,不论是人民日报的观点,还是美国之音的观点,只要是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存在,就应该把它们放进维基百科中,但并不等于说这些观点就是正确的。--可夫 (talky? click me!) 17:44 2005年1月28日 (UTC)
- 老实说,我觉得前面似乎还没有人批评Wikinu的话是荒谬的——甚至,我可以说,有些地方我也同意他的观点
- 但是,他这种修改的方法完全是非中立的,而且完全把自己的“主观”等同于“客观”了
- 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zhouxiao 22:14 2005年1月28日 (UTC)
- Wikinu的看法是可以包括进来的。但Wikinu现在的写法是不平衡的,只有单方面的一种观点。应该把各方观点都持平的写上。在各方观点没有很好平衡之前,应该先在讨论页讨论。--Mountain(Talk) 18:04 2005年1月28日 (UTC)
- 对简体字的评价应该放在汉字简化。而且评价都是主观的观点,应该以平衡、客观的口吻表达各种看法。--Alexcn 01:24 2005年1月29日 (UTC)
Wikinu:你写大段大段的文章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又有什么用呢?我把你的主观言论删除掉,你又为什么要断定我受了愚民教育呢?我可能100%同意你的观点,也可能100%反对你的观点,就算是我120%同意的观点,只要是以非中立的,极端的,主观的口吻写出来的,我也会照样删掉。-- ran(留言) 02:47 2005年1月29日 (UTC)
- 请大家就事论事,不要天马行空,也不要人身攻击。--Alexcn 03:47 2005年1月29日 (UTC)
汉字和中国文化,如此重要的话题,在这个条目里是不可能绕开的。Mountain的建议不错。再此先把该主题添加到条目,内容放在下面,先讨论,在成熟中立化后再添加上去(至于简繁体字的优劣等问题,可以放到有关题目,如Shizhao做贡献的汉字简化条目,或者汉字繁化之类的。Wikinu 07:45 2005年1月29日 (UTC)
- 汉字与中国文化: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主要载体之一,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 ——“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我认为没必要说,因为文字资料是世人公认的知识积累方式。
- ——此处的“文化”说法不妥,“文明”更为贴切。改为文明后,后半句显得突兀。且文化一次词义过于宽泛,“汉字文化”究竟指什么意思?书法还是篆刻?--冷玉 08:12 2005年1月29日 (UTC)
- 汉字的简体化与中国文化:在汉字发展的初期,随着通过文字表达语义的丰富和文字的增加,文字的繁体化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虽然直到近代,最近两千多年以来汉字经过许多演变,但是基本以秦统一的汉字为基础。在近代以来,因为中国的落后导致包括文字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遭到非难。其中,太平天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简体字,对中国人所掌握的汉字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自从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其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大陆遭到彻底都否定,官方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取代中国传统价值观,文字上也采用简体字取代传统繁体文字。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有所复苏;但当前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官方态度,仍处于变化中的过渡期。在文字上,目前在中国大陆,正式场合使用传统繁体字仍被官方定位非法行为。
- ——“文字的繁体化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是错误说法,汉字经历了由简入繁、由繁而简两个阶段,见汉字#汉字的变化规律。在汉字使用过程中,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汉字字形的自然简化现象非常明显。
- 汉字繁体化是汉字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的漫长历程中的趋势;指早期。所谓这里的繁体化,未必是同一个字变成另外一个写法构造复杂的字;最早诞生的一些文字,构造相信都是极其简单的(比如简单画一个圆表示“日”),而是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自然会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字。应该说,中国主流的楷书繁体字,几千年来还是很稳定的。(此处主流,当然不包括少数民族借用汉字的生造字)Wikinu 08:37 2005年1月29日 (UTC)
- Wikinu先生这段话里面,文字的相对稳定性、规范化观点,我认同。我同样相信Wikinu先生会认同有必要淘汰一些异体字、罕用字。
- 汉字笔画繁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对汉字启蒙、实用书写的难度影响的认识,有一定差异。从实用角度来看,一般民众都是“懒惰”的,二简汉字仍常有出现是一个明显证明,所以汉字简化确实存在一些内在因素。繁体字平均为16画,简体字平均为10划,这在书写方面的便利明显可见。
- Wikinu先生与我们的分歧,是否有较多的因素在于简体字的“不规范”上?--冷玉 09:10 2005年1月29日 (UTC)
- 我对中国大陆的不自由,包括在教育、学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自由的压制比较不满。我觉得正式场合使用我们祖宗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繁体字为非法这样荒唐的法律制度应该首先被废除。我也觉得小孩子的教育,可以采用繁体字,至少应该繁舰体并用。同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我觉得现在电脑化时代,复用繁体的条件也成熟了,简体字没有长期作为主流存在的必要。我对老祖宗的许多东西、繁体字、中国传统的精粹都比较有兴趣和感情。小时候和香港的朋友通信,看他们认真写的那么长的繁体信,很感动,那时有学繁体字的想法,中途而废。Wikinu 09:44 2005年1月29日 (UTC)
- 如果这就是你对汉字简化完全否定的动机,只能使你的否定流于情绪宣泄而不及实质。汉字的简化有他内在的原因,应当客观分析。顺便说一下,识字的要求是“识繁写简”,从现实情况看,落实的很不够。--Alexcn 10:13 2005年1月29日 (UTC)
- 不规范的东西终究推不开,例如国家语委制作的“规范码”汉字输入法,名头很大却最终归于无形,可见行政性的东西未必都推得动。简体字的推广情形,并非政令强制就可以做得到,这个观点是否客观?全面复繁的问题,恐怕现在您也只能用“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来描述,至于把握度还是说不上的,毕竟大陆民间的认同、教育系统的波动、国际商业公司的支持都存在变数。我们作为百科全书的书写者,只是客观反映这些现实,尽量避免个人倾向的影响,可能性的问题上更要谨慎把握,学术争论归结到目前分歧点就好。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大陆这边一样很多朋友有感情,我是繁简体都能读,但很多练书法的朋友认识繁体字比我还多,甚至认得篆书,我觉得这是有兴趣、有生活基础条件的结果--冷玉 10:09 2005年1月29日 (UTC)
- 我对中国大陆的不自由,包括在教育、学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自由的压制比较不满。我觉得正式场合使用我们祖宗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繁体字为非法这样荒唐的法律制度应该首先被废除。我也觉得小孩子的教育,可以采用繁体字,至少应该繁舰体并用。同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我觉得现在电脑化时代,复用繁体的条件也成熟了,简体字没有长期作为主流存在的必要。我对老祖宗的许多东西、繁体字、中国传统的精粹都比较有兴趣和感情。小时候和香港的朋友通信,看他们认真写的那么长的繁体信,很感动,那时有学繁体字的想法,中途而废。Wikinu 09:44 2005年1月29日 (UTC)
- 汉字繁体化是汉字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的漫长历程中的趋势;指早期。所谓这里的繁体化,未必是同一个字变成另外一个写法构造复杂的字;最早诞生的一些文字,构造相信都是极其简单的(比如简单画一个圆表示“日”),而是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自然会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字。应该说,中国主流的楷书繁体字,几千年来还是很稳定的。(此处主流,当然不包括少数民族借用汉字的生造字)Wikinu 08:37 2005年1月29日 (UTC)
- ——尤其要重视词语的观点:汉语以汉字为基础、词语为主导然后组合成句。单字词向双字词表意的发展,摆脱了汉字数量庞杂的困扰,使常用字由历史上的数万字集合降低到目前的几千字(4000字覆盖99.7%),而数十万条词语解决了具体意项问题。忽略汉字成词能力的情况下研究汉字,对把握汉字发展方向会有较大偏颇--冷玉 08:12 2005年1月29日 (UTC)
- ——打到孔家店的问题与汉字简化没有太大关系,此处不讨论也罢。
- ——简体字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部件的规范性、表意的突出性、形声的合理性及字形的优美方面,并没有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例如龟儿、龙孙、爱无心的说法,以及大量书法仍然沿用繁体字的做法,就是一些侧面的反映。但简化字对于书写方面的难度简化,应该予以合理评价;同时,简体字的推出也是异体字的一个整理,也要注意到这个作用。--冷玉 08:29 2005年1月29日 (UTC)
- ——“文字的繁体化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是错误说法,汉字经历了由简入繁、由繁而简两个阶段,见汉字#汉字的变化规律。在汉字使用过程中,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汉字字形的自然简化现象非常明显。
有观点认为:
- 汉字在1950年代以后的简体化被部分人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统治中国大陆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之一 。
- 采用简体文字,割断了几千年以来汉字(繁体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无形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严重破坏。
- 中国传统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文字记载流传。采用简体文字,造成简体字教育培养的新一代人阅读传统文字书籍的障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严重障碍。
- ——要分清常用领域和专业领域。在古汉语研究过程中,自然会使用繁体字,但这是专业的需求,即使是日常所用的几千繁体字对这种专业研究和考据来说也是不足的。同时专家也不是全部掌握数万繁体汉字。
- ——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总体而言繁体字的典籍在平民中的普及面并不是太大。真正大量书刊的普及,应该是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事情,简体、繁体习惯的重大分歧应从此处进行考证。
- ——对于现在而言,用简体或繁体来复刻出版古文典籍都不成问题,因而谈不上割断历史的问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普通人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古籍原本。
- ——汉字系统不是僵化、封闭的系统,新口语的产生、外来词的引入、科技符号系统的渗透,都导致汉字系统的使用方式发生变化。例如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的混用已成现实,汉字与英文缩写词的混用也将逐步被正式确认。
- ——简体字并不是完美系统,真正完美的系统不存在。协调大陆与港台及其他华裔的繁简体使用问题,的确是一个课题,还不可能断定应该完全简化还是彻底复繁。这方面的直接研究极其缺乏。--冷玉 08:50 2005年1月29日 (UTC)
- 要在中国大陆恢复繁体字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我的观点:全面简化或者复繁都不太现实。考虑到技术的发展,繁简转换工作已经成为普通技术,未来很可能成为普遍技术,同时考虑到电子文本的普及,繁简体共存的局面可能长时间存在。大家的看法呢?--冷玉 09:25 2005年1月29日 (UTC)
对汉字简化的一些看法:关于各地区的简化工作,建议删除台湾地区的部分,或移到不同的项目,或编排下。因为该项目叙述的简化工作和其他并列的地区的简化工作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并列会有误导的可能。其他三各地区叙述的都是政府法令式的规范,是以简体取代繁体的作为。但在台湾地区的项目下,叙述的内容我看来比较象是汉字自然消失的过程,因为资讯化的限制,而减少收录的异体字,并非以简化笔画的简体字,取代有相同意思的繁体字,同时在影响的层次上差别很大,在台湾地区很少人因为这个资策会就改变书写的习惯吧。这样的编目方式似乎有引导大家觉得“繁体简化是各地(包含台湾)趋势”的错觉。另外我把对繁简字的意见独立成新的段落,因为原先皆在讨论台湾地区的部分,容易让人有误解为只有台湾地区的人士有意见,其实这个主题在世界各地都有研究,例如美国的学术期刊就有许多使用繁简字对学习语文及阅读辨识等的研究。建议可以独立成章节讨论,因为毕竟这个问题不是好坏这么简单,影响的层次可以分许多方面讨论,力:文化传承,美学,语文学习,阅读,书写等等。有许多问题都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参考,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提供,扩充讨论。 --pinc 09:25 2005年2月14日 (UTC)
撤下的内容
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主要载体之一,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在汉字发展的初期,随着通过文字表达语义的丰富和文字的增加,文字的繁体化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虽然直到近代,最近两千多年以来汉字经过许多演变,但是基本以秦统一的汉字为基础。传统的繁体汉字,成为中国文化主要的文字记载形式。
在近代以来,因为中国的落后导致包括文字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遭到非难。其中,太平天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简体字,对中国人所掌握的汉字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自从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其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大陆遭到彻底都否定,官方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取代中国传统价值观,文字上也采用简体字取代传统繁体文字。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有所复苏;但当前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官方态度,仍处于变化中的过渡期。在文字上,目前在中国大陆,正式场合使用传统繁体字仍被官方定位非法行为。
这段文字放在汉字简化更为合适--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00 2005年2月2日 (UTC)
在马来西亚,正体和简体字的使用一样普及。。此外,日文、韩文目前也还保留着大量变异汉字。1980年代开始,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汉字继续发挥出承载现代文明的功能。 实际上,大陆直至1970年代,还是繁简并用,1960年代出生的人都会书写常用的繁体汉字;事实上,大陆也一直客观存在简繁并用的现象;其二,大陆汉语字典、辞海和辞源等汉语言工具书,全部收录了所有汉字;其三,两者存在一定共同性,因此仅从阅读方面而言,很多人都能同时掌握两者;其四,汉字输入法、自动繁简转换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书写上的障碍;其五,文化交流、商务交流和快速的因特网,无论那个年龄层次,事实上也没有因为简繁字体的不通出现交流障碍。 ,未来也有可能出现少量新造字、新简化字 有人对简体汉字抱赞同态度,认为精简汉字可以大量提高扫盲、推广普通话的效率。有人认为台湾识字率并不逊于中国大陆,对此说怀疑。但又有人反驳,认为用香港、台湾的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陆比,似乎有欠公平;
有人认为,由于日常使用和文学上使用的文字不同,简体字危及了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对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破坏。有人认为这是白话文与古文相异,与简体字无关,且大陆并没有完全废除繁体字,很多人都认识繁体字,而古文学者更是对这方面有特殊要求;
有人认为,把几个繁体字化成一个,是把汉字“繁化”了,不是简化,亦令繁简变换变得困难。对于这一点,有人认为,汉字简化并非随意,要以不会发生严重歧义为标准,否则就不会废除二简字了,至于繁简变换问题,更是属于循环论证——没有繁体字就没有转化的必要了;
有人认为,把古字作新简体字用,做成混淆,并举出“余皆不论”不知是指“我皆不论”或“餘皆不论”为例。有人认为,一方面而古意今用较少,极少混淆,通过上下文就能理解了,另一方面,古文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简化,有严格的标准。
中文信息处理
撤下的内容
在大陆,很早就有了拼音输入法,但效率很低。王永民在1983年发明五笔字型,首破汉字输入电脑100字/分钟大关,熟练者可达250字/分钟以上。但五笔字型学习困难,且不符合一般人语言习惯,因此大陆最普遍的还是各种智能型的拼音输入法,五笔字型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以及对电脑操作比较熟悉的人。 由微软公司提供的微软拼音输入法,由于整句式语句输入的智能近年来有所提高,渐渐受到中国内地甚至海外的人士的喜爱。
因为国标在大陆使用,而Big5在台湾和香港使用,因此国标通常用来显示简体中文,而Big5则用于显示繁体中文。但是两者之间在编码上和字体上没有同一的标准。但是编码和字体又通常因为实际原因而联系在一起。一些简体中文使用同一个字表达在繁体中文中的好几个字。人们使用繁体中文编码时可以很方便地转换成“多对一”的GB码,但是要使“一对多”的简体转化为繁体编码就要困难的多,因为无论你如何选择,总有一些字是使用错误的。从技术上说,一个人可以生产简体向繁体转换的转换软件,但这几乎是没有利润的生意。不同于Unicode把所有的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都归并到一个字库中,国标和Big5都不同时支持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一个例外可能是GB18030,因为它被设计成与Unicode兼容的字集。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中文数据的繁简体转换。如上面提到的,一对多和多对一的转换都是不容易的。繁体转换为简体(多对一)比较简单一些,但有时会造成数据丢失。简体转换为繁体通常需要根据内容和用法来决定使用的字词。
汉语、汉字相关条目
汉语和汉字相关的条目内容分割比较乱,请大家首先列出相关条目,然后考虑内容分配的问题:--冷玉 09:50 2005年1月29日 (UTC)
外部链接有一个死链接
http://www.fgu.edu.tw/~literary/wc-literature/drafts/New%20Zealand/huang-nai-qiang/huang-nai-qiang_01.htm --Gz2sz 08:21 2005年3月9日 (UTC)
不解之处
小弟在浏览网页时, 接触到异体字的标题。不解什么是“俗体、古体、简体、帖体” 是否能替在下解答一番?就在TALK:汉字回复小弟罢。
== 中文汉字的历史 == 移动自Wikipedia:聊天
繁体与简体分别产生于什么历史时期呢,为何台湾使用繁体而大陆使用简体呢。繁体是否为古代中国官方语言?简体又是于何年开始使用呢。月落云海 04:40 2005年9月9日 (UTC)
繁体字并没有用数千年,数千年来中国的字体也有变化,繁体字真正统一格式是起于《康熙字典》的编撰,汉字简化早在1909年就由语文学家陆费逵、钱玄同等提出简化方案,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也收入不少简化字,并提出“现在应该把它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目前的简体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6年和1964年两次人为制定统一标准格式,主要也是依据以前语文学家提出的原则,以古代比较简化的字形和草书、行书中历史上比较通用的简化字形替代,不过为了考虑到国际通用,也采取了几个日本、韩国的简化汉字,如“国”,“团”等。新加坡于1969年开始实行汉字简化,1976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全一致;马来西亚于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颁布《简化汉字总表》,和新加坡的完全一致。泰国于1983年决定所有汉语学校可以同时教授繁体字和简化字。目前只有台湾正式出版物不允许使用简化字,香港和澳门可以并存但以繁体为主。海外华人社区出版物也是繁体和简体并存。联合国以简体汉字作为正式出版物语言之一。--方洪渐 01:39 2005年9月12日 (UTC)
汉字历史是数千年,但可以确认的也就是3500年前的甲骨文,之前发展史暂时无法考证。那时汉字字型和现在区别很大,笔画有时反而少,无所谓繁体不繁体,一般中国人要有一些训练才能识别它。汉字发展前边过程中,笔画日益增长,字体逐渐规整,秦汉以后的隶书,和繁体字很类似,现代一般中国人大致才可以看懂。繁体汉字动辄20几画,书写和学习麻烦,民间早就有所谓俗字,其实就是简体。清末中国落后挨打,文化思想革新呼声很高,知识阶层逐渐认同汉字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劳动者政权自认,对普及教育比较重视,50年代就组织整理民间流传的俗字(包括简化偏旁),也可能有个别新创,就是所谓简化字。80前后进行了一次激进、以新造为主、失败的所谓二简字,已经废弃。我学过一整套二简字,后来不知不觉就不用了,后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上小学就读过繁体字书,有些头大,也有过误解,但是可以基本上读懂,现在当然更容易(但是不会写)。我不认同所谓繁体字更美观说法,20、30笔画拥挤在一起,笔画粘连,笔顺混乱,黑压压一片,我反正不喜欢(其实主要原因可能只是不习惯,但是有人那么反对简化字,我看完其论述感觉其实也不过就是他不习惯,那些行而上的理由其实倒是次要,也很勉强)。写成几十毫米的大楷看起来的确不错,但是我不会那样读书。挑出几个简化字说对照的繁体字更符合造字法更科学我看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汉字里面莫名其妙的字太多了,而且简体字中更科学的也有例子。还有所谓简化字没有简化多少笔画的说法,我没有细查支持者是怎么计算的,因为简化字多采用民间用字,大多是常用字,因此考虑使用频率的因素后应该是明显减少笔画的。我在简化字那个条目中,找到一个反对简化的外部链接,看到其中说简化字没有简化多少的那一段文字,随便找了几行一数,就知道此文作者的提供数字明显不对。日蚀 05:10 2005年9月12日 (UTC)
其他看法大致同意,我也觉得主要问题就是习惯不习惯而已。
不过“动辄20几划”太夸张了,繁体字20划以上的字肯定不到15分之一,常用字的话一定更少。
我算是对繁简字都看得很习惯的,我觉得简体只有一点让我很不习惯常会搞错的,就是:「设有」和「没有」实在太像了。--ffaarr (talk) 13:17 2005年9月12日 (UTC)
修辞是有些夸张,随便说说罢了。繁(正)体字最令人不好接受的是很多常用字笔画非常多。另外简化字遭反对还有一个原因是出身。所谓俗字的说法已经是客气,估计一般读书人直接叫它错别字;一夜之间乌鸦变凤凰,有人不接受也正常。日蚀 02:36 2005年9月13日 (UTC)
笔画多并不是理由,因为日常的书写中,法律并不强制用繁体字。香港台湾人平常写字也是一定程度上简化,大陆人平常写字也有很多字简化,比如原、数、算等等字。官方是繁体,民众平常打便条、写信也不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都笔划清楚完整。所以说笔划多只是初学时麻烦,和平常的书写一点关系也没有,你想写什么写什么,别人能看懂就可以。大陆的官方是简体,书面不许出现繁体,但平常手写管不到,很多人平常不同程度上写繁体字,如东、车、贝、见,金字旁,言字旁等等,没见过哪个人因为手写写信写报告中用了不同程度的繁体字被抓进监狱罚款吧?同样如果大陆恢复繁体,你平常照样可以用简体。既然没有人逼着笔头一定要写繁体,这个抱怨的理由就不成立。唯一的不适就是简体字看久了看繁体字密密麻麻觉得累而已。--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07:31 2005年9月17日 (UTC)
平实、独立的思维/参与百科全书的修养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汉字落后论是因为汉字书写复杂?古代有汉字落后论吗?“汉字落后论”,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碰撞,一些国人由于自身的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盲目的反思。这些人包括国民党派的胡适、共产党派的鲁迅....。在古代东方的文明世界中,因为中国文明的强势,显然汉字是被尊崇的,处于superior的地位。经常看到维基上的很多条目,要么从某种意识形态体系出发写条目,要么盲目信从一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写一个好的百科全书,要有基本的鉴别,用平实的眼光、独立的思维。--Wikinu 05:34 2005年12月10日 (UTC)
关于 汉字简化:字型
引文: "由于各地对字形的使用并没有统一,加之大陆地区使用“新字形”,便产生了许多差异。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写法都不尽相同。 又如“口”字,台湾规定最后一横要写得超过上面的横折露出来一点,其他地区的写法却是不出头的(注意右图“启”字的“口”)。"
台湾有这样的规定吗?能否列出参考资料? 一般来说,书写体和印刷体是有分别的,就好像英文小写的 'g' 一样。 常见的印刷体以宋体居多,而个人(我本人)的习惯是以楷书为准。
是有的!台湾颁布的国字标准字体表其实严格到意外的程度。像是言第一笔的点要跟第二笔的横触碰到等等。请参考这些文章[1][2]
严格的说,坊间市场上所谓“标准宋体”“标准楷体”,甚至连Windows付的标楷体,都尚未达到教育部的标准。--But 18:15 2006年4月13日 (UTC)
汉字
“直到目前为止,台湾的官方并不使用汉字这个词,而称之为“国字””这种说法有问题。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官方,汉字这个词都常用到,并非不使用这个词。--Wengier(留言) 17:06 2006年4月13日 (UTC)
如同中国大陆所颁布的是《汉字规范字表》,台湾教育部所颁布的是《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又按,中国大陆的GB码全名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元集”,而台湾的CNS11643全名是“国家中文标准交换码”。就我所知,教育部所颁布之关于文字政策,都采用“国字”或“中文”一词(中文是指语文,国字是指文字,但确实在台湾这两个词常常不能明显区分)。一般来说,中国大陆多采"汉"字,如汉字、汉语,而台湾惯用称呼则多用国或中字,如国字、国语、国文、中文、中文字等。我这里指的官方,是指文字管理单位的教育部。由于台湾对外来词汇接受度一向很大,近年确实汉字一词越来越常用(包括台北市政府办过汉字文化节),但我自己的印象,至少在10年前为止,还是多用国字一词的,只有在讨论语言学,会去用汉字这个词。去书店翻字典区的话,每本字典都会标榜收录多少国字,但鲜少有说收录多少汉字的。用Google查询国字、汉字这两个词,也可以发现国字查到的几乎都是台湾网站、汉字查到的则是中国大陆规范或是日本网站为多。
我自己是学日文以后才接触到汉字这个词的,在中文上采用汉字这个词,其实我到现在还是会有一些不太习惯的感觉。参考:[3]--But 17:43 2006年4月13日 (UTC)
- 条文中如果要说的话就应该说准确,而且应以体现出目前(而非10年前)的情况为主,故不应用“台湾的官方并不使用汉字这个词”这种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说法。在中国大陆,主要是用“汉字”或“中文”。--Wengier(留言) 17:53 2006年4月13日 (UTC)
- 我的看法还是国字一词较汉字常用。感谢指教,已加强描述之准确度。 --But 18:15 2006年4月13日 (UTC)
关于卫字
例如台湾的民间机构资策会推出字码标准时,为方便电脑处理汉字,以“统一异体字”的名义采纳了多个字型比较简化的日体汉字,如:“卫”->“衛”。
关于这行叙述,至少就我所知,教育部颁布国字常用标准字体表(1983)时,就已经写成衛了。--But 18:15 2006年4月13日 (UTC)
- 同意But的说法。其实金文的卫字确是写作“卫”,小篆时繁化,在“韦”部件下加上“匝”,楷书又嫌过于繁复,有些人省去“韦”字下方的一只脚掌,有些人省去“匝”部件。于是有“卫”、“卫”这两个传统字型。日文汉字采纳了其中一者,但不应因而说那个就是日体汉字。这两字都是传统写法。--小狼☞☎ 05:09 2006年4月14日 (UTC)
关于参考中华印刷通史的内容
参考不是不行,但记得要作适当的筛选,而不是连“本书”如何如何、作者主观认定的事等等一字不漏通通抄上来,此外也请把参考书籍放在专门的标题之下,而且附上该书的出版社、作者、ISBN等资料,以示负责。--魔法设计师 03:51 2006年5月20日 (UTC)
那张地图
那张说明汉字使用区域的图细细看来有些不妥,特别是朝鲜半岛,虽说有官订汉字表。但现在他们已不再使用汉字书写系统。 建议改成浅绿色。--汤圆 05:00 2007年2月25日 (UTC)
那个 " 三大文 " 是什么?
大家好. 若说难解的意思, 不好意思, 那我就是一个中文学生. 我演习读中文所看中文之Wikipedia.
某来个人会发出在“汉字历史”节提出的 "三大文" 是什么? 感谢了.
<spetz>.216.175.188.98 2007年4月19日 (四) 19:44 (UTC)
优良条目评选
- 汉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语言文字—出木杉〒 2007年5月17日 (四) 01:47 (UTC)
- (+)支持,其实应该离特色不远。—bstlee☻talk 2007年5月18日 (五) 17:00 (UTC)
- (+)支持—18164 2007年5月19日 (六) 03:06 (UTC)
- (+)支持—Iflwlou [ M { 2007年5月20日 (日) 09:39 (UTC)
- (+)支持→现在不啰唆的阿佳 2007年5月20日 (日) 13:26 (UTC)
- (+)支持—沙田友 2007年5月21日 (一) 12:20 (UTC)
汉字不是被朝鲜官方禁止了吗?应该没有在使用了吧??
请看:Talk:朝鲜语
合文
请问,下述斜体字的资料可以全部或局部的加进条目吗?
民国初年曾提倡复用一种叫‘合文’的汉字形式
引言: 所谓”合文”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实际上仍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与甲骨文做?文字重复之重文符号“=”相同,意义则不相同 http://www.mebag.com/paper/paper11.htm
引言: 合文是古文字共见的现象,唯甲骨文特别多,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 http://ceiba.cc.ntu.edu.tw/Character-Lecture/ch7_5.html
譬如说‘图书馆’这个三字词,就用一个用‘囗’包着一个‘书’字的单字字元代替,读音仍是三音节不变;在‘博’字上加个宝盖儿就是‘博物馆’;一个‘止’字上从‘林’字左边再从一个‘火’字的字元,就是‘禁止烟火’。
乍看来,这种文字形式似乎是省了很多字元,好像经济了,可是,汉字是有机体,应用起来,‘博物馆’这三个单字分折开来,可以跟其他汉字组合成很多不同汉词。翻翻词典,用上‘博’‘物’‘馆’三字来构词的词条很多,表达能力很强。但单字元的合文‘博物馆’却是再没有组合能力的东西,不能再用于表达别的意义。这么一来,如果我们要为每一个汉词做一个新字,跟用有限汉字组成无限汉词的方法比较起来,就显得很不经济了。
其实,这段资料曾经加过进去的,只是被全盘撤回了,想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项资料问题出在哪里?被全盘撤回的原因为何,以资改进—Xtctjames 2007年7月28日 (六) 09:07 (UTC)
- 合文没有流行开来的解释似乎有问题。一个字不应该表示一个组合能力不强的词,而应该表示组合能力较强的语素或词,这有一定道理,但例外也很多,比如一些科学术语,数学的“幂”,以及无机化学元素/同位素名称(铂氘)和有机化学化合物基团族类(胺烃羟)等,其中有很多“怪词”“怪字”在日常言语中毫无生命力,而且未必不能改用分析解释性的两三个字来重新命名(铂:白金,氘:双氢/倍氢,胺:有机氨;烃:碳氢;羟:氢氧——氨、氢、氧等字在大众当中已有一席之地)。然而这些造字与命名还是铸成了事实——尽管日常言语确实很难将其接受为一般词汇,而且专业界的此类做法近些年来也逐渐止息。
- (再插两句:博物馆、图书馆,至今已觉不新鲜,但在民国初期恐怕还没有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具有一定的小圈子专业性,因而出现合文复辟的逆流也情有可原。但更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语音。创造这些合文的专家们并没有选定一个汉语单音节的形式来代替三音节的形式,三音节的语音事实阻止了单字的流行。相比之下,创造“氨”等字的人就比较明智,没有给这个字规定一个音译的“安气”甚至“阿摩尼亚”的读音,而是选择了单音节的an1,于是大众在一字一音的意识下接受这个字就容易得多了,并根据词汇双音节化的需要另外创造了在文字构成上貌似冗赘的“氨气”一词。——徐清白 2007年8月10日 (五) 01:43 (UTC))
- 那么,与其从语义的角度论述其缺陷,或许不如从语音的角度剖析。汉字系统的发展,自上古以来的大趋势就是一字一音,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的语流单位。古代给联绵词用合文(联绵字),也许是古人认识到了联绵词虽然有两个音节但却只有一个独立而不可分析的逻辑语义,这与汉字的语素文字(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传统属性有关。然而,汉字的音节文字属性的影响力最终还是压过了语素文字属性,联绵词全部取消合文,两个字表示一个词(支持这种发展趋势的社会外力可能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即每个视觉长度相同的书写单位花费的发音时间也应该大致相等)。长此以往,既然连那些无法分析字义的词都不能采用合文,那么图书馆、博物馆这些能分析字义的词,自然更是无法令合文运动复辟成功;同理,千瓦、海里等等也不可能成功。
- 不过也应当看到,这种趋势仅限于汉字之间。至于将一条分数线读作“分之”、将一个“%”读作“百分之”,前后顺序还颠倒过来,等等,这些都涉及非汉字字符,其创造和规范的权力也不在中国人的手里,汉字阅读习惯对这类“舶来合文”便起不了抑制作用了。
- ——徐清白 2007年8月10日 (五) 01:19 (UTC)
正体?
大多数人都是说“繁体”,只有一些人会把繁体说成“正体”的。为什么还要用这个不普遍而且不准确的说法?正体,就是正确写法的意思,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有其正确的写法。所以以正体代繁体,极不恰当。—219.77.170.254 2007年8月9日 (四) 14:11 (UTC)
- 把“繁体”说成“正体”,在台湾地区是普遍而准确的。在中文维基说“正体”而不说“繁体”,其问题与其说是“不普遍”或“不准确”,不如说可能有失中立。建议您阅读一些有关繁体字和正体字的资料。——徐清白 2007年8月10日 (五) 00:24 (UTC)
9/14前言的整理
我把前言做了一些整理、精简,主要是:
- 把意思重复的语句整并
- 我言未经考证的因素(如“东南亚也使用过汉字”,目前可信的只知越南文而已)拿掉
- 其次形意文字比意音文字更精确,详细可看表意文字的条目,故以形意文字代之。
—魔法设计师 2007年9月14日 (五) 07:27 (UTC)
- 经过再次的思考,兹把形意文字改成表意文字,汉字是形意文字还是音意文字,还有争议,改用用比较大的集合表意文字比较适当。—魔法设计师 2007年9月14日 (五) 07:46 (UTC)
- 前言第一段又把对汉字和各种语言关系的表述改成了对汉字和各个国家地区关系的表述,怎见得这样更好呢?再者,这一段对汉字与汉语和中国关系的解说只是递进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不只是华文在使用”,似乎给人一种错觉:汉字和汉语以外的语言或中国以外的地区关系更大、更重要。我以为不如换一种说法,先说“主要用于记录汉语(中文)”,再说“也用于……”云云。如此表述,主次更加明晰。另外,既然承认越南属于东南亚,“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这样的表述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徐清白 2007年9月15日 (六) 00:41 (UTC)
- 在汉文的传统而言,汉语跟汉文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汉语是用讲的,汉文是书写的。古代汉文不单单记载汉语,也记载日语(例如古事纪)、韩语、越南语、琉球语等等,汉文古代至少清朝以前,就是东亚的世界文,至今日本的国民教育国文课仍要学习中国的古文(当然他们是用日语来理解),日本正式的文书在1945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纯汉文,例如说这篇日治时代台湾总督府公文神社相关的报告,里面几乎只有动词的语尾变化、介系词用假名,其他通通是汉文(稍加训练看懂假名介系词、动词词尾变化,不难看懂)。—魔法设计师 (留言) 2008年2月15日 (五) 17:36 (UTC)
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根本就没有汉字统一成繁体字的共识
不要什么垃圾都往维基百科倒,真tm恶心。 Mu©dener 留 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02:39 (UTC)
该新闻流传很广也不只阿波罗新闻网,而且,里面我只有看到要简繁并存,也没有说要消灭简体字。所以我也只整理成“有学者认为”,毕竟大陆官方并没有说要废除简体字。也许你那边能取得更多正确的资讯,觉得不妥,进行修正也无仿。但口出恶言,抵触文明方针,我想没必要吧?—魔法设计师 (留言) 2008年2月15日 (五) 17:30 (UTC)
一字多音节
关于下述两段文字的内容真确性……
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所发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香港、澳门、台湾仍然在使用……“浬”发音为海里)。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地区仍有少数字使用多音节字,如“浬”(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吋(英寸)、哩(英里)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理解其意思。
上面两段引文应该有修订空间,只是得先做点调查才能确定该如何修订。
先说港澳,其实香港、澳门并不流行使用“嗧”和“瓩”字,其余的(“浬”(海里)、吋(英寸)、哩(英里)),香港也没念成双音节的习惯。
台湾那边的情况我不清楚,不过这批“多音节字”,台湾的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大多数也没有收录,即使有收录的,也没训为双音节,例如“浬”只给ㄌ|ˇ(liˇ)一个音节。
撇开辞典不说,不知道台湾民间的使用习惯又如何?有没有台湾朋友可以给点意见?
如果这批字在台湾民间也没念成双音节的习惯,那么,上面两段引文可能要删去很大部分。
希望知情的朋友能帮帮忙。--210.6.210.237 2008年6月22日 (日) 09:22 (UTC)
在台湾,写"哩"就念成"哩",写"英哩"才念成"英哩",但受过国中教育的人(这是国一的数学课程/12岁)会知道这是"英国标准"的单位,但在台湾"美国标准"才是一般人熟悉的单位,如"公里(km)""米(m)"等,但在市场交易,另有一种"台湾式"标准,譬如说一台斤16两,所以说半斤8两啊!140.112.125.91 (留言) 2008年6月30日 (一) 09:28 (UTC)Encolpius
替上面的指正一下,m(米)、L(升)、g(公克),这是ISO公制单位,并不是"美国标准",美国可能是世界上单位制度标准转换最慢的地方,美国民间主流是使用"美式英制"。
一般来说,台湾这边看到"浬",虽然发的还是"ㄌㄧˇ"的音,但一般就会知道指的是海里,1海里=~1.852公里;同理,看到"哩",发的还是"ㄌㄧˇ",但会知道指的是英哩,1英哩=~1.609公里。
加仑用的就是"加仑";瓩这个字都是电力公司、官方在用,相关人士知道指的是"千瓦,kW",也会念做"千瓦",但一般人可能就不会知道怎么念。
以上 Kuang Li(留言) 2020年8月27日 (四) 19:06 (UTC)
优良条目重审
-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最后修订)
- 汉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雾月 2009年2月26日 (四) 14:51 (UTC)
- (+)支持,文章内存在多个来源请求,最后一段无任何参考来源。参考的数目没有标出页码,难以查证。且书目可能多为台湾的专家出版的书籍,且读者群难以保证,是否是可靠来源?--雾月 2009年2月26日 (四) 14:51 (UTC)
- (+)支持,来源请求,原创考究,模棱两可,如果该文还可以评为优良条目,中文维基百科也就和沃拉普克语维基百科差不多了。—TBG To Be Great 2009年2月28日 (六) 05:20 (UTC)
- (-)反对,中文维基百科本来就和沃拉普克语维基百科差不多,基本只是其他语种的中文语言包,正因如此才应对非翻译条目给予一定保护。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无论脚注还是参考资料都不如本条目,尚且为特色,本条目作为优良当然合格。至于“来源请求”,现在许多被评为特色条目的历史朝代条目其实都可以往上标来源请求,原创研究更不可计数,既然如此,不如统一放宽标准—冰热海风 (留言) 2009年2月28日 (六) 10:30 (UTC)
- (:)回应,倘若如此,中文维基就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优特评选标准,来提高条目质量。上面自暴自弃的逻辑,在下委实难以苟同。--雾月 2009年2月28日 (六) 13:26 (UTC)
- (:)回应,倘若一个民族尚在茹毛饮血,你大声疾呼“我们要让食品中的蛋白质质量达标”有什么用?优良、特色都是相对的,优特评选标准再高,没有好的写手,中文维基百科整体质量仍是只能原地踏步。我可以告诉你盲目要求参考资料的后果,某条目曾被推选特色条目,由于只有30多个脚注,结果被好几个人投反对票,后来作者之一增加了40多个脚注,结果通过了。可增加的脚注都是什么呢?大多是网站,有些与条目中的字句不大相关,或者只一两句提及主题,我怀疑很可能是随便Google出来的东西,质量很低劣,豪无学术价值。现在中文维基还没到那个水平,你严格要求参考资料,只能使虚假之风盛行—冰热海风 (留言) 2009年3月1日 (日) 02:42 (UTC)
- (:)回应,我敢这样说,现在大多条目都是因为个人荣誉感而被提名优良。标准定的宽,人们的创作水准就越低。试问我如果打10个字就能选上优良,我还打100个字做什么?--雾月 2009年3月1日 (日) 10:25 (UTC)
- (:)回应,打100个字就一定比打10个字牛?现在优条要求6,000字节,可是我并未发现多少维基人就会因此拼命写长条目。标准与水准无关,科举的门槛定的比天高,文盲照样是文盲。—冰热海风 (留言) 2009年3月2日 (一) 13:27 (UTC)
- (:)回应,不理解您的立场,您是认为中文维基没戏了呢?在此反讽。还是真的支持放宽标准,认为如此可以提高中文维基?--H2O 2009年3月3日 (二) 14:27 (UTC)
- (:)回应,我的观点很明确,标准与质量提高或下降没关系。实际上,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里并没有对多少多少ref才算参考资料足够,也没有明确怎样确定原创研究,实际上那些严标准的人士只是凭个人的臆断,而没有任何维基方针来做依托。阁下的那套标准,就算英语维基百科都不可能执行。(试问,你有详细考察过英文版的优良条目吗?)如果真的对维基百科负责,有志于提高质量,不如写几篇模范条目让大家看看,别只是光说不练。—冰热海风(ᎧᏃᎮᎸᏗ) 2009年3月4日 (三) 05:59 (UTC)
- (:)回应,在下承认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任何事情,仅是尽力而为,努力达到我所能完成的完美程度而已。在下也不会赌气,我来维基不是来为了占一席之地的。--H2O 2009年3月5日 (四) 00:46 (UTC)
- (:)回应,我的观点很明确,标准与质量提高或下降没关系。实际上,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里并没有对多少多少ref才算参考资料足够,也没有明确怎样确定原创研究,实际上那些严标准的人士只是凭个人的臆断,而没有任何维基方针来做依托。阁下的那套标准,就算英语维基百科都不可能执行。(试问,你有详细考察过英文版的优良条目吗?)如果真的对维基百科负责,有志于提高质量,不如写几篇模范条目让大家看看,别只是光说不练。—冰热海风(ᎧᏃᎮᎸᏗ) 2009年3月4日 (三) 05:59 (UTC)
- (:)回应,不理解您的立场,您是认为中文维基没戏了呢?在此反讽。还是真的支持放宽标准,认为如此可以提高中文维基?--H2O 2009年3月3日 (二) 14:27 (UTC)
- (:)回应,打100个字就一定比打10个字牛?现在优条要求6,000字节,可是我并未发现多少维基人就会因此拼命写长条目。标准与水准无关,科举的门槛定的比天高,文盲照样是文盲。—冰热海风 (留言) 2009年3月2日 (一) 13:27 (UTC)
- (:)回应,我敢这样说,现在大多条目都是因为个人荣誉感而被提名优良。标准定的宽,人们的创作水准就越低。试问我如果打10个字就能选上优良,我还打100个字做什么?--雾月 2009年3月1日 (日) 10:25 (UTC)
- (:)回应,倘若一个民族尚在茹毛饮血,你大声疾呼“我们要让食品中的蛋白质质量达标”有什么用?优良、特色都是相对的,优特评选标准再高,没有好的写手,中文维基百科整体质量仍是只能原地踏步。我可以告诉你盲目要求参考资料的后果,某条目曾被推选特色条目,由于只有30多个脚注,结果被好几个人投反对票,后来作者之一增加了40多个脚注,结果通过了。可增加的脚注都是什么呢?大多是网站,有些与条目中的字句不大相关,或者只一两句提及主题,我怀疑很可能是随便Google出来的东西,质量很低劣,豪无学术价值。现在中文维基还没到那个水平,你严格要求参考资料,只能使虚假之风盛行—冰热海风 (留言) 2009年3月1日 (日) 02:42 (UTC)
- (:)回应,倘若如此,中文维基就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优特评选标准,来提高条目质量。上面自暴自弃的逻辑,在下委实难以苟同。--雾月 2009年2月28日 (六) 13:26 (UTC)
- (+)支持:参考资料不足,且有多处标明来源请求,历史部分只集中于中国古代,缺少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Ws227 (留言) 2009年2月28日 (六) 17:20 (UTC)
- (-)反对。优良条目的标准应该比特色条目要宽一些,相对这个条目的篇幅,有一两处来源请求并不妨害条目的整体质量。谁能告诉我,一篇条目里有多少处来源请求就不能当选优良?另外,对于已有的优良和特色条目,如果发现问题应该以改进为主,因为当选条目一般没有大的问题。依我看,如果发现少量无来源、原创的词句,以及某些后来加入的乱七八糟的段落,直接删除即可。直接提交重审过于简单粗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Gilgalad (留言) 2009年2月28日 (六) 17:44 (UTC)
- (:)回应: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善,何况提交重审后仍然可以继续改善条目,投票也是可以更改的,如果在重审期间条目改善至合乎标准,自然会有人撤销反对票,但不应为了保留优良条目数量而任由不符现行标准的条目保留优良资格,否则会降低中文维基条目整体的质量--Ws227 (留言) 2009年2月28日 (六) 18:08 (UTC)
- (:)回应,我想提醒那些正人君子和高风亮节者,你们在歌颂那些默默编辑条目而不提出除名的人物时,你们应该想想维基是什么,是百科全书,还是集体主义实践基地?--雾月 2009年3月1日 (日) 10:30 (UTC)
- (-)反对,同Gilgalad。把优良条目的标准比特色条目要宽一些好不好?—ArikamaI 这个世界没有神,因此颠倒了名字 2009年3月1日 (日) 10:13 (UTC)
- (:)回应,不宽吗?现在。这种条目甚至连特色条目都能选上。我在此发起重审,就是因为此条目能当选特色条目而想到优良的标准应该比特色低一些所以我想此条目做优良不合适。否则优良和特色就没区别了。--雾月 2009年3月1日 (日) 10:18 (UTC)
- (+)支持,参考来源缺乏,而且内容组织也比较混乱。个人认为,任何被合理的放上内容维护/清理类模板的条目都不应该具有特色/优良状态。此外,个人认为,被发现问题而没有改正的条目就应该撤销特色/优良,否则是对维基百科的品质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3月2日 (一) 08:42 (UTC)
- 光撤不改,对这个条目的品质有什么提高?这对维基百科的整体品质也不是负责的表现。条目是人人可编辑的,如果新的编辑质量偏低,原来评上的优良条目就应该被撤掉吗?--Gilgalad (留言) 2009年3月2日 (一) 16:17 (UTC)
- 不是光撤不改,是先撤再改,不合格的不能做优良。优良条目的意义不是去糊弄读者。--H2O 2009年3月3日 (二) 14:25 (UTC)
- 光撤不改,对这个条目的品质有什么提高?这对维基百科的整体品质也不是负责的表现。条目是人人可编辑的,如果新的编辑质量偏低,原来评上的优良条目就应该被撤掉吗?--Gilgalad (留言) 2009年3月2日 (一) 16:17 (UTC)
汉字文化重定向至此
本条目已经写出很多汉字文化的东西,如字形、字义、衍生文化都有阐述。 粗体文字
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什么最能代表中国的精神和形象?
如题,什么最能代表中国的形象与精神,可以是一种图腾,也可以是一种动物等具象的事物。 如果有现在所有人都不了解的就最好了。
汉字又称“中国字”?
我觉得汉字不能被简单称为“中国字”,这样就等价于日本、韩国、越南把汉字认为是“外国字”或“外文”。实际上汉字早已经内化至这些国家文化的底层,成为地基一样的文化。把汉字称为“中国字”是不恰当的,正如韩国复兴汉字者喊出的口号“汉字不是外语!”。况且汉字传入这些国家时,“中国”还未有现今的概念,当时与“中国”对立的是“四夷”。
--BYVoid (留言) 2010年1月10日 (日) 00:59 (UTC)
优良条目重审(第二次)
-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最后修订)
汉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人文学科 - 语言学,提名人:茶壶 (留言)
- (+)支持:提名人票。2年前曾经重审,条目内容还算可以,但是多数段落,缺乏参考资料。——茶壶 (留言) 2011年9月19日 (一) 03:23 (UTC)
- (+)支持,缺乏参考资料、有空白段落、排板略显混乱。—AT 2011年9月20日 (二) 00:40 (UTC)
- (+)支持:缺少注释,大量一句两句就一章节的情形。-- ★ 喵虎 Tiger(动员令 欢迎你) 2011年9月20日 (二) 14:00 (UTC)
- (+)支持,内容排版混乱--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9月21日 (三) 05:58 (UTC)
- (-)反对,条目分段算是清晰,阅读起来也顺畅,称不上排版混乱。而根据优良条目标准,优良条目“必须有引用来源,但内文注释来源并非必须”;此条目只是缺乏段落注脚,算不上是缺乏参考资料。-Wongpong (留言) 2011年9月23日 (五) 05:39 (UTC)
汉字母音释 By 杨敦颐, 李培锷
Title 汉字母音释 汉字母音释, 杨敦颐 Authors 杨敦颐, 李培锷 Published 1904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Digitized Sep 11, 2008 Subjects Chinese language
http://www.gujibook.com/gujide_44087/
Rajmaan(留言) 2013年1月8日 (二) 19:04 (UTC)
优良条目重审(第三次)
汉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汉字,提名人:To be №.N 2013年12月20日 (五) 14:14 (UTC)
- 投票期:2013年12月20日 (五) 14:14 (UTC) 至 2013年12月27日 (五) 14:14 (UTC)
- (+)支持:提名人票。参考来源匮乏,而且注释10以维基百科自身作为参照,应当撤销其GA资格。--To be №.N 2013年12月20日 (五) 14:14 (UTC)
- (!)意见:注释10的问题已经改善--Wolfch (留言)-欢迎扩充基础条目 2013年12月21日 (六) 03:42 (UTC)
- (+)支持:大量段落无来源。--刘嘉(留言) 2013年12月21日 (六) 03:57 (UTC)
- (+)支持:同上。-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3年12月24日 (二) 04:19 (UTC)
- (-)反对:如此下去,基础条目都被拉下,特优条目全部是某个电视剧的某一集,维基还是百科吗?对于基础的重要性高的条目,请向Wolfch学习,予以多多完善,谢谢!-- 上海滩维基悍将 守望者传奇 2013年12月24日 (二) 05:37 (UTC)
- 全文绝大多数段落没有来源,正文还有外部链接,还有大量的查证请求,这样的条目作为优良条目,实在是耻辱。--刘嘉(留言) 2013年12月24日 (二) 06:16 (UTC)
- (+)支持:内文引用严重不足,有来源请求、查证请求。--黄居士 留言计划进行中 2013年12月27日 (五) 04:06 (UTC)
- (!)意见:来源请求及查证请求的问题已经改善--Wolfch (留言)-欢迎扩充基础条目 2013年12月27日 (五) 04:23 (UTC)
- (:)回应:不过是直接删除一点内容,可以说全条目还是没有来源,这就算改善了?--刘嘉(留言) 2013年12月27日 (五) 06:34 (UTC)
- (!)意见:来源请求及查证请求的问题已经改善--Wolfch (留言)-欢迎扩充基础条目 2013年12月27日 (五) 04:23 (UTC)
- :4支持,1反对,保留。-Wolfch (留言)-欢迎扩充基础条目 2013年12月29日 (日) 16:23 (UTC)
优良条目重审(第四次)
汉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人文学科 - 语言学,提名人:Kou Dou 2014年7月21日 (一) 09:10 (UTC)
- 投票期:2014年7月21日 (一) 09:10 (UTC) 至 2014年7月28日 (一) 09:10 (UTC)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不是我没事找事,实在是不能接受这样的条目被称作“优良”。全篇来源匮乏相当严重,缺少内文引注。去年底重审无果,再交讨论。望诸君公正评判。另,WP:GAN顶部重审连结里的模板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未能直接按模板规则加入不符合标准的理由。--Kou Dou 2014年7月21日 (一) 09:13 (UTC)
- @Kou Dou:您还没发现?我早前已于上个月将候选和重审的模板两者合并,现在您要提交评选还请前往这里。此外,我认为您也应该学习维基模板的运作,多研究维基幕后工作。--175.156.242.240(留言) 2014年7月21日 (一) 12:52 (UTC)
- (:)回应:多谢指教。然而我在提交候选时确实是用的您那个链接,“提名原因”参数处写了一段话,预览不出来、而且保存了之后就消失了。所以才剪切出来重新提交。--Kou Dou 2014年7月21日 (一) 13:00 (UTC)
- 您必须填提名类别,您可以填:
- 候选
- 候選
- 重审
- 重審
- GAN
- gan
- GAR
- gar
- 目前留着不填就会模板失效,那我就应该探讨进一步改良模板。--175.156.242.240(留言) 2014年7月21日 (一) 13:09 (UTC)
- 感谢说明,以后会更加注意。辛苦了。--Kou Dou 2014年7月21日 (一) 13:21 (UTC)
- 您必须填提名类别,您可以填:
- (:)回应:多谢指教。然而我在提交候选时确实是用的您那个链接,“提名原因”参数处写了一段话,预览不出来、而且保存了之后就消失了。所以才剪切出来重新提交。--Kou Dou 2014年7月21日 (一) 13:00 (UTC)
- @Kou Dou:您还没发现?我早前已于上个月将候选和重审的模板两者合并,现在您要提交评选还请前往这里。此外,我认为您也应该学习维基模板的运作,多研究维基幕后工作。--175.156.242.240(留言) 2014年7月21日 (一) 12:52 (UTC)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学术水平不足,资料零碎,欠来源。希望有精于文字学或语言学的编辑加以改写。Banyangarden(留言) 2014年7月22日 (二) 02:36 (UTC)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脚注严重匮乏。--Zetifree(留言) 2014年7月22日 (二) 03:34 (UTC)
- :0支持,3反对,撤消。--125.90.109.58(留言) 2014年7月28日 (一) 16:32 (UTC)
关于“160画的汉字”
条目里的这段内容“一说160画的四个“雷”的古字,即由4个“𩇓”组成。见于《集韵》”比较可疑,因为本人查看了集韵第二卷,并未发现此字。如果真有,请注明具体位置。
--Ming Fan 617(留言) 2015年7月13日 (一) 02:41 (UTC)
删除了疑似原创研究内容
在“汉字的特点”一节中有比较明显的疑似原创研究内容,现已删除:
漢字是「表意文字」的一點見解: 任何口語均是以音節表達意義,文字是口語(語言)的書寫符號,而最少的音義結合體就是語素,漢字可說是音節兼語素的紀錄符號。早期的漢字(如甲骨文、金文、篆書等)是以各種特定的表意符號表現語義(語素),可說是一個文字符號紀錄一個語素的意義,即因義而構形。閱讀這些文字可從字的形態上掌握意義,以此而說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可成立的。然而,在早期漢字經隸定後,已再非如此,漢字已被線條化、簡化了。早期漢字已漸成造新字的基本部件,即現佔漢字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形聲構形字,由於這些字有着早期漢字的基本作部件,可以此而猜測詞義,可是這些字的形體並不能完整、直接地表達語素的意義,所以不宜就此把漢字定為是「表意文字」。
--蓝色☆枫叶♂拉呱 2016年5月14日 (六) 14:21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汉字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appsrv.cse.cuhk.edu.hk/~irg/irg/irg27/IRGN1250_Japan_Withdrawal_from_D.pdf 加入
{{dead link}}
标记 - 向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620163409/http://chineseetymology.org/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7日 (四) 07:02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汉字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hanja.re.kr/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207034334/http://www.hanja.re.kr/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7月29日 (日) 07:16 (UTC)
全世界有大量人们使用印章,也成了所谓华人吗?
有管理者认为:‘全世界有大量人们使用印章,也成了所谓华人吗?’遂将‘华人’二字改为‘汉人’,若全世界大量人们使用印章并非华人,那全世界大量人们又如何得知是汉人呢?
各国多有文字符咒,知名者如泰国降术、招财术,但在汉字一节做举例,自然只在汉字符咒的文化,并无人认为全世界使用符咒者皆是汉人。
在‘汉字’一节提印章文化,自然是以汉字印章为主,而汉字印章并非只有‘汉人’使用,台湾原住民非‘汉人’亦使用汉字印章,故不适合使用‘汉人社会’,而是要包含汉人、多元中华文化的词,相对‘汉人社会’而言,‘华人社会’至少已包含更多‘非汉人’。 小澄(留言) 2021年2月26日 (五) 16:26 (UTC)
- 敝人建议将“汉人社会”改为“汉人”。--Matt Smith(留言) 2021年2月27日 (六) 05:31 (UTC)
借维基百科自我宣传
我在脸书上见到此人的名片自称:维基百科》世界第一个 汉字翻转 阴阳文字 镜射文字 发现者。顿时觉得不妥。维基百科通常不会这样认证。名字查非此人,结果在汉字的段落汉字艺术找到三组相似的文字,由同一个用户编辑。我是建议删掉,不知道各位觉得如何?另外,此人不可能是第一个发现中文可翻转者。又,这是否适合放在汉字艺术下,我还收藏过花鸟书法之类的东西,应该不能算是一种分类吧,还分成三种。--Cherjau(留言) 2023年6月14日 (三) 16:19 (UTC)
- 自我宣传,这种艺术应早就有,来源也无“第一个”之说。“阴阳文字”和“镜射文字”全部是一手来源。赞成直接移除。--YFdyh000(留言) 2023年6月14日 (三) 18:2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