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批判性思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批判性思维(英语:Critical thinking),或称批判性思考思辨能力严谨的思考明辨性思维审辨式思维等,是对事实证据、观察结果和论据的分析以形成判断。也是积极和熟练地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和/或评估从观察、经验、反思、推理或交流中收集或产生的讯息的智力训练过程,作为信念和行动的指南。[1] 该主题存在几种不同的定义,通常包括对事实证据的理性怀疑和不带偏见(英语:Bias)的分析或评估。 批判性思维是自我导向、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2] 它的前提是同意严格的卓越标准并谨慎使用它们。 它需要有效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先天自我中心主义[3][4]民族中心主义等的承诺。

批判性思维一词描述了合于理智反思性思维[5]。将外行人的思维导向科学的方法论标准(参见科学方法)尤为重要。 外行人在知识社会中扮演公民的角色尤其重要。[6]

历史

批判性思维的最早记录是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教导。 其中包括柏拉图早期对话的一部分,苏格拉底在道德问题上与一个或多个对话者进行接触,例如质疑苏格拉底逃离监狱是否合适。 [7]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反思[7]

苏格拉底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不能依靠那些"权威"的人。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一个人要过上好的生活,或者要过上值得过的生活,他必须是提问者,或者必须有一个质疑的灵魂。[8]他确立了在我们接受值得相信的想法之前提出深入思考和问题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确立了这段话的重要性:“寻找证据,仔细研究推理和假设,分析基本概念,不仅要注意说了什么,而且也要注意做了什么”。[9]苏格拉底在提问方式中强调,需要思考清晰和逻辑的一致性。他问人们问题,以揭示他们的非理性思维或缺乏可靠的知识。苏格拉底证明,拥有权威并不能确保准确的知识。他确立了质疑信仰的方法,密切检验假设,依靠证据和合理的理由。柏拉图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教导,并发扬了批判性思维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和随后的希腊怀疑论者完善了苏格拉底的教导,运用系统思维和提问,从一目了然地确定现实的真实本质。[10]

苏格拉底为批判性思维的传统设定了议程,即反思地质疑通常的信念和解释,仔细区分合理和合乎逻辑的信念,和另一些它缺乏足够的证据或合理基础来保证的信念——无论这些信念对我们本土的自我中心主义多么有吸引力,无论它们如何服务于我们的既得利益,无论它们多么舒适。

定义与内涵

“批判思维”翻译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一词。这个英文词语最早出现在 1815 年的英国文学杂志《批判评论》中。不过这个词语当时的意思大概是泛指文学评论。这个词语的意义后来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慢慢改变。到19世纪末期时,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思考方法,以及教学目标。例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这个理念时,也用到“批判思维”这个名称。不过,也有与杜威同期的学者比杜威更早用到“批判思维”这个名词。[11]

在1941年最早提出此观念的美国学者Edward Maynard Glaser认为“批判性思考”必须具备三项特质:

  1. 倾向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
  2. 对理性探索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所认识。
  3. 有技巧地应用上述的方法。[12]

1990年,一群美国学者发表了联合声明,对“批判性思考”做了以下界定:

我们认为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断,并对判断的基础就证据、概念、方法学、标准厘定、背景因素层面加以诠释、分析、评估、推理与解释……有理想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凡事习惯追根究底,认知务求全面周到,判断必出于理据,心胸保持开放,态度保有弹性,评价必求公正,能坦然面对主观偏见,判断必求谨慎,且必要时愿意重新思量,对争议点清楚了解,处理复杂事物有条不紊,搜集相关资料勤奋不懈,选取标准务求合理,专注于探索问题,而且在该问题该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坚持寻求最精确的结果。[13]

技能

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思考技能包括:解读、分析、评估、推理、解释、自我修正...等。 [14]

态度

批判性思考的特质在于对想法与信念做细致的分析与评判,借由拒绝不恰当的想法,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与真相,也避免因错误认知产生不当决策而造成遗憾。批判性思考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求得最理性、客观的判断;另一方面,也帮助我们建立严谨而扎实的推理结构,更容易令他人理解与认同。

许多人认为批判性思考就是批评他人,不仅缺乏建设性,也是粗鲁无礼、不怀好意、狂妄自大的。然而,如果他人是对的,我们并不需要批评他;如果他人是错的,批判性思考令我们有能力辨识他们的错误。但有时对错无关紧要,有时礼貌更为重要,必要时更需顾着对方面子,给予对方台阶下,帮助对方会比批评更好。因此,公开攻击、声讨他人并不是批判性思考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反的,滥用批判性思考批判他人以致于惹人生厌也不是应有的态度。[15][16]

低级的批判思考者(即持有弱批判性思维者)人们称作诡辩家,他们有娴熟的思考技巧,却不管自身思维是否有明显问题,他们善于挖掘他人的思考漏洞,用种种手段、技巧赢得辩论、打动他人、谋取利益。[来源请求] 亚里士多德在《辨谬篇》的第二章提到:“诡辩家的艺术式只有智慧的表象,没有真实的智慧,诡辩者是通过看起来有智慧但不真有智慧的方式来赚钱的人”。[17]

然而,高级的批判思考者(即持有强批判性思维者)是公正无私的,他们试图评论一切推理的真正优点与缺失,无论出于自己或他人。他们不会控制他人或逃避真相,而是用有道德、负责任的态度思考问题,他们愿意聆听自己未必赞同的论点,如有更正确的推理,也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或立场。[18]

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性

通过引用各自的许可问题[a]、证据来源、标准和规范等等,批判性思考在所有专业界别及学术领域中尤其重要。在科学怀疑精神的框架下,批判思考的过程涉及精心的采集和诠释资讯,并达至合理的英语Theory of justification[19]结论。在仅反映应用本质的情况下,批判思考的概念及原则能应用于任何情景 ,所以批判思考形成一个横跨多个相关思考方式[b]的系统,这些思考方式包括人类学思维、社会学思维、历史思维、政治思想、心理思维、哲学思维、数学思维、化学思维、生物思维、生态思维、法律思维、伦理思想、音乐思维,或像画家、雕塑家、工程师、商人一样思考。换句话说,虽然批判思维的原则通用于不同范畴,但应用时应反映上文下理英语Contextualism[c]

由于能赋予人分析、评鉴、解说和重构思维的能力,从而降低采纳、按照错误观念行动或思考的风险,因此批判性思考在学术界倍受重视。

译名争议

“Critical 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而日语汉字译法“批判的思考[d]与英语原文名称“critical thinking”都有人认为会令人联想到负面的批评(criticize)[21]。常见翻译“批判性思考”[22]的“批判”两字在中文语境容易令人联想到否定、质疑,与“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的意义有所差距[23]

为此,香港教育评议会[24]曾建议译为“明辨性思维[25]香港政客、前保安局叶刘淑仪则认为应该译作“严谨的思考[26][27];亦有人主张译为“审辨式思维”或直称“慎思明辨[28]。教育局在最新的文件中译更新为“慎思明辨”。

负面思考一词

精神科医师最上悠于2009年在其著书提倡"负面思考",内容包含这类人能够批判的思考,但常常会被社会误解为唱衰者,同时书中谈到自身治疗时遇到正面思考者有一部分的过激族群,如强逼得到癌症末期太太用快乐的心态接受治疗,并猛烈批评末期治疗没见效她治疗失败是因为想法悲观,这类过度强逼人的态度,点出正面思考的极限和不能达到的或甚至反而有害的方面。[29]

注释

  1. ^ permissible questions
  2. ^ modes of thought
  3. ^ Contextualism可译作脉络论[20]、语境论或文脉主义日语文脈主義
  4. ^ 参见日文条目批判的思考日语批判的思考

参考文献

引用

  1. ^ Edward M. Glaser. 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ICAT, US)/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2. ^ Clarke, John. Critical Dialogues: Thinking Together in Turbulent Times. Bristol: Policy Press. 2019: 6. ISBN 978-1-4473-5097-2. 
  3. ^ Piaget's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www.telacommunications.com. [2018-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y 2019). 
  4. ^ It's a Fine Line Between Narcissism and Egocentrism. Psychology Today. [2018-04-03]. 
  5. ^ Robert H. Ennis. 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PD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18-07-2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PDF). [2021-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27). 
  6. ^ Template:Webarchiv abgerufen am 2. Juli 2014.
  7. ^ 7.0 7.1 Visser, Jan; Visser, Muriel. Seeking Understanding: The Lifelong Pursuit to Build the Scientific Mind. Leiden: BRILL. 2019: 233. ISBN 978-90-04-41680-2. 
  8. ^ Stanlick, Nancy A.; Strawser, Michael J. Asking Good Questions: Case Studies in Eth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2015: 6. ISBN 978-1-58510-755-1. 
  9. ^ Chiarini, Andrea; Found, Pauline; Rich, Nicholas. Understanding the Lean Enterprise: Strategies, Methodologies, and Principles for a More Responsive Organization. Cham: Springer. 2015: 132. ISBN 978-3-319-19994-8. 
  10.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ritical Thinking. www.criticalthinking.org. [201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11. ^ Lau, J. Y. (2024). Revisiting the origin of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1-10. Revisiting the origin of critical thinking. 
  12. ^ Edward M. Glaser,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 译文参见立法会 CB(2)222/08-09(01)号文件:Critical Thinking 的翻译问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Dr. 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a report for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1990. 存档副本 (PDF). [2014-04-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26). 
  14. ^ 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s It and Why Does It Count.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8: 1–16 (英语). 
  15. ^ Critical Thinking, fifth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Skills, ch.1.2.
  16. ^ 《问对问题,找答案—批判性思考的智慧学》,作者序。
  17. ^ Aristotle; Translated by W. A. Pickard-Cambridge. 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18. ^ 《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第一章、成为公正思考者。
  19. ^ 高, 基存. 基礎論與融貫論 (PDF). 香港中文大学: 12. 2001年7月 [2016-01-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11). 
  20. ^ 赵, 毅衡; 胡, 易容. 符號學: 傳媒學辭典. 新锐文创. 2014年10月: 430 [2016-02-01]. ISBN 97898657162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21. ^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2011: 2 [201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8) (英语). Some people think critical thinking means criticizing others all the time, which is not constructive 
  22. ^ 批判性思考即為通識教育. 1997 [201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23. ^ 萧雪桦. 筆下留情: 「批判性思維」何如「學、問、思、辨、行」.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24. ^ 外部参见 Education Converg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香港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在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的部份發言(第二節1分55秒開始). [201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26. ^ 葉太﹕教局錯譯英文. 香港: 明报. 2007-05-09 [201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27. ^ 立法會 CB(2)222/08-09(01)號文件:Critical Thinking 的翻譯問題 (PDF).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0). 不少学生只是按字面解释,误以为批评即等同思考,对很多事情还未作深入的分析,便妄下定论,对他们分辨事物的逻辑能力,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8. ^ 宋国明. 谈谈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一词的中文翻译. 2011-12-05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5). 
  29. ^ 负面思考的力量 最上悠着、朱丽真翻译 民国98年04一版,商周出版 ISBN 978-986-6472-37-4

来源

书籍
  • 尼尔‧布朗、史都华‧基理:《问对问题,找答案—批判性思考的智慧学》. ISBN 9867969669
  • 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2006. ISBN 9787802251861.
  • Stella Cottrell,《批判性思考:跳脱惯性的思考模式》,2010. ISBN 9789861847726.
  • J. Y. F. Lau,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2011. ISBN 1118033434 (英文)(繁体中文):2013 ISBN 978-986-318-172-9、2015 ISBN 978-986-318-407-2
  • Jonathan Lavery, Willam Hughes, Critical Thinking, fifth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Skills, 2008. ISBN 1770481117.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