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46″N 115°8′17″E / 32.14611°N 115.13806°E / 32.14611; 115.13806
光州,中国古代城市,光州本州境即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境,光州城即今潢川县城。唐建光州,清雍正二年升格为光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政区改革,光州本可改称光县,嫌与邻封光山县凌夺,查黄水自湖北麻城县东流至州西北,名曰潢河,故改称“潢川县”。[1]
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为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有“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自公元220年置弋阳郡开始直到1952年潢川专区撤并,在长达1700多年的时间内,光州(今潢川县)历朝历代均为豫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
光州为黄国故里,是诸侯向东南沿海开辟探索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各氏族南迁北移的重要枢纽。[2]光州小商品商业发达,素有豫南小苏州、小汉口之称。
历史沿革
古代
据《禹贡》载,光州为扬州之域。汉朝时为汝南郡地。三国曹魏黄初元年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所。南朝梁设置光州,在东魏、北齐、北周占据时,因与山东的光州(治今山东省莱州市)区别,称为南光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淮南郡,定城县直属光州。大业三年(607)光州改为弋阳郡,定城属之。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另置弦州,定城为治所;贞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定城属光州。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天宝元年(742年)改光州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唐朝时,户三万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万八千五百八十。下辖五县:定城县、光山县、仙居县、殷城县、固始县[5]。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改为光山军,不久又为光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避金海陵王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州。定城均为州郡治。嘉熙元年(1237年)兵乱,光州徙治金刚台。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讨司,三十年光州改为汝宁府。定城为治所。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县入光州。四年光州属中都临濠府(治今安徽省凤阳县),十三年仍属汝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光州直隶州。
近现代
民国初,废府州设道尹。民国二年(1913年)光州改为潢川县[6],属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为汝阳道);1928年5月河南省境划为14个行政区,潢川为第十三行政区治所。1932年8月成立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潢川。1934年4月署治曾迁至经扶,旋即返潢。
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潢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和鄂豫区二专署同迁县城设治,5月撤消鄂豫区所辖一、二专署,合并为潢川专署,属河南省人民政府,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新县7县,潢川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潢川县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信阳、潢川两专署合并,潢川县隶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6月9日开始,属信阳市至今未变。
地理
名人
文化
豫南“花鼓灯”戏在本地有重要的群众基础,各乡镇都有花鼓灯艺人和表演团体。
刺史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后梁 龙德三年( 923年)、后唐 清泰三年(936年)、后晋 天福十一年( 946年)、后汉 乾祐三年(950年)、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各政权实领的节度使及府、州、军。曾置后废、改名、改隶他区或为他国势力所占领者,于字中以划线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节度使、府、州,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在前标明曾用名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