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島山炮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島德國建築群
青島山炮台遺址

青島山炮台地下掩蔽部入口,右側為現入口,左側為原次入口,2020年1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青島市市北區興安支路1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899年
編號6-0000-5-095
認定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青島山炮台,或稱京山炮台,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市南區交界處青島山上兩座青島德佔時期德軍炮台的總稱,包含海防炮台俾斯麥山炮台(德語:Bismarckberg-Batterie),日軍稱為俾斯麥山南炮台(ビスマルク山南砲台),以及陸防炮台12號炮台(Batterie XII),日軍稱為俾斯麥山北炮台(ビスマルク山北砲台)。該炮台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青島戰役,戰後其火炮及火炮殘骸被拆除,但仍為軍用。1997年,青島山炮台遺址經整修向遊客開放,是青島市內現今唯一作為景點對外開放的德軍要塞遺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歷史

1903年,在小泥窪青島匯泉角三座海防炮台基本完工之際,膠澳總督府決定部署可同時對海、對陸射擊的重型榴彈炮以完善防禦工事,並將俾斯麥山(今青島山)選定為安裝地點。1904年,軍事工程師穆勒(Müller)完成了俾斯麥山炮台的設計,預定1905年夏季竣工。炮台安裝了4門從克虜伯訂購的280毫米口徑榴彈炮,其裝配在克虜伯工廠裝配師巴雷(Barray)的指導下進行,1906年6月18日舉行了試射[1][2][3]

俾斯麥山炮台完工後,德軍又於1907年以前在俾斯麥山北坡建造了12號炮台。但直至一戰前夕,德軍才在此安裝了1900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從清軍繳獲的、此前被擱置在炮兵倉庫里的2門210毫米加農炮,並於1913年7月29日試射[1]

一門被德軍自毀的280毫米榴彈炮

1914年8月至11月的日德青島戰役期間,俾斯麥山炮台由德軍軍官3人、士兵100人駐守,12號炮台由軍官2人、士兵19人駐守[1],炮台主要向陸上前線轟擊。10月31日,日英聯軍總攻開始時,俾斯麥山炮台遭炮擊重創,一門火炮失去戰鬥力[1][4]。11月7日凌晨德軍前線第三第二步兵堡壘被突破後,日軍開始向太平山、青島山各炮台進攻。約6點15分,德軍將俾斯麥山炮台火炮自毀。約6點30分[2],日軍步兵第56聯隊日語歩兵第56連隊一部佔領俾斯麥山炮台,俘虜德軍約30人,大約同時,日軍56聯隊一部在48聯隊一部配合下佔領山北坡的12號炮台[4]。同日,駐青島德軍投降[2]

此後,青島山炮台先後由日軍國民革命軍使用。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青島以後,青島山炮台曾為北海艦隊岸防一團的地下指揮部,1962年交給北海艦隊航空兵高炮二團守衛,1976年冬在此處最後一次駐訓新兵[5]

1984年7月27日,青島山炮台遺址以「京山炮台遺址」之名列入第二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6]。1987年,青島山公園竣工開放。1990年(一說1992年[7]),經與北航司令部協商,青島山炮台遺址交由地方政府管理[5]。1996年,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青島山炮台遺址以向遊客開放,並將青島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青島山炮台遺址展覽館建設項目列為青島市1997年15件大事之一。1997年11月12日,德國佔領膠州灣事件100周年之際,青島山炮台遺址地下掩蔽部正式修復開放。1998年,青島山炮台遺址展覽館落成開放(後來改建為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青島山炮台遺址後來先後列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8]。2000年,青島山炮台遺址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9]。2006年5月25日,青島山炮台遺址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擴展名單[10]

結構

俾斯麥山炮台(南炮台)

青島山砲臺地下掩蔽部平面簡圖

青島山炮台位於海拔128.5米的青島山上,其中俾斯麥山炮台(南炮台)位於青島山東南坡的一處凹地中,背靠青島山主峰,南臨匯泉灣[8],裝備4門280毫米12倍徑榴彈炮英語28 cm Haubitze L/12,其口徑為青島德軍各炮台之冠,射程10.5公里[1],可360度旋轉,可控制西起團島、東至浮山灣的海域[2]

俾斯麥山炮台地下掩蔽部以開挖、澆築、回填的方式建造而成[8][7][11],四座火炮嵌入地堡,其前方有高掩體阻擋敵方海上觀察與射擊,暴露在外的部分僅有出入口和觀測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2][3]。地下掩蔽部主體平面長63.8米,寬23.8米,佔地面積1518.44平方米,主體3層,局部5層,共有大小房間40餘間[8]。最初有兩處出入口,主入口位於西南角,附近為後勤區,有鍋爐房、發電機房、廚房等輔助用房6間,其後側以一條長17米、寬1.5米、四段30級台階的通道連接主體部分中央通道。次入口位於北側,其內以一條長17.3米、寬0.95米的斜坡通道通往主體部分[2]

掩蔽部最上層為觀測所,由裝甲瞭望塔與值更室組成。裝甲瞭望塔是在德國分段鑄造後運抵青島裝配而成的,總重160噸,塔座由4組厚達20厘米的鋼板經螺絲鉚合而成,使用的螺絲直徑10厘米[11],南側與西側各有兩處向外凸出的射擊孔,塔座上安裝半球形塔冠,塔冠與塔座結合部為滾珠軸承,有44顆直徑5厘米的鋼珠[12],可360度旋轉。裝甲瞭望塔至今保存完整可旋轉。裝甲瞭望塔下方以鐵梯連接值更室,其下方有水井和蓄水池[2]

掩蔽部中層為主體部分作戰區,中央為東西貫通的中央通道,連接主入口。通道南側東西排列房間15間,北側為4個直徑6.6米的圓形炮位及其他若干房間,每處炮位南側有彈丸室和藥筒室,中央通道及炮位與彈藥室之間鋪設輸彈軌道,其他房間有電報室、備件庫、士兵住室等等[3]。掩蔽部西北側為軍官住室,有兩層7個房間[2]

此外,炮台還在青島山山頂設有第二指揮台,地下兩層,由指揮塔台、值更室及一間小輔助房間組成[2][3]

1914年日軍佔領後,將4門火炮殘骸拆除後在炮座上增築立柱,頂部封頂,覆土填平[2]

12號炮台(北炮台)

12號炮台(北炮台)位於青島山西北坡,海拔近100米,依山坡而建,由彈藥庫、南北兩個炮位和東南方的小型觀察指揮所組成。掩蔽部面積近400平方米[8],兩側各一處五邊形炮位,西側無圍擋。炮台朝向東北方,可向浮山台東四方一帶射擊。炮台裝備2門210毫米30倍徑加農炮,射程11.4公里[1],未裝備防破片護罩[2][3]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約爾克·阿泰爾特著 青島市檔案館編譯. 《青岛城市与军事要塞研究:1897-1914》.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36-7274-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袁賓久, 穴地百年藏匿影——探考青岛山炮台遗址, 市南人文歷史研究 (總第45期)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人文歷史研究會), 2022-12-15, (總第45期) 
  3. ^ 3.0 3.1 3.2 3.3 3.4 袁賓久. 《青岛老建筑之旅》.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670-2126-6. 
  4. ^ 4.0 4.1 參謀本部 (編). 《大正三年日独戦史 上》. 東京偕行社. 1916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0). 
  5. ^ 5.0 5.1 閻寶鵬, 青岛山炮台史略, 史鑑 (第13期) (青島市史志辦), 2003-10, (第13期)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1) 
  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五篇 文化艺术,第十章 文化遗存. 《青岛市志(1978-2005)·文化卷》.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3 [2024-02-22]. ISBN 978-7-5144-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7. ^ 7.0 7.1 青島市文物局;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青岛文物志》. 北京: 中國出版社. 2004. ISBN 988-97146-6-1. 
  8. ^ 8.0 8.1 8.2 8.3 8.4 張樹楓. 青岛山炮台遗址修复开放纪实. 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0. ISBN 7-5436-2186-X. 
  9.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10.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島政務網. 2006-06-10. 
  11. ^ 11.0 11.1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 (編).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12. ^ 魏超. 德租时期青岛海防遗迹特点与海洋性文化遗产保护. 青島市文物局 (編). 《青岛明清海防遗存调查研究》.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