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斂之
英斂之(1867年11月23日—1926年1月10日),滿族,老姓赫舍里氏,漢姓郁,名英華,字斂之,以字行,號安蹇,又號萬松野人,教名文森蒂斯(Vincentius),滿洲正紅旗人,清末民初教育家、記者,保皇黨、維新派人物,中國近代天主教精神領袖。《大公報》及輔仁大學創辦人之一。其妻淑仲是愛新覺羅氏,恂勤郡王允禵的後裔。
生平
1867年11月23日,英斂之出生於北京的旗人家庭。漢姓為郁,名英華,幼年家貧,未接受正規教育,自幼習武從軍。1888年,他成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並自學法文。1898年4月,撰文《論興利必先除弊》。戊戌變法失敗後,恐被株連,潛往外地。
1899年8月,在澳門《知新報》上發表《黨禍余言》,對變法失敗「深感鬱結,心不能已」。1900年3月,到雲南擔任法國駐蒙自領事館書記。由於當地常發生教案,於7月隨領事返回天津。
1901年4月,天津紫竹林天主堂總管柴天寵提議集資開辦報館,邀英斂之進行籌備。1902年7月17日,《大公報》在天津發刊,英斂之兼任總理和編輯工作,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辦報宗旨,每日為《大公報》作社論。1906年7月1日,與《北洋日報》等聯名發表《告天津各報大主筆書》,發起組織中國近代第一個新聞團體「天津報館俱樂部」,作為同業「研究報務、交換知識」的場所。1912年,他和好友馬相伯一起上書教廷,請求創辦一所天主教大學。1916年,英斂之將《大公報》轉手售予王郅隆,遷居北京香山靜宜園,創辦香山慈幼院和輔仁社。
1926年1月10日病逝。去世後的次年,輔仁大學在北京正式立案。
著作
生前曾將所撰報刊文論匯編為《也是集》、《敝帚千金》等。在廣東省臺山市上川島時留下了詩句:「三洲荒島跡,萬國盛名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