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郡,中國古郡名。《漢書》載為漢武帝滅南越國而置。但傳世秦代官印中有「蒼梧侯丞」之文,可知蒼梧郡實為秦代始置[1]。
建置沿革
秦代
秦代蒼梧郡地域,大約在湖南省南部的灕水之東、零陵以南,及廣西西北部地區,在漢代蒼梧郡以北,大致相當於漢代零陵郡、桂陽郡一帶。秦代蒼梧郡治所不詳,其領縣可考者有:蒼梧、營浦、南平、冷道、舂陵、洮陽、觀陽、桂陽、齕道、攸、零陵、郴、耒陽13三縣[2]。後為南越國所繼承,為南越國所屬五郡之一。
漢代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越國,置蒼梧郡。其郡治在廣信縣(在今廣西梧州市或廣東封開縣),屬交阯刺史部。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蒼梧郡領十縣:廣信、謝沐、高要、封陽、臨賀、端谿、馮乘、富川、荔浦、猛陵[3]。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王莽改蒼梧郡為新廣郡。東漢初復故。漢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縣。
六朝、隋唐
三國吳分蒼梧東北之臨賀、謝沐、馮乘、富川、封陽諸縣置臨賀郡,以合浦郡臨允縣來屬。晉分荔浦縣入始安郡,領十二縣:廣信、端溪、高要、建陵、新寧、猛陵、鄣平、農城、元谿、臨允、都羅、武城[4]。東晉、南朝時轄境日益縮小。梁置成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置封州。大業中改爲蒼梧郡,治封川縣,領四縣:封川、都城、蒼梧、封陽[5]。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梧州。領蒼梧、豪靜、開江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蒼梧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梧州。[6]。
首長
秦朝蒼梧守
南越國蒼梧王
漢朝蒼梧太守
孫吳蒼梧太守
晉朝蒼梧太守
劉宋蒼梧太守
註釋
徵引文獻
- ^ 《秦代政區地理》,頁110-111
- ^ 《秦代政區地理》,頁430-435
- ^ 《漢書》地理志
- ^ 《晉書》地理志
- ^ 《隋書》地理志
- ^ 《舊唐書》地理志
- ^ 見張家山漢簡《南郡卒史蓋廬、摰田、假卒史瞗復攸準等獄簿》。
- ^ 8.0 8.1 8.2 金鉷謹. 卷063. 廣西通志. 維基文庫 (中文).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金鉷謹. 卷050. 廣西通志. 維基文庫 (中文).
- ^ 明倫彙編/皇極典/第01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 (中文).
- ^ 丁福保. 牟子. 佛學大辭典. 維基文庫 (中文).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劉巴》:「引《零陵先賢傳》:『巴祖父曜,蒼梧太守。父祥,江夏太守、蕩寇將軍。時孫堅舉兵討董卓,以南陽太守張諮不給軍糧,殺之。祥與同心,南陽士民由此怨祥,舉兵攻之,與戰,敗亡。』」
- ^ 13.0 13.1 13.2 《三國志•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士燮》:「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朱符死後,漢遣張津為交州刺史,津後又為其將區景所殺,而荊州牧劉表遣零陵賴恭代津。是時蒼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吳巨代之,與恭俱至。」
- ^ 林富士. 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 (PDF).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95, 66 (3): 6–7 [2016年11月10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年11月11日).
- ^ 《藝文類聚•卷六•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廣記》:「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刺史。」
- ^ 《三國志•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步騭》:「建安十五年,出領鄱陽太守。歲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領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明年,追拜使持節、征南中郎將。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騭降意懷誘,請與相見,因斬徇之,威聲大震……」
- ^ 17.0 17.1 房玄齡. 卷57. 晉書. 維基文庫 (中文).
- ^ 解縉. 卷02342. 永樂大典. 維基文庫 (中文).
參考書目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後曉榮,2009,《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關中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河北地區 | |
---|
淮漢以南 | |
---|
待考 |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 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註明曾用名稱。 |
|
---|
|
|
|
註釋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標「*」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
|
|
---|
|
|
註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東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註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廣運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