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陽八八式步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陽八八式步槍
漢陽兵工廠製造的老式「漢陽造」
類型栓動式步槍
原產地 大清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889-1980年
使用方 大清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與戰爭/衝突辛亥革命
民國軍閥戰爭
國民革命軍北伐
第二次中日戰爭
二戰
法越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文化大革命
生產歷史
研發者德國步槍審查委員會
研發日期1888年
生產商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局
金陵兵工廠第二一兵工廠
生產日期1896-1944年
製造數量超過100萬支
基本規格
重量空槍:4.06公斤
長度1,250毫米
槍管長度740毫米

子彈7.92×57毫米圓頭彈
改膛後也可使用尖頭彈
槍機旋轉後拉式槍機
發射模式連發
槍口初速600米/秒
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
供彈方式5發漏夾,內置彈倉
瞄具機械瞄具:直立式表尺

漢陽八八式步槍,又俗稱「漢陽造」或「老套筒」,由末建立的漢陽兵工廠獲得德國授權生產的Gewehr 88步槍,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款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在清末的新軍一直到第二次中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韓戰都是中國各勢力武裝力量的主要步槍槍型之一,作為制式步槍在軍隊服役超過60年,可以說是20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輕武器裝備之一。「套筒」一詞指的是包覆於槍管外層的金屬管護罩,這項引人注目的設計原意,是為了防止槍托與和護木因膨脹或彎曲等外力導致槍管變形而影響射擊準確性,同時也能避免士兵在上刺刀時被槍管灼傷,但實際上在惡劣的環境中,砂石與和泥水反而更容易滲入外層金屬管護罩與槍管之間的縫隙且不易清除,進而增加了生鏽與磨損的風險,因此後來有部分的金屬套筒直接被焊裝在槍管外層。此外,生產廠方對新式無煙火藥的了解並不充分,不知其產生的膛壓比以往的所有彈藥都高,其所用鋼材的碳含量不足以讓膛室承受新式彈藥所帶來的壓力,導致膛炸事件四起,此一風波還令身為火藥生產商的猶太家族因德國國會議員指責而蒙受污名。

歷史

清末

位於武漢的中華第一槍雕塑

德國88式步槍是受了首次使用了無煙發射藥的法國8毫米勒貝爾M1886步槍的刺激,德國緊急成立一個步槍試驗委員會,多方借鑑,研創了7.9毫米1888式步槍。因為該槍是由這個委員會集體研製而成的,被稱作委員會步槍。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88或簡稱Gew 88),是德國第一種採用無煙發射藥小口徑(較當時彈藥口徑而言)步槍彈,配用子彈為7.92×57mm無底緣毛瑟圓頭彈,比毛瑟本廠的毛瑟M1889式早1年推出。槍全長1240毫米,槍管長750毫米,槍重3.9公斤,彈倉容量5發,曼利夏式漏夾供彈,初速638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外觀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槍管外包裹有一個全長型滑架。故在中國被稱為「滑架步槍」或「雙筒步槍」的俗稱,後來年久老化,又有「老滑架」稱呼。和後來常見的裝於槍管下側不同,老滑架的刺刀裝於槍管的右側。

有說基於清政府的洋務官員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註 1],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賣給了清政府。從清末史料到1980年代專著,將1888式步槍稱為「毛瑟步槍」的屢見不鮮。

1884年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意圖引進西方軍工體系,擺脫既往只能購買西方軍火的局限,其中一個重點是引進毛瑟M1871式11毫米口徑有煙火藥步槍生產線,計劃於廣州石門建廠。1889年張之洞轉任湖廣總督,將尚未建成的工廠搬至武漢漢陽。1894年工廠剛建成即遇失火,生產設備受損。此時德軍已傾向採用毛瑟原廠步槍為制式武器,M1888委員會步槍略顯過時,德方有意出售其生產線。張之洞獲悉M1888委員會步槍與新式的毛瑟步槍使用相同的「小」口徑無煙火藥毛瑟彈,與毛瑟M1871式形成代差,且經數年改良已改掉初期的一些問題,遂立即與德方協商將漢陽工廠改建,迅速達成合約,1896年新廠復建完成。在湖廣總督張之洞推動下在湖北建立的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的前身)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第一年生產了1千3百支步槍。因為漢陽兵工廠是八八式步槍最早、最主要的生產廠,所以也稱「漢陽造」。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由於88式步槍存在着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Gew98步槍將其取代。98式比88式整整前進了一代,特別是當其採用了S型輕尖彈後,比只能發射圓彈的88式的各方面有了巨大提升。88式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清政府。[1]

88式步槍誕生後,針對使用中發現的問題,歷史上改進五次:

  1. 1891年,加強槍管,改進彈膛前方的錐膛形狀。改進後稱作88/.型。
  2. 1896年,採用新的膛線,陰線深度從原來的0.10mm增加至0.15mm,以解決槍管磨損嚴重和膛壓過大容易產生事故。改進後稱作88/Z型。
  3. 1903年,改造槍管膛線,以便能發射直徑較大的S型尖頭彈。改進後稱作88/S型。以兼容98式毛瑟步槍的輕尖彈。
  4. 1905年,改進供彈機構,將曼利夏式漏夾改為橋夾。改進後稱作88/05型。
  5. 1914年,改進後稱作88/14型。

漢陽兵工廠在1904年對八八式步槍進行了改進,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去掉槍管外部套筒。但據清末史料,漢陽廠在投產之初就去掉槍管外部套筒。如《張文襄公全集》第101卷收錄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897年11月12日)《張之洞就湖北槍炮廠所造槍炮演放考試各情致督辦軍務處之咨呈》:「漢廠快槍,均仿德國小口徑新毛瑟式,惟將滑架改作單筒,計重九磅三兩,槍力彈力可及二千零五十邁當之遠。」宣統三年閏六月五日(1911年7月30日)《湖北兵工鋼藥兩廠所造槍炮鋼藥各件利病說略》:「查本廠所制七密里九口徑槍枝,原系仿照德國八十八年步槍式,惟八十八年式原有滑架,而漢陽始制之時已棄滑架不用,因此頭箍、中箍、木殼、望牌等處皆稍有更改。」由此,近現代史上中國各部隊使用的「滑架」步槍應均系德制原裝進口。

1910年漢陽兵工廠又進一步改進,增加槍管上護木,將直立式表尺改為固定式弧形表尺。在清朝末年雖然清廷一度希望將其停產改制(光緒三十三年式步槍)元年式步槍毛瑟1907式步槍的授權生產版),但是因經費不足此計劃並未執行。而漢陽造步槍也就逐漸生產並配發至兩湖新軍並持續生產到民國時代。1911年引發辛亥革命導致清政府垮台的武昌起義中,湖北新軍就裝備漢陽八八式步槍。

民國時期

金陵兵工廠

民國初期,由於北洋政府並未進行造槍機具更新,因此漢陽兵工廠仍持續製造八八式步槍,南京金陵兵工廠在此時更改設備製造八八式步槍。之後由於軍閥割據一方,機具更新不但不可能,連生產槍枝的經費也無着落,有時因無力添購材料直至停工,又加上連年戰亂,因此兩間兵工廠的步槍生產處於時開時停的階段。直到1927年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南京之後兩廠生產才逐漸穩定,仍作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據槍上序號推算,1910至1932年初產量為46萬支。

漢陽八八式步槍原本為在抗戰前夕,中正式步槍還未出現以前的過渡型槍枝,不過後來國民政府雖一度希望將生產漢陽造的步槍機械改造為製造中正式步槍,但是隨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使這項計劃延後,金陵廠與漢陽廠也因抗戰內遷後方,在內遷的過程中漢陽兵工廠(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槍廠遷往重慶,後來生產步槍的機具移交給遷到重慶的第二一廠(金陵兵工廠改組後的名稱),使得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生產集中在單一廠區,1939年復產,改稱為漢式七九步槍鞏縣兵工廠步槍部門被炸毀後中正式步槍的產能大幅下降,因此在抗戰時期漢陽八八式步槍仍在軍中佔有重要地位,二一廠的漢陽八八式步槍持續生產到1944年,廠內機具才完全修改為製造中正式步槍後才告停產。抗戰時在重慶第二一廠生產了207 164支。七九口徑圓頭彈到抗戰結束仍有大量生產。由於數量龐大且耐用因此仍持續在國共內戰中使用。

關於漢陽造步槍的改膛技術,漢陽造步槍源自於德國的M1888步槍,1903年德國推出的88/S型步槍開始採用S型尖彈,新的彈頭直徑為8.22mm(原來的圓頭彈為8.1mm),因此從這年開始,原本1896年定型的88/Z步槍都要改造槍管膛線,以便能發射直徑較大的S型尖頭彈。為防止誤用槍彈,在拋殼口前方的機匣位置上有「S」標記,稱為88/S步槍(Gewehr 88/S)。1905年開始對「S」型改進,主要是在「S」型步槍上改進供彈機構,此外還封閉了彈倉底部的開口,便使原本的M1888步槍擁有如同毛瑟系統一樣可以用橋夾進彈,而原本M1888步槍彈匣下面退夾用的開口,也用一塊鐵片封起來了,並且也可以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彈供彈射擊,稱為88/05步槍(Gewehr 88/05)。88/14步槍(Gewehr 88/14)與88/05式相同,但裝配和外表處理都比較差。其中88/05型和88/14型已經不使用漏夾,而改用橋夾,但最初改膛的88/S型仍在使用老式的漏夾。[1]在中國,從陸軍部文檔中可見,光是清宣統三年(1911年)的閏六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和七月二十七日,該部便經過信義禮和洋行分別購進這種「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槍」3萬支、2萬支和31,112支,並隨槍分別購進毛瑟尖頭子彈6,000萬發、4,000萬發和3,111.2萬發。進入民國以後,軍閥混戰,各路軍閥也通過不同渠道購進德製M1888步槍,比如1924年,廣東商團曾秘密購買該型步槍4,000支;比如1928年,滇軍曾通過法國代理商購進該槍5,000支。所有這些M1888步槍,都是經德國改造後發射毛瑟輕尖彈的型號。[2]同一時期,土耳其接手了許多德國的M1888步槍,當時的德國當局也幫助了土耳其軍隊所擁有的M1888步槍,進行了改造的工作。雖然在對日抗戰結束後的國共內戰,許多從日軍繳獲而來的三八式步槍九九式步槍,被國府軍改膛為以7.92×57毫米尖頭彈進行射擊。但根據現有的證據表明,除1934年,兵工署曾計劃改造漢陽造,使之與國軍主流的毛瑟輕尖彈兼容,並啟動了這項工程,而且也有初定名為民23式步槍被試製出來。但民23式步槍剛剛試製了少數的樣槍就停產了,轉而生產獲得了德國毛瑟24式標準型步槍全套圖紙的更先進的中正式步槍。漢陽造直到最後停產,也沒能達成與7.92×57毫米尖彈的兼容。[2][3][4][5][6]

因為統計資料匱乏,確定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總產量是比較困難的事。根據後來的槍上序號推算在1938年漢陽兵工廠遷廠之前漢陽八八式步槍製造數量大約是超過87萬支。由此推算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總產量超過了100萬支。

退役

韓戰時期依然可見漢陽八八式步槍的蹤影。直到韓戰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由軍援以及自產獲得大量蘇聯制式單兵武器後,漢陽八八式步槍才退出現役轉為民兵使用,到80年代才完全淘汰。

在中國近代史上,漢陽造頗為著名。在湖北武漢「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紀念碑上雕刻有漢陽造步槍的形象。在江西南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上雕刻着漢陽造步槍與軍旗的形象。

使用者

相關條目

註釋

  1. ^ 在中國國內一些舊有資料中曾將1888式委員會步槍(即Gew 88)歸入毛瑟步槍系統,事實上該槍的設計過程與生產環節與毛瑟步槍沒什麼關係,而是由德國成立了一個步槍審查委員會主導研製。該槍定型後,分別在但澤、埃爾富特、斯班道和安貝格幾家兵工廠生產,與毛瑟兵工廠也沒有任何的關係。但清未時期的洋務官員不甚了解,德國軍火商將1888式委員會步槍當成「毛瑟」步槍推銷給中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888式委員會步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槍炮世界網站。
  2. ^ 2.0 2.1 牛戈. 汉阳造到底能不能打尖弹. 知乎. 2019-06-07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3. ^ 牛戈. 新发现的汉阳造不能打尖弹的铁证. 知乎. 2019-06-07 [2019-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4. ^ 牛戈. 抬一杠——五问汉阳造打尖弹图个什么. 知乎. 2019-06-07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5. ^ 重慶21兵工廠廠長李承幹寫成於1947年2月的《抗戰中服務兵工回憶錄》。書中有這麼一段:「至於中正式步槍較漢式步槍優良之點,特列述於下……4.中正式步槍使用尖彈或重尖彈,與機槍同。漢式步槍只可使用圓彈,尖彈不能使用。」
  6. ^ 兵工署製作於1947年9月的《我國陸軍現用各種武器諸元手冊》,對於漢陽造使用的槍彈標示為:「初速:600米/秒。彈頭重:14.7厘米。全彈重:28.6厘米。裝彈具式樣:漏夾。」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