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郡
建置沿革
東晉南朝
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治所設於永寧縣,領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5年),分永寧縣立樂成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揚州立東揚州,永嘉郡改屬東揚州。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年),省東揚州併揚州,永嘉郡還屬揚州。[1]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復置東揚州,永嘉郡改屬東揚州。[2]
隋唐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永嘉郡,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並為永嘉縣,置處州。開皇十二年(592年),改處州為括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為永嘉郡,治括蒼縣(今浙江省麗水市),領四縣:括倉、永嘉、松陽、臨海。[3]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改永嘉郡為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溫州為永嘉郡,治永嘉縣,領四縣: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安固(今浙江省瑞安市安陽鎮)、橫陽(今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樂城(今浙江省樂清市樂成鎮)。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4]
人口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永嘉郡有6250戶,36680口。[1]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永嘉郡有10542戶。[3]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永嘉郡有42814戶,241694口。[4]
地誌
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誌,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行政長官
永嘉太守(323年—461年)
- 謝毅,晉穆帝時在任。[5]
- 孫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人,晉穆帝時在任。[6]
- 郭伯猷,東晉時在任。[7]
- 蔡邵,陳留考城人,東晉中期在任。[8]
- 謝鐵,陳郡陽夏人,東晉中期在任。[9]
- 司馬逸之,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為孫恩所殺。[10]
- 盧循,范陽涿人,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在任。[11]
- 駱球,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二月伏誅。[10]
-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出任,在郡一周,稱疾去職。[12]
- 顏延之,字延年,琅邪臨沂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13]
-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14]
- 檀道鸞,南朝宋時在任。[15]
- 袁王壽,南朝宋時在任。[15]
- 王休,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孝建中在任。[16]
永嘉內史(461年—466年)
永嘉太守(466年—493年)
- 何求,字子有,廬江灊人,宋後廢帝元徽中在任。[17]
- 王瞻,太原祁人,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除,詣闕跪拜不如儀,送付廷尉殺之。[18]
- 到撝,字茂謙,彭城武原人,齊高帝建元中在任。[19]
- 蕭毅,蘭陵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20]
- 江山圖,南朝齊時在任。[21]
- 庾曇隆,齊武帝永明末在任。[22]
永嘉內史(493年—495年)
永嘉太守(495年—552年)
- 范述曾,字子玄,吳郡錢唐人,齊明帝建武中在任。[23]
- 丘遲,字希範,吳興烏程人,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到四年(505年)在任。[24]
- 沈旋,吳興武康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25]
-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26]
- 蕭子恪,字景沖,蘭陵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27]
- 王筠,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除,以疾固辭。[28]
- 秦遠,蕭棟天正元年(551年)十月降於張彪。[29]
永嘉內史(552年—557年)
永嘉太守(557年—583年)
永嘉內史(583年—589年)
永嘉郡太守(607年—621年)
永嘉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南朝宋永嘉國(461年—466年)
永嘉國(461年—466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永嘉郡王 | 劉子仁 | 461年—466年 | 宋孝武帝第九子 | |
伏誅,國除 |
南朝齊永嘉國(493年—495年)
永嘉國(493年—495年)/桂陽國(495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永嘉郡王→桂陽郡王 | 蕭昭粲 | 493年—498年 | 齊文帝第四子 | |
伏誅,國除 |
南朝梁永嘉國(552年—558年)
永嘉國(552年—558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永嘉郡王 | 蕭莊 | 552年—558年 | 蕭方等子 | |
即皇帝位,國除 |
南朝陳永嘉國(583年—589年)
永嘉國(583年—589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永嘉郡王 | 陳彥 | 583年—589年 | 陳後主第三子 | |
陳亡,國除 |
參見
徵引文獻及註釋
- ^ 1.0 1.1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陳書 卷三 本紀第三》
- ^ 3.0 3.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4.0 4.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 《晉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 ^ 《搜神記 卷十》
- ^ 《晉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 10.0 10.1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 ^ 《宋書 卷一 本紀第一》
- ^ 《宋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 ^ 《宋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 ^ 《宋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 ^ 15.0 15.1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 ^ 《宋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 ^ 《南齊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三十五》
-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 ^ 《南齊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 ^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梁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 《梁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三》
- ^ 《梁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 ^ 《陳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 ^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 ^ 《梁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 ^ 《梁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
- ^ 《陳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 ^ 《陳書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