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華
易安華 | |
---|---|
出生 |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中國江西宜春 |
逝世 |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中華民國南京市 |
效命 | 中華民國 |
軍種 | 國民革命軍 |
軍銜 | 少將 |
易安華(1900年—1937年),字福如,號濟沈,江西宜春人[注 1],中國國民黨黨員,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生平
易安華生於1900年4月2日,肄業於江西省立第八中學,於1925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前往廣州並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憲兵科。畢業後,擔任中央憲兵團排長。1926年,以陸軍總部學兵團中尉排長之職隨軍北伐。1927年,因表現突出擢升中尉連長,任浙江省補充團連長。1928年,易安華進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9年入中央教導隊學習,結業後留任教導團連長。1930年,隨部參加中原大戰,固守杞縣雷寨,以一連之眾,挫敵數千,後連升少校營長、中校副團長。此後,教導團先後改編為警衛師、第八十七師,易安華於第八十七師中任中校副團長。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第八十七師奉命開赴上海作戰。此時,易安華任八十七師二六一旅五二二團中校副團長。此役中,該團接防薀藻浜、張華浜一線防線,配合友軍擊退日軍第三次總攻,取得廟行大捷。1933年冬,升任第八十七師第五二二團上校團長。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易安華隨八十七師奉命駐守閘北,因身先士卒,指揮有方,升任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上海失陷後,11月下旬,易安華所部奉命退守南京,防守光華門外復廓陣地。
陣亡經過
1937年12月,易安華所部奉命駐守光華門、通濟門一線。此前,易安華將妻子及3個孩子送回宜春老家送別時,叮囑道:「汝等領我的撫恤金,贍養家小」,又有贈言,曰「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為?吾妻存之。」12月10日上午,日軍炮轟光華門城門,小部分日軍突入南京城內。二五九旅奮勇反擊,易安華親率一個加強團向光華門東北方向的敵陣穿插。八十七師二六一旅旅長陳頤鼎[注 2][參 1]則率兩個加強營由光華門北側向南猛攻。此時,日軍入城先鋒被夾在城牆和易、陳兩部之間,易、陳二部又被夾在日軍前鋒與日軍後援之間。經過一晝夜的血戰,入城日軍遭全殲。中國軍隊重奪光華門陣地。此次戰鬥後,易安華雖頭部、腰部、臂部等5處負傷仍堅持不撤離,說:「我是堂堂的中國軍人,決不偷生而負國負民,我誓與將士們同生死,與陣地共存亡。」12月12日,光華門右翼雨花台陣地失守,左翼中山門陣地亦被日軍突破,易安華旅三面受敵,易安華指揮部隊向唯一缺口莫愁湖方向突圍,途中易安華腰部中彈身亡,遺體滾入了護城河,卒年37歲。遺體最終未運出南京城。同日於南京陣亡的將領還有憲兵副司令蕭山令中將,156師參謀長姚中英少將,160師參謀長司徒非少將等。
評價
1938年春,江西宜春民眾獲知易安華罹難消息,在箭道里[注 3]為他舉行萬人追悼大會,以燈草束裝作為衣冠冢,葬於宜春八景之一的化成岩南麓,供後世瞻仰。是時,蔣介石、張治中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紛紛寄電悼唁。
198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 易安华. 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黨史. 2009-04-28.[永久失效連結]
- 祭祀抗战先烈和遇难同胞的价值评析及思考.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1937網. 2005-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