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敵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敵人(英語:enemy,簡稱)一詞用於稱呼立場上與己方互敵的另一方(個人或群體)。而在電子遊戲術語中,敵人(英語:enemy sprites)則指與玩家所操控玩家角色對立的遊戲非玩家角色單位。

定義

廣義上的敵對關係可以指各種競爭關係,如感情糾葛的競爭者互相稱為情敵。敵人一般可根據以下兩項定義分辨:

  • 敵人是相對的,敵對雙方都可以稱對方為敵人。
  • 敵人的反義詞是我方、友方。

敵對的原因

一方面有因階級立場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刑事犯罪等衝突,而導致人們按照立場、國籍、民族、經濟地位等的區別分成互相敵對的陣營。另一方面也有競賽中的敵方。

階級立場

例如在《毛澤東語錄》的「誰是我們的敵人」一篇中,指出「阻撓中國革命事業的人」是中國人民的敵人。

意識形態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同盟國兩個陣營互相敵對,兩個陣營的民營企業人民也互相為敵。

經濟利益

例如在貧富懸殊現象中,社會中的草根階層可能產生仇富心理,視富商為敵人。

刑事犯罪

例如在暴力傷害類的刑事案件(如綁票搶劫)中,犯罪嫌疑人是受害者和警方的敵人。在校園槍擊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會攻擊他看到的任何人,把他的「敵人」的數量無限擴大。

競賽

在對抗性的桌上遊戲體育運動(如劍擊)和對抗性的電子遊戲中,玩家運動員之間在規則上也處於敵對關係。

例如在圍棋中,有一人使用白色的棋子,則黑色的棋子對他來說是敵子(敵人的棋子);在一場辯論中,會分為正方和反方,與參與辯論者持相反立場的參與者便是敵方,例如一名參與者站在正方立場,反方則成為該參與者的敵人。

電子遊戲中的敵人

在一些具對戰設定的的電子遊戲中,遊戲背景設定一般將玩家角色非玩家角色分成兩個或以上的敵對陣營,一些設定為玩家角色處於同一陣營與敵方陣營的非玩家角色對抗,一些則為除己方陣營以外的玩家角色和非玩家角色均為敵人,並以消滅敵人作為遊戲目標。

電子遊戲中的敵人包括通常較低級、在普遍地圖上遇到的怪物,以至敵方頭目(Boss)。在一般的角色扮演遊戲中,玩家可普遍在遊戲地圖上遇到敵人,在打敗敵人後,玩家可獲得經驗值以至隨機在怪物身上掉落的金錢道具等。一般而言,遊戲設計師會將經驗值和金錢的多寡以及道具的優劣設定為依該敵人的等級而定。通常打倒頭目後所獲得的經驗值和金錢比怪物為多,道具的品質也更優良;而打敗怪物所獲得的經驗值和金錢的多寡以及道具的優劣也依的等級而定。

作品虛構角色

小說戲劇影視作品和ACG作品中,常會為了表現矛盾衝突而設定相互敵對的陣營和角色,與主角為敵的角色稱為對立角色

例如在著名悲劇《哈姆雷特》中,主角的父親被他的叔叔殺害,則叔叔是主角的殺父仇敵;在肥皂劇中,家族之間和家族內部的恩怨情仇、爭產等衝突使人們互相敵對,常見親人之間反目成仇的描寫;在一些科幻電影中,來自外太空的怪物企圖征服地球,則它們是人類的敵人。

敵對的表現

一般來說,敵人會危害己方或友方的權利,或者妨礙己方或友方獲得利益。相對地,己方或友方也會對敵人造成妨害。例如:

  1. 互相敵對的國家在外交、經濟等層面上斷絕關係,彼此國內輿論指責對方政府,在國際上組織對敵國的經濟封鎖、經濟制裁等,直至派出軍隊進行戰爭。
  2. 在戰場上,軍隊用武器和肉搏攻擊敵軍。
  3.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侵害受害者,警察則追捕犯罪嫌疑人、將其逮捕或擊斃。
  4. 在棋類遊戲中,通常要用自己的棋子把敵子「吃掉」。
  5. 在《哈姆雷特》中,主角為了替父親報仇而殺死了他的殺父仇敵。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