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丁文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丁文江
中國地質學家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87年4月13日
 大清江蘇省泰興縣
逝世1936年1月5日(1936歲—01—05)(48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長沙市
籍貫江蘇省泰興縣
政黨無黨籍
配偶史久元
學歷
經歷

丁文江(1887年3月20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蘇泰興黃橋鎮人,中華民國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私立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

生平

丁家是當地鄉紳,祖父沒有功名。一直到15歲,丁都還受着傳統教育。1901年,龍研仙泰興做知縣在本地招考,他看中了丁文江,決定送他出洋留學。1902年秋,留學日本,期間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為刊物撰文。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他收到吳稚暉的來信,講到在蘇格蘭念書環境好,不受政治事務打擾,費用又便宜,所以他和李祖鴻莊文亞決定轉赴英國,研究動物學和地質學。暮春,他們三人搭乘一艘德國輪船前往歐洲,途經檳榔嶼時還曾拜訪客居於此的康有為。到了愛丁堡,他們的資費已經花光,見到吳稚暉後,吳和經濟狀況最差莊文亞到格拉斯哥半工半讀。他們在船上遇到了一位在中國行醫的傳教士,他建議丁和李到他的家鄉司堡爾丁唸中學。1906年,他進入了劍橋大學,1907年春轉入格拉斯哥大學。1911年,獲得動物學和地質學雙學位。5月,返國從法屬印度支那下船轉乘火車到雲南貴州進行考察。8月,返回江蘇老家,參加滿清政府學部遊學畢業生考試,獲得「格致科進士」名銜。同時在上海南洋公學任教。[1]

1912年冬,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在工商部礦政司下設地質科。次年2月,赴北京任工商部地質科科長,這時中國並無礦業人才,北大地質系應考人數也很少,幾近廢系。地質科中只有丁文江和章鴻釗兩人受過專門的學術訓練,他們延攬在北京外國專家到地質科工作。這年礦政司開辦地質研究所,丁文江、章鴻釗和北大地質系的索爾格承擔了大部分的教學。12月,赴山西雲南等地進行地質礦藏調查。1914年,翁文灝接替索爾格任教。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恢復地質系,地質科也更名為「地質調查所」。1919年2月,偕梁啟超去歐洲考察。五四運動時他也無可避免地參與了進去,結識了陶孟和胡適梁啟超等人。1920年,他和蔡元培聘請李四光和葛利普萊到北大任教。1921年,辭去地質調查所的工作由翁文灝接任,他前往熱河擔任北票煤礦公司總經理,同鄉劉厚生為董事。他一直負擔着家庭經濟的重擔,而且科學工作的阻撓不斷,這都影響了他的轉向,雖然他離開了學界,但仍保持着很大的影響力。1922年,參與發起中國地質學會,任副會長;主編《中國古生物志》和政治評論刊物《努力》。1923年發表《玄學與科學》論文,與張君勱開展了科學與玄學的論戰[2]

1925年秋,丁辭去了經理的職務,投奔孫傳芳幕下。1926年5月5日,出任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經過談判,於8月1日代表江蘇省政府與外國駐上海領團簽訂《收回上海會審公廨暫行章程》。丁文江出任總辦是他政治活動的重新開始,也是對五卅慘案的回應。但是這個選擇,也引發不少爭議。當時還在歐洲求學的傅斯年曾經因此向友人疾呼:「丁文江該殺!」。10月,孫傳芳的部下浙江省長夏超譁變,丁文江也參與了平叛。12月31日,他辭掉上海的職務,在北京隱退,後因張作霖的敵視搬到大連居住。次年,搬回北京,3月,前往廣西考察。12月,重返地質調查所。1929年到1930年夏,他到西南考察。

1931年秋,任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這年日本侵佔東北,受政治局勢驅使,1932年,為《獨立評論》撰文。同年任私立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1933年與翁文灝曾世英合編《中華民國新地圖》以及《中國分省新圖》。6月,離開上海前往華盛頓參會,後到歐洲訪問,9月到蘇聯旅行。1934年6月應蔡元培之請,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36年,他在湖南勘探煤礦。時值冬季,但是煤礦坑內濕熱,丁文江堅持親自下坑探查,出坑時全身衣服濕透,到旅館時把門窗緊閉,使用壁爐。第二天他沒有起床,才發現是煤氣(一氧化碳)中毒,緊急叫醫生急救,施以心肺復甦術。本來昏迷的情形有好轉,甚至一度在他堅持下,下床行走。不料後來卻因為心肺復甦術實施時壓斷肋骨,導致發炎,突然病情直轉而下而病逝。摯友傅斯年聞訊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1月5日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按其遺囑,葬於嶽麓山

督理湖北軍務兼省長宴請英國退還庚款委員團攝影。自左至右第一排依序為莊士敦、?、胡適齊燮元、威靈頓、陳嘉謨、安德森夫人、蘇希爾葛福王景春丁文江

著作

丁著《動物學教科書》,所遺地質考察材料,編成《丁文江先生地質調查報告》,於1947年出版。

丁著《梁任公年譜長編》為研究梁啓超之重要參考書。

丁文江還是中國第一個系統研究彝文的人。胡適曾著有《丁文江的傳記》一書,胡適說他是「一個歐化最深的中國人,一個科學化最深的中國人」(胡適:《丁在君這個人》)。

評論

林毓生認為他並未看懂康德理念論論述的精華部分[3]

家庭

參考文獻

  1. ^ Charlotte Furth. Ting Wen-chia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07-09. ISBN 9780674892705. 
  2. ^ 夏綠蒂·弗思; 丁子霖. 丁文江.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 ISBN 9787535700780. 
  3. ^ 林毓生,熱烈與冷靜,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6月,第174至175頁

延伸閱讀

中文

外文

  • China Before China: Johan Gunnar Andersson, Ding Wenjiang and the discovery of China's prehistory , Magnus Fiskesjö and Chen Xingcan , Bilingual ed. English/Chinese. 159 pages.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Ostasiatiska Museet), 2004; ISBN 91-970616-3-8 hardback.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