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討論:李學忠&林秀英/關於翻譯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明白您的意思?

我們翻譯時並未使用您所說的自動翻譯軟件,我們採用的翻譯方法,是英國大史學家吉本,所 說的Double Translation;您是外語學院出身的,應該知道這位第一流的大史學家;吉本在他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因為名滿天下,且精通拉丁文,法文,許多人遂向他求教學習外語的方法,他於是在他的回憶錄,談到他年輕時學習語文的方法,他說他採用的就是Double Translation 的方法;您的老師應該教過才是;事實上,我國的翻譯大師玄奘,也是採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會產生與傳統習慣的中文語法,在結構上大大不相同的文體;不但可以考驗中文的彈性與容受力,也可以壯大中文的生命;英國人就是在中世紀大量吸收拉丁式的文體,才形成今天通行全世界的英文;否則十世紀的古老英文,早就生命枯萎了;同理,中文若停留在尚書階段,豈不哀哉!英文可以拉丁化,中文為何就不能梵文化?不能英文化?我們的翻譯文章,有些人說讀不習慣,但是我們敢保證,絕對比尚書容易懂,絕對比司馬遷的史記容易懂。您覺得怪異之處,正是英文精彩之處;我們每天必讀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經,剛開始時,覺得不太習慣;讀久了,才覺得玄奘的偉大;最後考您一個問題:Double Translation這兩個英文字要如何翻譯?您若譯得出來,就知道其中奧妙! --李學忠& 林秀英 |一寸鐵工作室 12:34 2005年5月24日 (UTC)

兩位前輩,你們翻譯的文章我看不懂,了解到你們想把英文的語法結構介紹到漢語中來,但是顯然維基百科承受不了這樣的使命。維基百科還是為大眾看的,而且是為大眾所寫的,我想你們要做好被修正的思想準備。--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13:11 2005年5月24日 (UTC)

知我者,莫若我兄

我兄從事翻譯,體會出個中三昧,故我們的用心,被用心閣主人窺知;來到中文維基,早已做好上十字架的準備,誰願釘死我們,就隨他罷!所有翻譯過的文章,我們皆另存一份;一但上了中文維基,就任人修正了;百科全書的文章,只能算是開胃菜,故沒有版權的問題;真正的好菜,主菜,是可以藏諸名山,傳諸後世的;在中文維基認識許多高手,學到非常多的東西;英文版有關羅馬史的部份,有相當豐富的資料,而且隨時在修正中,我們在半年前所影印出的條目,半年後有的已面目全非;這就是進步; 這就是維基。故曰:知我者,莫若我兄。 --李學忠& 林秀英 |一寸鐵工作室 14:42 2005年5月24日 (UTC)


剛才看了兩位在金翅大鵬鳥頁面的答覆,才知道原來是兩位手工翻譯的。先表示一下敬意!對於漢語的發展和走向,本身就是一個博士論文的題目。無法在這裏說清楚,不過我想,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不能為了完美的語言而生造語言規則,這個苦頭在新文化運動中已經吃過不少。當社會上99%的人無法接受一種語法結構,而且並無推翻舊有語法的迫切需要的情況下,直接將外語語法套用在漢語上,結果必然同漢字羅馬化或者世界語一樣,就是成為觀賞性語言了。再者,我感覺兩位不僅在語法上推崇英文,而且在遣詞上也頗值得推敲。例如:

  • 他組成不自在的同盟...
  • 並且散播宣傳暗示
  • 一場龐大的戰役

如果說,英語語法有先進的地方,那麼在詞彙的選擇上,完全沒有必要另起爐灶。還希望與你們進一步交流。不過正如用心閣所說,維基百科承受不了這樣的使命,我們還是在遵循舊有語言的框架下進行漸進的改革吧。--Hamham 14:34 2005年5月24日 (UTC)


感謝兩位的回應。不過在下竊以為語言應是交流為先,況且絕大部分人到中文維基來不是來學英文的,兩位的這個譯本還是自藏自賞為好。如果兩位執意要使用這種方式,是否可以將原文附後,庶幾可使後來者明白到底原意是什麼。
另外,在下認為目下的漢語並不需要所謂的「拉丁化」,即便需要吸收一些外語詞彙,也不需要改動語法。在現代語言當中,以漢語為代表的孤立語語法是最為簡便的,主要靠詞序和虛詞來表達詞語之間的關係,英語這麼多年來的發展也是朝着這一方向,之間雖有彌爾頓等人使用「拉丁化英文」,但是始終處於孤芳自賞的書齋行為,難以抵禦「去拉丁化」的大趨勢。兩位提倡拉丁語法,實是棄漢語之長而拾他人之短,竊以為不智也。
所謂雙重翻譯,其實應該儘量避免,在翻譯的過程中,難免信息的扭曲和損失,原本能夠一次翻譯成功的,非要拉成兩次,豈非畫蛇添足?說到三藏法師譯經,我想,應該放在唐代背景下考慮,我讀般若經,並不覺得與當時其他文章有何不同,不知兩位「梵文化」一說何來?

金翅大鵬鳥(talk) 02:38 2005年5月25日 (UTC)

一句投火,半偈亡軀

首先要先向您致謝,您建立的條目:「民法大全」,與「羅馬法」,替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後者,連結到羅馬法教室,真是一座寶山也;這些都是我們研究羅馬史所必備的資料;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羅馬法學家,像:GaiusPapinianUlpianHerennius Modestinus,我們以為您不妨再多費心神將之譯出,以造福廣大的中文維基讀者也。有關翻譯語法的問題,因為牽涉到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位是原作者,一位是翻譯的人,必然會發生兩種不同的問題。一是,捨己從人; 完全屈就於原文的風格。二是,捨人從己,完全屈就於譯者的風格。究竟要選擇哪一種?就看需要的是什麼?英國大史學家吉本,他之所以定出Double translation的規矩,就是要求凡是翻譯他著作人,必須尊重他的文章風格,不可破壞他的文彩;這種要求,近乎苛求,但是吉本之所以為吉本,其理由就在此也。我們檢視英文版維基,有關羅馬史條目,發現歐美的貢獻者,幾乎都讀過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有些條目甚至明白的說出,要讀者自己直接去看吉本的大作;就像: Belisarius,這個條目,直接要讀者去看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四十一章; 我們遂認為:既然有心在中文版的維基貢獻有關羅馬史的條目,就要替中國人保持一點尊嚴,於是我們採取吉本所說的Double translation的譯法,等於是把歐美的貢獻者,都當成像吉本一樣第一流的作者,對歐美的貢獻者來說,這是最高的敬意,可是我們卻無法見容於中國人,所以,我們就像跳火坑一樣,非死不可。我兄臺專研羅馬法,不是外行人,故敢訴說衷腸,尚期諒察。 --李學忠& 林秀英 |一寸鐵工作室 09:33 2005年5月25日 (UTC) 昨日忙於學業,疏於回復,還望見諒。其實兩位的理由和緣由,我也明白了些許。當然,尊重歐美作者本也是美意,不過一旦讓中文wiki的大多數讀者看不懂原文,終究不是百科全書的初始目的。況且,尊重作者也有數種方法。在下認為,能夠將原作者的意思用最貼切的本國語言表達出來,使更多的中國人能夠明白無誤地了解原作的奧妙,方可謂善莫大焉。呵呵。也希望以後多多指教。我的文言功底不夠紮實,見笑了。--Hamham 06:57 2005年5月26日 (UTC)

兩位前輩說的或許有道理,但是在下才疏學淺,未能領會其中高意。我想在這裏說的是,這裏是百科全書,重要的是自由的知識,至於採用撰寫還是翻譯,直譯還是意譯,尊重原作者,還是不尊重,翻譯的好或不好在這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把正確的知識儘量讓更多人理解。權威的原作也許根本不適合維基百科,需要我們重新闡述,英文的內容也許與中文觀眾存在文化差異,需要在翻譯時加以轉換,兩位都是高人,我想能夠理解,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不一定要翻成一石二鳥,也許一箭雙鵰更為通俗,rice flour pudding也沒有必要翻譯成米麵布丁,翻譯成年糕大家想必都會明白。--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15:27 2005年5月26日 (UTC)

若聞一句,未曾聞法,能生大歡喜,勝得三千滿中寶。
若悟一偈,未聞正法,能深心不退,勝得種智轉輪持。
若修一功,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無量天。
若發一心,未聞正法,能住千百劫,勝攝所圖華藏池。

--李學忠& 林秀英 |一寸鐵工作室 08:15 2005年5月26日 (UTC)

於是丟棄甚至假託即作為皇帝並不是真正地皇家的職務(thus dropping even the pretense that being an emperor was not truly a royal office)

時期當皇帝稱他們自己第一公民治理之時(The period when the emperors that called themselves princeps ruled)

二位如果稱這樣的翻譯叫做「不破壞他的文彩」,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翻譯「信、達、雅」三大原則,非平常人所能易為者。賢伉儷若是真的把歐美的貢獻者,都當作「像吉本一樣第一流的作者」來尊重,請即停止採用這種「詞對詞」(Word to word)的翻譯方法。設若有英文翻譯者將兩位「既然有心在中文版的維基貢獻有關羅馬史的條目,就要替中國人保持一點尊嚴」這一句譯成: Since have heart in Chinese Wiki contribute concerning Roman history, just want for Chinese retain little respect. 不知二位作何感想? 金翅大鵬鳥(talk) 10:27 2005年5月26日 (UTC)

取笑於我;加害於我

一、 請問:「取笑於我;加害於我」是不是怪句子?這就是梵文化的中文;出自「供養於諸佛」的結構;二、大般若經總共六百卷,是玄奘大師晚年費了三年多才完成的巨著,不是漫畫書;三、您所說有關Double translation的說法全錯,很顯然您尚未讀吉本的回憶錄;請讀完後再回答我們吉本是如何說的。 --李學忠& 林秀英 |一寸鐵工作室 12:32 2005年5月26日 (UTC)

「加害於我」這樣的介詞短語,本就是出自古文,比如《尚書·周書·君奭》中這一句:「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於我沖子」,就用了「施於我」這個結構,尚書總在佛經之先吧,倒要請教,梵文原文是何結構?也許後學小子只能讀漫畫書,也許後學小子無法理解吉本大師,但是無論如何,把原本通順的英文翻譯成沒人能懂的中文,該不會是玄奘、吉本這些大師所樂見的吧。

二位這種詞對詞翻譯出來的「中文」,其實學術一些說,應該叫皮欽語,通俗一些說,就是洋涇浜,若是二位一定要堅持這種方法,我想以Wiki原則來說,也在包容之列。我的請求,也就是能否請二位翻譯完了以後,附上英文原文,以便修訂者可以看懂原文是在說什麼。多謝二位。 金翅大鵬鳥(talk) 01:52 2005年5月27日 (UTC)

比文言文還難

  • 總覺得你們寫的應該是很不錯的東西,可是看不懂,比文言文還難,因為我至少還有被教過要怎麼看文言文,維基有一條簡單約定是,不要加入你新發明的東西,不知道這個算不算......--阿福( Talk) 15:41 2005年5月26日 (UTC)

我有一句,別於天地,若問何句,不說不說

曹丕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道盡了千古文人的心情;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文章雖賤,卻自認為很有價值。我們沒有學問,承蒙各位先進高手指教,非常謝謝。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交流與對話,留此檔案,作為歷史紀錄;是非公道,千年之後,也許仍未有定論也。所有有關翻譯的討論,到此為止。龍得水時添意氣,虎逢山色長獰威;我們仍然繼續前進,也請各位先進高手,本着中文維基的自由開放精神,勞勤不懈。再次謝謝各位! --李學忠& 林秀英 |一寸鐵工作室 12:42 2005年5月27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