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Lovewhatyoudo/b8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replace usage of "方言". Next: "特性層次" paragraph
  • 小心漢語和湘語並舉.
湘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區域湖南省內湘江資江流域,廣西北部五縣,以及貴州四川的少數鄉鎮
母語使用人數
3,085萬(1987年[1]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hsn
Glottologxian1251[2]

湘語(老湘語婁底話/siɔ̃44 ny42/,新湘語長沙話/ɕiæ̃33 y43/),古代文人雅稱楚語[註 1]是生活在洞庭湖湘江資江流域的湖湘民系母語,是漢語的其中一種。[5]

形成

古楚語

戰國形勢,展示楚國範圍

先秦時期流行於楚地的古楚語,是湘語可追溯最古老的源頭。古楚語的具體面貌今已不可考證,但流傳下來的一些詞彙可考證到南亞語系(或稱孟-高棉語系)的源頭。[6]楚言」一詞最早見於《左傳[7],說明楚言至少在春秋晚期已經形成,與當時的中原雅音夏言有別[8]楚國興起於漢水源頭並長期活躍於江漢平原,定都於(今湖北省西部)。在戰國時期,古楚語隨着楚國的興盛,通過征服百越部落一支楊越並大量移民而進入湖南[9]。《楚辭》中的語辭「兮」、「些」則可視為古楚語的語法特徵。多數專家都認為古楚語包括湖北湖南長江中游南岸一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今天湘語的前身。[10]

南楚語

秦滅六國之後,長沙郡的範圍影響了湘語的版圖。而古楚語與南亞語系-苗瑤語系民族(註:兩者在先秦時為同源民族[11][12])雜糅產生的南楚語則是古湘語最早的源頭。南楚語最早在西漢楊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提到,並多與「江、湘」等並舉。「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時期的一個語言群,是「楚語」的嫡系或支系,同時也是吳語的近親[13]。南楚語的詞彙有的傳播到南朝通語,例如楚語的「曉」解作「知道」[14],而有的傳播到湘語,例如「湘沅交界呼兒為崽」存於現代湘語。在「南楚語」的階段,湘語的發展已經基本成型,如果說要從現代湘語的角度出發來命名一個「古湘語」的話,可以把「南楚語」稱作「古湘語」。[3]

秦漢時代整個湖南地區的廣闊腹地仍然是南亞語系-苗瑤語系居住地或未經開發墾殖的原地,零星散佈着一些漢族移民點。[15]長沙王莽建立新朝時期改名為填蠻郡[16]說明甚至在當時的長沙南亞語系-苗瑤語系勢力強大。歷代北方的戰亂,湖南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因而人口激增,從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間,長沙郡人口從23萬增至105萬,零陵郡從14萬增至100萬[17]。正是這一波又一波的移民運動,使得古湘語擴散開來。

中古湘語

楚語在唐代有一定的獨立性,自身特色比較明顯。唐人往往將吳、楚並提,「旃裘吳地盡,髫薦楚言多」、「本吳風俗剽,兼楚語音傖」;亦以「蠻」、「譌」等字眼形容楚地言語,「吏體莊生傲,方言楚俗譌」、「潮滿江津猿鳥啼,荊夫楚語飛蠻槳」。可見,在唐人看來,唐時楚語與北方通語間差異較為顯著,可以單獨分出語言區。同時又由於唐代有大批中原移民湧入湖南,衝擊湖南的語言面貌[18]。而五代之前,湖南人也多是來自北方的中原移民[19]。移民帶來了相當數量的中古漢語詞彙,在一些湘語的方言點保留,如老湘語婁雙小片的「行/行路」表示現代漢語的「走」,而「走」則是快跑,其它如辰漵片表示玩耍的「嬉[xai]」,長益片表示拔草的「薅[xau]」等。

雖然接受了大量的移民,但同時也顯示出自身的特色。根據敦煌出土的隋初版本《楚辭音》殘本來看,中古漢語的麻韻字[a]楚人讀為近似於魚模韻[uo/io]是最明顯的特色,而下江則無此特徵[20],即「下[ɣa]:楚人音戶[ɣuo]」,「馬[ma]:亡古反[muo]。這同時也是現代湘語的一個重要特點。其他一些現代湘語的特徵也在唐宋時代出現,如唐晚期到宋代湖南詩人及詞人用韻反映出中古三套陽聲韻尾(傘n/三m/桑ng)混同,如「山n嵐m鑒m關n帆m斷n」押韻[21]。而陽聲韻相混也多於諸多例證如,江西詞人孫奕《示兒編》中記載:荊南士人「南[nam]讀為難[nan],荊[kieŋ]讀為斤[kien]」,這一特徵與現代的湘語極為相似。其次入聲韻尾[-k]、[-t]的弱化與消失,此點在《楚辭音》中亦有少數例證,此點可能與湘語絕大多數點無塞尾入聲有一定的相關。其次湘語的「濁上歸去」正處於初始階段,但並未普遍出現,而部分濁上讀上聲依然保留在東安土話中[22]。尤侯部唇音字基本不入魚模,這一點在現代湘語眾多方言點中有保留,如長沙方言的「浮[pau],阜[xou],畝[mou],否[xou]」等字的韻母皆不為[u],但在老湘語雙峰話中保留得最為完整,展示湘語尤韻三等唇音字不入魚模的例子:

尤韻三等字 長沙城區 湘潭城區 益陽城區 湘鄉城關 雙峰梓門橋 雙峰荷葉 邵陽城關 邵陽城步 東安花橋 江永桃川
浮biu pau pau bau bau bau bau bau bei/bəu pau

近古湘語

近古湖南方言的格局影響了現代湘語的局面,移民深刻地影響現代湖南方言的佈局,比如接受北方移民最多的是湘北地區,其次是湘西地區,與今天的湘西北和湘西地區成為官話區不無關係。元代湖北湖南受戰亂的影響,人口大減,地廣人稀,而江西則相對穩定[23]。因而元末明初大量江西移民進入湖南,此時湖南人多從江西東來[24],如湘東一帶的醴陵在宋代還是講楚語(湘語)的,而在明代就已經成為贛語區域[25]江西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東部,以及今天的湖南中西部的邵陽新化部分地區。江西移民深刻影響了湖南的語言格局,贛語不僅影響了湘語(並從中劃出了新湘語),而且現代湖南靠近江西的東部交界地帶平江瀏陽醴陵攸縣等地都被劃歸為了贛語區,此外,衡陽地區的常寧耒陽的贛語區也是江西贛語移民帶入的[26]。明清時期,湖湘移民開始向四川移民,並在四川形成一些方言島,四川人稱之為老湖廣話[27]。明初亦有大量的江西人進入湖南,當時移民主要進入的是今天的岳陽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等地。這些地方是湖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長沙湘潭等地雖然也是人口重建式移民區(移民人數達到80%以上),卻沒有形成贛語的聚集區。周賽紅認為可能由於本地人經濟比較強勢,於是贛語與本地人原來使用的語言糅合成了新湘語。但移民語的影響滲透在語音、語法以及語彙中,湘語特別是新湘語與贛語的關係密切[28]。亦有專家認為長沙等地的新湘語是由老湘語侵蝕贛語形成,存在爭議[29]

近古湘語的一些重要的特徵已經顯現,如濁入送氣(清代的寧鄉縣誌:呼白[bak]為派[pʰai]),入聲尾徹底消失(清乾隆長沙縣誌:吉曰季,郁曰又,佐曰作),莊組不讀翹舌音(如杉為山),ai讀ei(瀘溪縣誌:呼豆為玳,呼樓曰來,呼頭曰台)。另外受到明清官話的影響,湘語特別是新湘語中在有相當數量的明清白話詞彙,如「學舌」、「後生」、「落錢(剋扣)」、「落腳貨(邊腳料)」、「喫(吃)」、「望頭(盼頭)等。

近代湘語

明清時期的湘語的範圍已經基本形成,並通過自然地理環境與歷代行政區劃擴散。例如廣西全州、興安、灌安、資源,由於自秦漢以來曾經有相當長的時期屬於湖南管轄,而且影響較大的全州直到明代才脫離以長沙為中心的,因此全州等地的方言依然保留着古老湘語的特徵[30]。此外,湘語也隨着明清時代移民進入四川,清前期大批的湘人為了避開兵災與水災進入川西山區,正因此,湘人聚居在遠離城市和邊遠山區,湘語特色保留到今天[31]。在陝西漢中也由於明清移民有湘語點分佈。以「床」字為例展示現代各地湘語的特徵。

代表方言點 長沙城區 湘潭城區 益陽城區 安化梅城 婁底城區 湘鄉城關 瀘溪浦市 廣西灌陽 四川樂至靖州腔 陝西漢陰 貴州晴隆長流話
ʨyan ʦɔn lɔŋ zaŋ ʣɔŋ ʣaŋ ʣuaŋ ʣaŋ ʦuaŋ ʦaŋ ʣõ

地域

分佈

目前湘語人口4000萬,約佔漢族人口的3%[32]。湘語處在贛語西南官話的包圍之中,因此在湖南省內湘語區域的邊緣地帶存在一些湘語與贛語或西南官話的混合方言。湖南的東北角及東部許多地區主要為贛語宜瀏片(岳陽東部和長沙東部一帶),吉茶片(株洲相當部分地區),耒資片(衡陽南部和郴州東部一帶)。湖南的西北地區,西部和西南部分地區,南部部分城鎮通行西南官話:分別是涵蓋張家界常德絕大部分地區的的常鶴片,以吉首市區和懷化市區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郴州市區和永州市區為中心的湘南片(這一片與廣西北部的桂林桂柳官話連成一體)。湖南南部的郴州永州地區有數十種湘南土話,與湘語、贛語和西南官話皆無法互通,其內部差異也較大,主要在湘南的廣大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使用,因此湘南這一帶為多種不同方言並行或重疊區域。此外在,在湖南東部的平江瀏陽攸縣茶陵炎陵桂東汝城等七縣中還有客家話的分佈[33]

湘語的形成與湖南的歷史行政區劃不無關係,在湖南境內的湘語主要分佈在湘江流域、資江流域,沅江中游少數地區以及洞庭湖濱部分地區。此外在廣西四川陝西等地也有分佈,但湖南境外的湘語受到官話更大影響,與湖南省內的湘語大多相去甚遠。廣西境內主要分佈於東北部湘江流域的全州興安灌陽資源龍勝部分地區以及周邊一些地帶;四川境內主要分佈於四川盆地中部,點狀散佈在沱江涪江長江嘉陵江沿岸,包括江油安縣綿陽綿竹三台德陽等45個縣市的局部地區;陝西境內主要分佈於安康一帶,尤以漢陰縣的最為集中,包括陝西南部的漢陰石泉以及寧陝等地[34]貴州省除去黔東南與湖南接壤的天柱東部外,尚在西部晴隆普安交接處也有湘語方言島分佈。


代表方言點 長沙湘語 益陽湘語 湘鄉湘語 衡陽湘語 平江贛語 永州湘語 江華橋市土話 吉首官話 郴州官話 邵陽城步青衣苗話 常德官話 資興湘語
ʦo la ʣo ʦua ʣha za tsa ʣa ʦha da ʦha ʦho

分片

湘語分區比較複雜,特別是對於過渡方言的處理。學術界主要有如下劃分方式:

  • 楊時逢先生1974年在《湖南方言調查報告》中將湘語分佈5個區域,由第一類典型的湘語到第五類類似於西南官話的方言層層過渡,但由於分區圖零散支離破碎,難於令人滿意[35]
  • 日本學者辻伸久1979年在《湖南諸方言の分類と分布--全濁声母の変化に基く初歩的試み》中根據清濁聲母保留與否,將湖南語言分成新湘型老湘型江西型北方型四片,一般將後兩者看做分別看做贛客語官話[36]
  • 游汝傑周振鶴1983年在《湖南省方言區劃及其歷史背景》根據52個語音學上的特徵項目,選取長沙、綏寧、常德和平江作為代表方言點,利用數學方法將湖南語言劃分成湘語北區湘語南區、贛客語片、西南官話片以及湘語和西南官話混合區等五個區。但由於其選取的特徵項目和代表方言點不合理,結果也不盡理想。[37]
  • 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根據全濁聲母的演變將湘語分為長益片婁邵片吉漵片三片,這是21世紀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湘語劃分之一。[38]
  • 2005年,鮑厚星教授與陳暉教授在《湘語的分區(稿)》對於湘語的範圍和分區進行了調整,將湘語分為長益片婁邵片辰漵片衡州片永州片等五片。和先前方案相比,本方案將衡州片從長益片中析出,吉漵片改名為辰漵片,並將永州大部具有全濁不送氣和元音高化等湘語特徵讀的湘南土話和原屬於婁邵片的祁陽、祁東及桂北湘語歸為永州片。2012年出版的新《中國語言地圖集》繼承了此種劃分方法。[39]
  • 周賽紅在《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通過比較湘語各方言點音韻特徵將湘語劃分為長益片婁雙片(又可稱為湘中片)、邵祁片辰漵片。本方案將1987年分區的長益片和婁邵片拆分重組:湘中地區的方言成立婁雙片,原婁邵片的邵陽、桂北和原長益片的衡陽成立邵祁片。[40]

按《湘語的分區(稿)》的劃分方式,湘語區包括:


名稱 特徵 分佈地區
長益片 全濁聲母多數清化,並多讀不送氣清音,多數點有獨立入聲調 又被稱為「新派湘語」或「北片湘語」,主要分佈在湘江、資江的中下游地區。使用人口約1781萬,是當今湘語內部使用人數最多的片區。
婁邵片 全濁聲母在舒聲字保留較好,多數無入聲調,古入聲字已歸併到舒聲調類,一些方言點存在元音高化 「老派湘語」或「南片湘語」,主要分佈在湘中丘陵及原寶慶府、靖州府一帶。使用人口約1152萬,是當今湘語內部使用人數第二多的片區。有研究將其拆分為婁漣片祁邵片兩片。
辰漵片 古全濁聲母舒聲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時平聲讀不送氣濁音,仄聲(上、去)基本讀不送氣清音;全濁入聲字多數清化。 本片主要分佈於沅江中游,核心區包括辰溪、漵浦和瀘溪三縣的大部分地區,湘西州南部和懷化市北部縣市方言也時常被劃入此片。使用人口約為347萬。
衡州片 古全濁聲母多數清化不送氣,許多地方有微母讀非的現象,具有向贛語過渡的特徵。 在早期文獻中被歸入長益片,本片主要分佈於原衡州府的北半部,使用人口約430萬
永全片 古全濁聲母保留較完整,陽聲韻白讀韻尾失落。該片包括部分具有湘語特徵的湘南土話。 在早期文獻中分別被歸入湘南土話和婁邵片(祁東、祁陽)。此片主要分佈於湖南永州大部、兩祁地區以及廣西北端湘、資兩江的源頭地帶。使用人口約647萬

主要城市

根據2008年的統計,目前湘語人口主要分佈的城市有

代表片 小片 主要城市
長益片 長株潭小片 長沙長沙縣望城寧鄉湘陰汨羅南縣株洲株洲縣湘潭湘潭縣韶山
益沅小片 益陽沅江桃江安化南縣*漢壽*
岳陽小片 岳陽縣岳陽市臨湘
婁邵片 湘雙小片 湘鄉雙峰韶山*婁底
漣梅小片 漣源安化*
新化小片 新化冷水江
武邵小片 邵陽武岡邵東邵陽縣新邵隆回新寧城步
綏會小片 綏寧*會同靖州通道
衡州片 衡陽小片 衡陽衡陽縣衡南
衡山小片 衡山衡東南嶽
辰漵片 - 辰溪漵浦瀘溪沅陵吉首古丈花垣芷江
永全片 東祁小片 東安祁陽祁東
道江小片 江永道州江華新田寧遠
零全小片 全州興安*灌陽資源零陵雙牌
* 該小片方言僅分佈在該縣(市)的部分地區。
斜體表示該地區通行的方言在有的文獻中被劃入贛語、客家話和西南官話。

湖南省外湘語

廣西湘語

廣西境內的湘語主要分佈在廣西東北部的興安、全州、灌陽、資源和龍勝五縣,主要屬於湘語永全片,其他市縣也有湘語語言島分佈。資源龍勝有所謂的「新化話」和「漵浦話」,分別來源於湘語婁邵片和辰漵片。[41]這一地區還有與湘語不同的湘南土話桂北平話分佈。[42]

貴州湘語

貴州境內的湘語分相隔很遠的東西兩部分:
貴州湘語東分佈帶主要位於在黔東南州天柱東部清水江沿岸白市、河東等鄉鎮,和湖南境內鍬里地區的酸湯話連成一片。「酸湯話」主要分佈在湘黔邊界的鍬里地區,處於湘語與西南官話的包圍之中,有着湘語的底層。從音韻層次上看有相當明顯的湘語特徵,其古全濁聲母字清化多數不送氣清音,但全濁仄聲特別是古濁入聲讀送氣清音。麻韻三字保留等ia的讀音,如:姐,蛇,舍 等字。知章組部分讀舌上音[t,th]如朝,竹,充,古日母字讀零聲母或者泥母。另外用「嘎,嘎哩」完成都與湘語主流相類似。[43]

貴州湘語西分佈帶主要位於在西部的晴隆、普安,呈語言島分佈,大概有6萬人使用,使用者被新漢族移民稱為喇叭苗人。喇叭苗人的家譜記載他們祖上是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來自湖廣寶慶府城步縣(今湖南邵陽市城步縣)。喇叭苗話屬於婁邵片武邵小片。 [44]


例字 同(定) 裁(從) 盤(並) 弟(定) 坐(從) 敗(並)
中古聲母 d dz b d dz b
喇叭話 d dz b d dz b
雙峰荷塘話 d dz b d dz b
酸湯話 t ts p t ts p
長沙方言 t ts p t ts p
貴陽話 tsʰ t ts p

四川湘語

四川境內有湖南移民帶來的湘語語言島存在[45],它們分佈在46個縣。在這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部分湘方言的特色,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區,包括德陽市。同時這些語言島散佈在沱江,涪江,長江和嘉陵江沿岸。另外加上湘民後裔分佈的地方,新都,邛崍等18個縣市,一共63個縣市。在四川的湘語根據聲韻的特點也分為新老湘語。四川的「新湘語」如達縣的「長沙話」和樂至的「靖州腔」,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和塞擦音不論平仄,今一般讀不送氣清音。[46][47]而老湘語如中江,金堂的「老湘語」以及營山的「安化腔」。[48]此外還有西南官話化的湘語,自身特點大量丟失,如新派的「永州腔」。[46]

例字 同(定) 曹(從) 平(並) 弟(定) 坐(從) 步(並)
中古聲母 d dz b d dz b
長沙方言 t ts p t ts p
達縣新勝話 t ts p t ts p
雙峰荷塘話 d dz b d dz b
成都話 tsʰ t ts p

陝西湘語

由於清初從善化府(今長沙)等地的移民,在陝西安康部分中、高山地區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湘語語言島,其中五處約3萬餘人至今還保留着新湘語的基本特徵。[49]
漢陰田禾由於地理位置閉塞,是保留得最好的湘語語言島之一,根據調查其音韻特徵整體接近今天的長益片長株潭小片的新湘語。其古全濁聲母白讀多數今多讀不送清氣清音,去聲分陰陽,入聲派陰去,麻韻三等字有ia的白讀,如夜/ia/,爹/tia/,蛇/ʂa/等白讀;梗入聲保留白讀如喫/tɕhia/,滴/tia/等,章組三等字合口讀舌面,如豬/tɕy/,說/ɕye/,開口讀翹舌音如蛇/ʂa/,疑影洪音合流,莊組與知二讀平舌等,這些特徵都與今天的長益片有共性。同時這些地方也受到了官話特別是西南官話的影響,比如古全濁聲母不送氣的特徵在文讀層消失,聲調調值也完全相同對周邊的西南官話。陝西湘語可以說是在不斷演化和推進中。[50]

安徽湘語

太平天國戰爭後,清政府為了恢復戰後農業生產鼓勵移民開墾,將河南、湖北及安徽江北的大量移民遷進皖南。移民帶來的各種語言被稱為皖南客籍話,湘語就是其中一種。皖南的湘語主要分佈在廣德的北鄉和清溪鄉、寧國的南極鄉和銀豐鄉、 南陵的峨嶺鄉和三里鄉及青陽的酉華鄉和丁橋鄉等地。他們大多來自湖南的長沙、岳陽、益陽、湘潭、湘鄉、醴陵等縣,相當一部分人是湘軍的後代。如今,老年人還說湘語,青年人受江淮官話影響很大,基本上說江淮話。[51]

台灣湘語

台灣的湘語主要分佈在各地眷村,使用者多為1949年前後來台的湖南人及其後代。1990年台灣有湖南籍人口182310人[52],相當一部分人說湘語或帶有湘語口音的國語。著名的台灣湘語人有馬英九[53]宋楚瑜[54]邰智源[55]歸亞蕾[56]等。而外省人第二代開始已逐漸改說國語,包括湘語在內的台灣外省語言已經接近滅絕。[57]

概況

共性層次

湘語在歷史形成過程中,受到歷代官話,以及贛語移民的深刻影響,所以湘語內部展示出了不平衡性,表示出文白異讀,語音,詞彙層次的等差異。形成各種歷來人們在確認一種方言是否屬於湘語時判斷比較複雜。早期幾乎都以聲母的發音方法作為標準。如詹伯慧(1985:125)認為:「古濁音系統在相當一部分地區保留得比較完整,古全濁塞音及塞擦音不論平仄都念不送氣濁音,而資水下游部分城鎮說新湘語,古全濁塞音及塞擦音不論平仄一律念不送氣清音。」但隨着方言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上述標準存在缺陷。比如在長沙話中也並非所有的古全濁聲母字今讀塞音,塞擦音聲母時,無論平仄一律不送氣。有相當多的例外字。[58]

以共性層次來看,判斷湘語可以通過這些標準,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四條:[39]

  • 古全濁聲母舒聲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時,無論清濁,一般都念不送氣音;
  • 無論是否保留入聲,古塞音韻尾[-p]、[t]、[k]均完全消失,也無喉塞音[ʔ];
  • 蟹、假、果攝主元音呈/a/、/o/、/ʊ/序列。
  • 聲調基本在五至七調,絕大多數去聲分陰陽;
  • 地域標準:地處湘江,資江流域,沅江中游部分地區,抑或南嶺地區,或者是有充分依據證明是由以上地區外遷移民造成的語言島飛地

凡是同時符合一、二條標準的方言應判定為湘語,在西南官話劃界時應參考第四條,不符合第一條但符合第三條的方言應劃入湘語。[39]

例字 全濁保留 全濁清化不送氣 古入聲無塞尾 聲調 地理位置或飛地成因
長沙方言 6 湘江流域
湘潭方言 6 湘江流域
雙峰方言 5 湘江流域
婁底方言 5 湘江流域
東安土話 6 湘江流域
廣西龍勝新化話 4 清前期新化移民[59]
陝西安康湘語 4 清前期長沙湘鄉移民[60]
四川達縣湘語 6 明清移民[61]
貴州喇叭苗話 5 明初寶慶府城步縣軍戶移民[62]

特性層次

由於形成歷史久遠內部分化,而且受到其它漢語例如贛語的影響,湘語內部有比較大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是中古濁聲母的有無。倘以濁聲母的有無為標準,可以把湘語分成新老兩派或兩層,即新湘語和老湘語[63]。所謂新湘語(即長益片)是由於受官話贛語的影響比較大,在形成過程中明顯受到了官話的衝擊。相對老湘語(即婁邵片)失去了一些比較古老和特徵。老湘語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比如在古漢語中「行」與「走」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變成了「走」和「跑」,而在老湘語得到了保留。如湘鄉話中「行路」就是「走路」的意思。由於湖南在宋元經過過戰亂以及大規則的移民,致使湘語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在語音上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形成新老湘語的區別[64]。新老湘語之間差異最大的是語音體系,多數老湘語有系列全濁聲母,而新湘語多數讀不送氣清音。而新老湘語在詞彙則部分互通,比如婁底方言和長沙方言。新老湘語之間存在一些過渡性質的方言,比如沅江南大膳鎮歸屬於新湘語長益片,卻保留有一套全濁聲母[65]。再比如新湘語長益片寧鄉灰湯方言的部分知章聲母讀端,也是受到臨近的老湘語湘鄉方言的影響[66]

例字 一天 晚上
長沙
新湘
一天 晚上
湘潭
新湘
一天 夜裏 窄/狹
雙峰
老湘
一日 夜界 不/唔n
婁底
老湘
一日 夜界

聲韻調

聲母

湘語聲母一般從20-35個聲母不等。長益片和衡州片有20-25左右的聲母,長沙方言中聲母有23個(新派只有20個聲母)[67],益陽老派方言20個聲母[68],新湘語湘陰方言中聲母有23個[69]。婁邵片,永全片以及辰漵片由於全濁聲母的關係,多數聲母比新湘語略多,在30個左右,老湘語雙峰(永豐)有28個聲母,33個韻母;老湘語邵陽蔡橋聲母有33個(不記零聲母Ø)[70]

中古聲母 長沙城區 湘潭城區 益陽城區 婁底城區 湘鄉城關 雙峰花門 祁陽白水 東安花橋 邵東城關
全濁聲母
聲母數 23 22 23 24 29 29 35 29 29

老湘語多數方言點聲母系統的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在目前不存在爭議的湘方言點中,仍保留濁音的有以下這些點,湘鄉市雙峰縣衡山縣(後山),韶山市安化縣(東坪),冷水江市,新化縣邵陽市邵陽縣邵東縣新邵縣武岡市隆回縣(南部),洞口縣(黃橋等),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祁陽祁東辰溪瀘溪漵浦等地。

中古全濁聲母在現代部分湘語保留得比較完整,也是湘語語音上的一大特點也之一。[71]

同吳語類似,湘語的全濁聲母的濁度在各個地區並不一樣,北部地區的都明顯弱於南部地區。尤其是湘語的東部和北部,全濁聲母已完全清化。這種現象正是歷史上北方官話長期影響的結果。湖南省自古以來一直接受北方和江西兩大地區的大量移民有關[72]趙元任認為長沙方言雖然陽調低沉,聽感像似乎有濁音,但實際上是不送氣的軟清音,相對於老湘而言只能算是假濁音[73]。當然新湘語無全濁聲母並非絕對概念,湘潭老派方言以及寧鄉流沙河都有弱濁音存在。

此外老湘語全濁聲母也在逐漸清化的過程中,比如婁邵片的婁底雙峰湘鄉至少在20世紀30年代全濁入聲已經開始清化,甚至完成[74]邵陽邵東隆回安化(東坪)的全濁入聲字保留濁音的幾乎不到1/10[75]。保留得最完整的是永全片祁東祁陽,85%的全濁入聲字讀濁音。事實上即使是全濁舒聲字,婁邵片一些方言也開始清化,比如婁底城區一些地方全濁聲母都已經變成送氣清音[76],韶山的部分擦音已經清化。[77]所以湘方言的全濁聲母正在不平衡的清化過程中。


湘方言全濁聲母保留概況:

方言片 代表方言點 方言中存在的濁聲母 濁聲母的來源
長益片 長沙 z 日母文讀z,其它全部清化。
沅江 z 日母文讀z,中古「從邪崇澄船禪」六母濁擦音部分讀z。其它全部清化。
沅江南大膳鎮[78] z,b,d,ʣ,ʥ,g z保留得較多,但b,d,ʣ,ʥ,g清化明顯
岳陽榮家灣[79] bʱ,dʱ,ʣʱ,ʥʱ,gʱ 中古次清和全濁聲母讀送氣濁音
婁邵片 韶山[80] b,d,g,dz,dʐ,ʥ,γ 中古全濁聲母在舒聲韻逢濁塞音,濁塞擦音,讀濁音,但部分濁擦音清化。入聲韻全部清化
雙峰[81] b,d,g,dz,dʐ,ʥ,ʑ,γ 中古全濁聲母在舒聲韻中濁音基本上保留,入聲韻中清化
邵陽(長樂)[82] b,d,g,dz,dʐ,ʥ,v,z,ʑ,ɦ 中古全濁聲母在舒聲韻中濁音基本上保留,入聲韻中清化。
永全片 祁東[83] b,d,g,ʤ,v,z,γ 中古全濁聲母在舒聲韻和入聲韻中,無論塞音,塞擦音,擦音都保留濁音。
全州[84] b,d,g,dz,ʥ,z,ʑ 古全濁聲平在塞音,塞擦音中基本保留濁音,擦音部分保留,部分清化。
辰漵片 漵浦[85] b,v,d,dz,z,dʐ,ʐ,ʥ,g 中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聲中保留濁音,在仄聲中清化;濁擦音全部清化。
瀘溪[85] b,v,d,dz,dʐ,ʐ,ʥ,ʑ,g 中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聲中保留濁音,在仄聲中清化;濁擦音全部清化。
辰溪[85] b,v,d,dz,z,dʐ,ʐ,ʥ,g 中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聲中保留濁音,在仄聲中清化;濁擦音全部清化。

湘語的全濁清化過程並不是平衡的,相對於長益片的徹底清化,婁邵片全濁入聲字已經全部清化,但全濁舒聲字保留比較完整。而辰漵片則僅僅只在平聲中保留部分濁聲母。永全片的濁聲母比如祁東,無論是在全濁舒聲或是入聲中都保留的比較完整。但全州在擦音中也開始清化。

新老派湘語舒聲字和入聲字中全濁聲母的保留狀況[86]

湘語全濁聲母清化是從全濁入聲開始的,大原則是平不送氣而仄聲特別是全濁入聲的清化送氣是湘語底層的特徵。湘語中的雙峰湘鄉泉塘、婁底新化安化東坪、安化梅城、寧鄉老糧倉、會同韶山衡山前山、後山、瀘溪等地古全濁入聲字送氣達到60%以上[87]。而且老湘語多於新湘語,口語音比讀書音多,不發達地區,鄉村,城郊比大城市多,說明城市受北方官話影響之後而特徵消失的快[88]。新湘語,特別是大城市的新湘語,由於受到官話的影響,這一特徵在慢慢剝落。所以新湘語:「平仄都不送」的特點,但實際上應為「平聲不送氣,仄聲部分送氣,特別是濁入聲送氣」,只是被平送仄不送的官話影響之後,演變成平仄都不送。此外益陽沅江一帶,古「從邪澄崇船禪」母舒聲字除止攝開口三等支脂之韻讀外,其他大部分都讀邊音,這是益沅小片的特徵之一[89]。古全濁聲母清化後無論舒入都讀送氣清音,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湘中的婁底市以及與婁底市毗鄰的湘鄉市、雙峰縣的少部分鄉村。衡州片衡山話比較特殊,和北方官話一樣,全濁清化之後是平送仄不送[90]

全濁聲母在湘語各代表方言點保留情況
項目 長益片 婁邵片 衡州片 永全片 辰漵片
中古聲調 長沙城區 湘潭城區 益陽城區 婁底城區 湘鄉城關 衡陽城區 祁陽白水 東安花橋 瀘溪浦市
全濁平聲 + + - + + +
全濁上聲 - - - + + - + + -
全濁去聲 - - - + + - + + -
全濁入聲 - - - - - - + + -

濁入送氣

古全濁入聲字清化後大多數讀送氣音,在湘方言中分佈廣泛,不僅廣泛存於在婁邵片及辰漵片,而且衡州片及長益片的部分地點也存在這種現像。就口語常用字而言,湘方言絕大多數地方古全濁入清化後送氣佔優勢,但是衡陽,長沙市區,長沙縣,邵陽卻例處,而三地又正好是受官話影響較大的城市。長益片和婁邵片湘語全濁入聲送氣音的比例,城市少鄉鎮多,新湘語少老湘語多。說明這種過程是一種語言底層的讀音,新湘語受到了官話的侵蝕而慢慢失去了自身的特點。[39]

全濁特殊讀法

部分全濁聲母,包括舌齒音濁聲母,如從邪澄床崇禪母今讀邊音(l)或叫流音化,是長益片益陽方言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91]。古全濁聲母讀邊音的區域以益陽話桃江話沅江話、安化梅城話為主要區域。分佈於益陽市城區(赫山區和資陽區)、桃江縣、沅江縣、安化縣以及常德市漢壽縣的軍山鋪、百祿橋等地,如「錢連不分,壽路不分,陳龍不分,蛇茶不分」[92]。此外桃江縣馬跡塘以及安化縣羊角塘比較特殊,古定母字也讀l,比如地li,桃lau等。屬於長益片長株潭小片的南縣話全濁聲母讀邊音的情況比益陽其他地區的方言的此類情況少,更接近於長沙話[92]。目前由於受到中國官方語言普通話以及湖南省強勢方言長沙話的影響,益陽方言受到一些影響,部分新詞不再讀邊音[92],或者一些邊音字變為兩種讀法共存。在桃江,漢壽,安化交匯點的三堂街話更加特殊,中古全濁聲母多讀為零聲母。這與濁音清化的規律不符,也與湘方言其他地方讀音相異。這是聲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響,或同化或異化的結果[93]

例字 才(從) 趙(澄) 柴(崇) 蛇(船) 尋(邪) 常(禪)
中古聲母 ʣ ȡ ʤ ʥ z ʑ
長沙方言 ʦa13 ʦau45 ʦa13 sə13 ʨin13 ʨyẽ13
益陽方言 lai24 lau21 lai24 la24 lin24 lɔ̃24

韻母

湘語一般有30-40個左右的韻母,比如婁底方言一共有40個韻母[94]益陽方言有35個韻母[92],而長沙方言老派有40個韻母,新派有38個韻母,寧鄉花明樓有33個韻母[95]。相對於閩南語客家話70-80個韻母而言(標準音閩南語廈門話聲母:76),由於入聲在湘語中的失落,以及咸山攝閉口韻的消失合併,所以湘語韻母明顯相對比這些方言少。鼻化韻尾也是湘語的一個特色,在長沙方言,婁底方言等陽聲韻中多過半數為鼻化韻。而南昌贛語,北京官話,成都官話都沒有鼻化韻。

中古聲母 長沙湘語 益陽湘語 婁底湘語 湘鄉湘語 南昌贛語 成都官話 北京官話
韻母數 37 36 40 39 65 36 39
陽聲韻 10 11 18 17 19 13 16
鼻化韻尾 7 8 9 9 0 0 0

婁底方言的韻母佈局:[94]

陰聲韻 陽聲韻 鼻化韻
開口呼 ɿ
a
e
ʊ
o
ɤ
ɤu
ɔŋ
ɤŋ
ã

ɔ̃
n
齊齒呼 i
ia
ie
io


in
iɔŋ
iɤŋ
iɔ̃
ĩ
m
合口呼 u
ua
ue
ui
un
uɔŋ
uɤŋ

uẽ

ŋ
撮口呼 y
ye
yi
yn

中派長沙方言韻母佈局:[96]

陰聲韻 陽聲韻 鼻化韻
開口呼 ɿ
ʅ
ɔ
ə
ʊ
a
ye
au
əu
ən
a~

õ
ǝ̃
n
齊齒呼 i

ie
iw
iau
iəu
iən
iE~
ioŋ
i~
m
合口呼 u
uo

ua
uei
uən
ua~
撮口呼 y
yo
ye
yai
yeI
yn
ya~
yẽ

聲調

湘語一般有5-7個聲調。多數平聲去聲分陰陽,少數去聲不分陰陽。即一般為「陰平、陽平、上聲、陽去、陰去、入聲」六聲調。

方言點 所屬片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長沙市城區[67] 長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長沙黎托鄉[97] 長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望城銅官渡[67] 長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長沙縣江背[67] 長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長沙縣青山鎮[67] 長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長沙縣開慧[67] 長益片 33 13 24 55 11 42 -
長沙縣青山輔[98] 長益片 33 13 42 55 11 24 -
長沙縣唐田[98] 長益片 33 13 42 55 11 24 -
長沙縣安沙[98] 長益片 33 13 42 55 11 24 -
寧鄉灰湯[66]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寧鄉花明樓[66]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寧鄉楓木橋[66]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寧鄉偕樂橋[66]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瀏陽鎮頭鎮[99] 長益片 33 13 42 45 21 24 -
湘潭城區[100] 長益片 33 12 42 55 21 24 -
湘潭中路輔[100] 長益片 33 12 42 55 21 24 -
湘潭花石[100] 長益片 33 12 42 45 - 24 -
湘潭白石[100] 長益片 33 12 42 45 - 24 -
湘潭青山橋[101] 長益片 55 13 33 35 22 24 -
湘潭禾村[101] 長益片 55 11 33 35 11 24 -
株洲城區[102] 長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湘陰縣城[103] 長益片 44 13 52 45 21 - -
湘陰東塘[103] 長益片 44 13 42 45 21 - -
湘陰長康鎮[104] 長益片 44 13 42 55 21 - -
益陽赫山區[105]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 -
益陽岳家橋[106]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益陽牌口鄉[106] 長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汨羅城關[107] 長益片 33 13 42 45 21 - -
汨羅長樂[107] 長益片 33 13 24 45 21 - -
汨羅大荊[108] 長益片 33 13 42 55/35 11 44 -
岳陽君山[109] 長益片 33/35 13 31 24 22 45 -
岳陽張谷英鎮[110] 長益片 33 13 31 45/24 11 53 22
岳陽筻口鎮[111] 長益片 33 24 42 35 21 5 -
岳陽榮家灣[100] 長益片 33 13 42 45/24 21 5 22
岳陽黃沙街[100] 長益片 33 13 52 45/24 31 5 22
岳陽花苗[100] 長益片 33 13 42 45 21 5 -
岳陽毛田[100] 長益片 33 13 42 45 21 5 -
湘鄉城關[112] 婁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鄉泉塘[112] 婁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鄉白田[112] 婁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鄉東郊[112] 婁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鄉棋梓[112] 婁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鄉翻江[112] 婁邵片 33 13 42 45 21 24 -
湘鄉壺天[112] 婁邵片 44 13 42 45 21 - -
湘鄉金藪[112] 婁邵片 33 13 42 45 21 24 -
湘鄉金石[112] 婁邵片 33 13 42 45 21 24 -
雙峰縣城[113] 婁邵片 55 23 21 35 33 - -
雙峰梓門橋[113] 婁邵片 55 13/23 21 35/24 33 - -
雙峰甘棠鎮[114] 婁邵片 55 13 21 35 33 - -
雙峰荷葉鎮[115] 婁邵片 55 12/22 31 35/25 23 - -
雙峰花門鎮[116] 婁邵片 55 13 31 35 33 - -
衡山後山[117] 婁邵片 55 11 44 35 13 - -
安化梅城[118] 婁邵片 33 13 31 45/25 21 - -
安化冷市鎮[118] 婁邵片 33 13 21 45/24 11 - -
安化東坪[118] 婁邵片 33 13 21 45 11 - -
婁底城區[119] 婁邵片 44 23 42 35 21 - -
婁底雙江[94] 婁邵片 44 13 42 35 11 33 -
婁底茶園[94] 婁邵片 44 13 31 34 11 - -
漣源橋頭河[120] 婁邵片 44 13 53 24 11 33 -
漣源楊家灘[121] 婁邵片 55 13 31 35 33 - -
新化洋溪[122] 婁邵片 33 13 21 45 24 - -
邵陽城區[113] 婁邵片 55 12 42 35 24 33 -
邵東城關[123] 婁邵片 55 11 21 35 24 - -
邵東靈官殿[124] 婁邵片 45 12 33 35 24 - -
邵東水東江[124] 婁邵片 55 12 32 35 24 - -
新邵釀溪鎮[125] 婁邵片 55 12 42 45 24 33 -
新邵坪上鎮[125] 婁邵片 44 12 31 45 24 - -
洞口黃橋[126] 婁邵片 44 13 21 35 24 - -
武岡城關[127] 婁邵片 44 12 31 45 13 - -
綏寧城關[128] 婁邵片 24 412 33 55 11 - -
會同小河[128] 婁邵片 212 31 24 45 33 - -
衡陽市區 衡州片 45 11 33 213 24 22 -
衡山夾山[129] 衡州片 33 11 44 35 13 - -
衡山馬跡[130] 衡州片 55 11 33 324 213 - -
衡陽金蘭[131] 衡州片 45 11 33 24 213 22 -
衡山前山[132] 衡州片 33 11 13 55 13 24 -
東安高峰[133] 永全片 53 13 55 35 24 33 -
東安花橋[133] 永全片 33 13 55 35 24 42 -
冷水灘普利橋[133] 永全片 24 13 55 35 - 53 -
冷水灘杉木橋[133] 永全片 44 13 35 32 213 33 -
祁東城關[134] 永全片 55 12 453 324 213 22 -
祁東步雲橋鎮[134] 永全片 33 11 343 323 213 33 213
祁陽城關[133] 永全片 55 11 53 35 33 - -
興安城關[133] 永全片 33 212 54 35 - - -
全州才灣[133] 永全片 34 23 54 24 - - -
漵浦城關[135] 辰漵片 44 213 35 34 53 - -
漵浦龍潭[136] 辰漵片 55 13 11 35 - - -
辰溪城關[85] 辰漵片 45 13 42 213 55 - -
瀘溪城關[85] 辰漵片 45 13 42 213 55 - -
達縣新勝[137] 四川湘語 44 13 51 55/24 21 - -
儀隴新城[137] 四川湘語 55 22 52 24 - - -
德陽黃許[138] 四川湘語 44 21 51 24 - - -
漢陰蒲溪[139] 陝西湘語 44 21 53 214 - - -
天柱江東[140] 貴州湘語 213 41 55 35 21 - -
晴隆魯打[141] 貴州湘語 44 21 31 35 - 213 -
湘語的聲調類型及代表點調值
類型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主要分佈區域
長沙型 33 13 41 45 21 24 以長沙話為代表,以長、株、潭三大城市為中心,包括其周邊的市縣,還有婁底城區、益陽岳家橋以及湘鄉等地的一小部分地區。
益陽型 33 13 41 55 21 以益陽話為代表,調值類似於長沙,但入聲調不獨立派入陰去。包括益陽城區、沅江、桃江、安化、湘陰、汨羅以及南縣等地。
榮家灣型 33 13 42 45
24
21 5 22 以岳陽的榮家灣話為代表,入聲分陰陽,去聲按送氣與否分陰去及次陰去。包括岳陽的榮家灣、黃沙街、君山等地,及相鄰的汨羅大荊等地。
衡陽型 44 11 33 23 24 22 以衡陽話為代表,有獨立入聲調22。是衡州片的典型調值。分佈於衡陽、衡山、祁東等地。
雙峰型 55 13 21 35 33 以雙峰話為代表,無入聲。是老湘語的典型調值。分佈於老湘語區的湘鄉、雙峰、漣源、婁底茶園以及安化西南部等地。
邵陽型 55 12 42 35 24 33 以邵陽話為代表,部分有獨立入聲調33。分佈於老湘語區的新邵、邵陽、洞口、武岡等地。
東安型 33 13 55 35 24 42 以東安話為代表,部分有獨立入聲調42或者33。分佈於永全片的永州、東安、全州、興安等地。

入聲調

入聲是中古調類的一種,以促音收尾。在湘語的入聲多數無塞尾韻,按照輔音韻尾來說,湘語的入聲已經名存實亡。但做為調類獨立存。湘語的入聲可以看成是演化的最後階段。[142]。湘方言的入聲僅僅能夠稱為入聲調,而保留入聲調的湘方言多為新湘語。如2006年的方言調查中發現259個常用入聲字,在長沙方言中95%的古入聲字獨立成調。長株潭小片的絕大多數方言(如長沙),甚至上寧鄉話(灰湯)和湘鄉部分方言(如金藪)都有調值為24的獨立入聲調[112]。新湘語益沅小片方言入聲消失,派入陰去,如汨羅話,湘陰話,益陽話,沅江話等,調值45[143]。岳陽縣榮家灣以及其附近的黃沙街,毛田等地,都有獨立入聲調,並且有喉塞韻尾,而且部分地區入聲分陰陽,陰入短促5,而陽入比較舒緩22。可能是由於贛語的影響[100]。在老湘語婁邵片中,入聲字分化比較嚴重,婁底,湘鄉,雙峰,漣源,新化,安化等多數地區入聲調消失。而古入聲字按聲母清濁派入兩個不同調類。比較婁底城區方言,清入字派入陽平45,濁入字派入陰去35,入聲做為調類徹底消失[143]。雙峰的情況也於婁底類似。但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的老湘語的入聲都消失,比如婁底方言中雙江,小碧等地部分保留入聲,獨立成調,調值為中平調33[94]。此外邵陽一些地方也保留了獨立的入聲調33。在永全片以及衡州片的祁東,祁陽,衡陽,衡南方言中,有一半左右的入聲字已經歸派到其它調類。多數是清入字多讀入聲,而濁入字多讀陽平[143]。在永州花橋和高峰土話中,也保留了部分入聲調[143]

平聲

多數湘語的陰平為中平調33或者高平調44,55。湘方言多數代表點的陽平調值低沉,為低升調12/13或者低平調11,而在四川的湘語點的陽平為低降調21,與西南官話的陽平調值21相吻合,不能不說是西南官話的影響。

上聲及去聲

新湘語的多數代表點上聲為高降調41,52,42,而老湘語的上聲多為低降調21。多數湘語的陰去調為中升調35或者高升調45。

送氣分調

老湘語湘鄉方言陰去按照送氣與否又可以分為陰去和次陰去,此外中古次濁聲母(m,l,n)與中古入聲形成次陽平,不與陽平合併。湘鄉城關鎮話共有7個單字調,形成「平聲三分+上聲+去聲三分」的格局。次濁陽平不同於全濁陽平,是一個獨立的聲調,次清去聲不同於全清去聲,也是一個獨立的聲調,入聲調完全消失。各聲調的調值分別是:陰平44、陽平214、次陽平334、上聲31、陰去445、次陰去225、陽去33。次陽平包括入聲字和濁聲母字。[144]此外榮家灣方言也有類似的現象,在送氣和不送氣分調。[100]

聲調 陰平 陽平 次陽平 上聲 陰去 次陰去 陽去
調值 44 214 334 31 445 225 33
例字
例字
例字
例字
送氣否 不送 全濁 次濁 不送 不送 送氣 全濁

音韻特點

知章讀端

知章讀端是很多南方方言聲母存古的特徵之一,但很多湘方言中知組和章組合流並同時讀為端組。但中古的知組(ȶ)和章組(ʨ)來源並不相同,中古的知組(ȶ)與端組(t)同源,而章組(ʨ)則是舌面音。知組讀端在南方各地方言比較常見,比如客家方言的「知:ti」,閩南語廈門方言「鎮:tin21,陳:tin35/tan35,豬:ti55/tu55,置:ti21」[145]。新老湘語一些方言中,知三章合流並全部讀如端,有些學者認為是存古,有些認為是後起現象,並不一致。[144]在長沙方言中,也有極少的字讀端組,比如:「置 ti45(白讀)」,表示放置,以及:「砧:tin33(砧板)」。[67]

方言點 中(知) 暢(徹) 趙(澄) 真(章) 唱(昌) 城(禪)
湘鄉 tʌn1 tʰaŋ5 dao6 tʌn1 tʰaŋ5 dʌo2
雙峰 tən1 tʰɔ̃5 də6 tien1 tʰɔ̃5 dien2
邵東 tun1 tʰaŋ5 dau6 tən1 tʰaŋ5 dən2
桃江 tən1 tʰɔŋ5 zɔ6 tən1 tʰɔŋ5 zən2
婁底 tɤn1 tʰɔŋ5 diɤ6 tun1 tʰɔŋ5 din2
衡山 ʨyn1 ȶʰoŋ5 ȶou6 ȶən1 ȶʰoŋ5 ȶʰən2

汨羅方言的知章讀捲舌
汨羅方言少數知三章以及莊組三等字,以及見組三等字讀清捲舌塞音ʈ[146]

  • 見組:求 ʈeu(群母三等),九 ʈeu(見母三等),舅 ʈeu(群母三等);緊 ʈen(見母三等),斤 ʈen(見母三等),近 ʈen(群母三等);驚 ʈen(見母三等),腳 ʈo(見母三等),鏡 ʈen (見母三等)
  • 知組:真 ʈen(知母三等),腸 ʈong(澄母三等),脹 ʈong(知母三等);蟲 ʈəng(澄母三等),竹 ʈeu(知母三等), 重 ʈen(澄母三等)
  • 章組:身 ʈen(書母三等)
  • 莊組:裝 ʈong(莊母三等)

汨羅方言的知章組的讀法非常特殊,存在捲舌聲母ʈ,但並不與平舌t相混。讀捲舌聲母ʈ的字包括見知章莊等字,推測可能是見組細音齶化(ki-ʨi,ʦi-ʨi),再與讀舌面音的知三章(ʨi)以及莊三(ʧi)相混,然後合流(ʨi)再塞化捲舌失去介音(ʈ)的結果。

永州高峰土話的知組讀端以及章組的讀法:[147]

方言點 豬(知) 錘(澄) 蟲(澄) 朱(章) 吹(昌) 誓(禪)
永州高峰土話(湘)[133] [tiəu]53 [dy] 13 [din]13 [ʨy] 53 [ʨʰy]53 [ʥi]213
廈門方言(閩南)[148] [ti]55/[tu]55 [tui]53 [thiɔŋ]35 [tsu]55 [tshui]55 [se]21

此外在永州東安高峰土話(屬於婁邵片)中,也存在知組讀端的現象,如:長tiɔ45,重din213,遲di13。但與雙峰婁底不同的是,此地方言章組並不合流,章組多讀舌面音(ʨ),和閩南語類似章組和知組存在差別(章組讀ts/tsh/s,而知組讀t/th)。高峰土話的這種現象可能可能是種存古現象。[133]

日母

湘語的日母字的讀音層次分明,長益片以零聲母ø或混入泥母ȵ最為常見,而文讀受到官話影響讀濁擦音z或捲舌濁擦音ʐ[67]。益沅小片有讀邊音l的情況出現。[89]而在婁邵片的湘雙小片,日母字零聲母或混入泥母。[144]在邵武小片中,除了邵陽城區的多數日母字讀z以外,而武岡,城步等地日母字以濁舌面音ʑ最為常見。衡州片情況類似於邵祁小片,但由於全濁聲母清化,因此一般為ɕ。永全片中白讀常常為泥母n,而文讀受到邵衡的影響讀ʑ或z。[124]在辰漵片中,日母字一般同官話濁擦音z或捲舌濁擦音ʐ。多數湘方言的日母止攝三等字比較特殊,多數都為零聲母。[85]只有永全片部分方言點保留鼻音的讀法,如永州東安高峰和花橋等地。[133]

見組-曉組

中古的見組及曉組都是舌根音「k,kʰ,g,ŋ,x,γ」,見組細音的齶化發生比較晚。在湘語中部分大城市如長沙城區方言的齶化已經完成,見組細音以及曉組讀ʨʰ,ʨ,ɕ(牽,見,現)。見組的二等字洪音字北方官話由於介音的關係齶化,湘語長沙方言受到官話的影響,二等字的齶化才剛剛開始,多數依然讀k,kʰ,x(間,鞋,咸)。[67]湘潭話也有類似的情況,見組細音不分清濁全部齶化,如下表中所示。[149]一些老湘語見組的清聲母,次清聲母的細音字全部齶化,比如婁底話,永豐話(香:ɕiɔŋ,ɕiɔ˜),但濁聲母比如匣母字沒有齶化,比如「現:γẽ」。[150]

例字
長沙城區 z/ȵ z ø z z/ø ø ø ø
湘鄉城關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中古聲母 見組 曉組
代表字 甲(見) 缺(溪) 極(群) 驗(疑) 熬(疑) 香(曉) 杭(匣) 現(匣)
長沙(長益片)[67] kɑ/ʨiɑ ʨʰye ʨi ȵiɛ̃ ŋau ɕiæ̃ ɕiɛ̃
湘潭(長益片) ʨia ʨʰyæ ʨʰi ȵĩ ŋau ɕiã xɔ̃ ɕĩ
永豐(婁邵片)[151] ka ʨʰye ʨʰi ȵi ŋə ɕiɔ˜ γɔ̃ γẽ
婁底(婁邵片)[94] ʨia ʦʰi ʨʰi ȵĩ ŋɤ ɕiɔŋ γɔŋ γẽ

並不是所有的湘語的見組細音都已經完全齶化,比如老湘語湘鄉話見系三四等字白讀k,kʰ,g:菊kiei/去kʰi/建kiĩ[152]。雙峰方言與湘鄉類似。在新湘語中,也有一部分見系不齶化的方言。比如瀏陽鎮頭話:慶kʰin,奇kʰi,經kin,局ky,結kie,價kia,去kie,腳kio,茄kʰia,交kiau,餃kiau,近kin,熊xioŋ,胸xioŋ,凶xioŋ。汨羅方言見系一二等洪音字不齶化,同時細音字多數k,kʰ,h,但也有一部分字齶化,比如:橋kie,戲ɕi,記ki,結kie,祁ʨi,說明齶化正在擴散進行中[146]。疑母字多數湘語是洪音讀ŋ,細音混於泥母n。比如長沙方言中:岸ŋã,眼ŋã,艾ŋai(洪音),蟻ȵi,嚴ȵiɛ̃,業ȵie(細音)。但新湘語中的一些方言受到官話的較大影響,疑母脫落比較嚴重,比如在婁底話中:語ȵy,寓ȵy,御ȵy,言ȵĩ,宜ȵi,蜈ŋo,誤ŋo,衙ŋa,瓦ŋo,在長沙方言中都讀零聲母。湘鄉方言中的疑母保留也得比較好,湘鄉方言 玩ŋuan,完ŋuẽ,元ŋuĩ,贗ŋan,雁ŋan,吳/誤ŋo,堯ȵiǝ,寓/語/遇ȵy[153]

文白異讀

文白異讀是漢語方言中一種特有的現象,一些漢字在一些漢語方言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稱為文讀;另一種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稱為白讀。在中國地區,吳語、閩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最為頻繁複雜。湘語中也有豐富的文白異讀。比如長沙話中:蚊/mən33/(白讀)、/uən/(文讀)[67],婁底話中:望/mɤŋ/(白讀)、/uaŋ/(文讀)[150]。其中,假攝三等和梗攝有比較系統的文白異讀。

婁底方言[150]以及寧鄉方言[154]中的梗攝字的文白異讀。

類型 文讀(婁底) 白讀(婁底) 文讀(寧鄉) 白讀(寧鄉)
tsin tsiɔ̃ tsin tsiaŋ
bin biɔ̃ pin piaŋ
bin biɔ̃ pin piaŋ
ɕin ɕiɔ̃ ʂən ʂaŋ
sẽ sɔ̃ sən saŋ
nin niɔ̃ lən laŋ
ʨʰi ʨʰiɔ tʂʰɿ tʂʰa
ɕi ɕiɔ ʂɿ ʂa
ʨʰi ʨʰiɔ tʂʰɿ tʂʰa

(老派)長沙話也有記載有類似的文白異讀,但現在長沙市城區的新派長沙話的白讀已經基本消失了。[155] 其它的文白異讀也普遍存在,比如麻韻三等字的讀法,長沙方言:爺ie/ia,夜ie/ia,野ie/ia"。[67]

詞彙

  • 曉得:知道。[67]
  • 𣕅(pao,音同「炮」):十
  • 𣁳(wa):舀
  • 斢(tiao):換
  • 蟹腥(haxin):傻子
  • 偕(ha):全
  • 模糊(mawu):髒,不乾淨
  • 鞼(kuai):掰彎
  • 尋(qin):尋找
  • 撏(長沙 /tɕie13/,湘潭 /tɕie12/,益陽 /lie13/,衡陽 /tɕyen11/,婁底 /dzuɪ13/,雙峰 /tsue13/,新化 /ʑiɛ13/,邵陽 /dʑye12/,武岡 /dʑyɛ12/,祁陽 /dʑʰyan11/):拔。[67]
  • 筲(長沙 /sau33/,湘潭 /sau55/,益陽 /sau33/,衡陽 /sau45/,婁底 /sɤ44/,雙峰 /sau55/,新化 /sɔ45/,邵陽 /sau45/,武岡 /sau45/,祁陽 /sau55/):指淘米洗菜用的竹器。[67]

文學

明清時期的很多小說都是用吳語寫的,但湘語的明清小說幾乎沒有。[156]

湘語媒體

包括湘語在內的湖南方言在中國媒體上受到諸多限制,在中國境外更沒有得到有效傳播。湖南的娛樂傳媒業發達,但基本以普通話為主。湖南衛視的節目中偶爾會夾雜些許長沙話湖南省內的一些電視台有少數節目和電視劇帶有湘語或全部用湘語,如湖南經視的「越策越開心」(普通話滲雜大量長沙話的娛樂脫口秀)、「一家老小向前衝」(以新湘語為主打的湖南方言類電視劇)、「逗吧逗把街」(以湘語為主打的、夾雜上海話、粵語等語言的電視劇)。

註釋

  1. ^ 「明代薛瑄有詩為證,『邊城父老舊鄉鄰,弭節從容問所因。綠鬢已應辭故里,白頭猶解識先人。衣衫尚有唐風舊,童稚皆傳楚語新。[...]』可見『從戎者』的後一代即已被當地『楚語』所同化。」[3][4]又,「贛語向湘語區蠶食的過程,南宋詞人劉克莊從江西萍鄉進入醴陵後有句云『市上俚音多楚語』」。[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據1987年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大區人口約66223萬(其中東北官話區約8200萬人;北京官話區約1802萬人;冀魯官話區約8363萬人;膠遼官話區約2883萬人;中原官話區約16941萬人;蘭銀官話區約1173萬人;西南官話區話區約20000萬人;江淮官話區約6725萬人),晉語區人口約4570萬,吳語區人口約6975萬,徽語區人口約312萬,贛語區人口約3127萬,湘語區人口約3085萬,閩語區人口約5507萬,粵語區人口約4021萬,平語區人口約200萬,客家話區人口約3500萬。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湘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3.0 3.1 3.2 彭建國. 〈湘语的历史〉. 《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11137736. 
  4. ^ 楊金鑫. 薛瑄在湖南. 船山學刊. 1992, (1). 
  5.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thnologue
  6. ^ 葉曉鋒. 上古楚语中的南亚语成分 (PDF). 《民族語文》. 2014, (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5-28). 
  7. ^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楚令尹子元伐鄭,長驅而入鄭都外郭,因見內城城門大開而犯疑,於是"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
  8. ^ 楊建忠. 《上古楚方言性质考论》. 
  9. ^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戰國吳起相楚悼王,南並蠻越,取洞庭,蒼梧之地,其後又西賂併吞巫中即湖南湘、資、沅、澧流域。」
  10. ^ 袁家驊(1983:19),周振鶴,游汝傑(1985):「在戰國秦漢時代,整個湖南地區也許通行一種內部存在差異的古湘語」。
  11. ^ Zi-Yang Xia, Shi Yan, Chuan-Chao Wang, Hong-Xiang Zheng, Fan Zhang, Yu-Chi Liu, Ge Yu, Bin-Xia Yu, Li-Li Shu, Li Jin. Inland-coastal bifurcation of southern East Asians revealed by Hmong-Mien genomic history. bioRxiv. 2019. 
  12. ^ Xiaoyun Cai, Zhendong Qin, Bo Wen, Shuhua Xu, Yi Wang, Yan Lu, Lanhai Wei, Chuanchao Wang, Shilin Li, Xingqiu Huang, Li Jin, Hui Li. Human Migration through Bottlenecks from Southeast Asia into East Asia during Last Glacial Maximum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s. PLoS One. 2011, 6 (8). 
  13. ^ 袁家驊. 汉语方言概要. 1983: 333. ISBN 9787801264749. 
  14. ^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頁26:「曉」當「知」講,本是楚語.
  15. ^ 李藍1994《湖南方言分區述評及再分區》p.63
  1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長沙國西漢高帝五年改長沙郡置,治所在臨湘縣(今湖南長沙市)。王莽改名填蠻郡。」 ISBN:9787540632069.
  17. ^ 後漢書·郡國志》
  18. ^ 舊唐書·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荊南節度使。
    解釋:中原變故不斷,襄陽和鄧州的百姓,長安(西京)洛陽(東京)的貴族,都奔向了湖南。使得原本是荒涼地方的荊楚之南,城鎮增長了十倍。」
  19. ^ 譚其抉.《湖南人由來考》.
  20. ^ 《隋書·經籍志》曾著錄有「《楚辭音》1卷,釋道騫撰」,
  21. ^ 魏慧斌.宋代兩湖詞人用韻[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5):141-143.
  22. ^ 鄭艷華 唐代湖南詩人用韻研究 華南師範大學 2007年
  23. ^ 徐傑舜,《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4. ^ 《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
  25. ^ 宋代詩人劉克莊《過醴陵》市上俚音多楚語,橋邊碧色是湘流。
  26. ^ 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7. ^ 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435.
  28. ^ 周賽紅,《湘語的歷史》,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12月.
  29. ^ 松弟吳,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五卷:明時期.
  30. ^ 張偉然,《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 1995, 72-73
  31. ^ 崔榮昌 《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6
  3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Nationalencyklopedin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3. ^ 王東,《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湖北敎育出版社,2003年,頁246.
  34. ^ 崔榮昌.四川湘語記略[J].方言,1993(4)
  35. ^ 楊時逢. 湖南方言調查報告[M],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
  36. ^ 李藍. 湖​南​方​言​分​區​述​評​及​再​分​區[J]. 《語言研究》,1994,02期: 56-75
  37. ^ 周振鶴,游汝傑.湖南省方言區劃及其歷史背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38. ^ 《中國語言地圖集》[M]. 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7.
  39. ^ 39.0 39.1 39.2 39.3 鮑厚星,陳暉. 湘語的分區(稿)[J]. 《方言》,2005,03期: 261-270.
  40. ^ 周賽紅. 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5.
  41. ^ 唐琦珊.廣西龍勝境內湘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0.
  42. ^ 劉響平.桂北、湘南土話詞彙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07.
  43. ^ 張雄. 酸湯話內部差異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44. ^ 蔡鴻.喇叭話聲母記略[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7-69.
  45. ^ 崔榮昌.《四川境內的湘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ISBN 9789576713965
  46. ^ 46.0 46.1 尹蔚.四川達縣新勝"長沙話"與湘語的比較[J].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1(6):18-20.
  47. ^ 劉宗艷,羅昕如.湘黔「酸湯話」與四川「靖州腔」[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0):165-168.
  48. ^ 韓子京.四川營山縣「安化腔」與其祖籍方言音系的對比研究.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1999,(04)
  49. ^ 周政.安康湘語的區域分佈及內部差異[J].安康學院學報,2012,(5)
  50. ^ 周政.漢陰田禾湘語同音字彙[J].安康學院學報,2012,(4)
  51.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皖南客籍話.《安徽省志·方言志》.
  52. ^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53. ^ 市議員質詢 馬英九大秀語言能力.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8). 
  54. ^ 宋楚瑜湖南行:在机场用湖南话问候乡亲(组图).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8). 
  55. ^ 邰智源:20多年前模仿邓小平讲台湾事.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8). 
  56. ^ 歸亞蕾報恩 舞動老骨頭.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8). 
  57. ^ 滅絕與新生:從多語言文化看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國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何萬順,2008年
  58. ^ 陳立中. 論湘語的確認標準{J}.《漢語學報》,2008年第4期.
  59. ^ 張德新.陝南湘語文白異讀[J].安康師專學報,2006,18(3).
  60. ^ 張德新.陝南湘語文白異讀[J].安康師專學報,2006,18(3).
  61. ^ 尹蔚.四川達縣新勝「長沙話」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5.
  62. ^ 蔡鴻.喇叭話聲母記略[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7-69.
  63. ^ 袁家驊.《漢語方言槪要》,333.1983.
  64. ^ 李葆嘉.《中國語言文化史》,605.2003.
  65. ^ 徐芳,《沅江市南大膳鎮話語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文丹.湖南寧鄉與湘鄉邊界東段的方言狀況[D].湖南師範大學,2004.
  67. ^ 67.00 67.01 67.02 67.03 67.04 67.05 67.06 67.07 67.08 67.09 67.10 67.11 67.12 67.13 67.14 《長沙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
  68. ^ 王亮.湖南益陽方言新老派差異的社會語言學調查[D].中南大學:2008.
  69. ^ 宋淑琴.湘陰方言與湘語和贛語的比較分析.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70. ^ 王振宇.湘語蔡橋方言音韻體系.
  71. ^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102.
  72. ^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1991年.
  73. ^ 趙元任.《湖南方言調查報告》.
  74. ^ 楊時逢,《湖南方言調查》,1974年.
  75. ^ 陳暉.古全濁聲母在湘方言中的今讀音情況.《方言》,2008年.
  76. ^ 胡萍.《湘西南漢語語音研究》,2006年.
  77. ^ 曾毓美.《韶山方言研究》,1999年.
  78. ^ 徐芳.沅江市南大膳鎮話語音研究.
  79. ^ 鮑厚星.湘方言概要
  80. ^ 湖南方言調查.曾毓美.1999
  81. ^ 《湖南漢語方言字彙》
  82. ^ 袁慧.邵陽方言調查.2003
  83. ^ 中嶋幹起.湘方言調查報告.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1990
  84. ^ 《廣西通志·漢語方言志》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瞿建慧.《湘語辰漵片語音研究》.2007.
  86. ^ 彭建國.《湘語音韻歷史層次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
  87. ^ 陳暉.《古全濁聲母在湘方言中的今讀音情況》.2006年.
  88. ^ 楊姝.《從全濁古入聲字送氣/不送氣清音的分佈看湘語的濁音清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
  89. ^ 89.0 89.1 陳蒲清.《益陽方言的邊音聲母》,209−214.
  90. ^ 彭澤潤.《衡山方言研究》.
  91. ^ 夏俐平.益陽方言的古全濁聲母[J].中國語文,2008,(6).
  92. ^ 92.0 92.1 92.2 92.3 聶小站.《益陽方言邊音聲母研究》.
  93. ^ 從三堂街話中古全濁聲母字讀音看喻母的來源
  94. ^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劉麗華.婁底方言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ISBN 9787810613910
  95. ^ 谷素平.《寧鄉花明樓話語音研究》.
  96. ^ 鮑厚星.《長沙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7. ^ 長沙市黎托鄉語音研究
  98. ^ 98.0 98.1 98.2 傅靈.開慧話及其與長沙東北線其他方言的比較[D].湖南師範大學,2004.
  99. ^ 貝先明,瀏陽境內湘語、贛語的語音比較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
  100. ^ 100.00 100.01 100.02 100.03 100.04 100.05 100.06 100.07 100.08 100.09 馬蘭花.岳陽縣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6.
  101. ^ 101.0 101.1 鄭焱霞.湘語婁邵片和長益片在雙峰與湘潭交界地帶的分區[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9(3):54-57.
  102. ^ 彭彬.長沙和株洲市區方言聲調實驗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0.
  103. ^ 103.0 103.1 宋淑琴.湘陰方言與湘語和贛語的比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
  104. ^ 宋淑琴.湖南省湘陰縣長康鎮方言副詞與普通話副詞的對比研究[J].湖南師範大學,2010年.
  105. ^ 陳立娟.益陽方言輕聲的語音學與音系學分析[D].湖南大學,2006年.
  106. ^ 106.0 106.1 何正軍.益陽市赫山區鄉鎮方言語音差異研究.湖南大學,2010.
  107. ^ 107.0 107.1 劉瑋娜.湖南汨羅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6.
  108. ^ 劉英玲.湖南汨羅大荊方言的語音特點.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109. ^ 熊文.湖南省岳陽君山話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8.
  110. ^ 丘冬.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方言的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8.
  111. ^ 易霞霞.湖南省岳陽縣筻口鎮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0
  112. ^ 112.00 112.01 112.02 112.03 112.04 112.05 112.06 112.07 112.08 112.09 蔣鳳軍.《湘鄉方言語音研究》.
  113. ^ 113.0 113.1 113.2 《中國方言調值總表》
  114. ^ 許陽.雙峰甘棠話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6.
  115. ^ 鮑厚星.《湘方言概要》
  116. ^ 楊美滿.廈門(同安)、沅陵(鄉話)、溫州、雙峰(荷葉)四種方言的語音比較.
  117. ^ 彭澤潤.衡山南嶽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3.
  118. ^ 118.0 118.1 118.2 何妤娜.安化梅城話語音研究,湖南大學,2010年.
  119. ^ 《婁底和邵陽市區方言的聲調實驗研究》,吳珍,2010年,頁23,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實驗語音調查於2009年,對象4人:20歲男、24歲男、16歲女、18歲女)
  120. ^ 《漣源三峽移民方言與當地方言特點比較》
  121. ^ 《湖南漣源楊家灘話重疊式研究》
  122. ^ 《新化洋溪方言聲調實驗研究》
  123. ^ 《邵東方言與普通話的語音比較》
  124. ^ 124.0 124.1 124.2 劉偉民.衡陽、邵東兩縣交界地區的過渡型方言[D].湖南師範大學,2004
  125. ^ 125.0 125.1 陳紅麗.湖南新邵縣釀溪鎮與坪上鎮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
  126. ^ 陳碧娟.湖南省洞口縣黃橋鎮方言再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
  127. ^ 向檸.湖南武岡方言被動句式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
  128. ^ 128.0 128.1 胡蓉.湖南會同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6
  129. ^ 陳新潮.夾山腔的語音系統[D].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
  130. ^ 王曦.湖南衡山縣馬跡話的語音系統[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131. ^ 劉偉民.衡陽、邵東兩縣交界地區的過渡型方言[D].湖南師範大學,2004
  132. ^ 彭澤潤.衡山南嶽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2.
  133. ^ 133.00 133.01 133.02 133.03 133.04 133.05 133.06 133.07 133.08 133.09 曾芳,《高峰土話語音研究》,2008年.
  134. ^ 134.0 134.1 《祁東方言語音比較研究》,譚丁鳳,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p.44-48.
  135. ^ 夏先忠.《湖南懷化市漢語方言分區及語音特徵》.
  136. ^ 李曉鈺.漵浦縣龍潭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7.
  137. ^ 137.0 137.1 尹蔚.四川達縣新勝"長沙話"與湘語的比較[J].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1(6):18-20.
  138. ^ 饒冬梅.四川德陽黃許話音系調查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2007.
  139. ^ 張德新.陝西漢陰蒲溪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140. ^ 楊欽.鍬里地區酸湯話語音研究[D].中南大學,2012.
  141. ^ 范朝康.喇叭話的語音系統[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142. ^ 王力,《漢語語音史》.
  143. ^ 143.0 143.1 143.2 143.3 李星輝,《古入聲在湘語中的分化》,中南大學報,2004年6月.
  144. ^ 144.0 144.1 144.2 蔣軍鳳. 湘乡方言语音研究.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2014-04-28]. ISBN 978-7-5648-023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145. ^ 李熙泰; 詹龍標; 紀亞木. 厦门方言志.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6 [201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146. ^ 146.0 146.1 《汨羅方言調查》
  147. ^ 謝奇勇.湘南永州土話音韻比較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03
  148. ^ 周長楫,《廈門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49. ^ 房青.論湘潭方言的入聲[J].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4):230-231.
  150. ^ 150.0 150.1 150.2 顏清徽、劉麗華. 婁底方言詞典. 江蘇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4320958. 
  151. ^ 鄭焱霞.湖南雙峰縣與湘潭縣交界地帶的方言狀況[D].湖南師範大學.2004.
  152. ^ 蔣鳳,《中古見組聲母在湖南湘鄉方言中的讀音探析》.
  153. ^ 蕭繼宗,《湘鄉方言》.
  154. ^ 蔡智勇.湖南寧鄉中部大成橋話方言語音及其比較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2.
  155. ^ 田范芬.《湘音檢字》及其反映的三套語音系統[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6-90.DOI:10.3969/j.issn.1000-5455.2007.01.014.
  156. ^ 陳璐. 在方言里找寻古楚语和楚文化——专访楚方言学家邵则遂. 《三聯生活周刊》. 2020年12月21日, 1118 (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