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病毒/Selected outbreak
The following articles are currently featured as the Selected outbreak at the Viruses Portal. To suggest an article for inclusion, use the suggestions page
2018年-2020年剛果基伍伊波拉出血熱疫情爆發於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6月25日結束,為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北基伍省、伊圖里省等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在西北部赤道省的疫情結束後的數日內爆發,為該國史上最嚴重的一起伊波拉出血熱疫情,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之一,共有3470人染病,其中2280人死亡,僅次於2013年至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且疫區中的武裝衝突使防疫行動更加困難,當地發生了多起針對醫護人員的武裝襲擊事件。2019年6月,疫情擴散至鄰國烏干達;7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此次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9月,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疫情有趨緩的跡象,10月中起疫情的傳播已大幅下降,被控制在最初爆發感染的曼迪瑪地區附近。2020年2月17日起剛果一度連續52天無新增確診個案,4月27日後當地不再有新的確診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於6月25日宣佈此次疫情結束。此次抗疫行動中大量使用了單株抗體mAb114與RVSV-ZEBOV疫苗來治療與預防感染。
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是2013年12月始於西非,由伊波拉病毒引發之疾病大流行。此乃伊波拉出血熱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爆發,亦為該病首次登陸西非。此次疫情錄得的最高臨床致死率為71%就診病人的死亡率則為57-59%。伊波拉出血熱首次於1976年出現在現時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南蘇丹,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畿內亞,後散播至利比里亞及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及塞內加爾曾出現20人及1人的少數感染個案,但是兩國至今沒有再增添新的病例;馬里也曾有數人染病,而英國也有一名隔離患者。美國與西班牙均出現境外移入個案,患者都是醫護人員,但是病毒沒有進一步擴散。截至2016年1月14日[update],世界衛生組織及多國政府共錄得28,637宗感染個案及11,315宗死亡案例。
這次爆發使伊波拉出血熱首次成為流行病。以往的爆發均為局部性,並多於數週內受到控制。造成大規模爆發的原因有很多:社會貧困、醫療體系存有漏洞、人們對政府的不信任及當地政府對疫情上報的延誤均為重要因素;除此,當地的埋葬傳統、爆發地人口稠密和國際間的忽視亦有一定影響。隨着疫症不斷擴散,很多醫院因人手不足或設備不夠而不堪重負。一些醫學家認為,醫院無力處理其他醫療需求很可能額外增加死亡人數。需要接觸患者體液的醫療員工為高危險群,而世衛亦表示,截至8月,有10%的死者為醫護人員。
此次疫情於8月8日成為史上第三宗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世界衛生組織要求194個會員國採用法定措施於疾病預防、監控、控制及回報。數個援助機構及國際組織,包括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歐洲聯盟委員會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單位正投入人力試圖減緩疫情,另有無國界醫生、紅十字與紅新月會、善普施等人道機構。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是一次由流感病毒新型變體甲型H1N1流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行病疫情。最早的已知病例是2009年3月9日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市格羅利亞的五歲小孩,4月中於美國亦有病患確診,疫情開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多處快速爆發,其後向墨西哥與美國以外的國家輸出案例,疫情不斷蔓延。經估計,持續了一年多的疫情導致全球214個國家約7億到14億人感染,約150,000到575,000人死亡。其中有明確統計的死亡病例約1.85萬人,但世界衛生組織稱實際死亡人數「毫無疑問更高」。2013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在流感季中,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但死亡率可能不到0.02%。2009年5月底,該流感在墨西哥死亡率達2%,但在墨西哥以外死亡率僅0.1%。另據美國CDC估計,截至2010年3月中旬,這場疫情導致5900萬美國人染病,26萬5千人住院,1萬2千人死亡。
由於未能為所有個案作檢測,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所有病例統稱為疑似流感疾病。而這些病例都有嚴重的疑似流感病徵,甚至肺炎病徵,譬如墨西哥的病例更導致死亡。這個新變種甲型流感病毒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及禽流感重組而成的毒株。4月底,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於新變種,疑似人傳人的風險及在墨西哥的高致命性都表示十分關注。4月25日,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宣佈把這次疫情定位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0年8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其緊急諮詢委員會15名獨立科學家發出建議後,宣佈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已經結束。
寨卡病毒疫情於2015年初爆發,由寨卡病毒引發的茲卡熱在巴西大規模流行,並傳播到美洲各國、多個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2016年2月,世衛組織宣佈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病毒主要由一般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生存的埃及斑蚊傳播和分佈在美國五大湖地區的白紋伊蚊傳播。感染了寨卡的人可以將病毒轉播給他們的性伴侶,受感染的孕婦可將病毒傳播給胎兒,隨後造成嬰兒小頭畸形和大腦嚴重變形,成人感染病毒則可能出現格林-巴利綜合症。疫情爆發前,寨卡被認為是輕度傳染病,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症狀是隱性的,使得斷定病例準確個數非常困難。
鑑於疫情將顯著減少旅遊,許多國家頒佈了旅遊警示。更有國家直接建議孕婦延期生產,直到獲知病毒及其對胎兒發育的影響。此外,疫情也引發民眾擔憂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運動員和觀眾的健康安全。在巴西,寨卡疫情暴露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公共衛生服務和基礎衛生設施方面。2016年11月,世衛宣佈寨卡疫情結束。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疫情,被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形容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面臨的最嚴峻危機,截至2021年1月全球已有超過1億人染疫,超過200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目前明確已知的首宗感染個案於2019年12月1日在武漢市發病。1月23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宣佈採取疫區封鎖隔離措施,這是近代公共衛生史上第一次對千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採取封鎖措施。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亦於當日宣佈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中旬,中國大陸的疫情達到發展高峰,而2月底意大利、韓國與伊朗三國的確診人數急速增加。3月11日世衛宣佈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10月5日,世衛表示全球約10%的人口可能已感染病毒。
導致本次疫情的疾病2019冠狀病毒病,由感染病原體至症狀浮現之間的潛伏期一般情況下由1至14天不等;沒有感染跡象或僅有輕微感染跡象的感染者也可以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故症狀篩查無法有效檢測。這次疫情僅花四分之一的時間就造成沙士事件十倍的確診數字,疫情爆發的初期,亦遇上全球醫療與民生用品因為恐慌性消費導致供應不足、傳布假新聞與針對不同族裔的種族歧視等問題。而疫情擴散對全球航空、旅遊、娛樂、體育、石油市場、金融市場等方面造成巨大影響。
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預防及治療辦法尚不明確,支持性療法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對輕症患者可以使用瑞德西韋等廣譜抗病毒藥物以降低轉重以致死亡的概率;重症患者則可以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保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保持人及物表面清潔可以有效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的傳播。
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症韓國疫情指2015年5月起於大韓民國爆發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疫情。韓國衛生單位於5月20日向WHO通報,一名68歲男子已被確診。該名男子4月18至5月初均在中東一帶,5月4日經卡塔爾搭機返抵仁川國際機場,5月11日起開始出現症狀,12日至當地一家診所求診,15日住院,17日出院,並同時轉送另一家醫院急診。20日,病人的痰樣本被檢測出MERS陽性反應,隨即被隔離治療。隨後疫情逐漸擴散至韓國各地。2015年12月23日,韓國官方宣佈疫情正式結束,共計有186人染病,其中38人死亡。
由於MERS病毒在韓國蔓延,不少決定赴韓遊客都取消了赴韓的計劃。在韓國,政府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不斷推送MERS防護提示,甚至一些綜藝節目也會向觀眾傳遞預防MERS的知識。另外,韓國多地暫時關閉學校、取消修學旅行、高考招生也改為在網上舉行。首爾的超市、商圈、電影院、餐館的人流量大幅減少,另外,韓國所有在6月舉行的慶典活動全部取消或延期。為了安定民心,韓國動物園還對駱駝進行隔離,但有部分網民對此作法提出批評。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又稱SARS事件,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所引發的流行病疫情,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間散佈於29個國家和地區。疫情的原發疫源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順德市。疫情造成全球超過8,000人感染,導致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774例病人死亡,此次疫情初期訊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掩蓋,有關訊息透過參與SARS治療的醫師,互聯網及SMS在中國社會傳播,最終被世界衛生組織在視察時知曉,後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壓力迫使中國黨政官員承認了疫情的嚴重性,並允諾與世界衛生組織充分合作。在疫情擴散期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會恐慌,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多名患者死亡,引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媒體的關注。
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毒感染最早報告於1985年,首例報道感染者為一名來自阿根廷的美國遊客,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並發病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依據血清檢測顯示,已知作為愛滋病病原的HIV最早於1982年以進口血液製品形式進入中國大陸,並於1983年開始感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90年代,愛滋病疫情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主要集中於雲南邊境吸毒者群體中,並且逐漸以各種傳播方式擴散到了全國各地,形成了第一波HIV流行。由於政府醫療部門對疾病認知不足、行政部門瀆職瞞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以河南血禍為代表的第二波HIV流行。
199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組織成立部門防治中國大陸地區愛滋病疫情,1990年代末通過法規和防治計劃開始控制疫情,但2000年代初,中國大陸政府官員多次承認愛滋病疫情快速增長之態勢。中國政府對HIV/AIDS的態度從否認轉為重視疫情對於人民的威脅,愛滋病疫情控制取得可觀進步。根據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報告估算,至2018年年底,中國大陸存活愛滋病感染者約125萬,流行率為萬分之9,整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但感染者的數量仍然巨大。隨着愛滋病檢測範圍的擴大,報告新發感染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13.5萬人,另估計約有三成病患對自身患病不知情。2017年,收報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以異性性行為為主,占約七成,同性性行為其次,占約二成半,母嬰傳播和輸血傳播已經基本阻斷。2017年接受抗病毒治療者達到61萬人,但是推廣治療帶來的病毒耐藥性問題引發了新的擔憂。
愛滋病作為污名化的社會疾病,在世界各地產生了社會恐懼;愛滋病相關議題在中國大陸曾是,或現在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嘗試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媒體亦對愛滋病患者存在歧視。為數不小的公眾對愛滋病有種強烈的恐懼情緒,形成了「恐艾症患者」群體。
1976年薩伊伊波拉出血熱疫情是1976年8月爆發於薩伊(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出血熱疫情,首例病例出現在該國西北部蒙加拉省的亞布庫,為亞布庫當地一所學校的校長馬巴羅‧羅卡拉,羅卡拉曾在1976年8月帶着村子教會的人員沿伊波拉河參觀中非共和國邊境,此河流即為伊波拉病毒名稱的來歷,也是疫情的源頭。羅卡拉造訪不久後,亞布庫教會醫院出現大量病例。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後續感染要麼在醫院接受注射,或與病例有過密切接觸。羅卡拉的家人們決定遵照當地風俗埋葬他的屍體,不久後他的21名親友均患病,其中18人死亡。教會醫院重複使用未經消毒的針頭,同樣造成感染擴散造成疫情的病毒最初被認為是馬堡病毒,後來才發現是與該病毒關係接近的新種病毒,並以鄰近疫情爆發地點的河流伊波拉河將其命名為伊波拉病毒。此次疫情共造成318人感染,其中280人死亡,致死率為88%,與數週前爆發於蘇丹(今屬南蘇丹)的疫情同為史上最早紀錄的伊波拉出血熱疫情。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0
1918年流感大流行也被稱為西班牙流感,是於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不尋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各方估計值在1741萬至1億人之間),使其成為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此次大流行是由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兩次大流行中的第一次;第二次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一般流感暴發通常死亡的是幼童及老年人、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但本次流行事件死者最多的卻是青壯年。科學家為此大流行的高死亡率提供了幾種可能的解釋。一些研究顯示本病毒致死的原因是因為引起細胞素風暴,導致自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免疫力最強的青壯年反而最容易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死。另一方面,2007年的分析發現,病毒感染沒有比以前的流感毒株更具侵略性。然而,營養不良、醫療營地和醫院擁擠不堪以及惡劣的衛生情況,促進了二重感染病毒。這種重複傳染通常經過使用長期的臨死所臥之床,而殺死大多數感染者。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1
墨西哥天花歷史橫跨了歷史上5個世紀,從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開始,直至1951年官方宣佈天花絕跡。天花最初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墨西哥,並傳播到墨西哥中心,成為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淪陷的重要因素。
在殖民時期,天花疫情的爆發促進了墨西哥當地衛生防疫措施的施行,此後西班牙醫生弗朗西斯科·哈維爾·德·巴爾密斯在新西班牙引入天花疫苗,降低了該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2
天平疫病大流行為日本奈良時代天平七年(735年)至天平九年(737年)的一次地區性天花疫情,該次流行造成約100-150萬人口死亡,約佔全日本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疫情原發於九州一帶,後來蔓延至首都平城京爆發。到了737年6月,疫情已導致朝政停擺,也導致當時把持朝政的藤原四兄弟相繼病亡。該次疫情對日本社會、經濟,以及宗教造成深遠的影響。
聖武天皇認為自己對疫情的爆發有個人責任,因此大力推廣佛教,命令修建東大寺及建造奈良大佛,並大力資助在各地設立國分寺及其他佛教建築。然而,光是奈良大佛一項的花費,即幾乎造成國家的財政接近破產。在此次疫情之後,日本仍發生了幾次天花疫情,但皆僅限於地區流行,不再發生大規模的全國疫情。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3
1889–1890年流感大流行又稱俄國流感,是指於1889年爆發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最主要的一波疫情發生於1889年-1890年,此後1890年-1892年又發生了兩波較大規模的疫情。此次大流行共造成了全球約100萬人死亡,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也是十九世紀最嚴重的疫情之一。
1889年5月,該病最早在俄羅斯帝國位於中亞地區的布哈拉被發現,與此同時加拿大、格林蘭島等地也有疫情報告。俄國當地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加重了疫情。1889年10月,該流感傳播到了聖彼得堡、莫斯科,並沿着鐵路線傳播到了歐洲大陸。1890年初,流感傳播到了美國,紐約、波士頓等地相繼爆發疫情,共造成約13000名美國人死亡。
俄國流感的致病病原不明確,有研究認為是H2N2流感病毒,有研究認為是H3N8流感病毒,也人認為是人類冠狀病毒OC43造成,而非流感病毒所致。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4
1968年流感疫情又稱香港流感,發生時也有報刊稱之為毛澤東流感,是一種於1968年7月在香港爆發的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全世界,大規模疫情一直持續到1969年(甚至1970年)。香港流感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約有100萬-400萬人死於香港流感。香港流感由H3N2病毒致病,該病毒是1957-58年死亡率更高的「亞洲流感」病毒H2N2的變種,亞洲流感此前也造成了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H3N2病毒此後並未消亡,而是成為季節性流感。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5
2015年臺南市登革熱疫情為2015年於臺灣臺南市所爆發的登革熱疫情,最初出現在北區六甲里,而後擴散到全市。臺南市確診病例超過2萬人,主要為第二型病毒,連同高雄以第一型病毒為主的病例合計為4萬人,全臺死亡病例218人,臺南市佔112人。
臺灣曾於1901年、1915年、1931年及1942年發生全島性登革熱疫情,其中1942年最為嚴重,據估計當時居住在臺灣的人,可能大多罹患過登革熱。此次臺南流行的登革熱為新型的第二型登革熱病毒,與高雄的第一型登革熱病毒不同,未曾出現在臺灣,市民對此病毒無免疫力。罹患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或癌症者,或經歷過1942年大流行的老年人,若此次再被叮咬形成交叉感染,重症死亡率將驟升為20%以上。據估計,未發病的感染登革熱人數,約為發病者的九倍至十倍。
Portal:病毒/Selected outbreak/16
中國大陸非洲豬瘟疫情,是指在2018年至今在中國大陸地區流行的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疫情。這是非洲豬瘟自東歐地區擴散後,首次進入東亞地區。疫情於2018年8月1日在遼寧省瀋陽市首次發生,隨後因為跨省運輸檢疫的缺口,2019年更在全國多地爆發。到2019年8月底,中國的生豬存欄量下降了約40%。由於中國生豬存欄量佔全球的一半以上,疫情使得全球的生豬存欄量減少了近四分之一。
2018年8月1日,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一養殖戶之生豬發生疑似疫情,存欄383頭,發病47頭,死亡47頭。8月3日,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確認為非洲豬瘟疫情。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發佈非洲豬瘟Ⅱ級疫情預警。非洲豬瘟傳染性強、病畜死亡率高,幾乎達到100%,目前還沒有可用於預防和治療的疫苗,疫情隨後擴散至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朝鮮半島等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直到2019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非洲豬瘟疫情的發展趨勢有放緩跡象,各大省區的疫區逐步解封,疫情才告一段落。2021年02月中國非洲豬瘟疫情出現病毒新變種,已被證明不易被發現,傳播能力強,且更難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