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 | |||
---|---|---|---|
日期 | 1861年11月 | ||
地點 | |||
起因 | 咸豐帝駕崩 | ||
結果 | 政變成功,同光中興、兩宮聽政 | ||
領導人物 | |||
傷亡 | |||
|
辛酉政變[1],又稱祺祥之變[2]、祺祥政變[3]或北京政變[4]。1861年(咸豐十一年,農曆辛酉年)咸豐帝逝世後由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道光帝六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帝七子醇親王奕譞等人,聯合發動的宮廷政變[5],肅清了咸豐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勢力。而後由慈安、慈禧執政,是為兩宮聽政。
概述
咸豐帝因英法聯軍,率領妻小、臣工逃至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卻心力交瘁,咸豐辛酉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一病不起而駕崩,遺命由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端華之弟)、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俗稱「顧命八大臣」,輔導年幼的獨子載淳登基執政,八大臣當中肅順鋒頭最健。但是八大臣與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西太后慈禧嚴重不和,慈禧於是與咸豐帝正室鈕祜祿氏東太后慈安合作,並要御史董元醇奏請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近支親王輔政,自然遭遇肅順等嚴厲反對。於是慈禧、慈安秘密聯合了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賈楨、兵部侍郎勝保等人合謀奪權。借新帝回鑾登基,慈禧命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由熱河行走,自己卻是趕回北京召見奕訢等人,安排政變,趁肅順尚未入都,朝廷即下令拘捕了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被賜死,肅順被棄市,其餘被貶,廢除八大臣原擬年號「祺祥」,改為「同治」,史稱「祺祥之變」或「辛酉之變」。
背景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崩於行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皇長子同治帝繼位。同時依遺詔,由肅順、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為顧命八大臣,肅順為首,輔導皇帝施政。
以上八人,均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為咸豐皇帝為皇太子載淳(同治帝)指派的輔助大臣,總攝朝政。但咸豐同時又將「御賞」、「同道堂」兩方小璽分別賜給皇后鈕祜祿氏和載淳,並規定凡以後下發諭旨必須鈐用此二璽為憑,用以制衡八大臣權力。[6]
原因
政變主要原因應是權力分配不均,導致爭奪權力所致;咸豐原先規劃以八大臣(肅順、載垣、端華、景壽四人代表皇親國戚勢力,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代表軍機大臣勢力)處理政務,佐以兩宮太后制衡,共同輔佐幼主同治;不料,八大臣(均年約四十五歲)一則企圖獨攬朝政大權,排除兩宮參政,二則低估了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廿五歲、西太后慈禧廿六歲)的政治智慧與謀略,另一方面,宗族中近親的恭親王奕訢(廿八歲)、醇親王奕譞(廿一歲)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兩宮太后與奕訢等人密謀聯合,發動政變。
過程
- 9月5日,恭親王奕訢以奔喪為名趕赴熱河,與慈安、慈禧秘密聯繫,謀劃政變[7]。
- 9月14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並派近支親王輔政。被八大臣以我朝「向來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駁回,雙方激烈辯論[8]。奕訢在北京爭取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拉攏大學士桂良、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並得到在京畿握有重兵的欽差大臣、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的支持[9]。
- 10月26日,咸豐帝的梓宮從熱河承德起運回京,葉赫那拉氏暗使計策,故意讓肅順押後護送梓宮而行,自己和載淳先期到達北京,隨即召見奕訢安排政變事宜[10]。
- 11月2日,下詔逮捕載垣、端華,派醇郡王奕譞捕獲尚在密雲的肅順[11]。肅順被捕時大罵道:「悔不早治此賤婢!」被押回宗人府,見載垣、端華斥責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 11月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
- 11月8日,詔載垣、端華賜死,肅順斬首[12];其餘五人撤職,穆蔭發配軍台,景壽則保留公爵及額駙品級。
- 11月11日,載淳正式即位,至此慈安、慈禧和奕訢實質掌握了清中央統治權。兩位太后廢除八大臣原擬年號「祺祥」,改明年為「同治」元年。
結果
顧命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被賜死,肅順被斬棄市,除額駙景壽,其餘均被貶,廢除八大臣原擬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安、慈禧和奕訢大獲全勝,實質掌握了清中央統治權,將原先由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兩方制衡共治格局,轉變為慈安、慈禧和奕訢三方並治朝政。
評價
- 歷史學者蕭瀚認為,這場政變是慈禧的一個主要成就,因為它結束了咸豐皇帝和八大臣的無能和蠻橫的統治,為清朝帶來了至少三十年的和平和穩定。蕭瀚還指出,這場政變得到了當時大多數大臣的支持和讚賞。蕭瀚對辛酉政變的評價與傳統的歷史觀有很大的不同[13]。
相關影視
- 《戲說慈禧》(1993年台灣中視電視劇)
參考文獻
- ^ 《論肅順人際網絡與辛酉政變》曾靖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
- ^ 《「應變」與「求變」——從祺祥之變看晚清咸、同之際的思想變局》何昕 ,佳木斯職業學院
- ^ 《慈禧垂簾:祺祥政變始末》王開璽,東方出版社
- ^ 《北京三千年》,余荔裳,中國三峽出版社
- ^ 《晚清侍衛追憶錄》,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13402088
- ^ 據《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 ^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相傳奕訢化妝成薩滿,在行宮見了兩宮皇太后,密定計,旋返京做部署。」
- ^ 《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
- ^ 《清史稿·文祥傳》記載:「十月,迴鑾,(文祥)偕王大臣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 ^ 《清史稿·肅順傳》記載:此前,「肅順方護文宗梓宮在途,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往逮,遇諸密雲,夜就行館捕之。咆哮不服,械繫。下宗人府獄,見載垣、端華已先在。」
- ^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記載:「以醇郡王奕管善捕營事。」
- ^ 《正說清朝十二帝》:「將行刑,肅順肆口大罵,其悖逆之聲,皆為人臣子所不忍聞。又不肯跪,劊子手以大鐵柄敲之,乃跪下,蓋兩脛已折矣。遂斬之。」
- ^ EP-034 萧瀚:中国古代的女改革家(文字版). 不明白播客. 2023-01-27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