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縉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縉雲
籍貫山西潞安府襄垣縣
字號字夏卿
出身
  • 宣統三年進士出身

王縉雲(1883年—1925年),字夏卿[1]山西潞安府襄垣縣橋頭村人,畢業於山西西學專齋化學科,宣統三年進士。赴英國留學,在英倫帝國大學畢業。

生平

  • 光緒三十四年,於山西西學專齋第四期畢業,取列中等,准作舉人[2],聘為法政學堂教習。
  • 復入專科,宣統三年,經學部考試列優等;八月甲子引見,賞給進士出身[3]
  • 民國五年,返自英倫,改官農商部技正,派往黑龍江省調查梧桐河金礦。十一年,充豫省督署軍工參事,兼中州大學及河南省農業專門學校教授。歲余,奉農部令,仍返京供職。十四年冬,以疾卒於官,年四十三[4]

註釋

  1. ^ 『山西大學堂西齋留英學生名單』:耿步贍,字桂庭,靈石人;李廷德,字福基,榆社人;馬駿,字君圖,晉城人;趙廷雅,字宜齋,寧武人;張劼仁,字靜山,聞喜人;王憲,字監先,寧武人;王祿熏,字猷宸,臨汾人;武蓋傑,字漢三,霍縣人;楊長煜,字幼輝,萬泉人;張增,字益卿,五台人;鄭永錫,字恩三,定襄人;鄭寶善,字楚箴,屯留人;申湘,字慎之,高平人;李蒙淑,字陶庵,定襄人;趙奇英,字俊卿,趙城人;楊維翰,字紹宗,渾源人;白象錦,字雲軒,興縣人;梁濟,字伯興,右玉人;蘭錫魁,字梅五,河津人;龐全晉,字錫三,河津人;王嘉瑞,字夢齡,平魯人;樑上棟,字次楣,原平人;以上為22名官費生,此外還有以下12人:高時臻,字福齋,襄陵人;趙錚,字鐵卿,寧武人;常克勳,字子成,寧武人;孫晉祺,字維庭,平定人;張景良,字亦房,介休人;王慶祚,字錫庭,趙城人;楊仁顯,字筱沅,榆次人;王縉雲,字夏卿,襄垣人;潘蓮如,字泰初,臨汾人;劉世勛,字寶華,神池人;楊朝相,字輔卿,臨汾人;溫承讓,字楫軒,文水人。《文史月刊》1996年第05期,薛愈
  2. ^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學部複核晉省西學專齋第四期畢業試卷酌改分數等第折』原奏內稱,晉省西學專齋預科畢業考試,上年裁撤學政後欽奉殊批:即著恩壽考試等因,欽此。歷經遵辦在案。本年屆第四期畢業之期,經臣嚴密考試,遵章以六十分為及格,計六十分以上者共四十七名,先行發給文憑,合無仰懇天恩,飭部仍照成案獎予舉人出身,以昭鼓勵等語。臣等查晉省西學專齋畢業各生向系送京復試,由臣部酌擬等第,恭候御覽,俟欽後,始再分別給獎,歷經照辦在案。自上年臣部奏准修改各學堂考試章程後,該撫以新章內開,高等學堂畢業在各省者由督撫考試等語,咨商臣部免將第四期畢業各生送京考試,經臣部咨復,令將畢業各科試卷送部複核,茲由該撫解到。……所有列入優等之陳廷紀一名,中等之馮羲等三十二名,擬照該省專齋成案准作舉人,其不及六十分之仇元灝等十二名,擬令仍留堂補習。又上年留堂補習之趙國佐、馬作楫二名,此次畢業分數仍不及格,應請照章僅予修業憑照,毋庸給獎。優等一名:陳廷紀。中等三十二名:馮羲楊仁顯楊長清孫克信潘連茹解玉輅胡翔鳳楊朝相王縉雲陳炳乾郭顯廙張瓚薛春翁長祜張瑞琦張宴林許喆凌從先成樹愃閻光祖沈敬承張佐廷王藎臣常澤春楊去塵常蘊春李鑾溫承讓徐鴻賓王迎祉李道正柴薦鷹。下等十四名:仇元灝郭希儀董文相劉正本常沛春錢善鋐萬宗藻陳仁穫楊鴻基申國樑楊柏榮陳宏裕趙國佐馬作楫。《學部官報》第四十八期本部章奏第275~277頁
  3. ^ 「八月甲子,引見山西西學專齋畢業生。得旨:楊仁顯、劉世勛、郭顯廙、潘連茹、王迎祉、楊朝相、王縉雲、王藎臣、溫承讓、張宴林、趙國佐、許喆、柴薦鷹、郭希汾、張箎、胡德豪均著賞給進士出身」。《宣統政紀》宣統三年辛亥八月
  4. ^ 「王夏卿,諱縉雲,襄垣橋頭村人。父廣慶,以善封殖起家,好義樂施,鄉里稱之。夏卿幼承庭訓,倜儻有大志。從師讀,穎悟異常兒。弱冠入邑庫,詞章非其好也。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入山西西學專齋,治格致學,於是窮究物理,學日益進。畢業得舉人,被聘為法政學堂教習,複入專科,賜進士出身。辛亥革命,充省垣晉民公會會員,然未能盡其四方之志,以為中學在精神文明,而物質文明,當至歐美求之,遂留學於英倫帝國大學。當是時,歐戰勃發,波及全球,於是著《歐戰中之物理紀略》,謂:保衛國家之要素,如槍炮、炮臺、子彈,斷不可漠然視之。日德之所以能以四百萬眾,東擊俄,西攻英、法、比等國聯軍,左右馳驅於兩大戰地者,雖由於普魯西亞軍國民主義灌輸各個人腦筋,而全國養成敵愾,從王勇敢善戰之精神所致;要亦由於所用之槍彈等器械,駕各國而上也。故歐洲各專門格致家,對德人此次戰爭所用之軍械、炸藥等物品,非常注意研求;而吾後進國家,外交懸案,擱置甚多,將來尤必恃武力為後援,以外交為前楣,方能解決。又曰:此次列強戰爭,最終之勝負,不決之於俄八百五十萬、法五百萬、德四百五十萬雲雨之兵數,而實決之於此鐵石無情之棉花火藥、無煙火藥,並克雷伯炮、榴彈炮等器械也。於是將德國制炸藥之質料,詳為研究而紀載之,以向國人。又著千鈞一髮之教育一文,都數萬言,切中時弊,兩文均登諸報紙。民國五年,返自英倫,內務總長孫伯瀾以土木工程司主事見委,因非素學,辭未就,改官農商部技正,上任事。無何,被派往黑龍江省調查梧桐河金礦,報告所陳,多被採擇。其後國事日非,實業不振,部曹浮沉,建樹無由,遂萌歸去之思。十一年,豫省適倡兵工政策,河東薛篤弼方管財政,夙有師友之誼,力薦為督署軍工參事,兼中州大學及河南省農業專門學校教授,用其學授生徒,務以利用厚生相期勉。歲余,奉農部令,仍返京供職。十四年冬,以疾卒於官,年四十有三。初,光緒季年,襄垣學務興革伊始,邑宰劉煥衢時多以此諮詢,為之擘畫,胥中染要,而縣中教育大興,夏卿之力居多。其它言論造次,情瀾不竭,後進希其光彩,朋輩挹其風流,聞其歿,多為之歎惋不置也」。(民國)《襄垣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