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號護航驅逐艦
1944年時的「德克爾」號
| |
歷史 | |
---|---|
美利堅合眾國 | |
船名 | BDE-47 |
建造方 | 費城海軍船塢 |
鋪設龍骨 | 1942年4月1日 |
下水日期 | 1942年7月24日 |
更名 | 1943年3月4日改名為美國海軍「德克爾號」(DE-47) |
艦名出處 | 歐內斯特·艾爾登·德克爾 |
入役日期 | 1943年5月3日 |
退役日期 | 1945年8月28日 |
結局 | 1945年8月28日移交中華民國 |
除籍日 | 1948年3月12日 |
歷史 | |
中華民國 | |
船名 | 中華民國「太平艦」 (22[a]) |
交船日期 | 1945年8月28日 |
結局 | 1954年11月14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擊沉於田岙島海域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艾瓦茲級護航驅逐艦/太字號驅逐艦 |
排水量 | 1140噸(標準),1430噸(滿載) |
船長 | 283呎6吋(86.41米)(水線),289呎5吋(88.21米)(總體) |
型寬 | 35呎2吋(10.72米) |
吃水 | 11呎0吋(3.35米)(最大)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19節(35公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4150海里 |
乘員 | 15名軍官,183名士兵 |
武器裝備 | |
註釋 | 相關信息來源:[1] |
太平艦(舷號22),中華民國海軍曾經的一艘艾瓦茲級護航驅逐艦。該艦原為美國海軍的「德克爾號」(USS Decker,編號DE-47,也翻譯為「戴克爾號」),建造於美國費城海軍船塢,1943年服役後曾在北大西洋執行護航任務,二戰後租給中華民國使用並被命名為「太平艦」,1948年正式移交給中華民國,1954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浙江省田岙島海域擊沉。
服役前
該艦原本是美國費城海軍船塢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最初編號為BDE-47,1942年4月1日安放龍骨,1942年7月24日下水。但該艦其後被留在美國海軍,並於1943年3月4日改名為「德克爾號」(USS Decker)[b],編號改為DE-47,是以美國海軍中尉歐內斯特·埃爾登·德克爾的名字命名的,德克爾中尉原在格列高利號驅逐艦服役,1942年9月5日在所羅門群島與日本海軍交戰中因艦船沉沒而陣亡。1943年5月3日,德克爾號正式服役,首任艦長為洛德爾·亞當斯(Lodr A. B. Adams, Jr.)[2][4]。
二戰期間
1943年5月3日服役後,德克爾號的主要任務是與其他艦船一道在北大西洋上為執行護航任務,保護船隻免受納粹德國潛艇和戰鬥機的攻擊。1943年7月9日至24日,德克爾號將兩艘油船從羅得島州紐波特護送到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而後與8月20日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報到,開始執行跨洋護航任務。從1943年8月26日至1945年4月26日期間,德克爾號為北非、意大利和法國南部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持,保衛了為法屬摩洛哥卡薩布蘭卡、突尼斯比塞大、西西里帕勒莫和阿爾及利亞奧蘭提供補給的九個船隊的通航。1944年5月11日,德克爾號加入前往突尼斯的UGS-40護航船隊,並在海上幫助船隊擊退了敵機的重型魚雷攻擊。其後德克爾號返回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進行大修,並在大修後在佛羅里達群島擔任訓練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克爾號因其二戰服役而獲得一顆戰星[4]。
二戰後
借與中國
1941年3月11日,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後,中國駐美海軍副武官楊元忠注意到加拿大、巴西等國援引該法案向美國海軍提出「借艦參戰」計劃,於是與美國戰備處處長梅卓爾協商借艦,梅卓爾同意租借艦艇給中國,但須由中國政府向美國提出申請。1943年9月,楊元忠將借艦意見書寄給重慶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約半年後被批覆。1944年2月,何應欽致電駐美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公司董事長宋子文,請宋向美方交涉租借軍艦。宋子文安排代理董事長施肇基與美方展開了一系列會談和交涉。同時,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商震與駐美大使館海軍武官劉田甫也相繼跟進海軍援艦一事。1944年6月,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參謀長愛德華表示美國可以租借給中國護航驅逐艦4艘和掃雷艦4艘,後經中美雙方交涉,最終於1944年8月將最終租借方案變為2艘護航驅逐艦、4艘掃雷艦和2艘護航巡邏艦,其中便包括德克爾號[5][6]:103。
1944年8月,美國同意借艦的同時也同意為中國海軍訓練接艦軍兵。國民政府於1944年9月和12月公開招考軍官60名,士兵1000名準備赴美,軍官分別來自於黃埔海軍學校、馬尾海軍學校、青島海軍學校、電雷江防學校,而士兵因要求英文基礎,多為重新招募的青年學生[5]。1945年4月22日,中國接艦官兵進駐美國邁阿密海軍訓練中心,次日開訓,課程為半天操課,半天英文課[6]:116-117。軍官和士兵分別授課,軍官第一階段複習艦船基礎課,第二階段根據職務和分工學習專業課程;士兵第一階段學習基本課程,第二階段按專業分班受訓[5]。1945年8月底,基本課程結束。中方於1945年8月28日簽字接收美國援助的8艘軍艦,並派遣水兵和輪機兵到艦上擔任維護保養工作,以及在艦上進行在職訓練[6]:117。1945年8月28日,德克爾號在美國海軍佛羅里達州格林科夫斯普林斯基地除役租借給中華民國海軍,被中方命名為太平艦,首任艦長為海軍上校曹仲周,副艦長為海軍少校陸維源。[7]
返回中國
1946年1月2日,中國全體海軍官兵登上美國借給中國的八艘軍艦,艦船駛離邁阿密前往古巴的美國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進行成軍訓練和編隊訓練等戰術科目訓練[6]:103,117。時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海軍上校副武官林遵,被臨時調任中華民國海軍駐美國艦隊指揮官,負責率領八艦及受訓的一千多名中國海軍官兵啟程回國。美國海軍則增派「莫米號」補給艦[c]護送八艘艦船並在航途中為其補充燃油物料,以及借給林遵作為指揮官座駕艦。1946年5月上旬[d],中國海軍駐美國艦隊離開關塔那摩港開始返回中國,計劃按照中國政府命令在返國途中訪問古巴、墨西哥、日本等國家並慰問當地僑胞,艦隊首先訪問古巴首府哈瓦那,繼而從巴拿馬的科隆港向南通過巴拿馬運河後抵達巴拿馬城,出巴拿馬灣後沿中美洲西岸航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再駛往美國西岸的聖地亞哥和洛杉磯長灘港,經檀香山、珍珠港後,到中途島補充油水物料和配件,然後航至日本橫須賀港。1946年7月19日,艦隊完成訪問和慰僑任務後順利抵達上海吳淞口,莫米號駛往青島美軍基地,「美贈八艦」則直接前往南京,並於7月21日抵達南京下關[8][6]:103。
接收南沙
抗戰時期,中國南海諸島曾被日軍佔領,戰後被交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暫管。在二戰日本戰敗,原駐南海諸島的日軍被集中到海南島榆林港侯令遣返期間,法國趁機佔領南海若干島嶼[9]。經行政院研究決定,將西沙、南沙群島劃歸廣東省管轄。1946年8月,行政院訓令廣東省政府接管南海諸島,並由海軍派軍艦協助接收,以及派兵前往各島駐守[6]:122。1946年10月3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手令中華民國國軍參謀總長陳誠,要求由海軍運送陸軍進駐東、西沙群島。因東沙已派兵進駐,陳誠於10月5日呈報後改為進駐西沙和南沙群島[6]:123。
1946年10月26日,海軍總司令部下達進駐命令,隨後組建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海軍總司令部上校附員林遵被任命為總指揮,率隊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宣示主權,艦隊由本艦、永興艦以及中建、中業號登陸艦組成,四艘軍艦首先在上海集結[6]:123。1946年10月29日,林遵率艦隊護送國防部、內政部和聯勤總部的代表以及測繪人員、駐守部隊從上海吳淞口南下啟程,與11月2日抵達廣東虎門珠江口,在內伶仃島附近錨泊。林遵和副指揮官姚汝鈺帶領參謀林煥章、張君然,以及本艦艦長麥士堯、永興艦艦長劉宜敏、中業號艦長李敦謙、中建號艦長張連瑞,登岸拜見了廣州行轅主任張發奎和廣東省主席羅卓英,報告了艦隊的航行計劃,並請廣東省派遣視察、測量和駐島人員登艦。11月6日,艦隊載上廣東省接收人員後秘密離開廣州。11月8日,艦隊抵達海南島南端的三亞港[8]。11月9日,移駐榆林港,開展遠航整備工作[6]:123。經過反覆的論證研究後,林遵率本艦和中業艦前往南沙群島,姚汝鈺率永興、中建二艦前往西沙群島。11月中旬,林遵兩度率艦出海,均因風浪過大中途折返。12月9日,林遵率本艦和中業號第三次出海,於1946年12月12日在南沙群島西北方面的長島錨泊,乘登陸艇登島搜索,確認無敵情後開始進行卸載作業,於14日完成。林遵讓登島官兵將日軍修建的紀念石碑摧毀,在島上重新豎立中國石碑。1946年12月15日,本艦和中業艦官兵同政府代表們在島上舉行升旗儀式和立碑典禮,以軍艦名將長島重新命名為太平島[8][10]。12月16日,兩艦啟程返航,在巡弋各島後於17日抵達榆林港,完成南海諸島接收任務[6]:123。
移交中國後
1948年2月7日,本艦等原本租借的艦船被美國無償贈予中華民國海軍,並於1948年3月12日正式從美國海軍中除籍,於1950年代編號為DE-22,是中華民國海軍的主力軍艦[2]。
1948年3月,中華民國海軍代總司令桂永清率領本艦等12艘艦艇,將駐守龍口、蓬萊、威海衛的陸軍第八師從海上撤至煙臺和葫蘆島[6]:125-126。1949年9月、10月,福建省的福州、廈門相繼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中華民國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奉命以金門、馬祖為基地封鎖閩江口、廈門港和汕頭港,控制台灣海峽。1949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組織渡海進攻大金門。1949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親率旗艦太平艦從自澎湖基地出發馳援金門,時任艦長為海軍上校兼第二艦隊參謀長馮啟聰。10月25日凌晨4點,本艦從澎湖的漁翁島出發,因風大浪急艦體多次向左傾斜至40多度,至25日天明後決定向北頂風航進,終於在26日午夜在烏坵附近海域確定船位,後折向西南在26日凌晨3點到達金門附近海域。本艦抵達金門後,用主砲對解放軍在大嶝島和小嶝島等處的砲兵陣地進行壓制性射擊,並轟擊解放軍船隻。26日夜,本艦奉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總部參謀長的命令對古寧頭、大嶝及澳頭進行制壓射擊,至27日凌晨,國軍獲得戰役的最終勝利[2]。作為海軍第二艦隊旗艦,本艦在金門戰鬥中給解放軍登陸部隊造成巨大殺傷[6]:131。
1950年3月初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不斷組織船隻偷渡海南島。中華民國海軍第三艦隊則以本艦為旗艦,指揮各類艦艇日夜巡弋防範。1950年4月16日夜,中國人民解放軍43軍128師382團及383團兩個營、384團一個營共6968名指戰員,由43軍副軍長龍書金、128師師長黃榮海、政委相偉的率領,在瓊崖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謝應權和王山平、馮爾迅、吳正桂的協助下,分乘81隻帆船,由雷州半島的東場港起渡進逼海南島。途中與國軍太平艦、潮安艦、美宏艦、驅潛一號艇遭遇,激戰至次日凌晨,本艦和驅潛一號艇中彈,太平艦上的士兵黃克湘陣亡,另有多名官兵負傷[6]:131。1950年4月19日,本艦由艦長謝祝年率領在瓊州海峽巡弋,發現大量中共帆船聚集在雷州半島滘尾角海面,接近過程中被解放軍海岸炮擊中,艦務官羅俊鈞陣亡,司令王恩華等多名官兵負傷,退往秀英港[6]:131。1950年4月22日,解放軍攻陷海南北部,國軍在第三艦隊掩護下向海南東部和南部港口撤退,並最終集中到榆林港。1950年5月2日,本艦等艦船護送國軍從榆林港撤往台灣[6]:132。
1951年2月13日,在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直接命令下,一支由本艦等3艘軍艦組成的艦隊在八重山群島之間水域,坐標北緯24°13',東經123°18'處攔截並扣押裝運藥品前往中國大陸的挪威民用貨船「海後號」[11][12]。
1954年10月下旬,太平艦[e]被解放軍高島雷達站發現經常到溫州灣、台州灣、三門灣一帶巡邏。太平艦時任艦長是上校唐廷襄,副艦長是中校宋季晃,輪機長是上尉周相輝。1954年10月25日,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張愛萍親自到高島核實該情報後決定攻擊太平艦。1954年11月初,國軍永春艦、永定艦相繼在頭門山附近海域被解放軍海岸炮擊傷,其後國軍艦艇白天不再到該海域活動。1954年11月14日零時5分。太平艦在一江山島東北的五棚嶼海面被高島雷達站發現。零時23分,解放軍高島魚雷快艇秘密駐泊點的155至158號4艘魚雷艇按照岸上指揮所的命令起航,零時50分到達五棚嶼東1海里的待機點,然後在岸上指揮所的引導下接敵。凌晨1時28分,155艇最先發現太平艦燈光,各艇距離太平艦約2至3海里,155艇、156艇、157艇先後朝太平艦發射魚雷,均未擊中。1時37分,158艇駛進到距離太平艦0.5海里處發射魚雷,命中太平艦艦艏倉庫[13]。太平艦被擊中後失去動力,並不斷進水。太和艦[14]等三艘國軍軍艦從大陳前來救援,並收容生還官兵,二十八名官兵戰死或失蹤[3],其中副艦長宋季晃、輪機長周相輝陣亡[2]。拖帶途中於7時15分開始下沉,救援艦被迫砍斷繩纜。7時24分,沉沒於高島東南140°、距離18海里處[13]。
後續
太平艦被擊沉的1954年11月14日當天,中華民國國軍參謀總長桂永清簽署命令,要求所有海軍進入一級戰鬥準備。11月15日,蔣介石為陣亡和生還的太平艦官兵頒佈撫恤令和褒獎令。褒獎令號召「建艦復仇」,派人組織台南工學院等大專院校學生發起「建艦復仇」運動。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葉公超對外宣稱太平艦的沉沒無損於國軍海軍的實力。合眾社報道稱太平艦被擊沉是一個「驚人的行動」。美聯社報道稱太平艦被擊沉是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的「重大勝利」,它「使國民黨人大吃一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評論員柯斯特洛則在11月14日的報道中稱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日益強大的力量,肯定會構成對國軍海軍的「嚴重潛在威脅」[3]。
曾參與擊沉太平艦的四艘魚雷快艇中158號魚雷艇後被收藏展出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該艇是一艘蘇聯製造的123型(又稱P-4型)魚雷快艇[15][14]。
備註
參考
- ^ 2.0 2.1 2.2 2.3 2.4 太平軍艦, 護航驅遂艦. 國立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絡中心.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 ^ 3.0 3.1 3.2 揭秘国民党“太平”舰被解放军击沉往事. 新華網-人民政協報. 2015-12-03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 ^ 4.0 4.1 Decker (DE-47).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5.0 5.1 5.2 賀懷鍇. 美英援助与战后国民政府海军重建. 歷史教學. 2018, (11): 11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金智. 綏靖戡亂時期中國海軍的建軍發展. 軍事史評論. 2016-06, (23).
- ^ 中華民國海軍全球資訊網. 海軍軍官季刊28卷3期 (PDF). [2024-08-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2-28).
- ^ 8.0 8.1 8.2 李薇. 劈波斩浪坦骨东海——传奇将军林遵. 炎黃春秋.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7).
- ^ Bill Hayton,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 pp57-8
- ^ 呂一燃. 中国近代边界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1092–1093. ISBN 7220073313.
- ^ Lin Hong-yi. Chapter 4,1953-1960 (PDF). Blockade on Chinese mainland coast - ROC's Guanbi policy, 1949-1960 (M.D.論文).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009 [2022-07-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中文(臺灣)).
- ^ John W. Garver.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Armonk: M. E. Sharpe, Inc. 1997-04-30 [2022-07-22]. ISBN 97807656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 ^ 13.0 13.1 13.2 徐幫學. 谁主沉浮:经典海战与海上争霸.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09. ISBN 9787537562126.
- ^ 14.0 14.1 歷年國共主要海戰(1). 軍武狂人夢.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 ^ Б123型功勋鱼雷快艇(苏联造).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