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26年-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3個師
駐軍/總部寧夏中寧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歷史上曾2次組建。[1]

沿革

粵軍擴編的第十一軍(1926—1929)

1923年2月粵軍第1師一部編為粵軍第四軍第1師第1旅。1925年7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0師。1926年11月北伐戰爭中因南昌戰役獲得大量擄獲物資與戰俘,論功行賞的分配下,第四軍配得了1.5萬餘名俘虜與裝備,張發奎利用這批資源將第10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2]

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彭漢章遭到唐生智設計誘殺,部隊遭支解拆分,該軍第2師在3月編入第十一軍,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26師,師長楊其昌(因病未到職),副師長吳仲禧代理。在第二階段北伐戰役,除了新成軍的第24師留守武漢,其餘2師編入第1縱隊越過長江北攻河南省,參加上蔡、臨穎戰役。

1927年7月,軍長朱暉日決定發動反蔣作戰。十一軍大部分部隊自九江轉入南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但是中國共產黨員並未掌握該軍大部分共識,使得在8月9日第10師脫隊、26師隔日跟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返回廣東省,僅有葉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24師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在部隊發動反蔣後,8月下旬蔣光鼐重建軍部恢復指揮,第10師拆分為第10師(師長蔡廷鍇)與重建國民革命軍第24師(師長黃質勝),11月初陳銘樞回任軍長,蔣光鼐任副軍長。

1929年初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編遣會議,第十一軍縮編為廣東編譴區第3師和獨立第2旅,蔣光鼐任第3師師長;蔡廷鍇任獨立第2旅旅長。1929年8月,第3師改稱國民革命軍第61師,蔣光鼐任師長。獨立第2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0師,蔡廷鍇任師長。此後此2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投入一·二八事變,在福建事變後遭撤併剿滅。

寧夏馬鴻逵部組建第十一軍(第2次組建)

1920年甘肅昭武回民騎兵營擴編為陸軍第5混成旅。1924年12月12日,段祺瑞政府任命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駐節張家口,馮玉祥兼任甘肅軍務督辦(劉郁芬代理)。馬鴻逵的第五混成旅擴編為陸軍第七師,轄2旅及2個直屬團、3個直屬營,由五原移駐磴口。時磴口尚未開發,馬鴻逵幾次請求寧夏鎮守使馬鴻賓允許其率師入寧,馬鴻賓均以甘肅督軍陸洪濤之命拒絕,陸並派兵一團來寧夏協防。馬鴻賓與寧夏道尹陸必淮陸洪濤請准給馬鴻逵一次協餉10萬元。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五原誓師,以孫良誠為援陝總指揮,率孫連仲吉鴻昌等4師6個混成旅援陝解西安之圍。國民軍劉郁芬部入甘,馬鴻逵趁機尾隨劉部進駐金積靈武一帶富庶地區,在長武被任命為國民軍聯軍第四路軍總司令兼第七師師長,轄兩個步兵旅和3個騎兵支隊,參謀長羅震(保定九期步科)。1927年5月間隨馮部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尾隨中路,經洛陽、鄭州,部隊駐營園。馮玉祥的國民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馬鴻逵部改為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轄步、騎兵各1師,共4個旅。1928年12月召開編遣會議,馬鴻逵第四軍縮編為第二編譴區暫編第17師,轄步、騎各1旅,共6個團。1929年4月,馮玉祥部放棄魯、豫,全軍西撤。馬鴻逵部由魯北惠民撤至洛陽。1929年5月21日,和韓復榘石友三聯名發出「擁護中央」通電反馮,5月23日率部從洛陽逃往鄭州,遭龐炳勛孫良誠前堵後追,部隊潰散,在新鄭收攏殘部。蔣介石復電嘉獎,以馬鴻逵部為第六十四師,旋擴編為第十一軍、賞現洋30萬元,槍1000餘支。[4]

1929年7月,由鄭州移駐濟寧。再由濟寧移駐徐州。

1930年中原大戰爆,馬鴻逵部擴編為討逆軍第十五路軍,轄第64師和第72師,每師2旅4團,另有一個教導團、特務團、炮兵團、騎兵旅、獨立第六旅等。1932年10月,蔣介石令馬鴻逵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以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兼第三十五師師長職務,奉命留下主力在豫南剿共。挑選精銳編為5個團,1932年11月啟程,1933年1月歸寧夏就任寧夏省政府主席。所部第35師與馬鴻賓的新編第7師對調番號。馬鴻逵部編為新編第7師和獨立第10旅、騎兵第1、第2旅、1個特務團,開始對寧夏17年統治。留在信陽的第35師師長馬騰蛟,轄2個旅4個團繼續駐守信陽,由駐豫特派綏靖主任公署劉峙指揮。劉峙把其番號改為剿匪軍第一縱隊,縱隊司令唐俊德。1934年秋該縱隊調開封,與新編第46旅合編為第九十五師,即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大名鼎鼎的「趙子龍師」。1937年2月,新編第7師改編為第168師。

1937年8月,馬鴻逵升任第17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十一軍軍長,下轄:[5]

  • 第168師,馬鴻逵兼任師長;
  • 騎兵第1旅馬光宗
  • 騎兵第2旅馬義宗
  • 獨立第10旅

1949年9月23日殘部投誠。

第十一軍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參考文獻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9373937. 
  4. ^ 《寧夏三馬 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史料專輯》,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文史研究委員會編,1985年5月
  5.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