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佛地經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地經論》IASTBuddhabhūmyupadeśa),為佛教佛地經(Buddhabhūmi sūtra)的論釋,共有七卷,由親光菩薩等造,唐朝玄奘譯,共有七卷,又稱《佛地論》。收於《大正藏》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六冊。

解讀與內容

《佛地經論》解釋大覺是,具三種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而佛地則是佛身所依、所攝、所行的境界[1]

作者將佛地經科判為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釋之,並敘述佛地經所說之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種法,攝大覺地[2]。五法如下:

  1. 清淨法界:為斷果,以攝佛地的無為功德,又分智果為四,以攝佛地的有為功德。
  2. 大圓鏡智︰能任持佛地一切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用十圓鏡喻顯示其義。
  3. 平等性智︰常與大慈大悲相應,無住涅槃即依此智而建立,受用身土的影像也由此智所示現,是妙觀察智的不共所依,要通過十地的修習才能圓滿成就十相。
  4. 妙觀察智︰能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在大眾會中說法斷疑,於此列舉有十種因來辨明它的相貌。
  5. 成所作智︰能在一切世界隨應示現佛變化事,利樂一切有情,依這一智的業用成立如來化身,於此列舉有十種化以明其相。

譯本與註疏

  • 唐代靖邁之佛地《註疏》六卷,為現存寫本
  • 新羅智仁之佛地《疏》四卷,已散佚。
  • 神泰《疏》四卷,已散佚。

參考文獻

  1. ^ 佛地經論. www.mldc.cn.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2). 
  2. ^ 佛地經論. buddhaspace.org.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