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正
郤正(3世紀—278年),字令先,偃師(今屬河南)人,本名纂,三國時蜀漢官員,蜀漢亡後在西晉任官。
生平
郤正年少時父親郤揖隨孟達降曹魏,不久後死去,母親改嫁,郤正則留在益州。雖然孤苦無依,但安貧好學,博覽群書,後來當秘書吏,又轉職秘書令史,遷任秘書郎,最後官至秘書令。性格淡薄榮利,醉心於閱讀古書及作文之中,益州當時有的書籍,他幾乎都已看過。由於常居內職,與宦官黃皓作比鄰三十年,黃皓身分由卑微至顯貴,在朝中玩弄權勢;郤正不為黃皓所喜愛,亦不為其所憎惡,仕途只停留在六百石秩等的官職,也免於官場的困擾。
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兵臨成都,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投降的建議,由郤正撰寫降書,遣使向鄧艾投降。翌年正月,鍾會叛亂,當時成都一片混亂,劉禪東遷洛陽,眾多宮員只有郤正(史載他捨妻子隨劉禪)和殿中督張通隨行。劉禪有賴於郤正的指導,到洛陽後行事舉止皆無誤,劉禪於是感慨嘆惜,後悔太遲認識郤正。後賜爵關內侯。
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出任安陽令,又於泰始八年(272年)遷任巴西太守,並下詔:「(郤)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其(郤)正為巴西太守。」對其甚為讚賞。咸寧四年(278年)逝世。留下數百篇文學作品。
樂不思蜀
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如司馬昭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而這就是樂不思蜀一典故的來歷。[1]
家族
父族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