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那伽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那伽夫妻,曷薩拉王朝時期在哈勒庇度的蛇神雕刻
星期守護佛中的蛇神護法佛祖,通稱七龍佛

那伽梵語नाग羅馬化:nāga),也譯為,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掌管水源、河流與大海。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有一個頭或七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 [1]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印度眼鏡蛇眼鏡蛇印地語中的讀音就是「納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姬」(nāgī)或「那姬尼」(nāgiṇī)。

在佛教中,被列為天龍八部之一。

印度教中的那伽

有關那伽的傳說至今仍然是許多受印度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東南亞一些國家等)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印度,那伽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它們能夠造,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乾旱等災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傳說。有一種說法認為,那伽只有在受到人類不恭敬對待時,才會製造災難。由於那伽的形象被與聯繫在一起,因此通往它們居住的地宮的入口常被認為位於井、和河流的底部。對那伽的崇拜在印度南方地區尤其盛行,當地人相信那伽會給它們的崇拜者帶來豐收。

古老的吠陀文獻裡就已經提到了那伽的故事。吠陀中的宇宙之神和河川之主伐樓拿被認為是那伽族之王,他的這種屬性也許是因為其與水的關係而來的。百道梵書裡講到,那伽一族是迦葉波蘇羅娑英語Surasa生主達剎之女)的後代。有關那伽的神話中最有名的是攪乳海的故事。據說,眾天神(提婆族)和阿修羅為了得到不死甘露,聯合起來奮力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棒,用那伽之王婆蘇吉當絞繩,最後成功地獲得了不死甘露[2]。這個神話在往世書和《摩訶婆羅多》裡都有提到。除了婆蘇吉以外,著名的那伽還有舍沙毗濕奴大神的忠實夥伴)和摩納娑(女蛇神)。

佛教中的那伽

一段階梯上的那伽塑像,位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緬甸邊境。

由於佛教也引入了印度傳統的那伽(龍族)概念,在亞洲那些具有佛教淵源的國家和地區,民眾對於那伽也並不陌生。在這些地方,原屬於印度的那伽形象經常和本地傳說中的相似生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龍)混同起來。在西藏,人們將那伽和當地傳說中的「」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傳說中的龍一樣守衛寶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將那伽翻譯為「龍」,當然佛教的龍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但後來已經混同不分。

佛教認為,龍是所謂天龍八部中的一支。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為己任。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龍部眾生會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稱為「順法行」善族龍王,經中說大約有十一個善族,又常說八大龍王護法。不過,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順法行」的龍存在。

投生到那伽神身的因緣,是過去常行善佈施,但無正念,又性急多怒,而得的果報[3]

在佛教傳說里,那伽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大鵬金翅鳥是死敵(這來自婆羅門教神話)。金翅鳥以那伽為食:「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4] 但是那伽有毒,於是金翅鳥最後被毒死。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印度神話之中。

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那伽龍王的名字:法行龍王、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5]另,佛教《妙法蓮華經》有八龍王,《華嚴經》有十龍王的概念,如其中都有娑竭羅龍王,祂的女兒龍女在「法華會」上示現成佛,後化身為童女輔佐觀音菩薩

那伽王

那伽在漢字文化圈中也稱為神龍、龍,那伽王也稱為「龍王」。

在印度教的傳說中,最強大的那伽王英語Nagaraja一般有八位,牠們各有遠古的淵源。佛教也認同牠們的存在,並認為牠們已經成為佛教的護法,在《華嚴經》中就已登場。佛教的八位那伽王,在進入漢地時被翻譯為「八大龍王」,在藏地也被翻譯爲「八大(龍)王」。此外還有一些小龍王。

龍王的概念在道教中也得以建立,比如娑竭羅(海)龍王就演變為了道教和中國民間信仰裡的東海龍王。

流行文化中的那伽(娜迦)

文字相同的Naga代表的那伽(常被譯為娜迦),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經常出現。 主要以歐洲傳說為背景的龍與地下城系列裡也包含了Naga,不過,其形象被異化,使它們看起來像是人魚的半人(上身)半蛇(下身)的生物,而且經常只有女性。通常為一水生民族,在各個設定中不管是習性、來歷還是外貌特徵都有所不同。具有比人類略低的智力,身體下半身為魚尾,卻可以上到陸地上。屬於一種怪物

下面是一些有娜迦登場的電子遊戲: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大智度論》卷3:「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名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2. ^ 《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匯編》,334頁
  3. ^ 《舍利弗問經》: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而常聞正法。
    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故生於惡道。二以善故多受快樂。
    又問。善惡二異可得同耶。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車輿舍宅飲食。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慳儉諂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虛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闥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
    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諸邪福。傍於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斗訟。故受今身。
    迦婁羅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於物故受今身。
    緊那羅神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行。故得今身。摩睺羅伽神者。布施護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師行諂惡道。以邪亂正俱謂是道。以自建立。
  4. ^ 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
  5. ^ 《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

來源

  • Claudia Müller-Ebeling, Claudia and Christian Rätsch and Surendra Bahadur Shahi (2002). Shamanism and Tantra in the Himalayas. Transl. by Annabel Lee. Rochester, Vt.: Inner Traditions.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