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楨
王大楨(1893年3月5日—1946年5月17日)字芃生[1],號曰叟,湖南省長沙府醴陵縣人,中華民國外交官、政治家、歷史學家。
生平
從辛亥革命到北伐之前
王大楨早年入高等小學、磁業學堂,後入陸軍小學。1909年(宣統元年)秋,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宣統3年)9月,入武漢陸軍學校。10月,武昌起義爆發,王大楨參加黃興手下的革命軍,進行作戰。1912年(民國元年)2月,赴南京,入軍需學校學習。此後,他回到湖南,投湘軍程潛手下。[2][3][4]
1916年(民國5年),王大楨赴日本留學,入陸軍經理學校高等科。1918年(民國7年)西伯利亞出兵之際,王大楨隨日軍赴西伯利亞及外蒙古實地考察。翌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1921年(民國10年)前往美國任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團咨議。翌年歸國,成為負責山東問題交涉(「魯案」)者之一。1924年(民國13年)初,任山東省統計講習所所長。1925年,再赴日本考察。[2][3][4]
國民政府的活動
1926年(民國15年)歸國,王大楨參加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被編入湖南唐生智的國民革命軍第8軍,歷任第8軍第2師參謀、第35軍參謀長、安徽省軍事廳長。寧漢分裂後,他轉投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1928年(民國17年)5月3日濟南事件爆發,他任駐日特派員,赴日本交涉。歸國後,任外交部條約委員會顧問。[2][3][4]
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王大楨任東北外交研究委員會宣傳主任,兼任國際聯盟李頓調査團中國代表處専門委員,奉派赴日內瓦。1935年(民國24年),任駐土耳其公使館參事,翌年轉任駐日本大使館參事。1937年(民國26年)5月,主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2][3][4]
同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王大楨赴緬甸、越南,為準備修築滇緬公路而奔走。[5]1945年(民國34年),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民國35年)5月17日,王大楨病逝。享年54歲(滿53歳)。王大楨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在日本古代史和匈奴史等方面留有著作。[2][6][4]
著作
- 『中日關係史之科學研究』
- 『臺灣交涉真象秘錄』
- 『歌曲源流考』
- 『孤軍舌戰三島紀要』
- 『隋唐宋明古樂流入日朝迭存錄』
- 『外蒙見聞記』
- 『日本古史辨證』
- 『日本古史之偽造與山海經』
- 『匈奴史上及突厥史上譯語之語源』
- 『匈奴史之新研究』
注釋
- ^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8頁介紹稱,因滿洲國有同姓同名的另一個人物,故王大楨捨棄了本名,改以字行。徐主編(2007)、87頁使用「王芃生」為該人物的條目名
- ^ 2.0 2.1 2.2 2.3 2.4 徐主編(2007)、87頁。
- ^ 3.0 3.1 3.2 3.3 劉國銘主編(2005)、119頁。
- ^ 4.0 4.1 4.2 4.3 4.4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8頁。
- ^ 劉國銘主編(2005)、119-120頁作此。徐主編(2007)、87頁作當時王大楨任交通部常務次長,但劉壽林等編(1995)、586頁未見此人事任命。1937年8月20日被任命為交通部常務次長者為盧作孚。另一方面,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8頁作何鍵任內政部長之際(1937年11月20日),王大楨任內政部次長,但是劉壽林等編(1995)、513頁也未記載此人事任命。次長分為政務次長、常務次長兩種,何鍵就任後,內政部政務次長暫由程天固擔任,同年12月凌璋就任內政部政務次長(1939年6月,與何鍵退任部長的同時退任)。而內政部常務次長當時為張道藩,翌年即1938年1月張道藩退任後,到何鍵退任部長之前,由黃季陸擔任內政部常務次長。
- ^ 劉國銘主編(2005)、119-120頁。
參考文獻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國銘主編.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団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東亜問題調査會.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聞社. 19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