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
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改新安郡為歙州。原屬新安郡的歙縣、黟縣、遂安縣廢。治所在海寧縣(今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開皇十一年(591年),復置歙縣、黟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縣為休寧縣。仁壽中,復置遂安縣,屬睦州。大業三年(607年),改歙州為新安郡,十三年(617年),移治歙縣(今安徽省歙縣)。轄境相當今安徽省歙縣、績溪、黟縣、休寧、祁門等縣和黃山市部分地及江西省婺源縣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為歙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為徽州。隋末汪華、唐方清、宋方臘皆曾起義於此。
行政區劃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州 | 東揚州 | 郡 | 新安郡 |
郡 | 新安郡 | 縣 | 休寧縣 歙縣 黟縣 |
縣 | 休寧縣 歙縣 黟縣 |
唐朝歙州轄縣 | |
---|---|
618年 | 歙縣、休寧縣[1]、黟縣、梁安縣 |
621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廢除梁安縣) |
654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增北野縣[2]) |
740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北野縣(增婺源縣[3]) |
750年 | 歙縣、休寧縣[4]、黟縣、北野縣、婺源縣 |
765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北野縣、婺源縣(增閶門縣[5]) |
766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北野縣、閶門縣(改為祁門縣)、婺源縣(增歸德縣[6]) |
767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北野縣、祁門縣、婺源縣、歸德縣(增績溪縣[7]) |
769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婺源縣、績溪縣(廢除北野縣、歸德縣) |
906年 | 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婺源縣[8]、績溪縣 |
刺史
- 唐朝歙州刺史
- 汪華(621年)
- 王雄誕(621年)
- 王大禮(668年—669年)
- 崔萬石(674年)
- 韋瑜(唐高宗時)
- 盧廣微(唐高宗、武后時)
- 蘇瓌(武周時)
- 王子麟(景雲年間)
- 韋虛心(開元前期)
- 郭茂貞(開元年間)
- 權若訥(開元年間)
- 李聿(開元年間)
- 楊忠梗(開元末年)
- 魏哲(開元、天寶年間)
- 新安郡太守
- 李廙(上元年間—762年)
- 李揆(762年)
- 龐浚(廣德年間—765年)
- 長孫全緒(765年—767年)
- 蕭復(771年)
- 薛邕(773年—775年)
- 陳某(大曆年間)
- 呂季重(大曆年間)
- 劉贊(781年)
- 崔淙(787年)
- 潘逢時(貞元年間)
- 陸傪(802年,未任)
- 崔倰(貞元後期)
- 薛抃(貞元年間)
- 盧瑗(804年—805年)
- 范傳正(806年—809年)
- 韋綬(809年)
- 馮宿(819年—820年)
- 崔玄亮(820年—823年)
- 獨孤邁(823年—826年)
- 盧弘止(開成年間)
- 邢群(846年)
- 裴休(847年—848年)
- 李敬方(850年—852年)
- 盧潘(855年)
- 于德晦(857年)
- 崔某(860年—862年)
- 劉允章(863年)
- 盧肇(863年—866年)
- 任宇(866年)
- 蕭騫(876年)
- 崔潼(876年)
- 張裕(乾符年間)
- 潘名(乾符年間—廣明年間)
- 李曜(884年)
- 吳圓(884年—885年)
- 孫緯(唐僖宗時)
- 于濤(唐僖宗時)
- 陸希聲(唐僖宗、昭宗時)
- 裴樞(891年—893年)
- 陶雅(893年—907年)
- 盧庭昌
- 曹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