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鮮漢字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漢字音
諺文한국·조선 한자음
漢字韓國·朝鮮漢字音
文觀部式Hangug / Joseon hanjaeum
馬-賴式Han'guk / Chosŏn hanchaŭm

韓國漢字音,又稱朝鮮漢字音,指的是韓語漢字的讀音。它與日語音讀相似,都是源於漢語音。日本漢字音因傳入時代不同有吳音漢音唐音等之分。

歷史和資料

朝鮮半島與中國直接陸地相連,因此一般推測從較早時代起漢字已經不間斷的傳播到朝鮮。然而訓民正音創製(1443年)以前的古代韓語無表音文字,故漢字音的狀況難以確知。可以成為推測的線索的有吏讀鄉札口訣等借字表記方法(以漢字標記漢字的韓語讀音)。

西元1443年表音文字訓民正音被創製,韓語也可以以更明確的形式記錄書寫。15世紀使用的漢字音是《東國正韻》所規定的漢字音(東國正韻式漢字音),此體系並非當時實際使用的漢字音,所以無法直接用以推知當時的實際讀音。 最早出現的關於現實的漢字音的書籍是《六祖法寶壇經諺解》和《真言勤供三壇施食文諺解》(1496年)。此後以現實的漢字音為漢字注音的做法得到推廣。崔世珍所作的漢字教材《訓蒙字會》(1527年)也是以現實漢字音注音。

韓國漢字音的音韻體系與特徵

此處概要敘述現代韓語漢字音的體系和特徵。

初聲

韓語的初聲(字首輔音)有以下十九種,其中有十五種作為漢字音的初聲出現。標有《》的音不作為漢字音初聲出現。

雙唇音 齒齦音 硬顎音 軟齶音 聲門音
塞音 擦音


平音 p t s c k 首靜音
激音 ph th ch kh h
硬音 《pp 《tt ss 《cc kk
鼻音 m n
流音 l

韓國漢字音的障礙音初聲幾乎皆是平音或激音。硬音初聲只出現於下列三個字中,而且此三字在中世韓語中也是讀平音而是在現代語中才硬音化的,因此原本韓國漢字音中不存在硬音初聲。

  • ss(ㅆ): ssang(쌍)、 ssi(씨)
  • kk(ㄲ): kkik(끽)

「t、th(ㄷㅌ)」不可與元音i(ㅣ)與半元音「y-(ㅑㅒㅛㅕㅖㅠ)、w-(ㅘㅙㅝㅞㅟ)、ø(ㅚ)」等結合,「s、c、ch(ㅅㅈㅊ)」也不可與半元音「y-(ㅑㅒㅛㅕㅖㅠ)、w-(ㅘㅙㅝㅞㅟ)、ø(ㅚ)」等結合。但是,中世韓語中此種結合是允許出現的。例如「田」的字音曾是「tyen(뎐)」,近代韓語期顎化為「cyen(젼)」,直至現代韓語變為「cen(전)」。

中聲

韓語的中聲(單元音、半元音以及複元音)有二十一種,其中只有「iai(ㅒ)」一種不在漢字音中出現。

單元音 a e wo wu u i ay ey woy wi
y-半元音 ya ye yo yu 《yay yey
w-半元音 wa we way wey
複元音 uy

中聲與初聲、終聲結合存在限制,如單元音「u(ㅡ)」不可與初聲「m、b、p(ㅁㅂㅍ)」結合,否則音變成「wu(ㅜ)」(如「朋」 bwung),且後面必定有終聲伴隨。含/w/的中聲除「wa、we(ㅘㅝ)」外不可與終聲結合。

「ㅐ」(ay)和「ㅔ」(ey)在現代韓語中分別發單母音/ɛ//e/(近來甚至兩者不分),但在中世韓語中發複元音/ai//əi/。例如,「太」的漢字音「/tʰɛ/)」在中世韓語中被推測為 /tʰaj/,與中國語音 /tʰai/相合。之後在近代韓語時期複元音發生單元音化,變為現代的讀音。

終聲

韓語有七種終聲(末輔音),其中除「t(ㄷ)」外皆在漢字音中出現。

雙唇音 齒齦音 舌根音
障礙音 p 《t k
鼻音 m n ng
流音 l

終聲與中聲的結合也存在制約,例如,終聲「p、m(ㅂㅁ)」不可與中聲「wo、wu(ㅗㅜ)」結合。

音高重音與長元音

中世韓語中存在音高重音,有低調(平聲)、高調(去聲)和低高調(上聲)三種調類,三類皆在漢字音中出現。此重音體系在近代韓語時期消亡。其中低調與高調複合而成的低高調與低調與高調相比音長加倍,故在重音消失後變為長母音而留下痕跡。

  • 事 sā(사)[saː]

南北分割對漢字音的影響

大韓民國(下稱「南韓」)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下稱「北韓」)的漢字音存在少數差別。如:

漢字 南韓音 北韓音
kyak ke
way woy
key kyey

在北韓,「」一般和南韓一樣讀「(swu)」,僅在「怨讐」一詞中改讀「(sswu)」,變成「(wonsswu)」(南韓讀音:「(wonswu)」),據說是為了避免與一樣讀「원수」的「元帥」同音。

漢字音「(myey)」、「(pyey)」在北韓為「(mey)」、「(pey)」,據推斷是為與二者的實際發音相符合而改。

在漢字詞中,詞首出現「l(ㄹ)」或「n(ㄴ)」時,按南韓規定須依所謂「頭音法則」(두음법칙 dueumbeobchik)發生變化。詞首的「l(ㄹ)」後接i或半元音y時須改為「ㅇ」(脫落),後接其他音時變為「n(ㄴ)」。詞首的「n(ㄴ)」後接/i/或/y/時變為「ㅇ」(脫落)。北韓標準無此規定,「ㄹ」、「ㄴ」不發生變化。

與中古音的對應關係

此處根據河野六郎(1979)與伊藤智ゆき(2007)概述中國中古音與中世韓語的漢字音的對應關係。

聲母

韓國漢字音的聲母見下表: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幫・非 p( 滂・敷 p,ph( 並・奉 p( 明・微 m(
舌音 端・知 t( 透・徹 th( 定・澄 t( 泥・娘 n(
半舌音 來 l(→ ㄴ/ㅇ})
齒音 精・照 c( 清・穿 ch( 從・牀 s,c,ch(
心・審 s( 邪・禪 s(
半齒音 日 z(
牙音 見 k( 溪 k( 群 k( 疑 ʼ(ㆁ →
喉音 影 ʼ(ㆆ → 喩 ʼ(
曉 h( 匣 h(

中古音的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分為三組:全清(不送氣清音)、次清(送氣清音)與全濁(濁音),存在送氣/不送氣的對立與清濁對立。韓語存在送氣/不送氣(平音/激音)的對立,但不存在清濁對立。早期的諺文文獻使用雙字母「並書」的方式標注漢字詞中的全濁聲母(如群母拼 ),現代正字法中已廢除,改而用以拼硬音聲母。

總體而言,激音對應於次清,平音對應於全清和全濁。此對應關係不並嚴格,存在下列不規則情況:

  • 見母、溪母有時為「ㅎ(h)」初聲。
    • 革 혁 hyek〔見母〕,恢 회 hwoy〔溪母〕。
  • 溪母僅在夬韻合口呼「ㅙ(wae)」前為激音「ㅋ(kh)」。
    • 快 쾌 khway
  • 定母、澄母有時為激音「ㅌ(th)」或者進一步變為「ㅊ(ch)」。
    • 彈 탄 than〔定母〕,治 치 chi〔澄母〕
  • 次清音中,原則上重唇音滂母為「ㅍ(ph)」,輕唇音敷母為「p(ㅂ)」。
  • 唇音與齒音隨韻母變化會出現不規則情況。例如,韻母為「아(a)」、「예(yay)」、「요(yo)」、「일(il)」時,全清(幫母、非母)、全濁(並母、奉母)原則上出現為「ㅍ(ph)」,相反,韻母為「악(ak)」時,次清(滂母、敷母)原則的出現為「ㅂ(p)」。
    • 波 파 pha〔幫母〕,廢 폐 phyey〔非母〕
    • 弊 폐 phyey〔並母〕,乏 핍 phip〔奉母〕
    • 拍 박 pak
  • 曉母、匣母常出現為「ㄱ(k)」,往往是受聲旁誤導。
    • 喝 갈 kal〔曉母〕,暇 가 ka〔匣母〕
  • 以「區」為聲旁的影母字完全出現為「ㄱ」初聲。
    • 歐毆嘔謳 구 ku

韻母

不包括個別例外,韓國漢字音的韻母如下表所示,本表中為明晰起見以耶魯拼音方案表記(等呼若有常見差異才分開列出):

中國音

(舉平以賅上去入)

朝鮮音
平上去聲 入聲
果攝 a(
假攝 a(
遇攝 模韻 wo(
魚韻 e(),ye(
虞韻 wu(),yu(
蟹攝 咍韻 oi(ᄋᆡ
灰韻・泰韻合 woy(
泰韻開・皆韻・佳韻・夬韻 ay(
祭韻・齊韻・廢韻 yey(),ye(
牙音合(一部) yu(유)
止攝 齒頭音、正齒音莊組 o(ᄋᆞ
齒音 (y)u(유 → 우)
其餘聲母 i(
效攝 wo(
流攝 wu(
咸攝 覃韻・談韻・咸韻・銜韻 am( ap(
鹽韻・添韻・嚴韻・凡韻 em( ep(
深攝 im(),um( ip(),up(
山攝 寒韻・桓韻・山韻・刪韻 an( al(
元韻 en(),an( el(),al(
仙韻・先韻 en( el(
臻攝 痕韻 on(ᄋᆞᆫ),un( ul(
魂韻 唇音(一部) wun(운) ol(ᄋᆞᆯ
其餘聲母 won( wol(
真韻開 in(),un( il(),ul(
諄韻・真韻合 yun( yul(
臻韻・欣韻 un( ul(
文韻 wun( wul(
宕攝 ang( ak(
江攝 ang( ak(
曾攝 ung(),ing(잉) uk(),ik(익)
梗攝 庚韻二等・耕韻 oyng(ᄋᆡᆼ oyk(ᄋᆡᆨ
woyng( woyk(
庚韻三等・清韻・青韻 yeng( yek(
通攝 wong(),wung( wok(),wuk(

o:「下a」(아래아/ㆍ),在現代朝鮮語的漢字詞中併入a。

韻尾

韓國漢字音的韻尾整齊的對應於中古音的六類輔音韻尾 [m][n][ŋ][p̚][t̚][k̚]。但中古音的入聲 [t̚] 對應於「ㄹ(l)」。此現象在古代韓語中已經存在。

  • kam [kam]
  • kan [kan]
  • kang [kaŋ]
  • kap [kap̚]
  • kal [kal]
  • kak [kak̚]

介音

韻母的開合,即介音 [w] 的有無由聲母的種類而定。牙音、齒音、喉音時原則上介音 w 被反映,舌音則不被反映。

  • kwa〔牙音〕、 cwa〔齒音〕、 hwa〔喉音〕
  • tha〔舌音〕

洪細音(有無介音 [i])多數情況也反映於漢字音中,但現代正字法規定(見上),舌音加介音 [i] 則併入齒音,齒音後的介音 [i] 也一併脫落。

一部分漢字音反映重紐,例如,止攝諸韻與仙韻中,重紐三等與四等在韓國漢字音中部分區別,一般在牙音與喉音聲母時被反映,唇音聲母時不被反映。

  • 喉音止攝:(喻四等支) i(影三等志) uy
  • 牙音仙韻:(重紐四等) kyen(重紐三等) ken
  • 唇音仙韻:便(重紐四等)、(重紐三等) ― pyen

此區別在中國漢字音(北京音)與日本漢字音中不存在。

聲調

中古音的平聲和入聲分別大體對應於中世韓語的低調和高調,但中古音上聲和去聲在中期韓語中為高調或低高調,對應關係不明確。

起源

關於韓國漢字音脫胎於中國何代音韻,諸家有不同假說。根據伊藤智ゆき(2007),有上古音説(姜信沆等)、切韻音説(朴炳采)、唐代長安説(河野六郎)、宋代開封音説(有坂秀世)等,雖難以具體斷定,唐代長安音是韓國漢字音的基礎的可能性較高。

與現代其他漢字音的關係

韓國漢字音與何種現代漢字音(中國方言音,日本、越南漢字音等)最為接近也是一個有意思的研究論題。此問題的研究有多種方法,也有爭議性。要得到此問題的答案,可以參照中國方言的劃分標準。對方言進行劃分或研究其關聯性時,常用做法是列出若干條標準,如果某兩種方言在某項目上發生差別,則可以被區分開來。發生差別的項目越少,說明兩者越接近。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案。然而,若以聲母與韻尾的對比作比對的話,韓國漢字音與粵語的差別最少。首先,兩者皆完整保留了入聲韻尾(但韓文漢字的-t轉為-l),顎音化也不存在於韓國漢字與粵語當中。因此比起中國漢語使用者,一般來說粵語使用者能以較快的速度掌握韓國漢字音,甚至在毫無韓語基礎下,單靠發音便能正確估計大部份韓國漢字的意思。

韓國漢字音與日本吳音的關係參見吳音條目。另外,與日本古音的關係參見古音條目。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韓國漢字音與何種方言相似程度最高,都不說明韓國漢字音是從此地區傳入的。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伊藤智ゆき(2007)『朝鮮漢字音研究』,汲古書院 ISBN 978-4-7629-2825-3
  • 河野六郎(1979)「朝鮮漢字音の研究」,『河野六郎著作集2』,平凡社
  • 嚴翼相(2005)「韓國漢字音和中國方言的語音類似度」
  • 姜信沆(2003) 「韓漢音韻史硏究」, 태학사 ISBN 89-7626-867-9
  • 이돈주(2003) 「韓中漢字音硏究」, 태학사 ISBN 89-7626-825-3
  • 鄭張尙芳(2003) 「上古音系」, 上海敎育出版社 ISBN 753209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