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中國隋朝時設置的州。
開皇元年(581年),置易州。唐朝時屬河北道,曾改為上谷郡。戶四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萬八千七百七十九。下轄六縣。明朝時屬保定府。清朝初年,仍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境內有清泰陵的緣故升易州為易州直隸州。淶水縣及廣昌縣(現淶源縣)歸屬易州直隸州。
行政區劃
隋朝
唐朝
縣名
|
現在地名
|
簡介
|
備註
|
易縣 |
|
上。 |
|
容城縣 |
|
上。本遒縣。武德五年,以容城及幽州之固安、歸義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聖歷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全忠,神龍三年復故名,天寶元年又更名。 |
|
遂城縣 |
|
上。 |
|
淶水縣 |
|
上。 |
|
滿城縣 |
|
中。本永樂縣,天寶元年更名。有郎山。有永清軍,貞元十五年置。 |
|
五回縣 |
|
中下。開元二十三年析易縣置,並置樓亭縣、板城縣。天寶後省。 |
|
刺史
注釋
參考資料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