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元年(581年),置易州。唐朝时属河北道,曾改为上谷郡。户四万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万八千七百七十九。下辖六县。明朝时属保定府。清朝初年,仍属保定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境内有清泰陵的缘故升易州为易州直隶州。涞水县及广昌县(现涞源县)归属易州直隶州。
行政区划
隋朝
唐朝
县名
|
现在地名
|
简介
|
备注
|
易县 |
|
上。 |
|
容城县 |
|
上。本遒县。武德五年,以容城及幽州之固安、归义置北义州。贞观元年州废,县还故属。圣历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全忠,神龙三年复故名,天宝元年又更名。 |
|
遂城县 |
|
上。 |
|
涞水县 |
|
上。 |
|
满城县 |
|
中。本永乐县,天宝元年更名。有郎山。有永清军,贞元十五年置。 |
|
五回县 |
|
中下。开元二十三年析易县置,并置楼亭县、板城县。天宝后省。 |
|
刺史
注释
参考资料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龙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显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