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彈性外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彈性外交(英語:Flexible Diplomacy[1])是中華民國外交政策之一[2][3]。在蔣經國總統任內推動,彈性外交利用了台灣最佳的資產:政治民主化及經濟繁榮[3]

在李登輝總統任內,被改稱為務實外交。主要差異在於彈性外交仍然堅持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代表權,而務實外交只承認中華民國代表台灣。

背景

起源於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日漸減少,無法持續蔣中正總統提出的「漢賊不兩立」政策。1979年後中美斷交,台灣外交處境更顯困難。1972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開始以較彈性務實的方法,來發展外交關係;1978年接任總統後,持續這個方針。李登輝政府時期,彈性外交政策轉型為務實外交

彈性外交與之後的務實外交,以及活路外交類似,都是強調經貿與實質交流。但在政策上,彈性外交將中華民國為唯一正統中國作為底線。務實外交則更為寬鬆,可以接受雙重承認。活路外交則強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雙邊信任關係。

歷史

民國60年代後期

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導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是漢賊不兩立政策的最典型表現。在退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邦交國數目快速減少,外交態度慢慢轉變,但大體上仍然遵守漢賊不兩立態度。1976年蒙特婁奧運中華奧委會決議以台灣名義參加比賽,但經行政院長蔣經國否決。

1979年1月1日,美國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其合法地位,與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在與美國斷交之後,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更顯孤立。1981年,中華民國同意以中華臺北名稱,參與國際運動賽事,顯示了中華民國在外交關係上,不再以追求自身為中國正統為首要任務,彈性外交的政策開始逐步建立。

參考資料

  1. ^ Taiwan Info est un site du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 (Taiwan). [2015-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6). 
  2. ^ Gerald Cha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Flexible diplomacy Taiwan's new diplomatic strategy.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1989. 
  3. ^ 3.0 3.1 Linda Chao; Bruce J. Dickson. Assessing the Lee Teng-hui Legacy in Taiwan's Politic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and External Relations. M.E. Sharpe. 1 January 2002: 225. ISBN 978-0-7656-1063-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