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魏太武帝滅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魏太武帝滅佛,簡稱太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燾駕崩,廢佛時間共六年。後人將它與之後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並稱為「三武一宗」。

簡介

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來華傳教,弘揚佛法。鮮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後,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這一思想,用它來敷導民俗,因此,從魏太祖拓跋珪開始,魏朝統治者大都敬禮佛徒沙門,拓跋燾繼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頗崇佛教

拓跋燾後因受司徒崔浩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元太平真君。認為佛教係「西戎虛誕」,「為世費害」[1]

444年,詔禁王公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僧領玄高慧崇等。446年,太武帝西征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即立禁佛。[2]

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1]。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3][4]

太子雖下令焚毀了大量浮屠伽藍,卻也有意放緩了執行法令的時間,暗中保護一些僧侶逃脫性命,並收藏了一些經文和佛像,使遠近皆有所豫聞。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僅有一部分比丘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其實鮮卑上層人士多信奉佛教,他們以太子拓跋晃為首,盡力維護佛教的利益。太子拓跋晃與拓跋燾在宗教問題上的差異,也是幾年後的宮廷變亂的誘因之一,讓宗愛有機會害死太子。

經過拓跋燾的滅佛,北方地區佛教勢力一時陷於衰落[5]。宦官宗愛謀殺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可博真為帝,又殺可博真,大臣劉尼源賀等迎立太武帝太孫拓跋濬繼位,是為文成帝,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註解

  1. ^ 1.0 1.1 魏書·釋老志》:「世祖初繼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及得寇謙之道,帝以清淨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時司徒崔浩,博學多聞,帝每訪以大事。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非毀,常謂虛誕,為世費害,帝以其辯博,頗信之。」
  2. ^ 《魏書·世祖紀下》:「會蓋反杏城,關中騷動,帝乃西伐,至於長安。先是長安沙門種麥於寺內,御騶牧馬於麥中,帝入觀馬。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便室,見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徒案誅一寺,閱其財產,大得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又為屈室,與貴室女私行淫亂。帝既忿沙門非法,浩時從行,因進其說。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
  3. ^ 《滅佛法詔》:「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佛圖形象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4. ^ 梁傳》(卷十一):「以偽太平七年遂毀滅佛法,分遣軍兵燒掠寺舍,統內僧尼悉令罷道,其有竄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則必梟斬,一境之內無復沙門。」
  5. ^ 《魏書》:「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毀;沙門無少長,悉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