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赛报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男性性行为》的1948年初版封面

金赛报告》(英语:Kinsey Reports)是由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金赛保罗·格布哈特英语Paul Gebhard华地·帕姆洛依英语Wardell Pomeroy等人所写的关于人类性行为的两本书,分别是《男性性行为[1]》(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及《女性性行为[2]》(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以上两者皆由美国桑德斯出版公司负责出版。金赛是一位在印第安那大学工作的动物学家,兼是金赛性、性别与生殖研究中心的创立者。

《女性性行为》是研究者依据他们为约6000名女性受访者所进行的调查而写成。金赛分析了女性们从事各种性行为的频率数据,并研究年龄、社经地位和宗教信仰等因子如何影响性行为的发生。他还对两性的性行为模式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在性事上,男性较女性活跃[3]

由于这个研究结果挑战公众对于人类的性的传统信念,以及探讨了以往被视为禁忌的话题。所以其使公众感到震惊,及随即引起争论和轰动[4]

金赛在收集数据时所用到的方法学亦遭人诟病。已有批评指出若不跟猥亵儿童者合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就无法取得[5]。尽管金赛研究所否认了此一指控,但仍承认金赛访谈了一些跟儿童有过性行为的男子,并指出金赛为了让受访者“在这项禁忌的项目如实作答”,故确保了他们的匿名性,视此大于防止犯罪的需要[6][7]。此外金赛研究所亦因“外界对样本人群的关注”而进行了一些修正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金赛的原始估计值没有显著受到数据来源影响[8]

部分结果

性倾向

金赛报告中最广泛被引用的是不同性倾向的普遍性——特别是支持10%人口是同性恋的说法。事实上,这报告的研究结果并非明确的。金赛避免以及不赞成使用同性恋以及异性恋等术语去形容个体,主张性倾向是倾向随时间而改变的,以及性行为可以理解为物理性的接触,以及纯心理性的现象(欲望、性吸引力,幻想)。[来源请求] 金赛采用分为七个类别的系统来代表三个类别的系统(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

这个报告亦指出,近 46% 男性在成年阶段曾对两性皆有性反应,而37%至少有一次同性性经验[9] 。11.6%白人男性的成年阶段(20至35岁)被评级为3(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相同)。[10] 研究亦报称10%介乎 16至55岁的受访美国男性“或多或少在三年至少完全是同性恋”(在评级5至6)[11]

7%单性女性(介乎20至35岁)及4%曾婚的女性(介乎20至35岁)的这段时间被评级为3(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相同)。[12] 2至6%介乎20至35岁的女性,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恋。[13] 1 至 3% 介乎 20 至 35 岁的未婚女性是完全同性恋。[14]

金赛量表

金赛量表是一个用于定位某人的性倾向的量表,其把个人的性经验和心理反应皆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并以此把人分为0-6级:0代表绝对的异性恋,6则代表绝对的同性恋。其后金赛再额外加了一个X级,用于代表“对无论那一个性别都没有社会性反应或性活动的人”[15],后来学者以其代表无性恋[16]。金赛等人最先于《男性性行为》中对外公布这个量表,在后来的《女性性行为》中也起了辅助作用。金赛在《男性性行为》中写道:

金赛量表的评级如下:

等级 描述
0 绝对异性恋。
1 主要为异性恋,偶有同性恋倾向。
2 主要为异性恋,不时有同性恋倾向。
3 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相同。
4 主要为同性恋,不时有异性恋倾向。
5 主要为同性恋,偶有异性恋倾向。
6 绝对同性恋。
X 无论对哪一性别的个体都没有性反应和性活动。
  • 男性:20-35岁之间的白人男性当中有11.6%在调查时自评为等级3[19]
  • 女性:7%的20-35岁单身女性和4%曾婚女性在调查时自评为等级3[20];2-6%的20-35岁女性在调查时自评为等级5[21];1-3%则自评为等级6[22]

婚后性交合

根据受访女性报告,年轻的一群平均婚后性交合的频率为每周2.8次;在30岁之前为2.2次;在50岁之前为1.0次[23]

婚外性交合

金赛预测大约50%已婚男性在婚姻生活中有一些婚外的性经验[24]。在研究样本中,26%女性在40岁之前有婚外性交合。年龄介乎26至50岁的女性当中有介乎1/6至1/10曾经参与婚外性交合[25]。然而金赛把同居至少一年的伴侣也算作“已婚”,因此婚外性交合的统计数字有所夸大[26][27]

性虐恋

12%女性及22%男性指出对性虐恋(俗称SM)的故事有性反应。[28]

抓咬

对抓咬的反应[28]

性反应 女性 男性
绝对和/或频繁 26% 26%
有些反应 29% 24%
永不 45% 50%
个案数目 2200 567

方法

数据起初是透过面谈收集的,调查者不会要求受访者填一份问卷,而是会根据结构化问卷向其提问[29],然后再把回答转换成预先设定好的符号,最后填在记录纸的空白格子上[29]。之后,这些数据电脑化进行处理。所有这些材料,包括原来的研究人员的笔记,保存在金赛性学研究中心使得只有有需要检视这些材料的合资格研究人员才可以检视这些材料。研究中心亦允许研究员递交SPSS程序去对这些数据执行运算。

批评

学术界对于《金赛报告》的样本选择和偏倚有所批评。但是金赛本身的计划是以10万次访谈为基础,来使研究更为完整全面;在他眼中1948年的《男性性行为》只不过是进度报告而已[30]。学术界对于《金赛报告》的两个批评在于样本问题及自我选择偏倚——他们认为样本包含了过多的监犯和男性娼妓;并认为愿意接受访谈的人禁忌更能克服性禁忌,使结果产生偏倚。这两者都使得样本不足以反映真实人口的情况。《男性性行为》面世的同年,美国统计协会的一个包括著名统计学家约翰·图基在内的委员会,公开批评其抽样程序。图基更直指:“随机抽样3个人都比金赛先生选出300人的效度还要佳[31][32]。”心理学家马斯洛宣称金赛没有考虑自愿者偏差,指出《金赛报告》内的数据只反映自愿探讨禁忌议题的人士,并认为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跟其配偶和朋友探讨性生活的细节。在金赛对外发布报告之前,马斯洛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试验,及后得出结论:金赛的样本不具有人口代表性[33]

威廉·格梅尔·科克伦英语William Gemmell Cochran弗雷德里克·莫斯特勒英语Frederick Mosteller、约翰·图基般的统计学领头人在1954年代表美国统计协会发表对《男性性行为》的批评,他们写道: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保罗·格布哈特(金赛的同事[35]、《男性性行为》的共同著者[35]、金赛研究所的继任主任[35])清理了所有金赛数据的污染物[36]。例如样本中所有源于监犯的资料。保罗(与艾伦·约翰逊)于1979年发表了《金赛数据:1938-1963年性研究所进行访谈的边际制表》(The Kinsey Data: Marginal Tabulations of the 1938–1963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Sex Research),他们在整理后得出结论,指出金赛的原始估计没有显著受到样本问题影响:也就是说,监犯和男性娼妓的统计趋势与那些愿意探讨禁忌议题的人士基本相同。历史学家、剧作家和同志权利活动家马丁·杜伯曼英语Martin Duberman总结了此一结果:“除了金赛的37%(至少有一次同性性行为的男性)遭修改为36.4%外,其馀一概相同:16至55岁的所有男性中,10%的人至少在3年内几乎是只有同性性行为。大专以上的白人男性则为9.9%;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为12.7%[8]。”

历史学家彼得·盖伊认为《男性性行为》的“方法论毫无说服力可言[37] 。”

背景与重要性

《金赛报告》被认为是20世纪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类书籍之一,其总共售出了超过75万份,且已被翻译成13种语言[38][39]。金赛报告亦使大众的性观念有所转变[38][39]。在20世纪60年代,复合口服避孕药等因素的出现更使此一风潮延续,结果促成了性革命的发生[来源请求]麦斯特与强生发表于60年代的性生理学研究亦像《金赛报告》般,打破了禁忌和社会常见的性误解[38][39]

参见

参考来源

  1.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ISBN 978-0-253-33412-1.
  2. ^ Kinsey, A.; Pomeroy, W.; Martin, C., & Gebhard, P.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53), ISBN 978-0-253-33411-4.
  3. ^ Wolman, Benjamin B.; Money, John. Handbook of Human Sexuality. J. Aronson. 1993: 131. ISBN 978-0-87668-775-8. 
  4. ^ LeVay, Simon. City of Friends: A Portrait of the Gay and Lesbian Community in America. MIT Press. February 1997: 51. ISBN 978-0-262-62113-7. 
  5. ^ Salter, Ph.D., Anna C. Treating Child Sex Offenders and Victims: A Practical Guide.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8: 22–24. ISBN 0-8039-3182-4. 
  6. ^ Kinsey Institute statement denies child abuse in stud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1-23.
  7. ^ Welsh-Huggins, Andrews. Conservative group attacks Kinsey data on children. Herald-Times. September 1995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Providing such absolute assurances of anonymity wa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honest answers on such taboo subjects, said Gebhard. 
  8. ^ 8.0 8.1 Martin Duberman on Gebhart's "cleaning" of dat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1-11.
  9.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 656
  10.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Table 147, p. 651
  11.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 651
  12.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Table 142, p. 499
  13.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 488
  14.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Table 142, p. 499, and p. 474
  15. ^ Kinsey Male volume, pages 638 and 647; Female volume, page 472.
  16. ^ Mary Zeiss Stange, Carol K. Oyster, Jane E. Sloan.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Today's World. Sage Pubns. 2011: 158 [December 17, 2011]. ISBN 97814129768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17. ^ Kinsey, et al. (1948). pp. 639, 656.
  18. ^ 阿尔弗雷德·C·金赛. 金赛性学报告. 潘绥铭译.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7-05. ISBN 9787807001263. 
  19. ^ Kinsey, et al.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Table 147, p. 651
  20. ^ Kinsey, et al. 1953.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Table 142, p. 499
  21. ^ Kinsey, et al. 1953.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 488
  22. ^ Kinsey, et al. 1953.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Table 142, p. 499, and p. 474
  23.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 348-349, 351.
  24.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p. 585, 587
  25. ^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 416
  26. ^ Kinsey, Alfred.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 53.
  27. ^ Jones, James H. (1997). Alfred C. Kinsey: A Public/Private Life. New York: Norton.
  28. ^ 28.0 28.1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pp. 677-678
  29. ^ 29.0 29.1 Ericksen, J. With Enough Cases, Why Do You Need Statistics? Revisiting Kinsey's Methodology.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Taylor & Francis). 1998, 35 (2): 132–140. JSTOR 3813665. doi:10.1080/00224499809551926. 
  30. ^ "Report on Kinsey". Francis Sill Wickware. LIFE Magazine, Aug. 2, 1948. Link: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10cEAAAAMBAJ&lpg=PP1&pg=PA87
  31. ^ David Leonhardt. John Tukey, 85, Statistician; Coined the Word 'Software'.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8, 2000. 
  32. ^ John Tukey criticizes sample procedure. [2008-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5). 
  33. ^ Maslow, A. H., and Sakoda, J. (1952). Volunteer error in the Kinsey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52 Apr;47(2):259-62.
  34. ^ Cochran, William Gemmell, W. O. Jenkins, Frederick Mosteller, and John Wilder Tukey. 1954. Statistical problems of the Kinsey Report on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Committee for Research in Problems of Sex – Psychology
  35. ^ 35.0 35.1 35.2 存档副本.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36. ^ New River Media. NEW RIVER MEDIA INTERVIEW WITH: PAUL GEBHARD Colleague of Alfred Kinsey 1946-1956 Former Director of the Kinsey Institute. PBS.org. [May 2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37. ^ Gay, Peter. The Bourgeois Experience Victoria to Freud. Volume II: The Tender Pas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447. ISBN 0-19-503741-3. 
  38. ^ 38.0 38.1 38.2 Janice M. Irvine. Disorders of Desire: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odern American Sexolog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7–43 [3 January 2012]. ISBN 978-1592131518. 
  39. ^ 39.0 39.1 39.2 Charles Zastrow.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Empowering People. Cengage Learning. 2007: 228 [March 15, 2014]. ISBN 0495095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