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迷幻药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迷幻药物[1][2][3](psychedelic drug/agent[4][5],psychedelic)是指主要功效为改变认知知觉精神药品,与游离药物(dissociative)、致谵妄药物(deliriant)三者因能诱发幻觉而包含在致幻剂这一门类下。相较兴奋剂鸦片类药物等影响意识状态效果较类似的药物,迷幻药物倾向于诱发心智产生与一般意识相比有定性差异的体验。迷幻体验通常与恍惚、冥想瑜伽、宗教狂喜梦境、甚至濒死经验等非通常意识状态相比较。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迷幻药物成分为以下三者之一:色胺苯乙胺、麦角酸胺。

迷幻药物在大部分国家除了医疗外的用途是违法的。而除了常规使用外,迷幻药物也常被用在娱乐用途。

药理学分类与效用

血清素迷幻药、传统迷幻药(5-HT2A 受体激动剂)

此类传统致幻剂包括麦角酸胺类的LSDLSA色胺类的裸盖菇素DMT苯乙胺类的 仙人球毒碱与2C-B。虽然化学结构不同,这些迷幻药物都能够产生类似的效用;不过也有些使用者认为这三类迷幻药产生迷幻体验的“感觉量”不同,迷幻药物在低剂量时会造成感觉改变,例如感受到物体表面扭曲、形体暗示、颜色变换。使用者经常表示感觉经历了未曾体验过的强烈色彩以及反复构成的几何图形。高剂量时,迷幻药物会造成强烈且根本的的知觉变化,例如联觉,或甚至感觉到额外的时空维度。[6]有些迷幻药物,例如2C-B ,无事件剂量与使人意识脱离现实的所需剂量差非常微小,有些则有较大的剂量幅度。某些迷幻药物,例如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较少产生像其他迷幻药物一样的视觉影响效果。而ibogaine (色胺合成物)同时也是氮-甲基天门冬胺酸受体拮抗剂与κ型类鸦片受体激动剂,除了迷幻之外也有游离的效果。

同感剂/中枢神经兴奋及迷幻移情药(血清素释放剂)

同感剂为取代基亚甲二氧基苯乙胺类迷幻药物,其中包括 MDMAMDEA 以及 MDA 。其药效为增强同理心、开放感、欣快感、爱情、高度自我意识、轻微的听觉与视觉扭曲(整体而言会强化感官体验)。此类药物在锐舞次文化族群中被使用来加强社交与音乐体验。

大麻素(CB-1大麻素受体激动剂)

四氢大麻酚(THC)等大麻类物质能够活化脑部的内生性大麻系统。其效果包括一般意识变化、轻微欣快感、寻常满足感、放松感或压力减轻感、强化情节记忆回想、饥饿感、淫欲、强化感官经验、诱发创造性或哲学性思考、瓦解线性记忆、偏狂、骚动、焦虑、以及增强其他迷幻药物的作用。

游离药物(氮-甲基天门冬胺酸受体拮抗剂)

某些借由氮-甲基天门冬胺酸受体拮抗途径作用的解离型药物也会产生迷幻效用。解离型迷幻药与血清素致幻剂差异在于解离型迷幻药能造成强烈的真实感丧失人格解体[7]例如K他命,除了与其他迷幻药物相似的知觉变化效果外,还会使人有肉体脱离感与周遭环境失真感。[8] 由于解离型药物会更进一步产生镇静效果、剥夺迷幻体验的感受,因此有时也不被归类在迷幻药物。

其他

解离型药物的墨西哥鼠尾草有时也被归类在非典型迷幻药物。其致效成分salvinorin A为κ-鸦片类受体激动剂,作用在脑部的痛觉处理区域。有些鸦片制剂的使用者会体验到κ-鸦片类受体活化与烦躁感的连结。墨西哥鼠尾草具有相当高的效价(以微克为差距的剂量)与剧烈的迷失感效果,包括“实体接触”,真实知觉完全丧失以及意识被置换在其他物件当中的感受。此类效果在上述类萜四氢大麻酚生物碱类的血清素迷幻药、氮-甲基天门冬胺酸受体拮抗剂并不常见。

注释

  1. ^ 陈重明. 民族植物与文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59. ISBN 9787810896665. 
  2. ^ 杨士隆; 曾淑萍. 圖解犯罪學.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3: 189. ISBN 9786263437135. 
  3. ^ 迷幻類藥物 能治療憂鬱症或相關精神疾病嗎?. 科学月刊. 
  4. ^ Slocum ST, DiBerto JF, Roth BL.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psychedelic drug action. J Neurochem. 2022 Jul;162(1):24-38. doi: 10.1111/jnc.15540. Epub 2021 Dec 1. PMID 34797943.
  5. ^ Lowe H, Toyang N, Steele B, Valentine H, Grant J, Ali A, Ngwa W, Gordon L.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silocybin. Molecules. 2021 May 15;26(10):2948. doi: 10.3390/molecules26102948. PMID 34063505; PMCID: PMC8156539.
  6. ^ D. Luke (2010), Rock art or Rorschach: Is there more to entoptics than meets the ey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 and Mind, 3, 9-28.
  7. ^ Vollenweider FX, Geyer MA. (2001) A systems model of altered consciousness: integrating natural and drug-induced psychoses[失效链接]. Brain Res Bull. 56: 495 - 507.
  8. ^ Pomarol-Clotet E, Honey GD, Murray GK, Corlett PR, Absalom AR, Lee M, McKenna PJ, Bullmore ET, Fletcher PC. (2006)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ketamine in healthy volunteers. Phenomenological stud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 J Psychiatry. 189: 173 -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