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讥
张讥(?—?),字直言,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南朝梁、南朝陈间经学家。
南梁庐陵王府录事参军、尚书祠部郎中张仲悦之子。幼年聪明,十四岁通《孝经》、《论语》。喜欢老庄思想,受学于汝南易学家周弘正。梁朝大同年间,召补国子正言生。梁武帝在文德殿选国子生,张讥和袁宪参加。梁武帝命他答释《周易》,他循循渐进,辞令温雅,武帝深为惊异,赐裙襦绢等物。父亲去世,服丧超礼。之后任湘东王国左常侍,田曹参军,转任士林馆学士。
他和皇太子萧纲议论《孝经》问题受到赞赏。侯景之乱时,张讥在建康城中,为太子在武德后殿讲义老庄。台城陷落,张讥崎岖避难,不出仕侯景。侯景之乱平定后,任临安县令。永定元年(557年),陈朝建国,张讥任太常丞,转任始兴王府刑狱参军。天嘉年间,任国子助教,主讲《周易》、《老》、《庄》。周弘正主国学,张讥博学善辩。张讥与周弘正一起讨论易学,周弘正词穷,他的弟弟周弘直帮助他辩论,张讥对周弘直说:“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周弘直说:“我帮助你的老师,何为不可?”举座皆笑。周弘正曾对人说:“吾每登座,见张讥在席,使人懔然。”陈宣帝时,任建安王府记室参军,兼东宫学士。转任武陵王限内记室,学士如故。
皇太子陈叔宝在东宫,集宫僚置宴,他拿着新制作的玉柄麈尾,说:“如今贤能的士人不可胜数,但是,真正称得上首领而能拿这麈尾的,恐怕只有张讥”,亲手赐授给张讥。张讥在温文殿讲老庄。陈叔宝即位为陈后主,张讥为南平王府谘议参军兼东宫学士。学士如故、转任国子博士。后主到锺山开善寺,在寺西南松林下座谈,让张讥为学僧“竖义”(讲论老庄义理)。因手边无麈尾,令张讥以松枝代替。顾况有诗“松枝当麈尾,柳絮替蚕绵。”祯明三年(589年),隋朝灭陈,张讥入关中。后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张讥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平生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博通诸经,尤精《论语》、《易经》及《孝经》,所撰有《周易张氏讲疏》、《周易义》三十卷,《尚书义》十五卷,《毛诗义》二十卷,《孝经义》八卷,《论语义》二十卷,《老子义》十一卷,《庄子内篇义》十二卷,《庄子外篇义》二十卷,《庄子杂篇义》十卷,《玄部通义》十二卷,《游玄桂林》二十四卷,均佚。他在易学上有突出贡献。讲析《周易》、《老》、《庄》,教授生徒。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都传其业。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